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编著的《山海经真相(白话插图本)》重点解读玉皇大帝、西王母、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经典神话,领略山神、海神、四方神、天干地支、巨人族、女人国等神奇的上古风情。解读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探索司马迁都“不敢言”的山海经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海经真相(白话插图本)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余伟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余伟编著的《山海经真相(白话插图本)》重点解读玉皇大帝、西王母、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经典神话,领略山神、海神、四方神、天干地支、巨人族、女人国等神奇的上古风情。解读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探索司马迁都“不敢言”的山海经真相。 内容推荐 余伟编著的《山海经真相(白话插图本)》是一个关于寻宝的故事。宝藏内容涉及华夏民族久远的上古历史,包括姓氏、图腾、神话起源与演变,蕴含着部落长老制向国家制、母系传统向父系传统过渡的大秘密,当然还有山川河流的分布与物产。记载这个宝藏的藏宝图被称为《山海经》 《山海经真相(白话插图本)》以《山海经》中的帝皇谱系为架构,以民族神话做拼图,揭开关于史前帝皇、远古诸神以及民俗风情等的真相,展现不同寻常的上古秘史。 目录 主要人物及大事件介绍 引子 第一部分 帝皇秘史 有巢氏建树屋 燧人氏钻木取火 弁兹氏结绳记事 玉帝建都昆仑山 西王母掌管刑罚 帝俊建立汤谷 女娲补天 伏羲画八卦 风之五大部族结盟 炎帝烧山开垦 黄帝治天下 少吴执掌东夷 蚩尤争天下 夸父逐日 颛顼掌九黎 帝喾复辟 共工触倒不周山 盘古杀混沌 尧帝迁都 后稷播百谷 后羿射日 丹朱学围棋 舜平三苗之乱 鲧化黄龙 大禹治水 夏启立国 嫦娥奔月 有易杀王亥 第二部分 诸神传说 海神 山神 天地祭司 十日族 十二月 独眼人与纵目人 双生子与连体人 大耳族 黄金家族 兄弟排行榜 灵山十巫 战争与谋杀 巴人白虎 蚕丛开蜀国 巨人族 小人族 女人国 男人国 四大凶神 五方之官 四方神 第三部分 上古风情 神木 不死药 神孕 帝皇葬礼 息壤 驯兽 独角兽 龙生九子 发明与创造 春秋战国考 黄帝十二姓 姓氏与联姻 帝皇执政时间考 龙迹迷踪 昆仑圣地 第四部分 《山海经》注解 《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 《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 《山海经》卷九海外东经 《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 《山海经》卷十一海内西经 《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 《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 《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身为一个现代人,从钢筋水泥构筑的森林中醒来,难免会感到茫然无依。那是远离了天高云淡的大自然所致。而在数千年之前,远古的人类从黑暗中醒来时,也同样会有莫名的恐惧在主导着他。这一点古今并无不同。 远古人类所过的生活,在现代人的想象中,或许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自然的山林原野中肆意奔跑,采摘浆果,追逐野兽,渴了就饮用纯天然的水源,以大地为席,以苍天为被。没有世俗的劳顿,感受云淡风轻,仰观日月星辰,随意地嬉戏与迁居。但毕竟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否则就不会有文明的种子从大地生长出来,演变成今日各种文明浩浩荡荡融合交流的宏大景象。人类也只是作为灵长类的一种,而与野兽并无区别。 对于远古的人类而言,适宜的气候,饱腹的感觉,温暖的居所,是短暂而易逝的。狂风暴雨,灾害瘟疫,居无定所,令生活者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纵然某个部落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暂时占据了上风,但对自然的敬畏,对身为人类的迷茫,必然促使某些首领对自身与自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另一方面,人类征服自然的天性会演变成部落间的战争,这源于人类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争夺。对远古人类而言,战争是比自然更加恐怖的杀戮机制。原本脆弱的部落结构,不但会被自然力量轻易摧垮,部落间的战争更会使其向前的脚步戛然而止。 不知有多少远古人类,在每个黑暗即将褪去而曙光重新来临时真心祈祷过。他们祈祷有一种东西,会像和煦的春风一样,给大地带来重生与希望,会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给世界的生灵带来温暖与和谐。这种东西,因众人的祈祷而存在并且生根发芽,我们后来称之为文明。这是整个人类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前提。 《山海经》中折射的历史,就是远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史。纵然有战争等不和谐音符存在,但整个华夏民族的演变就是依靠文明的力量推动前行的。“衣食住行”是远古人类首先要解决的四个问题。最早解决这些问题的部落,以文明的力量把其他部落紧紧团结在一起,实现了部落到部族的文明皈依。 有巢氏发明了树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的问题;弁兹氏发明了编织技术,解决了保暖问题;燧人氏钻木取火,解决了熟食问题,使得部落不再依赖于雷击才能带来的天火。牛马进入远古人类的生活,则比可考据的历史要早很多。那些游牧部落因此得以穿越山川河流、草原乎壤,把文明的种子传播到更遥远和更偏僻的角落。 对于文明的形式而言,语言和文字是十分重要的。弁兹氏结绳记事手段,最终演变成象形文字。各个部落首领小心翼翼地保留并延续着掌握的知识,以此作为部落生存的资本。知识是非常稀缺而珍贵的,这是文明的价值所在。但为了更好的发展,部落问同样需要分享这些知识。另一种文明的标记是姓氏,这是增强部落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而这时期的姓氏是非常稀少的。 从昆仑圣地上走向草原的弁兹氏,与走向山林的燧人氏最终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结盟。而统一的共主也在昆仑圣地上被确立起来,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减少部落问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王母族在草原上取代了原有弁兹氏的地位,这是代表西羌的首领。而戎人和狄人则向草原的更深处迁徙而去。 燧人氏的后人演变成风之五部,占据了中华大地的东北部、西北部、南部、东部与中部。中风的实力并不强劲,但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主体,这也是文明柔和却延绵的力量所致。史前大洪水摧毁了大部分部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发展,但却促成了中华大地的第二次大结盟。中风的伏羲氏迁居东部成为新共主,并最终把帝位传给了东风之后帝俊族。 其后中风的神农氏崛起,并以火神之位开创了原始的农耕时代,取代帝俊族成为新的共主,即炎帝一族。而同是中风的黄帝族则依靠更先进的水利农耕技术,使华胥族独立出来。改革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保守的力量。从黄帝即位到大禹建立夏朝这段时期,部族之间的联姻与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更多的部族获得了姓氏,掌握了原本稀缺的知识,并最终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最早掌握知识的是强力部族中的祭司或首领,这些也构成了远古皇族的主体。小的部落聚合成大部落,部落又构成了部族,部族间又有联盟。部族长老选举出合适的人进行培养,并成为部族的首领。远古帝皇的人选要复杂得多。为了保持部族间力量的平衡与公平,某一代帝皇往往把儿子入赘于其他部族,并挑选最合适的作为下一代帝皇人选。代表本部族利益的儿子往往不会得到帝皇的权力,而代表其他部族利益的外系儿子反而会接过帝位,这是为了保证权力的轮替,同时利用血统也可以方便地把其他部族结合起来。这就是部落长老制。 部落长老制其实是母系社会传统的一种延续。从伏羲到夏朝建立的漫长时期,包含了父系社会向母系社会过渡的历史。母系社会因为战争的需要,选择男性为部落首领。但文明似乎与权力密不可分,知识的稀缺加强了权力的作用,部落间的战争愈加频繁,男性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每个帝皇都倾向于把帝位传给代表本部族利益的儿子,这是对整个母系社会传统与部落长老制的双重挑战。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挑战基本都失败了,直到大禹传给儿子启的时候才得以成功。随着国家的出现,“君主世袭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母系社会的终结,而部落长老制也基本不复存在了。P1-3 序言 这是一个关于寻宝的故事。宝藏的内容涉及华夏民族近万年的上古历史,包括姓氏、图腾、神话起源与演变,蕴含着部落长老制向国家制、母系传统向父系传统过渡的大秘密,当然还有山川河流的分布与物产。这份藏宝图称为《山海经》。华夏族历代长老们小心翼翼地延续着这个文明的种子,历经了漫长的磨难与积淀,约在夏朝创始人大禹手中,《山海经》终于以图文的形式被整理记录下来。现存最早的版本是西汉刘歆父子校刊而成的。历经战火的《山海经》早已残缺不全,能解读它的巫师们早已化成了历史的尘埃。尽管后来的学者不断加以标注与解读,它却始终以一种暖昧不明的态度躲在历史的迷雾中,成为一个令历代学者跃跃欲试,却难以穿越的秘密之海。 这份不完整的藏宝图,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获得,仅仅是版本与注释者的不同。三年之前,在鸡鸣寺旁边的一个公园中,对着一份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山海经译注》,我开始了拼图游戏。《山经》部分记录了山川河流的分布与物产,《海经》部分则是一堆几乎不知所云的部族联姻记录。但《山海经》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那些形态各异的怪兽与神人,他们围着黑暗中的篝火跳舞,留下一个个巨大的身影,嘲笑着那些在远方观察的研究者们。 在随后的半年里,编撰了数万字的资料,试图就《山海经》的作者、成因、物产、图腾与民俗方面进行解读,但基本徒劳无功。也曾在一幅小型中国地图上标注,与《山经》中的山川河流进行对照,结果总是牵强。看起来,这份藏宝图残留下的不是碎片,而是流沙了。但随即也发现有记载的上古历史,基本可以溯源到《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五帝本纪》、《路史》、《尚书》中。尽管这些记载相互矛盾,并在很大程度上对历史进行了篡改与修饰,但对于复原《山海经》的原貌却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对山川河流的注释,郦道元的《水经注》尤为可贵。而历代《山海经》的注释者中,最佳的无疑是风水学始祖郭璞。除了这些资料外,散落于中国各民族的神话与传说,也是拼图的重要材料,而巴蜀文化又是其中的焦点所在。 拼图游戏进行两个月之后,是一段较长的犹豫期。《山海经》中出现的怪物与神明,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形象。比如“旋龟”,就是现在鸟首蛇尾的鹰嘴龟,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九尾狐”则是大禹妻子涂山氏的图腾,应该是对狐狸形象的一种夸张。那些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的神明,似乎也暗示着某种部落属性。 第二年春天,才有时间继续这份拼图的兴趣。原来从《山经》人手的想法显然不可行,须另辟蹊径。某天突然想到了社会网络方法。社会网络都围绕着重要的节点人物来构建,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把所有人联系在一起。这些联系可以是联姻或合作关系,关系有轻有重。那么复原《山海经》原图时也是如此,首先得提取出重要人物,然后以时间与事件为经度和纬度,这样就形成了一部大致的上古历史。其他的解读就可以围绕这个框架来绘制了。《山海经》中的重要人物,无疑是历代帝皇。这就是本书第一部分的最初构想。 从伏羲成为华胥族首领,到启建立夏朝,成就了“华夏”之称。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中繁衍驻足,凭借的是坚韧而绵延的文明力量。上古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文明的“黎明”与“初晨”两个时期,以黄帝的出现为分水岭。黄帝之前,因为文字的不发达以及其他原因,完全是一种浑沌的状态,《山海经》中的记载也是零散的。黄帝到夏启这段历史,文献记载相对较多。其间这些部族联姻的记录大都见于《海经》部分,特别是《海内经》,就是炎帝族与黄帝族的帝皇谱系。须把“黎明”期与“初晨”期分开对待,采用不同的复原方法。本书基本完成了对《海经》的解读工作。《山经》部分的工作则有待地理学与生物学工作者来进一步考据。 本书的第一部分帝皇秘史占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本书的大纲所在。把次要神人的解读归入第二部分诸神传说。把风俗人情的考据归入第三部分上古风情。接着进入《海经》的注解,结合前三部分,进行更为细致的工作。这四部分完成时间,约为二年。其后的一年,是文本整理与配图工作。配图力图反映出民俗与文化,参考了各民族服饰,饰之以相关的图腾形象,虽在形象上有些前卫,但与古籍中那些光怪陆离的形象相比,相信已有了一些进步。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共分为山海经考据、史书、杂记、姓氏学、神话传说、词典六大类。 完成此书共历时三年。在解读完的非现实世界中,似乎可以看见那些神人在中华大地上起起落落,犹如潮水之奔涌与退却。其时学校晚樱已落,但鹅掌楸却嫩绿一片。心力憔悴之后,终有一种欣喜。 余伟 2012年4月于南林北大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