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经渴望冒险,渴望分享一个秘密,或者你曾经仰望流云异想天开,那么,肯尼思·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就是属于你的故事。在故事里,你会发现一个特别的地方,叫做大河。就像你所见过的其他河流一样——这里有船只,有鱼群,两岸绿树成荫。但这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却让它变得与众不同。这条大河,如你所见,是四个亲密伙伴的家。你可以从这四个伙伴身上看到你所熟悉的人的影子。鼹鼠是位新成员,他害羞、善良,也是位很好的倾听者。河鼠是位足智多谋的梦想家,他喜欢在船上优哉游哉地度过一天的时光。蟾蜍的牛皮能吹上天,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慷慨和友善。而獾呢,尽管他喜欢置身事外,但大家还是对他的智慧很依赖。他们性格迥异,却是最好的朋友,愿意不计一切代价帮助对方。这条大河是一个让人冒险的地方,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最棒的是,这儿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柳林风声》是“最能代表二十世纪的一百本书”之一;是一个世纪来改变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名作。
肯尼思·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癞蛤蟆托德挥霍家产连连闯祸,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波折后,三个好朋友鼹鼠莫尔、水鼠兰特和獾仔班杰想尽办法说服教育,一起大战霸占了蛤蟆府的黄鼠狼,夺回蛤蟆的家园。痛定思痛后,托德改掉陋习,成为了一只好癞蛤蟆。四个好朋友在柳林间过着心满意足的生活。
河岸
整个早晨,鼹鼠莫尔都在十分努力地工作,给他的小家做春季大清扫。先扫地,再掸灰,然后踩着梯子、台阶和椅子,用石灰水刷墙,最后弄得眼睛里喉咙口都是灰土,一身黑皮毛上溅满石灰水的白点子,胳膊酸疼,腰酸背痛。而他头顶上的空气、脚下的泥土,他的周围,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连他那昏暗低矮的小房子,都透进了春天的无比美妙的渴望氛围。所以呀,他突然发飙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他把刷子扔在地板上,“讨厌,”他说,“啊,见鬼!”还加上一句,“去他的春季大清扫!”说完外套都没披上,就冲出了家门。上面有什么东西在急切地召唤着他。他沿着陡峭而狭窄的通道,向上爬去。这通道对他来说,就相当于那些住宅离太阳和天空更近的动物所拥有的铺石子儿的马车道。他一边忙着用小爪子扒呀、挖呀、抓呀、抠呀,一边自言自语地咕哝着:“我们上去喽!我们上去喽!”终于,噗!大鼻子钻进了阳光里,他发现自己在一片大草甸上,在温暖的草上打滚。
“真棒!”他说,“这可比石灰水好多了!”阳光洒在他的皮毛上,暖洋洋的,柔和的微风抚摸着他晒热的额头。在与世隔绝的地洞里住了那么久,听觉也迟钝了,鸟儿快乐的鸣唱一下子灌进耳朵,差不多就像是吼叫。他立刻弹起四条腿,在生活的欢乐中,在春天的喜悦里,把春季大清扫抛到脑后,窜过大草坪,来到它另一边的树篱前。
“站住!”树篱豁口处,一只上了年纪的兔子喝道,“此路私人所有,留下六便士买路钱!”顷刻间,他就被很不耐烦的莫尔轻蔑地撞翻了。别的兔子急忙从洞口向外窥望,想看看外面究竟在闹腾什么事。莫尔沿着树篱内侧一溜小跑,耍弄他们寻开心。“洋葱酱!洋葱酱!”他嘲弄地说。他们还没来得及想出一句十分满意的话来回敬他,他已经跑得没了影儿。于是他们像惯常那样,一个个互相埋怨起来。“瞧你多笨!你干吗不告诉他……”“哟,你为什么不说……”“你原本可以提醒他……”等等。不过当然啰,这些都是事后聪明,他们照例总是这一套的。
一切都太美好了,仿佛不是真的一样。他很起劲地在草地上东跑西颠,沿着灌木丛,翻过坡顶,发现处处鸟儿在筑巢,花儿在绽开苞蕾,叶子在抽出嫩芽—万物都很快乐,都在成长,都没有空闲。可并没有愧疚感因此来刺他,对他嘀咕“石灰水!”不知为什么,他只感觉到,在这一大群忙碌的公民中间,做唯一的一只懒狗狗,有多么快活。说到底,休假这事儿最好的地方,也许还不是自己在休息,而是看到别的家伙都在忙着干活。
他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突然在河边停住了脚步:一条盈满水的河。这时他觉得自己幸福到极点了。他还生平从来没见过河—这个光滑、弯曲、身躯庞大的动物,追逐着、轻轻地笑着,抓住什么东西就汩汩地笑,又哗哗大笑着把它们放开,扑向前去抓新的玩伴,它们晃动着挣脱了,又被它追上来抓住。它浑身颤动,亮晶晶,闪着粼粼、熠熠、烁烁的光;它打着漩儿,翻着泡泡,沙沙地响着,不停地唠叨着。鼹鼠莫尔痴了,迷了,着魔了。他沿着河边一路小跑,就像一个小孩子听大人讲动听的故事着了迷,小跑着紧跟在大人左右一样。他终于跑累了,在河岸上坐下来,而河流依然在不停地对他唠叨着,世上最好听的故事,潺潺地鱼贯而来,发自地心深处,最终要去向那永不知足的大海倾诉。
他正坐在那儿向河对岸张望,一个黑乎乎的洞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它在对面的河堤上,离水面只有一点点。他像在梦中一样迷迷糊糊地想:对于一个要求不高、又喜欢小巧玲珑的河边住宅的动物来说,那是个多么温暖舒适的住所呀,河水泛滥时淹不到,又远离尘嚣。他正盯着看,忽然,在洞中央,一个亮晶晶的小东西好像闪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了,然后又像一颗小星星一样闪了一下。但星星是不会出现在这样一个地方的,要说是萤火虫吧,又太亮太小了。他正望着呢,它冲着他眨了一下,这就宣告了它是一只眼睛。渐渐地,一张小脸在它周围显现出来,就像画儿的周围显现出画框一样。
一张长着胡须的棕色小脸。
圆脸很严肃,眼睛闪着光—就是一开始吸引他注意的那种亮光。
小巧玲珑的耳朵,丝绸一样的浓密毛发。
是水鼠兰特!
于是,两只动物站在那儿,谨慎地互相打量着。
“嗨,莫尔!”水鼠兰特说。
“嗨,兰特!”鼹鼠莫尔说。
“你想过来么?”水鼠兰特就问。
“唉,说说倒是挺容易的呢。”鼹鼠莫尔说。他有点生气,因为自己是第一次见识河流,对于河边的生活方式很陌生。水鼠兰特什么也没有说,弯下身子,解开一条绳索,往里拽,然后轻轻地跨上鼹鼠莫尔先前没注意到的一条小船。船的外壳漆成蓝色,内侧漆成白色,大小正好能容下两只动物。鼹鼠莫尔的整个心立刻飞到了船上,尽管他还没有完全明白它的用处。
……
P1-5
长着翅膀的语言
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
彭懿
一百多年了,《柳林风声》一直排列在儿童文学的经典书单上,从来没有动摇过。成人推荐它,孩子读它,仅仅是中文版,就有多达十几个版本。所以有一天要是有人突然问你:“《柳林风声》真的是一本儿童书吗?”你一定会愕然吧?是的,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可是查尔斯·弗雷和约翰.格里菲思却在《重读童书》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质朴的疑问:《柳林风声》的登场人物中没有一个孩子不说,而且作者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按照孩子式的行为或是游戏来处理这个故事.为什么要说它是一部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呢?
细细想来,他们没有说错,《柳林风声》讲的是确实是一个大人——准确地说,是四个中年男人,而且还是四个独身的中年男人的故事。鼹鼠、水鼠、獾和癞蛤蟆是故事的主人公(虽然他们被写成了动物,但套用评论家的话来说,他们就是“披上了毛皮的我们”),他们要么是衣食无忧的乡绅,要么是有钱的冒险家,反正没有一个是孩子(故事里也曾出现过孩子,如唱圣诞歌的小田鼠,如走丢的水獭的儿子,但都是一闪而过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是成人的行为,流露的情感,也是成人的情感……从这一点来说,《柳林风声》着实逸出了一般儿童文学的轨道,超出了儿童文学的疆界。
而且自它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例如它宣扬的独身的人生观,例如它对女性的轻慢……不过奇怪的是,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这么多年过去了,它历久弥新。“挚爱这部作品的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喜欢上这本书的。”弗雷德·英格里什在《幸福的承诺:英国儿童文学的传统》里如是说。
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说《柳林风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文本。它不选择读者,是一本跨越成人与儿童两界的书,大人和孩子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乐趣。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中说:“格雷厄姆的杰作毫无疑问地隐藏了一些连作者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深度。这正是这部作品能吸引所有年龄层读者的一个理由之一。孩子着迷于蟾蜍的冒险,而河边的描述及后来插入的两章,则会持续吸引不断长大亡中的孩子。即使是成人,在读了第十遍、第十二遍之后,也会领悟到他还未触及这部微妙又复杂的作品的最深处。”
故事里,当獾跟鼹鼠和水鼠说到人类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来了,待了一阵子,繁荣兴旺起来,然后又去了。他们就是这样子。可我们留下来了。”是的,獾们始终留在了河边,始终留在了《柳林风声》里。那么,故事留给了我们什么呢?
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那些拟人化的动物吧。
有谁会忘记这样的场面呢——癞蛤蟆一屁股坐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望着远去的汽车,陷入了幸福的幻境,嘴里一边学着汽车发出的“噗——噗”声,一边神情恍惚地梦呓道:“那么多岁月被我虚度了,我一无所知,连做梦也没有梦到过!但是现在——但是现在我知道了,现在我完全明白了!啊,从今以后,在我的前方,是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鼹鼠穿过田野,家的召唤突然如同电击一般地向他袭来,他在一个树桩上坐下,放声痛哭:“那是我自己的小家……我喜欢它……我跑出来,把它忘得一千二净……可我突然嗅到它了……”四个动物,个个个性鲜明。第一个出场的鼹鼠,贫寒,但心冬日篝火的书”,就是“表达了生活里最简单事物中最简单的乐趣”。这话没错,对于我们一般读者来说,《柳林风声》就是两个简简单单的主题:友谊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不过有一点是绝对不可以否认的。如果你知道了作者格雷厄姆的人生经历,再重读一遍《柳林风声》,就会读出一种别样的沉重与感伤来了。格雷厄姆幼年丧母丧父,在泰晤士畔的祖母家度过了孤独的童年,对家充满了渴望。所以他才会让鼹鼠感受到家的召唤时,在那片黑暗的旷野中发出了埋藏在自己心底几十年的呼声:“这是我的家,我的老家!……我一定得去,一定,一定!”他一生并不幸福,工作,不是他热爱的工作,妻子,不是他热爱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儿子还患有先天眼疾,后来二十岁时就卧轨自杀了。所以,他才会在书中描绘动物们在河畔的幸福生活,其实那就是他自己最向往,但却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这本书要叫《柳林风声》呢?其实,这本书如果删掉第七章《黎明之门前的吹笛人》,会更加流畅.那是一个癞蛤蟆和他的伙伴们冒险的故事。后来插进来的这一章,完全游离了整个故事,但对于格雷厄姆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在这一章里,他终于写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柳林风声:“我什么也没听见,只听见风儿在芦苇、灯芯草和柳树枝条中间吹过的声音。”这是水鼠在船上说的一句话,当时河鼠告诉他自己听到了如天籁般美妙的笛声。正是这神秘的笛声,在黎明前,把水鼠和鼹鼠引到了自然之神的面前,让他们完成了一次神圣而虔诚的朝拜。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作者格雷厄姆本人,在这里完成了对一生热爱与敬畏的大自然的一次朝拜。
这是一本能安慰人心灵的好书。要是能躺在一条小河边,听着风声,慢慢地细读就好了。可惜这样的小河已经很难找到了。才过去一百年,一切就都消失了。
这是一本验证每个人性格的书。我们没有能力评论它。因为它在批评我们。
——英国作家A·A·米尔恩
一拿来便从头至尾读完了,这是不常有的事。《柳林风声》是二十世纪儿童文学的佳作,另有一番诗趣。
——翻译家、思想家周作人
这是一本能安慰人心灵的好书。要是能躺在一条小河边,听着风声,慢慢地细读就好了。可惜这样的小河已经很难找到了。才过去一百年,一切就都消失了。
——儿童文学作家彭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