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阅读一张照片的表情,还开始更理性地判断照片所传达的内涵。或许记者只是为了新闻而留住某些瞬间,可观赏者却学会了用新闻以外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瞬间。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更多为了灵魂和正义而按下快门的摄影师。
无论如何,能从照片中学会思考就是一件好事。《目击世界100年》选择大量优秀的历史图片,时间跨度自20世纪初至今一百年左右,透过这些历史瞬间,我们会在其间发现人性,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反省和领悟。学会思考,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方面来看,本书的照片未尝不是一段浓缩的文明进程。本书由霍晨曦,柳青编著。
当摄影镜头出现之后,人们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对世界进行观察的方式,一种记录真实面目的手段。镜头是最客观的证人,不朽的图片则是无声的证词,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百态,“供述”的是真实入骨的人性。镜头前的瞬间不应该被忘记。也无法再重复,它触动的是我们柔软的心灵。
伟大的摄影记者们用他们的镜头记下了历史上的各种瞬间,然而他们的照片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人物、一种表情、一场灾难而已,还有其背后强有力的道德准则和人性坚强。而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不仅仅阅读一张照片的表面,还更进一步理性判断照片所传达的内涵。
如果说照片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切片,那么镜头记录的就是不可能再重复的历史和光阴。收藏照片,就是收藏整个世界;透过镜头,寻找那闪烁不定的回忆和曾经失落的梦想。
《目击世界100年》选择大量优秀的历史图片,时间跨度自20世纪初至今一百年左右,透过这些历史瞬间,我们会在其间发现人性,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反省和领悟。学会思考,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方面来看,《目击世界100年》的照片未尝不是一段浓缩的文明进程。本书由霍晨曦,柳青编著。
清晨6点30分,盟军的第一批登陆部队向诺曼底的滩头发起了第一拨的攻击。和其他部队相比,负责进攻奥马哈海滩的美军第1师和第29师遭到了德军最为顽强的抵抗,这一方面是因为盟军的情报出了严重的错误——他们告诉部队奥马哈只驻扎了一个营的德军,而事实上那里驻扎着德军精锐的第352步兵师的一个主力团。另一方面是这片6.4千米的海滩上遍布着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德国人在悬崖之上还修建了16个火力支撑点,美国士兵完全是依靠着手中少量的轻武器,对敌人防守严密的阵地进行着一场正面的强攻。
惨痛的伤亡从登陆部队试图靠近海滩的那一刻就出现了,德军用隐藏的4门88毫米高射炮和迫击炮不断威胁着盟军的登陆艇。美军第1师的步兵们不得不在浅水区就跳下船,然后涉过1米多深的海水,再通过200多米、毫无遮挡的海滩,才能靠近德军的阵地,而这对于负重超过60千克的步兵们来说是何等的困难。在德军的机枪、迫击炮和高射炮的猛烈攻击之下,侥幸登陆的美军士兵根本无处躲藏,只能匍匐在沙滩和浅水中躲避攻击,海水中到处都是漂浮着的尸体、残缺不全的断肢和血腥的内脏器官,大批的伤兵被仅仅没膝的海水淹死。尽管第1师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波的攻击,但缺乏火力支援的步兵拼尽全力也仅仅占据了一段9米宽的海滩,登陆行动几乎失败。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美国海军驱逐舰编队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登陆部队的无线电联系,意识到奥马哈海滩上的局势不容乐观,于是17艘驱逐舰冒着触雷和搁浅的危险,航行到距离海滩只有700多米的地方猛轰德军的阵地。与此同时,海滩上军衔最高的军官、第29师副师长科塔准将也扔掉了烟卷,对部下喊出了那句永载史册的名言:“这片海滩上只有两种人,死人和快要死的人。好吧,现在让我们杀出这该死的地狱吧。”随后,猬集在海滩上的美军开始冲锋。天黑时,第1师和第29师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建立了一个12平方千米的登陆场。当天夜里,美军第5军军部上岸,军长罗杰少将发给美国第1集团军司令的第一封电报就是:“感谢上帝缔造了美国海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了取材于奥马哈海滩之战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以此作为对这场血腥战斗的纪念。用这位大导演的话说:“那天,所有踏上奥马哈海滩的人都是英雄,所有参加了D日的勇士都不应该被忘记……”P31-33
19世纪中期,罗杰·芬顿用照片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这标志着摄影媒体的诞生。自此以来,摄影记者一直致力于以照片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的百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伟大的新闻记者们就好比我们遍布在世界各地的眼睛,目击了历史上各种事件的发生。如果说照片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切片,那么镜头记录的就是不可能再重复的历史和光阴。
人们总在抱怨“这个世界不够真实”,于是便有一批人在繁杂虚妄的世界里努力寻求最真实的画面:枪林弹雨中的战土,废墟弹坑里的百姓;直逼死亡的瞬间,奋力求生的眼神;声势浩大的灾难,排山倒海的难民;政治巨头的风光,残忍冷酷的刺杀……可当这些真实摆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却失去了直面的勇气。某些批评人士看不过如此狭隘、凄凉的视角,但是,富有良知的摄影记者们知道,一张张近乎完美的照片,往往只会牵动和吸引那些对现实无动于衷的读者。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阅读一张照片的表情,还开始更理性地判断照片所传达的内涵。或许记者只是为了新闻而留住某些瞬间,可观赏者却学会了用新闻以外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瞬间。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更多为了灵魂和正义而按下快门的摄影师。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名利声望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开始拷问自己赋予照片的是不是真正的悲悯和同情。
无论如何,能从照片中学会思考就是一件好事。本书选择大量优秀的历史图片,时间跨度自20世纪初至今一百年左右,透过这些历史瞬间,我们会在其间发现人性,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反省和领悟。学会思考,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方面来看,本书的照片未尝不是一段浓缩的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