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柯莱特精选集/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柯莱特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朵妮-加布丽埃尔·柯莱特的一生,就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品。柯莱特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本书经过精心选编,让您领略她笔力遒劲,含有阳刚之气的小说及笔触清新细腻,柔情四溢的散文作品。法国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本书收录了柯莱特小说、散文代表作63万字。

内容推荐

她才华横溢,既是记者、作家,又是演员、剧作家、戏剧评论家。

她经历了温馨的童年、浪漫的爱情和多次失败的婚姻。

她生性自由不羁,曾经浪迹天涯,颠沛流离,饱尝艰辛,但始终保持自强、自尊的个性。

她演技出众,虽然惊世骇俗的举止备受非议,却依然在舞台上光彩照人。

她创作了几十部反映法国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荣誉的桂冠,是惟一获得从五级逐级晋升到二级荣誉勋位的法国女性。

她是比利时皇家学院院士,而且是第一位担任龚古尔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的法国女性。

西朵妮-加布丽埃尔·柯莱特的一生,就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品。

目录

编选者序:特立独行的女作家

小说

 克罗蒂娜在学校(选译)

 流浪女伶

 谢里宝贝

 白日的诞生

 二重唱

 琪琪

散文

 葡萄卷须

 意大利印象

 谭立德译

茜多

柯莱特生平及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我叫克罗蒂娜,我住在蒙迪尼;一八八四年,我在那儿出生;我大概不会在那儿死去。我那本《省地理手册》是这么写的:“蒙迪尼一昂一弗雷诺瓦,拥有一千九百五十人口的美丽小城,建在泰兹河上,呈阶梯型;在那儿可欣赏到一座保存完好的撒拉逊风格的钟楼……”我,这些描绘对我来说毫无意义!首先,并没有什么泰兹河;我知道得很清楚,这条河被认为流经平面通道下的草地;但是,在任何季节里,您都不会见到那儿有水可以洗洗麻雀的爪子。蒙迪尼被建成为“阶梯型”了?不,我看不是这样,依我看,是一幢幢房子,从山丘的高处急剧地往下延伸到山谷的底层;在一座庞大的城堡下面,那就像楼梯一样层层叠叠,这座城堡是在路易十五时期重新修建的,比那座低矮的、被常春藤覆盖住的撒拉逊钟楼更衰败,从顶上开始,每天都被风化掉一些。这是个村落,而不是城市;多亏了老天爷,街道倒不是铺石块的;大雨来临时,两个小时后,转瞬间,雨水就形成一小股一小股湍流在上面滚动。这是个村落,甚至不是很美,然而,我深深地爱着它。

这个由山丘和那些狭窄得有些只能算是沟壑的山谷而形成的地区,它的魅力和乐趣,就在于树林,幽深而蔓延的树林,宛如此起彼伏的波浪那样滚滚向前,直到我们目力所及的远处……绿色的草地在树林中划出了一片片空间,好比一个个窟窿,也有小片的耕作区,没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茂密的树林吞噬了一切。因此,这个美丽的地区极其贫穷,有几个散居的农场,为数不多,恰好是为了衬托出树林茸茸的绿色所必须有的红屋顶。

亲爱的树林啊!我对它们全都了如指掌;我经常在那儿四处行走。有伐期较短的矮林,那些小灌木在你走过时恶狠狠地抓你的脸,那边的树林充满阳光,长满了草莓、铃兰,还有蛇。在林子里,我看到那些滑溜、冰凉的小身子在我脚前滑行,便屏声息气,吓得浑身颤抖;好多次,我停下脚步,呼吸急促,因为在我手下,靠近“蜀葵”的地方,有一条乖乖的水蛇,盘旋得像蜗牛那样,有规律地滚动;它脑袋高昂,两只金黄色的小眼睛注视着我;这倒并不危险,可是,多恐怖啊!倒霉,我最终总是一个人回到这里来,或者和同学一起来。我宁可独自一人来,因为,这些小姑娘让我感到厌烦,这个怕被荆棘刺痛啦,那个又怕小动物、毛毛虫和欧石南上的蜘蛛啦(可这些蜘蛛像珍珠那样圆圆的,泛出玫瑰红色,多漂亮啊);那个大喊大叫的,这个又觉得累了——总之,令人难以容忍。

而我最喜爱的林子,就是树龄已达十六至二十年的大树林,看到有一棵树被砍掉,就会使我椎心泣血;那儿,没有什么荆棘,那些树就像一根根圆柱竖立着,狭窄的小径上,中午也几乎像夜间一样黑糊糊的,说话声、脚步声令人不安地响起来。上帝,我多么喜爱这些树啊!在满眼绿色,赋有神秘气氛的白天,我在那儿感觉自己是那么孤单,双眼茫然地注视着树木空隙间的远方,同时,又感到惬意的宁静,由于孤独和隐隐约约的昏暗色,还有些惶惶不安……在这些大树林中,没有小动物,也没有长得高高的青草;经常有人走的地面,时而是干的,发出声响,时而因泉水的浸润而软软的。臀部白色的野兔在树林中穿来穿去。胆怯的狍子跑得飞快的时候,我们只能猜测它刚从身边经过。有举止笨重的、红色的大野鸡,锦鸡,野猪(我没有见过),还有狼——初冬时分,我在捡山毛榉果的时候,我曾听见一头狼在嚎叫;这些小小的油性而优质的山毛榉果使人喉咙发痒而咳嗽。在这些大树林里,有时会遭到暴雨的袭击,我就躲在一棵长得比别的更茂密的橡树下,默不作声,聆听着头顶上仿佛落在房顶上那样滴滴答答的雨声,我藏得好好的,离开这样幽深的地方,一到光天化日下,只觉得眼花缭乱、茫然失措,挺不自在的。

哎,那些冷杉林啊!它们不那么幽邃,也不深奥莫测,我喜爱它们的气味,喜爱树下长出来的粉红色欧石南和紫罗兰,喜爱它们在风中欢唱的歌声。在到达那儿之前,要穿过密密的乔林,突然,你会惊喜地来到一个池塘边,感觉十分美妙;池塘表面平静,水很深,四周被树林包围着,仿佛与世隔绝!冷杉树则在中央类似岛屿的地方生长,必须勇敢地跨坐在一根被连根拔出、连接池塘两畔的树干上才能过去。冷杉树下,即使在夏季,也有人生火,虽然这是被禁止的。他们在这里什么东西都烤,苹果、梨、地里偷来的土豆,没有别的东西,就再来个面包。这散发出呛人的烟味和树胶昧,这很熏人,但也很好闻。

我在这些树林里度过了浑噩、飘忽的十年,有所收获、有所发现的十年;在我不得不离开它们的那一天,我会感到非常悲伤。

两个月前,我已经十五岁了,我把我的裙子放长,直到脚踝,那时,人家把老学校拆毁了,并且,把女教师也换了。长裙必须盖过腿肚,挺引人注目,已经使我看上去完全像个少女。老校舍已化作废墟,至于女教师,可怜的好心的x夫人……年届四十,长相难看,无知无识,性情温柔,她在小学督学官面前,总是慌慌张张的;区小学督导迪泰尔特博士需要她的位置,来安置他手下一个女子。在这个地方,迪泰尔特想要的,就是部长想要的。

可怜的老学校,又破又脏,但是,多么有趣好玩啊!啊!新建的漂亮校舍绝不会使你被人忘怀。P5-7

序言

她才华横溢,既是记者、作家,又是演员、剧作家、戏剧评论家。

她经历了温馨的童年、浪漫的爱情和多次失败的婚姻。

她生性自由不羁,曾经浪迹天涯,颠沛流离,饱尝艰辛,但始终保持自强、自尊的个性。

她演技出众,虽然惊世骇俗的举止备受非议,却依然在舞台上光彩照人。

她创作了几十部反映法国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荣誉的桂冠,是惟一获得从五级逐级晋升到二级荣誉勋位的法国女性。

她是比利时皇家学院院士,而且是第一位担任龚古尔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的法国女性。

西朵妮-加布丽埃尔·柯莱特的一生,就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品。

一八七三年一月二十八日,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西朵妮一加布丽埃尔·柯莱特诞生于法国勃艮第省的圣索弗尔昂皮泽镇。父亲是具有共和思想的军官,在战争中负伤而被截肢。母亲因自幼丧母,由在比利时当记者的兄长抚养成人,生活在知识氛围浓厚的文人圈子中,颇具文学素养,深受自由思潮熏陶,一向对十九世纪压制女性个性发展的习俗嗤之以鼻。他们放任孩子们在乡间的树林和田野随意游玩,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无拘无束地成长。柯莱特因而从小就养成了独立、不羁、奔放的个性,同时培养了对自然、动物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柯莱特聪明早慧,五岁识字,六岁上学,在故乡上了小学和中学,度过了纯情快乐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十六岁那年,她中学毕业,随父母去巴黎探亲访友,与年长十四岁的昂利·戈蒂耶一维拉尔邂逅相遇,为他身上那种巴黎式风度和成熟男子的魅力倾倒。昂利·戈蒂耶一维拉尔出身于巴黎一个出版世家,经常出入于巴黎文艺界头面人物的聚会,取笔名维里,平时在报刊上撰写专栏文章,并雇佣一些“枪手”代为捉刀,发表了一些通俗、浅薄,却销售不错的小说。一八九三年,柯莱特与维里结婚,定居巴黎。柯莱特得以结识了巴黎各界名流,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圈的头面人物。对她来说,这是她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稳固并逐步制度化。与此同时,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尤其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大大巩固了共和政治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在妇女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妇女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一切都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为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婚后的柯莱特与维里随即卷入到巴黎光怪陆离的社交生活中。在维里的影响下,她接触到最新的文学作品,学会了欣赏音乐;她跟随维里频繁出入报社、出版社、戏院、音乐会、形形色色的沙龙,甚至成为当时被视为几乎高不可攀的“诗人之王”马拉美家的星期二聚会的座上客,安娜·诺阿伊伯爵夫人主持的文学沙龙也向她频频发出邀请。在这些场所,她与阿纳托尔·法朗士、普鲁斯特、德彪西、朱迪思·戈蒂耶等都建立起友谊。而她长长的发辫,纤柔的身材,充满灵气、幽默,有时有些尖刻的谈吐,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巴黎向她敞开了大门。

但是,好景不长,婚后不久,柯莱特发现了丈夫风流放荡,对她不忠,为此她痛苦万分并大病一场。这一事件使她改变许多,开始对她托付终身的这个男人失去信任。大病初愈,百无聊赖之际,柯莱特接受丈夫的劝告,把自己小学时的经历记叙下来,并为《帽徽》报撰写音乐方面的专栏文章。然而,当柯莱特把自己写满了字的几本笔记本交给维里后,他并不赏识,随手就撂在抽屉里,一搁就是两年多。直到有一天,维里清理杂物时,发现静静地躺在抽屉底下的《克罗蒂娜在学校》。粗略翻阅后,维里激动地自责“是个傻瓜”,“连忙将这些笔记本拿走,去找出版社”。  一九○○年,时值世纪之交,自然主义文学已经全面退潮,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种多元化创作的繁荣局面。以维里一人名义发表的《克罗蒂娜在学校》异军突起。小说以风趣、率真、淳朴的语言叙述了琐碎细小的事物,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犹如一股清新的气息吹拂进法国文坛。小说面世后不久,好评如潮,销售量竟超过了左拉的作品。嗣后,在丈夫的要求和鼓动下,柯莱特每年一本,连续发表了《克罗蒂娜在巴黎》、《克罗蒂娜在婚后》和《克罗蒂娜出走》,形成了克罗蒂娜系列,但这四部小说都是仅以维里一人署名。克罗蒂娜系列大获成功,一版再版。

写完了《克罗蒂娜出走》,柯莱特就为《吉尔·布拉斯报》撰写音乐评论,并署上自己的名字。一九○四年,柯莱特第一次署名“柯莱特·维里”,发表作品《动物对话四则》,被正式承认为作家。维里始终是个不忠的丈夫,而且生性嫉妒,在小说的署名上一再无视柯莱特的存在,欺世盗名。这一切导致夫妻感情更趋恶化,一九○五年,两人进行财产分割,终于在一九○七年正式分居。最令她伤心的是,维里当时已背着她把“克罗蒂娜”系列的版权卖给了出版社,而柯莱特却分文未得,这就意味着她又变得如婚前那样贫穷,不得不求助于她的女友、外号叫米希的莫尔尼伯爵夫人为她安排住处。

柯莱特出于谋生的需要,当然也是出于对戏剧的爱好,于一九○五年底开始学习表演,翌年便参加演出,从此开始了她的演员生涯。柯莱特连续在“红磨坊”剧院演出了《茨冈女人》和《埃及之梦》,被视为当时文化界的一大新闻。而一九○七年末,她半裸着身子,在“阿波罗剧院”演出《肉欲》时,更被当做丑闻,引起轰动,备受非议。柯莱特在舞台上一显身手的时候,并没有放弃文学,她忙里偷闲,坚持写作。在《肉欲》公演的同一年,发表小说《情感退隐》,这部小说表达了柯莱特与“克罗蒂娜”决裂,与维里决裂的决心,正如柯莱特自己所说:“我在写《情感退隐》时,我发挥了与文学无关的力量……我改变了。我隐隐约约地开始发现我对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写一些与‘克罗蒂娜’不同的东西……”

自一九。八年起,柯莱特不断奔波在法国和欧洲各地,巡回演出。正式分居三年后,柯莱特得以与维里合法离婚,恢复了“自由身”。嗣后,她连续发表了《流浪女伶》(1910)、《歌舞剧场内幕》(1913)、《束缚》(1913),以“柯莱特(柯莱特·维里)”署名。直到一九二三年,发表小说《麦苗》时,才把后面的括弧去掉,开始使用“柯莱特”为署名。

一九一○年底,柯莱特加盟《晨报》,与主编亨利·德·儒弗内尔相爱,两年后结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柯莱特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一九一五年被派往意大利进行战地报道。停战后,她出任《晨报》文学版主编,并主持戏剧批评。一九二○年,被授予法国骑士级(五级)荣誉勋位。同年,小说《谢里宝贝》开始在报章连载。这是她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作品,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产生广泛、持续的轰动效应。翌年,小说改编成剧本成功上演,在演出第一百场的时候,柯莱特还亲自粉墨登场,出演女主角。时隔三十年,即一九五○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由于丈夫儒弗内尔热衷于政治活动,担任科雷兹省参议员,而柯莱特则讨厌政治,夫妇间不时发生矛盾,导致感情疏远,最终离异。一九二七年,她与莫里斯·古德凯特结合,成为永久的伴侣。这是她一生中个人生活最丰富多彩、文学创作结出丰硕成果的时期。她情绪昂奋,文思泉涌,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如反思母亲对自身影响的《白日的诞生》(1928),怀念母亲和欢乐童年的《茜多》(1930),以剧本形式解读动物心灵的《动物对话十二则》(1930)、散文集《牢狱与天堂》(1932)、小说《母猫》(1933)、《二重唱》(1934)、《我的见习期》(1936)等等。其间,她为了生活需要,维持生计,曾一度同古德凯特一起经营一家化妆品商店,而且,她亲自为顾客做美容,这在当时又成为一件奇闻。

一九三五年,柯莱特被选为比利时法语语言和文学皇家学院院士。第二年,又荣获法国三级荣誉勋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身患关节炎,但始终笔耕不辍,比较重要的作品有小说《朱丽·德·卡尔内昂》(1941)、《琪琪》(1942)等。一九四四年,法国从纳粹的铁蹄下获得解放,巴黎人民走上街头,庆祝胜利,但是,疾病缠身的柯莱特只能伫立于窗前,观看这历史性的欢庆场面。第二年,柯莱特当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

晚年的柯莱特因沉疴痼疾,无法行走,但她始终以开朗、乐观的心态直面生活,从不抱怨和退缩。她为《全集》的出版重新修订自己的作品,而且,继续辛勤笔耕,相继发表了《长庚星》、《蓝色信号灯》等,同时还要为龚古尔奖评选阅读大量作品。一九四九年,她当选为龚古尔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是第一位担此重任的法国女性。在她八十高龄那年,被授予二级荣誉勋位,成为法国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女性。一九五四年八月三日,柯莱特在巴黎逝世。教会拒绝为她举行宗教葬礼,但法国政府为她举行国葬,举国哀悼,她的遗体被送往拉谢兹公墓安葬。

写作!那是把你自己所有的真诚感情狂热地倾注在诱人的纸上,你那被心急如焚的文昌星君引领着的手奋笔疾书,写得如此之快,有时这超负荷的手也会反抗和表示不满……写作!我时而感到需要记载、描绘事情,急切得犹如夏天需要止渴……于是,我又拿起笔来,做起这棘手并令人失望的游戏,为了以贬褒不一的笔触抓住事情的痛痒,抓住转瞬即逝的意念,选用动人心弦的形容字眼,把它固定在笔尖之下……

这是柯莱特在《流浪女伶》中写下的一段话,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她一生笔耕的生动写照。她一生创作近五十部作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煊赫一时的大作家,也是法国文化史上少有的精英女性之一。

柯莱特的作品总是与她的生活紧紧地连结在一起。《流浪女伶》、《歌舞剧场内幕》和《束缚》这三部小说是她摆脱了第一次不幸婚姻的桎梏后的产物。在曲折有致、真挚感人的文字中,有作家对自己在不幸婚姻中所承受的屈辱和痛苦的描摹,有对她表面风光的演员生涯背后的辛酸和苦涩的记叙,也有她对所经历的情感上的迷茫、痛苦的反思,更有对获得自立生活和自身价值的庆幸。柯莱特以女性的独特目光关照两性关系和家庭生活,她对爱情提出质疑和弃绝,表现出她敢于向传统挑战,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挑战的勇气。这三部小说真切而艺术地融人了作家波澜横生的情感生活,氤氲着浓厚的自传色彩,是她获得自由生活后,心灵得到解放的作品,抒发了她追求女性精神独立的强烈愿望,是对男性中心主义和男性统治的有力抗争与报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深受战争创伤的法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妇女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为,她们在大战期间在工厂、农村、军队医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们得以从事各种职业,逐渐取得了经济的独立。伴随工业、科技和通信急速发展而问世的汽车、电影、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美国的爵士乐所带来的冲击,开始动摇原有的传统、习惯,甚至日常生活。绘画、文学、建筑、服饰都纷纷追求“时髦”。小说《谢里宝贝》应运而生。它是柯莱特写作技巧趋于成熟后的第一部杰作,被誉为她作品中“最美的”小说。

谢里(Cheri)的原文是“亲爱的,宝贝儿”的意思,在这里则是小说男主人公的名字。富家青年谢里与中年贵妇蕾雅相爱,但是,谢里的母亲为儿子找了一名年轻美貌、门当户对的女子,谢里遵从母亲的安排,蕾雅黯然出外旅行。然而谢里婚后对蕾雅不能忘怀,得知蕾雅回家后,又情不自禁与蕾雅重续旧情。最终他们还是不得不分手。

这种年轻男子和成熟妇女的感情故事,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如圣勃夫的《情欲》、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福楼拜的《情感教育》。然而,这部由女作家写就的小说一面世,舆论大哗,批评声连连。认为作者“离开了真实的道路”,甚至说“用福楼拜、龚古尔和左拉的手法来进行客观审视,研究心理和风俗人情,那也许是男人的事情”,有的批评家指责她“是在进行感觉艺术(I'art de sensation)的实践……是一种堕落”。

但是,柯莱特也得到了众多评论家和作家的支持和赞扬。女诗人诺阿伊伯爵夫人称这部小说是“这位独一无二的作家的一部奇特的书”,“一九二○年的秋天被《谢里宝贝》‘浸透’了,大家把这本书读了又读”。普鲁斯特给她写信表示祝贺,他写道:“我要对您说,应该是我感到骄傲,因为我能够与出色的《谢里宝贝》的作者同时受勋”。安德烈·纪德读了小说后立即给作者写信,大加赞扬:“我一口气贪婪地读完了《谢里宝贝》。您抓住了多么奇妙的主题!而且,多么敏锐的判断,多么精湛的技巧,您对那些隐秘的、不可言说的欲望又是多么理解啊!”当然,如同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小说也有作家自身的生活体验;不过,正如柯莱特自己后来所说,这部小说的题材是她从未涉及到的。在既往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清一色的女性,而谢里这个人物则是柯莱特作品中罕见的占主要地位的男主人公,作者对他倾注了同情和理解。如果说,此前柯莱特一直着力刻画女主人公从依附、屈从于男性,到最终觉醒,奋起抗争,冲决男性至上的牢笼,自强不息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征,那么,这部小说中,作家则是用心塑造了一个平庸、无能的男性人物。年轻英俊的谢里生活富裕,精神空虚。在柯莱特的笔下,他是个弱者,他的情妇蕾雅处处照顾他,给他温情和力量,但他是个怠惰的、意志薄弱的人,最终只能是个悲剧性人物。几年后,续篇《谢里的结局》,则是以绝望和死亡为结束。谢里的庸俗、不作为,鲜明地反衬了蕾雅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烘托了女性的优越的情操和品格。可以说,同以前的小说相比,柯莱特写《谢里宝贝》是另辟蹊径,但又殊途同归。从另一个视角彰显女性的品德和价值,也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时代的特征。因此,这个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诚如柯莱特对一位记者说:“谢里不是一个偶然的典型,他有他的必然性。”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柯莱特的写作技巧日臻娴熟,开始了她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柯莱特深爱母亲,母亲对她的影响,对她的理解和关爱,她终身铭记于心,对母亲的依恋和怀念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母亲去世后十年,年近五十的柯莱特发表的《克罗蒂娜一家》(1922)里出现了母亲的形象。六年后,她发表了小说《白日的诞生》。作品以一封署上母亲全名的信开始,这封信是母亲为回复亨利·德·儒弗内尔的邀请而写的,当时,因为母亲所养的一株粉红色仙人掌快要开花,为了观赏这种难得一见的花卉,母亲婉拒了邀请。可是,第二年,母亲就去世了,与爱女从此仙尘路隔。尽管柯莱特在写这部小说时,已同莫里斯·古德凯特深深相爱,但是,书中还是流露出饱受婚姻折磨的柯莱特对爱情的恐惧和疑虑。作品里面穿插了母亲的信件,融人了作者对婚姻、爱情、衰老和死亡的思考。对故乡的描述,虚构的叙事形成了母女间奇妙的对话。评论家安德烈·比利指出:“与其说《白日的诞生》是一部符合逻辑的小说,不如说它更是一首诗,是表达情绪的抒情移调作品。”柯莱特饱含温情,以细婉、鲜活的笔触,诗化的文风,谱写了一曲对母亲茜多的赞歌,倾诉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深沉的挚爱。《白日的诞生》让人联想到柯莱特另一部同样写母亲的散文作品《茜多》。《茜多》(1930)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书中母亲的形象真实可亲,生动活跃,母亲生性善良、朴实,她始终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母亲的美德,她对故乡山山水水,对人类、动物、树木花草的关爱,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们。《白日的诞生》和《茜多》彼此呼应,相映成趣,共同表达了伟大而永恒的母爱主题。

柯莱特的作品中,有两部小说的锋芒是指向两任丈夫的。《我的见习期》(1936)又名《克罗蒂娜没有说的话》,描述一位外省的姑娘如何“登上”巴黎上流社会,记叙她的成功和曾受到的屈辱和伤害,是一部爱情幻灭的小说。六年后发表的《朱丽·德·卡尔内昂》则是它的姊妹篇。这两部小说都打烙了作家身世的印记,又都具有明显的复仇小说色彩。

柯莱特的小说创作基本遵循传统的路子,故事情节围绕着爱情、嫉妒、情感纠葛、形形色色的背叛等巧妙地展开,而且大都以悲剧告终,从早先的作品《流浪女伶》、《束缚》到后来的《谢里宝贝》、《麦苗》、《母猫》、《谢里的结局》等,都是这样的基调和套路。小说《二重唱》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美丽的阿莉丝仅仅有过一次对丈夫米歇尔不忠的行为,她对自己的一时失足,颇感愧疚,然而,米歇尔发现了以后,深深地陷于嫉妒的情绪,不能自拔,最终自杀。柯莱特并不是当下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但是,在她的小说世界中,女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得到充分的展示,常常散发出母性的光辉,而男性则往往显得平庸、懦弱。女性往往要面对“生存的困难”而奋斗,而男性则常常是无所事事。阿莉丝与柯莱特笔下的其他女性一样,具有精神上和体力上的真正的力量。可以说,在法国文学史上,柯莱特是第一位以与传统上男作家审视女性一样的眼光审视男性的作家。

一九四三年,年届七十高龄的柯莱特发表了一部轻喜剧式的小说《琪琪》。爱称为琪琪的十六岁少女琪尔贝特,跟外婆阿尔瓦雷夫人住在一起,外婆的妹妹阿里西亚夫人过去是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她们俩一起调教琪琪。被琪琪称为舅舅的加斯东先生是个富有的中年男子,他疯狂地爱上了琪琪,几经波折,琪琪同加斯东喜结良缘。表面看来这个故事颇有些“灰姑娘”的意味。而实际上,琪琪很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十六岁的琪琪比三十三岁的加斯东更为成熟。《琪琪》中依稀可见作家初次婚姻的影子。小说不以编织情节见长,全篇都是对话和家庭生活场景,舒展自如,十分流畅。一九四九年,小说被搬上银幕,后改编成戏剧,不久在美国纽约富尔顿剧院上演。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制成音乐片,接着,被改编成音乐剧在百老汇剧院上演。《琪琪》是柯莱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少见的有着美满结局和在世界广泛流传的作品。

柯莱特的小说,笔力遒劲,含有阳刚气,而在散文创作中,笔触则清新细腻,柔情四溢。《葡萄卷须》(1908)是她早期的散文作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增删而定版。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演员生涯的记叙,对动物的生动描摹与对故乡眷恋的情感抒发,紧密交织,坎坷中浸润着丝丝温馨,辛酸中透出些许欣悦。

柯莱特的散文作品题材广泛,有写动物的,如《动物对话十二则》和《动物界的宁静》,以拟人化手法描绘动物,十分活泼生动,富于情趣。有写战争的,如《意大利印象》、《在凡尔登》等;有叙述旅途见闻,描写美味佳肴等等,不一而足。

安德烈·纪德在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一日的日记中对柯莱特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写道:

一种几乎过于饶有趣味的语言……啊!我多么喜欢柯莱特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多么准确!对细微之处具有多么细腻的感觉!而这一切就像拉封丹式的那么轻松,而且若无其事,这是兢兢业业精心打造的结果,是完美的结果。……

在法国文学史上,描写大自然、动物、花草树木的不乏其人。拉封丹在《寓言诗》中运用性格化、拟人化的手法,在动、植物的戏剧性对话中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博物学家布封则以科学分析的眼光观察各类动物。历史学家米什莱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以大手笔写下了《大自然的诗》,融描绘、哲理、思考于一炉。与柯莱特几乎同时代的列那尔以饱含诗意和哲理的笔调刻画动物和植物的形象。从小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柯莱特,对“发芽、开花或展翅飞翔的一切东西”有着天赋的兴趣,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敏锐,关照身边的事和物。斑斓的动物世界,猫、狗、蝴蝶、松鼠、蜥蜴、蜘蛛、蛇……都从柯莱特的笔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各类花草虫鸟也通过她的笔墨展现出动人有趣的形象。对身边的事物,柯莱特似乎并不满足于观察,她用嗅觉、味觉来感觉它们,她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把这些可爱的生物和琐碎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娓娓道来,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有些评论家认为,从玛格丽特·德·纳瓦尔到斯塔尔夫人和乔治·桑,那些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写法并没有什么不同,是柯莱特“把女性散文引进法国文学,而这正是法国文坛所缺乏的”。

与柯莱特同时期的著名作家、评论家蒙泰朗曾这样评价她的风格:

她(柯莱特)是“真诚的”,她拥有这个人们可能想不称之为风格的风格,那么多并无天分的作家使我们习惯于从这个“风格”一词想起一种规定的、人为的,甚至尴尬的措辞。柯莱特就像她在思想、在感觉、在说话那样地写作。在我们所读的和她已经思想、感觉、说的东西之间,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自然的风格。

柯莱特谢世后,诗人阿拉贡创作了一首长诗《柯莱特夫人》,把她比喻为阿尔米德,诗的结尾是这样的:

我们将不再跟随她探索曲折的秘密

她独自一人徒劳而长久地行进。

柯莱特走过的小径索寞孤寂,

在落地的风中,遗骸已化为灰烬,

法兰西低语声中将失去一只翅翼。

柯莱特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谨以这部选集和此篇序文向这位杰出的女性表示深深的敬意。

感谢桂裕芳、徐知免、王文融、陈筱卿、陈伟丰、郑雅晕等诸位学长、同仁友好在本书编选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二○○四年一月

于北京西坝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