吴世香著的《遇见酿酒人》是对新西兰马尔堡地区36家酒庄的主人进行接触和采访后形成的文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这些酿酒人的故事,介绍了各类葡萄酒的知识。通过这些文字,读者能够了解西方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和历史,并学习到酿酒人对他们事业的坚持与追求。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遇见酿酒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世香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世香著的《遇见酿酒人》是对新西兰马尔堡地区36家酒庄的主人进行接触和采访后形成的文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这些酿酒人的故事,介绍了各类葡萄酒的知识。通过这些文字,读者能够了解西方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和历史,并学习到酿酒人对他们事业的坚持与追求。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迷人的色彩,神秘的意蕴,柔和而醇香的红酒饱含了鲜活的生命之源,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内涵。温馨浪漫,原香醉美。上等的葡萄酒就像极为完美和和谐的交响乐一样,甜美、精彩而典雅。 细细品味,缓缓享受,吴世香著的《遇见酿酒人》带你领略每个关于酿酒的故事。 目录 序言:艳阳下爱上新西兰酒庄 Babich Wines百碧祺酒庄: “异乡人”的百年寻梦路 Highfield高地酒庄: 总要做个艺术家 Gibson Bridge吉布森桥酒庄: 城市商人的“田园退休梦” Forrest福瑞斯特酒庄: 科学家夫妇的酿酒试验 Bouldevines宝蔓酒庄: 在逆境中前行 Hunter’s亨特酒庄: 女掌门的杯酒人生 Allan Scott艾伦·斯科特酒庄: 快乐的酿酒家族 Johanneshof Cellars约翰尼索夫酒庄: 德国女酿酒师寻梦新西兰 Drylands德拉兰酒庄: 从消费者的味蕾出发 Reek Ferry石头渡酒庄: 弃“哲学”奔“酿酒” Yealands Estate伊兰酒庄: 爱开推土机的“怪老头” Greywacke灰瓦岩酒庄: 爱摄影的酿酒师 Fairhall Downs费尔霍尔酒庄: 沉默农场主的酒庄梦 Wither Hills威瑟山丘酒庄: 80后女酿酒师的幸福生活 Seresln Estate席尔森酒庄: 英国“浪子”在酿酒中安定 Marisco其瑞斯科酒庄: 国王后代的“疯狂”庄主 TerraVin葡元酒庄: 就想做个手艺人 Te Whare Ra棚屋酒庄: 酿造“生活”的酒 Fromm福若洒庄: 从学徒到酿酒师 Kim Crawford金凯福酒庄: 澳洲小伙的酿酒情怀 Fmmingham富民堡洒庄: 酿酒师中的“贝多芬” Mahi玛禧洒庄: 蜗牛的哲学 Dog Point多宙帕特酒庄: 一对朋友 一个酒庄 Tohu图胡酒庄: 三十岁以后的人生抉择 Staete Landt兰特酒庄: 放弃IT 回归土地的荷兰人 Huia胡伊亚酒庄: 像鸟一样自由的飞翔 Lawson’s Dry Hills罗森威兹山酒庄: 爱上这片海 Domaine Georges Michel乔治·米歇尔酒庄: 像马一样自由的奔腾 Mount Riley瑞丽山酒庄: 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Churton且藤酒庄: 向大自然学习 No.1 Family Estate一号酒庄: 只酿一种酒,只做No.1 Saint Clair圣克莱酒庄: 永不停歇的脚步 Spy Valley间谍谷酒庄: “神秘”间谍谷不神秘的酿酒经 Cirro希罗酒庄: 在中国酿酒的酿酒师 Folium福留酒庄: 一个人的葡萄园 Clos Henri亨利酒庄: 旧世界遇见新世界 后记 番外篇:马尔堡的吃喝玩乐篇及美酒美食节 试读章节 Babieh Wines百碧祺洒庄:“异乡人”的百年寻梦路 2016年是百碧祺酒庄一百周年诞辰纪念。 新西兰很难找到百年家族酒庄,有很多20世纪初期创立的家族酒庄不是消失了就是被大公司收购了,而新西兰葡萄酒行业的真正成长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所以这个百年酒庄也是新西兰葡萄酒行业中的一颗珍宝。 最早跟百碧祺打交道是跟百碧祺在马尔堡的葡萄种植专家John有过几次接触,曾经到他管理的百碧祺名下的几片葡萄园看过,也去过百碧祺在马尔堡的新酒厂。 酒厂坐落在由马尔堡去基督城方向的高速路旁,现代化的简洁设计掩映在山脚下,低调又奢华。酒庄内部有着先进的酿酒设施,我对着这些崭新的设备,心生羡慕,真希望在这里做个收获季工作者。 有一日,John带我去百碧祺在waihopai河谷的葡萄园参观,我指着散落在地上的葡萄对他说:“这么好的葡萄为什么要剪掉?好浪费。” 彼时正是2016年收获季前夕。John说:“为了让剩下的葡萄更好,获取更多的口味,剪掉多余的葡萄是必须的。” 那个时候,真希望他们在剪之前告诉我,我可以把葡萄捡回去做点酿酒小实验的。 好了,闲话不多说了,我们来看看这个百年酒庄背后的故事吧。跟许多伟大的公司一样,事情的起源不过是一个人寻求安身立命的微小目标。 过去时:往事并不如烟 1910年,14岁的Josip Babich和他的兄弟来从远在北半球的克罗地亚来到新西兰北岛的奥克兰讨生活。 他们的三个哥哥已经在此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做的是挖橡胶的工作。挖橡胶是当时北岛居民最主要的工作。 北岛有很多Kauri(贝壳松)的橡胶地,而这样的橡胶地已经历千年的自然变迁,树已不在,根却还留在沼泽地底。 这项工作又累又脏,整天在泥泞的地里不停地向下挖掘,直到找到橡胶为止。住宿条件也很差,有很多人挤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刚到此地的Josip连英语都不会说,而且力气还没大到可以整天地挖掘。所以,他先充当了跑腿和厨师的角色。慢慢地,随着年纪和力气的渐长,他也开始跟哥哥们做起一样的工作。 经过几年的积累,1916年,几个兄弟决定联合买块地种点葡萄,酿造波特酒。波特酒是那个年代流行的酒。波特酒是酒精度数高的餐后甜酒,原产自葡萄牙,曾经在英国非常风靡,20世纪20年代,在新西兰也非常流行。 创业时期,异常艰辛。有时候为了赚一块钱,Josip必须在马背上跑个来回80里路去送酒。还有一次,因为只卖出了两瓶酒,Josip还被罚款了。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是最少必须得出售两加仑(约9升12瓶)的酒。 现在说来可能一笑而过,这对当时的他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挫折,当时律师建议他们离开此地,“因为这样的地方对酿酒业来说是没有未来的”。P1-3 序言 跟许多人一样,在几年的记者编辑生涯后,觉得前路迷茫,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也看不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于是辞职,去看另一个半球人的生活。 如果我说没有一点点的害怕和更加迷茫,那是假话。 飞机从处于炎热夏天的上海飞到寒冷冬目的基督城,没有感觉到时差,只觉得脑袋一片空白。谁也不认识,没有人为我的到来而高兴,也没有人为我的到来而失落。 有那么些时刻,怀疑自己到这里来干什么,想回家,想回到熟悉的环境。这可能就是旅行的两难之境:一方面享受新奇环境带来的体验,一方面又寂寞无助。 在基督城待了两个星期后,机缘凑巧来到布兰妮姆(Blenheim)。这个机缘是原先同事的邻居在那里开了个中餐馆,于是暂时投奔他们而去。 没想到这一去,就在布兰妮姆住了下来。认识了些新的朋友,并且渐渐爱上了那里大片大片的葡萄园。 是的,我曾经是向往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地的。因为喜爱那硕大花朵努力地向着阳光,璀璨地绽放。可是这大片充满绿意的葡萄园,却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喜悦。 那就是,经历磨炼,经历时间,最终变成佳酿。 好的东西,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并且尽人事,听天命。 因为葡萄收成的好坏,与当年天气的状况直接相关,这也就是为什么葡萄酒年份很重要。如果那年干燥,葡萄就会聚积较多的糖分,果香浓厚。如果那年雨多,葡萄的品质就会下降,因为葡萄吸收太多的水分,糖分就被稀释了。,除此之外,天气还影响到葡萄疾病的状况。 “人事”当然很重要,好的酿酒师,就像好的绘画大师和作曲家。 品质差不多的同一葡萄品种,在酿酒师的调配下,会变成味道完全不同的葡萄酒。有的酸度高,有的甜味浓;有的果香浓厚,单宁强劲;有的则有青草气息,单宁柔软。 这就好比同一景色,在印象派大师马奈的画作里,日出变成朦胧光线交叠的梦幻印象;在凡·高的画里,日出可能是稻田乌鸦后面恍惚的背景;而在野兽派马蒂斯的画里,日出变成明快的黄色,要从画布上溢出来似的。 可以这样说,真正的酿酒师是科学和艺术最完美的结合,既要懂得各种化学反应给味蕾带来的体验,也要寻求创新和挑战,让品酒的人感受到他们不是在喝酒,而是在享受葡萄、风土、时间和酿酒手法等完美的艺术结合。 与其说他们在喝酒,不如说他们在欣赏酒。 这也最能给酿酒师带来成就感,因为人们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且享受他们的智慧。 新西兰就是这些酿酒艺术家寻求灵感的一块宝地。 这个国家由南北两座岛屿组成,四面环海,土壤肥沃,日照充沛。重要的葡萄产区有马尔堡(Marlborough)、霍克斯湾(Hawkes Bay)、吉斯伯恩(Gisbome)、马丁堡(Maltinborough)和中奥塔哥《Central Otago)。 打开新西兰葡萄酒协会网站上的统计资料,上面显示新西兰葡萄种植面积是35859公顷(2015年),其中马尔堡就有近23000公顷,是新西兰第一大葡萄酒产区。 新西兰最有名的是具有独特风格的长相思(SauvignonBlanc)白葡萄酒,而这酒正是在南岛最北端的马尔堡扬名世界。许多其他白葡萄品种也在新西兰长势良好,如霞多丽(Chardon—nay)、雷司令(Riesling)、琼瑶浆(Cewtirztraminer)和灰品诺(PinotGris)等果香浓郁的品种。 而新西兰最著名的红葡萄品种则是黑品诺(Pinot Noir),尤以产自马丁堡、霍克斯湾和中奥塔哥的品质为佳。这些地区富含石灰岩成分的土壤凉爽、干燥,漫长的生长季节正是黑品诺的理想种植地。 布兰妮姆的夏天,很少见到雨。 经常在艳阳下眺望远处的葡萄园,看葡萄园在夕阳的金光下,云雾缭绕,远处的山谷层层叠叠,像一卷展开的中国水墨画。 看葡萄叶在阳光下挥舞着、伸展着,看米粒大的葡萄粒渐渐变得饱满浑圆。 这一切都拜阳光所赐,当然也少不了葡萄园主人的辛劳打理。 在艳阳下,看葡萄园,从此爱上了它们。 于是想知道庄园背后人的故事,想知道酿酒师是怎么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葡萄酒。 遇见酿酒人,遇见另一种生活方式,遇见葡萄酒背后的缔造者,遇见我自己。 后记 不知不觉在马尔堡待了3年,在这过程中,断断续续地做了这36家酒庄的采访。而马尔堡截至2015年年底总共有151家大大小小的酒庄,我的采访不过只是个零头。 这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多惊喜,比如一些酒庄庄主的热情好客超出了我的想象;也有很多遗憾,比如联系许久而终究无缘见面采访的酒庄。 希望通过对36家酒庄的采访,读者能够对这个产区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希望你能对这个产区背后的酿酒人的故事有几分兴趣。或者将来你在举起手中的那杯酒的时候,能对那美味的酒多几分欣赏和感激。 因为酿酒和葡萄种植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几分运气——大自然的眷顾。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葡萄酒。我用了2年时间在当地学习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在这过程中,我到葡萄园工作过:冬季剪枝的时候,早晨葡萄园冷得让你伸不出手,半个小时后脚也没有感觉了,一天8个小时下来,手疼得基本不能握住任何东西,就这样2个月下来,基本不知道去体会这些身体上的疼痛了。不过现在很多葡萄园开始提供电动剪刀,这要节省很多力气。 或者在夏天,在新西兰极强紫外线的艳阳下拉铁丝,所谓拉铁丝是因为夏季葡萄生长较快,为了把葡萄枝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需要用铁丝将其框住。就这样,随着枝条的长高,铁丝的位置也要从低处被拉到高处。暴晒一天下来,一直到夜里11点,脸都是红的,更不要说手上的皮被磨破了。 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在葡萄园里劳作的活,对以前坐办公室时强烈憧憬体力劳动的天真的我来说,才知道体力劳动虽然不需要太多思考,但是需要好的身体极限。 这也让我知道了,没有一件事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必须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这让我再面对葡萄酒的时候,不由得多了几分感激。 除了在葡萄园工作,我也在当地的一家大酒庄做了Vintage,在酿酒室内工作,跟葡萄园工作有很大不同。 当第一天进酒厂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准备好一个月见不到太阳吧。我当时还在纳闷这句话的意思。随后我很快就明白了,每天早晨5点起床,太阳还没升起,在黑暗中坐车到酒庄,然后7点开始工作,天那个时候刚蒙蒙亮,一切都还凄冷凄冷的,不敢多想地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工作单,然后开始12个小时跑上跑下,进行各种简单耗时的工作:比如酵母灌注,比如把巨型酒罐里的酒用水泵传送到另一个酒罐。在这过程中,要胆大还要心细。不能传错罐子,还要注意从大罐子到小罐子的时候,不能传多了,不然酒会溢出来。 这样一个星期下来,基本上除了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睡觉,所以黑暗中出发,黑暗中回来,真的是看不到太阳。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自己度过这样一段紧张而忙碌的日子。而这段时间也是酿酒师最忙碌的时候:调度、思考酒的风格、处理葡萄、人员安排…… 而每个酿酒师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在世界各地的葡萄园和酒庄工作,借以获得经验和学到更多的酿酒知识。他们是环球旅行者,也是环球工作者。他们工作、学习和思考,他们想把那小小的一粒粒葡萄变成香气扑鼻、平衡饱满的“神水之滴”。 感谢他们的坚持和耐心,让我们得以品尝到这么多的美酒。 在这里,有一些酒庄很知名,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虽然他们没接受我的采访。 比如Cloudy Bay云雾之湾酒庄,虽然酒庄现在变成了法国奢侈品集团LV旗下的品牌。但是它的1980年出品的长相思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让马尔堡的长相思扬名世界。随后有了马尔堡葡萄园和酒庄的井喷式发展,现在马尔堡触目所见的都是葡萄园,剩下的牧地也在一步步地变成葡萄园。 还有Momam现在改名叫Brancott,在20世纪70年代,它在马尔堡的葡萄园扩张,种下了最早的长相思,也让当地人看到了葡萄种植业的希望。现在它已经是法国葡萄酒巨头保乐力加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了。 就是这样在马尔堡葡萄酒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吸引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大集团的垂顾,有些酒庄已易主,但是仍然有很多独立的中小型酒庄在坚持着自己的个性,在用自己的“生命”酿酒。 最后,我也与大家分享一点简单的基本的品酒常识: 首先不要被“品”字吓倒,喝葡萄酒不需要什么特别的仪式,三五好友或对影成三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那份放松愉悦的心情。不过一个好的酒杯确实有很多好处,最好不要用茶杯、玻璃水杯,专业的葡萄酒杯有几个好处:它是透明的,所以你能观察到葡萄酒的颜色;它是底大口小的,可以聚齐酒的香气。另外它有手柄,所以手心的温度不会传到酒上去,从而影响不了葡萄酒的风味。最重要的是不要往葡萄酒里兑可乐、雪碧,兑了可乐、雪碧后的葡萄酒就丧失了它原本的香气和口味。这难道不是暴殄天物吗? 再来说说品酒的步骤:第一步是看颜色,颜色一般来说会揭示葡萄酒的年份,但不是百分之百。比如年轻的白葡萄酒一般近乎无色,或者是浅浅的金色,如有的马尔堡长相思,等过了几年后,颜色就会加深变成了金黄色。红葡萄酒年轻的时候一般是紫红色带点粉,陈年后,会变成了深红或者砖红。这颜色的改变和发展,主要来自葡萄酒中单宁的变化。 第二步就是闻了。闻前把酒杯晃一晃,这样做不是为了“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葡萄酒中的香气更好地散发出来。一般来说,不同的葡萄品种所具有的香气是不一样的,拿长相思来说,你可以闻到青椒、热带水果、青草等等的香气。红葡萄品种如黑品诺你可以闻到浆果、樱桃,甚至花香等等。那么你怎么知道你闻到了什么?答案在你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香气进行记忆训练。比如买点香蕉回家,你不停地闻直到记住了它的气味。其他同理。当然现在也有专门的香气训练的工具,里面有葡萄酒的基本香气,但是这些工具一般比较贵。一开始跟着受过训练的行家后面喝几次葡萄酒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就是喝啦。如果一天要品很多酒,一般的酒只是在嘴里“过”一下,吐出来,并不真正喝下肚,要不然一天下来就成了酒鬼。当然如果你是朋友聚会,喝到肚里是没关系的。那么,当葡萄酒进了嘴巴以后,需要关注什么?你可以先感觉一下,如果是红葡萄酒,这个酒的酒体是不是很重,也就是说你舌头是不是很千涩,这是酒里面单宁带来的。然后你再感受这个酒是不是平衡,单宁、果味、酒精等等是不是很好地交杂在一起:既不是太苦,又不是没有力度。对于白葡萄酒来说,最主要的是看酸度和甜度的平衡、收尾的长短等等。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慢慢练习。 有的人品酒的时候,喜欢记笔记,这样是为了让自己记住这些酒。这样下次遇到同样的酒的时候,可以翻翻自己的笔记,看看记忆是否正确。现在国际上流行的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认证的考试,就有专门的品酒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选手必须盲品,也就是选手不知道酒的名称、产区等。但是选手必须通过品酒说出这个酒来自哪个产区、是哪个年份、有着什么样的酿酒技巧等等。对选手的葡萄酒产区知识、香气记忆等等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通过这个考试的人,基本上都是葡萄酒界的大师。他们的名片上也可以骄傲地印上“Mw”。目前中国还没有拥有这个头衔的人,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出现这样的葡萄酒大师。 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能让大家更好地享受自然和人事结合带来的美好的礼物——葡萄酒。有人说,“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就是种魔力”。也许是因为,你比别人更懂得欣赏和感恩吧!那就是魔力所在。来吧,亲爱的朋友们,尽情地享受马尔堡辛劳的酿酒师们带来的故事和好酒吧。 最后还想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家人——父亲吴大同、母亲程耀如、妹妹吴慧以及表哥程元江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非常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朱寒冬社长和责任编辑刘姗姗的耐心和肯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