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天下”丛书是西湖申遗成功后由浙江摄影出版社第一时间推出的全面介绍两湖的全新读本,共分《西湖山水》、《西湖名人》、《西湖风物》、《西湖三十景》、《西湖民间故事》、《西湖诗词》、《西湖亭阁》、《西湖寺观》、《西湖旧影》、《西湖楹联》十本分册。
断桥残雪、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这里有西湖最经典的一面;白居易、苏东坡、岳飞……这里有西湖最深重的篇章;灵隐寺、净慈寺、三天竺……这里还有西湖最神秘的一页。自然山水、名人故事、经典诗文、亭台楼阁、特色风物,在“西湖天下”丛书中都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西湖三十景》为该丛书中的一本,从历史渊源、景观单元和景观特色三方面对西湖三十景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
西湖三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就能代表西湖的精华内蕴。苏堤春晓是春天的西湖,满陇桂雨是秋天的西湖;雷峰夕照是黄昏的西湖,平湖秋月是深夜的西湖;云栖竹径是幽静的西湖,吴山天风是喧闹的西湖;岳墓栖霞是阳刚的西湖,万松书缘是缠绵的西湖……西湖三十景。是景、诗、画在审美和哲学层面上的完美结合。《西湖三十景》一书从历史渊源、景观单元和景观特色三方面对西湖三十景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并精挑细选了大量精美的西湖照片作为插图。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领略西湖的春夏秋冬、晴雾雨雪。
《西湖三十景》由“西湖天下”丛书编辑部编著。
历史渊源
“平堤绕碧想前贤,太守风流接踵传”,提起苏堤,就不得不让人想起苏东坡。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大诗人苏东坡正任杭州知州。经过他的力争和直接操办,淤塞日久的西湖,得到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清挖出的淤泥,用来堆筑成一条纵贯西湖南北的长堤,堤上辟六桥,沿堤植桃、柳。尽管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这条长堤经历了被毁、重建、堙废、迁建的巨大变化,但是堤的称呼却始终如一——苏公堤,简称苏堤。
因苏东坡遭受政治迫害而毁除的苏堤,在南宋初大规模重筑,堤的走向与苏东坡所造原堤有了明显差异,它南起南屏山麓,北到大佛头(也就是如今的宝石山东),为了让宫廷大画舫能往来两湖之间,又在堤上建起两座高桥。其后,还修造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金碧错杂,吸引了大批游人。“苏堤春晓”,从此名列西湖十景之首。
明朝前期,西湖再度湮塞,苏堤与陆地连为一片,堤上六桥之下,水流如线,“苏堤春晓”名存实亡。正德初年(约1507年),经杭州知府杨孟瑛组织人员大力疏浚,湖、堤始得恢复。而现在自南屏山直达岳飞墓庙前的苏堤,则要到清朝康熙皇帝品题西湖十景之后,才基本定型。20世纪前叶,湖山颓损,苏堤柳衰草长,景观黯然失色,仅为湖上南北往来的便捷通道而已。
景观单元
苏堤
今日苏堤,经过历代经营,已成为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现长为2797米,平均堤宽36米,高出湖面0.4米。沿堤植杨柳、碧桃、无患子、三角枫、七叶树、重阳木等观赏树木及花草,一年四季五彩纷呈。长堤风貌,可以到堤上且行且赏,也可以登上湖边青山之巅远看纵览。比如在栖霞岭上,向南俯瞰,但见长堤犹如一条翠绿色的长廊,连结起娇娆西湖的此岸与彼岸,令人平生出许多的遐想。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贯穿了整个西湖水域,因此,苏堤具备最为完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
六桥
苏堤上自古有六座桥梁,桥孔自南宋以后都为圆拱或方拱形。1954年,苏堤全面整修,六桥重建成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两侧设雕花青石阑干。六桥自南向北依次命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民间俗称“六吊桥”。六桥如弓,既可任由舫船往来出入于外湖和里湖,又在荡漾湖光和摇曳柳色间,增添了桥影的婀娜柔情,向来引人瞩目。
映波桥与花港观鱼相邻,垂柳含烟,云烟摇漾,站在桥头可见花港观鱼的亭台长廊于湖面上的倒影,景色绰约;锁澜桥拂眼晴光,近处但见三潭绿岛沉浮湖中,极目远处,保俶塔秀丽挺拔,近实远虚,虚实相映;望山桥渥翠浮岚,于桥上望湖西诸山,远山如黛,横卧于湖畔,如一幅极素雅的水墨画,且近景有丁家山岚翠可挹,远景有“双峰插云”巍然人目;压堤桥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东望阮公墩和湖心亭两座绿岛,西眺坐落在水杉林带中的湖上古典名园郭庄,桥南为“苏堤春晓”碑亭,因桥下之水特别深,旧时香客去灵隐天竺必取道于此;东浦桥东面可隔湖远望楼阁参差的孤山,桥西可近睹玉带晴虹桥、亭之胜,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绣堤如带,站桥上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人仙境。
长堤卧波,六桥起伏,苏堤两侧相间种植碧桃和垂柳,春季桃花灼灼,杨柳成烟,红绿相间,灿烂如锦。因此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P7-11
“西湖”,再普通不过的两个字,但是只要一提起,很多人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各种美丽的画面,也许不尽相同,但大多离不开“可亲可近的山水”这样一个总体形象,而非仅仅停留于字面之意。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它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时至今日,其核心要素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世人的直观感受和专家委员会的认定出奇地一致。
作为一个自然与文化兼备的名湖,西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万千游客,自2002年以来,就以免费的方式向世人开放。四季更迭,这里总是美景无限。春有如烟绿柳,碧桃相问;夏有万亩荷叶田田;秋有三潭印月、似火红叶;冬有红梅疏影横斜。在这个湖边,有过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有过文人雅士的丹青吟咏,有过志士仁人的碧血衷肠,有过奸佞小人的负国奇耻。所以,同一个总体形象下的西湖,却有着丰富的侧面,“面面有情”。
西湖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山围湖、湖映山,“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格局中,还有长堤卧波以及岛屿镶嵌,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柳浪闻莺、曲院风荷、雷峰夕照,等等,“西湖十景”让来此旅游的人流连忘返。西湖有悠久的名人文化。白居易、苏东坡疏浚西湖,铸就美丽的长堤。林逋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岳飞精忠报国,长眠于湖畔。秋瑾巾帼不让须眉,革命一生,埋骨西泠。所有这些,让喜好西湖人文的客人,忍不住去追寻。西湖还有深厚的佛道文化。始创于东晋的江南名刹灵隐寺,庙宇恢宏,影响深远。环境清幽的三天竺,谷深林幽,岩壑奇绝。紧临湖畔的净慈寺,南屏拥其后,雷峰立于前,晚钟悠悠。栖居葛岭的抱朴道院,香火缭绕,于此俯瞰西湖,波光潋滟。众多的寺庙、道观,让来此祈祷进香的信众一一寻觅。所以,西湖有赏不完的景,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正因为如此,关于西湖的著述浩如烟海,无论是深入的研究性著作还是浅显的旅游导游词,都层出不穷。作为西湖申遗成功之后最新推出的丛书,“西湖天下”丛书不求最全、不求最深,却希望以通俗明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自然与人文并重的丰饶之湖。丛书共分《西湖山水》、《西湖名人》、《西湖风物》等十本分册,西湖的自然山水、名人故事、经典诗文、亭台楼阁、特色风物、昔日影踪,在这里都有着清晰的展现。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雨雪,一张张精美的照片,留住了两湖扣人心弦的刹那,它们与通俗畅晓的文字相得益彰。也许读完这些书,不能像旅游攻略那样,告诉你哪里住得好、哪里吃得好、哪里玩得好,但是关于西湖的山、水、亭、阁、塔、桥、堤、岛,会让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两湖之旅变得丰盈而有质感。
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自居易在离开杭州之后,曾用《忆江南》词来描绘西湖之美,并表达出重游的愿望:“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口更重游。”也许,当你游过西湖,阅读过“西湖天下”丛书,会觉得一次真的不够。
“西湖天下”丛书编辑部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