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龚鹏程的散文自选集。全书以随笔、札记、小品、日记等为主,分“含情”、“伫思”、“知人”、“论世”四辑,博雅通达,广大精微。文章表达的是整体文化和个人生命之间的和合激荡,如文化命脉的承续、文化出路的指引、个人生命风姿的展现等,由情而思,由人入世,体现了一种“知性之美”。在这里,个体之生命愿力激荡起了整体文化的活力与精彩,体现了儒家千百年来从不动摇的坚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多情怀酒伴/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龚鹏程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龚鹏程的散文自选集。全书以随笔、札记、小品、日记等为主,分“含情”、“伫思”、“知人”、“论世”四辑,博雅通达,广大精微。文章表达的是整体文化和个人生命之间的和合激荡,如文化命脉的承续、文化出路的指引、个人生命风姿的展现等,由情而思,由人入世,体现了一种“知性之美”。在这里,个体之生命愿力激荡起了整体文化的活力与精彩,体现了儒家千百年来从不动摇的坚持。 内容推荐 本书是龚鹏程的散文自选集,分“含情”、“伫思”、“知人”、“论世”四辑,博雅通达,广大精微。文章表达的是整体文化和个人生命之间的和合激荡,如文化命脉的承续、文化出路的指引、个人生命风姿的展现等,体现了一种“知性之美”。 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 知其不可而为之/张辉诚 第一辑 含情 吻 爱 夜话 香花与毒草 后院 死雨 风 小店 我父 失乡 豪赌族人 携手而逝远路 佛光大学之鬼 把欢喜握在手上 第二辑 伫思 国王的大道 知识的翅膀 我的书房 读书脞录 述书赋 南华大学成均馆碑记 佛光大学无尽藏图书馆落成记 通艺堂古琴记 藐姑射记 论散文 论孤独 第三辑 知人 论诗人 论女人 哀周弃翁 草山旧事 将军解甲 北海遗音 童心人世 高闱诗心 欲枕髑髅问梦痕 天下第一 悼钱宾四先生 张之淦先生事略 念高阳 怀安托 吊傅伟勋 敲门的天使 德里达哀辞 第四辑 论世 潮起潮落 秋风中的怀想 上帝无言百鬼狞 知识人往何处去 知识人的反省 不拘一格见人才 朋友与敌人 海外文字谭 八股余风 势利眼的学问 学书记事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游民叹 老的价值 民主蔓延时 登泰山 且食羊 古墓黄金 老店的历史 后记 试读章节 K起身,切了一片蛋糕给我,再绕过书桌,去把窗帘拉上。雨冲刷着窗玻璃的声音很大,附近的树涛以及风割过空气,发出炮弹破空般的声响,也挤满了这间小屋。但灯很亮,虽没有壁炉或炭火,却自有一些温暖。 “可能有台风哩!”K说。 我没有搭腔,只用叉子拨了一小块蛋糕,放入嘴里。松松凉凉的滋味,倒颇像这瑟瑟的天气。 K冲了一杯咖啡,端给我,“美梅离婚了。”他说。 “为什么?” “谁知道!”K耸耸肩膀说:“她也不喜欢让人家晓得,我还是听老杨讲的。好像连她家里都被瞒着。” “那她小孩呢?” “听说是归她,但目前她没工作,将来怎么办还不知道。也许她会去找你,打听有没有事可做。” “哦!”我沉默了一会儿,吃力地想转个话题:“小方这个人怎么样?我跟他不顶熟。上次碰到他,感觉仿佛有点神经质。” “嗨,你不清楚,他得过精神分裂症,休养了好一阵子。” “精神分裂?为什么?他看起来那么开朗!” “唉!”K说:“他们那个时代从大学校园出来的人,情感较封闭,也较保守、典雅,对世界只有一些模糊而绝望的爱,整个社会上的文化气息又稀薄得不够呼吸。男女交往,谨慎中带着壮烈,疙疙瘩瘩、牵牵绊绊地执着。小方又是个在家里被宠惯了的人,他没有力量处理这个问题,所以一碰到三角恋爱,他就崩溃了。你看过他从前写的文章吧?” “嗯,非常好,说得上是奇情壮采。”我点点头说。 “可是现在就差了,梦碎了、情也枯竭了,只能靠一些理念来支撑。这些理念,又不能碰触到内心或人类最深沉最柔嫩的部分,否则自己首先就要被刺痛了。”K燃起一根烟,自己抽了。我注意到烟香缠扭如发丝,缓缓飘上晕白的电灯光影里,敞开如一团轻雾。 我说:“我想——威尔·杜兰曾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螳螂在交尾时,雌螳螂一口就把雄螳螂的头吃掉;但这只无头螳螂却仍能完成任务不辍,可见头脑在爱情中没有用处。可是事实上,在爱情中受伤的,往往是脑子,而不是性器官。”我忽然感到心头一阵子抽搐:“为什么我的朋友,总是如此,老杨、小方、老何、王弟、美梅……我听得太多了。一次激烈的爱情,换来的是什么?感伤?哀痛?怅惘?迷惑?每次我们回顾或检视一场爱情游戏,都好像在凭吊古战场,阴风四翳,夜幕低垂,只剩下汩汩的鲜血和被月光漂白了的骨骸。难道最亲爱的恋人,反而常是最残酷的敌人?难道人生孤独的本质,正要借此显示孤独的生命若硬要企求结合,即必须遭受这痛苦的磨难吗?” “哈哈!”K笑笑,站起来倒了一杯水给我说:“安静点罢……”我打断他:“你是不是要学伏尔泰说:命运的书绝不会为我们展开。/人是探究自己的门外汉;/他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何处去。/在一摊泥之中受难的尘粒,给死神吞食、给命运戏弄?” “啊,不!”K说:“你听过命运的故事吗?美国女诗人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的美貌与谈吐,本来一直是阿默斯特社交界出色的人物,令人倾倒。不料到了廿三岁那年,她随父亲往游华盛顿,归途路经费城,却邂逅了她‘命运’的化身。自此她退隐阿默斯特故居,直到五十六岁逝世,终身不嫁。这位‘命运’究系何人,诸家解释,颇不一致,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华兹沃斯牧师。当时华兹沃斯已有妇,她不愿引起物议,只好黯然赋归,抱恨以终。” “她诗集中有许多情诗吗?” P15-17 序言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丽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严肃。 然而“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散文改变了熔经铸史的传统,从而向纯文学靠拢,变得更纯粹、更有艺术性——简言之,是所谓的散文“诗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有所建树,它使得散文摆脱历史的纠葛,重新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点,散文在无形中被窄化了,邯郸学步地跟随着诗的脚步——作为纯文学中的一个文类,其存在的意义都不禁令人怀疑了。 有人说“五四”以来的文学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学中得到启发,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学有一特色是诗论发达,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学见解是在诗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原是诗论。然而,晚明甚至整个明代像样的诗人很少,真正能够流传百世的诗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传统散文“载道”的观念扭转了回来。“五四”时期的文人强调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实是有点弄错了,小品并不是指散文要轻薄短小,去表现“小处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实是要与经邦济世的传统散文信仰相对抗,因为过分耽于大道,往往会丧失自我。所以,这种“小品精神”即自由创作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风格,与形式上的大小长短反而没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可以说是延续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诗化”,其实可视为散文朝“言志”方向发展。然而散文并不等于诗,不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诗更宽广的空间,“言志”固然可以,“载道”亦无不可,不过“道”不再是以往集体认可的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后的散文,如果仅以文学的范围来讨论,比以前有更大的创作和发挥空间。但事实上,中国的散文舞台看似热闹,其实涔寂,在散文创作的质与量上反而无法与传统相提并论。 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承袭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而来,但因海峡的阻隔,从上世纪中叶之后又逐渐发展成一种与大陆不太相同的文化与文学环境。台湾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传统的价值从未受到大的冲击,学校语文教育的古典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仍然使用传统汉字,并没有使用后造的简化字。其次,台湾为一海岛,与海外接触是生活中的必要。台湾人虽不抛弃传统,但通过与外界的频频接触与碰撞,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加多元和开放,文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尽管海峡两岸的文化与文学环境有差异,然而文学不见得都会依照一定的公式来发展,何况文学也没有公式。整体而言,近六十年来的台湾社会虽有起伏,但起伏不大,也不险峻。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样的环境不见得都值得庆幸,因为处在这种环境的人,比较缺乏惊涛骇浪式的生活经验,激荡不出昂扬愤激的生命力,因而也难以创造出开阖宏肆的有“伟大力”的作品。欧阳修就说过,“文必穷而后工”,生活上的跌宕有时反而是文学追求上的宝贵动力。 在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中,我们邀请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挑选和整理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藉由这套丛书,让大陆读者来了解台湾的散文。为什么这丛书上面冠以“学人”一词呢?这是为了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散文家。这批“学人”散文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学术本业,或者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关怀。与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的关怀不见得只放在“经邦济世”上面,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他们的关怀也是多方面的。这套丛书挑选的“学人”中间,极少数出身于中国传统文学,但大部分不是,比如有研究外文的专家,有历史学者,有建筑家,还有研究环境--科学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字都好,创作也丰,在台湾都被视为重要的散文作家,而且可能比一般的文学散文家更具有文化意识和终极关怀。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更多地引用典故,乃至最前沿的知识,所以更容易反映台湾社会的多元状况。 当然,文学有自己的生命,文学不见得为其他事物而存在。透过文学来了解社会当然可以,但文学的目的似乎远不止如此。文学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有时候,文学更影响了社会,左右了社会的价值,甚至于自己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 我们期望这套丛书的顺利问世,一方面使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有机会让更多的大陆读者读到;另一方面,也使得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学彼此激荡、生生不息。 二○○八年戊子春日 周志文谨序于台北市诏安街永昌里 后记 我的职业之一是教书匠。故编讲义、写学术论文似乎即是本业,作诗写散文这等事,则彷佛业余遣兴一般,有韩愈所谓:「多情怀酒伴,余事做诗人」的味道,是为余事。 可是韩愈讲的,是说人应以生活为本,成就一个有意味的生活之後才能成为一位好诗人。现今的社会则恰好反过来,人首先是个职业人,职业限定了生活,限定了你该干什麽不该干什麽,同时也就限定了你的社会功能与角色,限定了旁人怎麽看你,和你怎麽认知自己。故学者即不宜舞文弄墨,混迹於诗家散文作者群中。当然,学者写论文,以收辑资料,抄来抄去、注来注去为能事,想写篇清通简要的文章都不容易,就是想冒充诗人散文家,往往也冒充不来。因此若偶有例外,人皆诧怪,视如蝙蝠,既非禽又非兽。本丛书为蝙褔们专辟一藏身之处,曰学者散文系列,即缘此故。说起来,还应感谢出版社的宽宏大量、菩萨心肠呢! 可是以我飞天神蝠的眼光看来,例外好像才是正常的,现在一般的散文家恐怕才是走错了路。 以《文心雕龙》所叙来看,有韵的诗赋乐府颂祝铭诔之外,无韵之文包括史传、诸子、论说、诏策、奏启、议对、书记。前者诗言志,不免缘情而绮靡;後者则说理为主,叙事为辅,旨不在抒情言志,其情其志,只在说理叙事中见之。这是我国文章的大传统,後来唐代古文运动诸君虽反六朝骈俪,但这个大原则可没什麽变,因此韩愈柳宗元的那些〈原道〉〈原毁〉〈天爵论〉〈四维论〉等等才那麽多。柳宗元曾说:「吕道洲善言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其实他们谁不善言道?甚至整个古文运动就是个以文言道的大旗号,号召着尔後的文家朝此不断努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後,把中国这个文章写作传统抛弃了,采一种「纯文学」的说法,以诗、散文、戏剧、小说四分天下,诗与散文抒情、戏剧小说叙事。说理记事的文章,则或曰杂文,或摒於纯文学门外,不视为文学作品。而那不能说理言道的所谓散文,抒点生活小情绪、记点身畔琐细事,抒情比不上诗,叙事又比不上小说,本身倒像个蝙蝠,地位可虑、角色堪疑。散文家在文坛之位置,竟低於小说家和诗人,把古来文章家的荣耀丧失殆尽。 这据说是学了外国,可是外国何尝如此? 在古希腊,修辞学和论辩术本来就是孪生的,彷佛中国文学中有诸子论说那样,是以理服人而辅以修辞雄辩之巧。到了罗马时期,西塞罗更以其雄恣之言辩为十六世纪拉丁散文之先导,直到十八世纪末,其文体与风格仍被英国散文家奉为楷模。於此可见西方散文主要源头一样是说理的。 中古时期圣奥古斯丁《忏悔录》看来是抒情的,可是实质上正是言道之作,此亦说明了这个传统是如何强韧有力。十六世纪,法国蒙田《随笔》三卷,基本上也都是论文。十七世纪的笛卡儿,以哲学家为散文巨匠,原理从同。至於培根论文集,那更不消说了。十八世纪英国号称散文时代,艾迪生和史梯尔合办的《旁观者》杂志乃其主要阵地,而这个刊物的宗旨,就是要把哲学从书房和图书馆、从中学和大学,带到俱乐部跟咖啡座上,因此那时的作家,如伯克立写的《视觉新论》《人知原理论》,往往都是哲学论着。後来休谟的《人性论》也是如此。另外,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吉朋,则做着如我国文章家从事史传写作那类事情。十九世纪英国散文家与哲学家大抵仍与从前一样,兰姆、梭罗、卡莱尔、罗斯金、阿诺德、赫胥黎,谁不是自有一套哲思或学理的? 某年,诺贝尔奖颁给了以写哲学论文着称的罗素,中国人皆诧异道:「那不是文学奖吗?何以竟给了哲学家?」不晓得原来欧洲散文老传统本来如此,文章的论点、见地,结合着文采修辞,不是肤浅松散的轻噫漫谈就可叫做散文的。 所以我说散文本该是学者才写得。一般所谓散文家,书读得少,思绪又散漫无条理,原是难以胜任的。不幸我们这个时代,学者们的脑子更坏,更不能驱遣文字。无奈只好由散文作者们暂充场面。大家见怪不怪,渐渐习以为常,遂也以为散文本来就是那个样,其实是大谬不然的。 以上我对散文的这类偏见,大略已抒发於收入本书的〈论散文〉及收入《二○○○年龚鹏程学思报告》的〈吃喝拉撒睡:散文的後现代性〉诸文中。因此也不必再多讲了,兹仅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散文。 如上所述,我认为散文主要是说理叙事的,故作者须对其生活形成一套见解、对其存在拥有一种体认、对其人生态度与意义取向有一番思考,如此方能说理莹彻,所叙之事也才有叙述之价值。我自己写的文章,虽距此目标甚远,但基本上是朝此迈进的。偶或因机因境,快意骋辞,不自检束,亦仍能由此见到我这个人的想法与脾性。 我的文字,受中国古代文学之影响极深,则是谁都看得出来的。我自幼便不喜欢白话文,以能写文言文自鸣得意。到大学毕了业,仍几乎不会作语体文。如此作怪,在当代自属异数。可是,我的散文其实还有另一个渊源,那却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 那渊源是什麽呢?其实就是我在上文所叙述的我所理解之西方散文传统。我读书作文,皆喜振叶寻根、观澜索源,由掌握其整体脉络整个传统入手,故颇浸淫西塞罗、蒙田、培根、兰姆诸君之手笔,还受过不少存在主义之影响。寝馈研练,黾勉不已,渐渐才变成今天这个体段。 这期间,我曾出版过《少年游》《豪赌族》等散文集及《时代边缘之声》等一大堆散文论文混杂的集子。事实上,我的散文像论文,论文像散文,我自己是不太分的,别人也未必分得清。有一年,我写了篇论游戏理论的文章,张晓风先生就认为是好散文,选入了该年度的散文选里呢! 然而,说理叙事而能情味醰醰,谈何容易?其所以能如此,又非说理叙事云云所能尽其底蕴,底蕴反而是在情上。此理虽较玄眇,难以具论,但读者若略诵韩愈「多情怀酒伴」之语,亦可思之过半矣! 庐陵龚鹏程,谨跋於戊子春日惊蛰时分 书评(媒体评论) 龚教授是学界中人,所以他的散文博雅通达;龚教授又是性情中人,所以他的散文风流倜傥。贯穿这部自选集的,是他对中西文化的妙悟与洞见。 ——陈子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龚先生的散文,博古通今、鞭辟入里,在历史与现代之间顺畅地流转、潇洒地游走。细致而又广博,精深而又大气。 ——张辉诚(台湾资深评论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