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了我们祖先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其中蕴藏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通史故事》系列丛书从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住历史。
本书为“中国通史故事”之《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中国通史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徐潜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了我们祖先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其中蕴藏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通史故事》系列丛书从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住历史。 本书为“中国通史故事”之《清》。 内容推荐 《中国通史故事》系列丛书从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中,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在文中适当地插入了一些图画,图文并茂,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住历史。 本书为“中国通史故事”之《清》。 目录 八旗制度 史可法血染扬州 郑成功收复台湾 张沐捐资赈灾民 雅克萨之战 康熙学科学 年羹尧妙计智取 于成龙为民请命 八大山人轶事 夏完淳严辞斥叛 奋发向前孙奇逢 才女柳如是 天下第一清官 清代名医叶天士 王锡阐钻研天文历法 孝庄文皇后公而忘私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摊丁入亩 军机处 清初“三先生” 胡宗绪拒收黄金 郑板桥“难得糊涂” 《四库全书》 白莲教起义 曹雪芹与《红楼梦》 黑白分明的汪中 观棋不语 斩太师罚皇帝 罪己诏 虎门销烟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 魏源与《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与湘军 龚自珍求变求新 小刀会 火烧圆明园 倚天长叹失桑园 垂帘听政 火烧望海楼 镇南关大捷 洋务运动与北洋海军 甲午海战 严复与《天演论》 百日维新 “四更起早”的林纾 八国联军施暴行 义和团运动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海派吴昌硕 陈天华万里寄血书 鉴湖女侠秋瑾 冯如为国争光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清——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史可法血染扬州 1644年,清世祖由叔父多尔衮辅政,乘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明皇崇祯在煤山吊死的混乱时机,大举南进。当年5月初,清军占领了北京。 消息传到江南,明朝陪都南京的官员,此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大臣;另一派是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代表的卖国官僚。马士英为了便于自己弄权,拥立荒淫的福王朱由崧即皇帝位,建立了历史上称为弘光王朝的南明政权。 1645年,弘光二年三月,清军击溃了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后,又大举南进,于4月17日对扬州采取了包围的攻势。 正直有为、忠贞爱国的大臣史可法,被投降派马士英之流从南京排挤到扬州督师。当清军进逼扬州时,史可法立即发出紧急命令,要各镇派兵救援扬州。但是那些不顾国家安危的将官只谋私利,不顾大局,竞没有一个听命令而来的。史可法只能率领本城军民,构筑工事,做迎战准备。 4月18日扬州陷入了被清军层层包围的孤立无援态势。 南下清军的统帅是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兄弟定国大将军豫王多铎。他为了不战而胜,进而利用史可法的威望收服江南,就叫明朝降将李遇春,拿着招降书去劝诱史可法投降。 李遇春来到城下,见史可法威风凛凛站在敌楼上,怒目向着自己,先就气馁了三分。他不敢下马,双脚踩着镫子,拱手作揖道:“史督师在上,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全礼!”史可法嘲问道:“我是大明朝的督师,请问,你又是哪一朝的‘末将’?”李遇春臊红了面皮,定了定神说:“督师忠义大名闻于华夏,都得不到朝廷信任,死又何益?还不如协助大清朝夺取天下……”“无耻!”史可法大怒,从腰间摘下宝雕弓,抽出狼牙箭,搭上弦,李遇春大惊失色,把马缰一提,抱头鼠窜。 多铎见劝降不济事,又强迫当地乡民拿着劝降书,进城去见史可法。史可法看都不看,弃之护城河里。 多铎不死心,又接二连三地写劝降书,史可法仍是一看也不看,连着五次,把劝降书扔进护城河。 扬州城中有一个总兵官和一个监军,在清军诱降下发生了动摇。第二天夜里跑到史可法住处,惴惴地说:“明朝大势已去,我们不如投降清军吧!”史可法微微冷笑,声严色厉地说:“我早已准备好死在扬州,要我投降,休想!”那总兵和监军连夜溜出城门,投降了清军。 史可法对投降变节分子,十分鄙视。自己早已做好了一死的决心,并给母亲、妻子写好了遗书。 总兵和监军投降后,扬州城中军心发生动摇,史可法传令全体官兵,向大家讲话:“这几天军情紧急,扬州是江北的重镇,如有差失,南京很难保住。我希望将士们一致努力,不分昼夜,严密防守。倘有人造谣生事,惑乱人心,一定按军法治罪!” 史可法心中又急又难过。想到军心涣散,扬州难守,南京势急,国家危亡,不禁热泪夺眶而出,放声痛哭…… 听着史可法痛切的哭声,将士们无不受感动,再也不能沉默,不约而同地喊道:“我们一定尽力守城!” 史可法拭去眼泪,向大家行礼致敬,当众下令,把军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迎战,一部分守城,一部分巡查,并宣布了临阵军令:“上阵如不利,退守城防;守城不利,展开巷战;巷战如不利,短兵相接;短接如不利,为国自尽!” 在史可法的指挥鼓舞下,壮烈的扬州保卫战开始了。 4月22日,清军开始攻城。明军出城交战失利,退守城内。清军用大炮轰射,把城墙上部打开了好些缺口。史可法命人用大沙袋堵住缺口,继续战斗。鏖战一整天,清军死伤了几千人。 清军自从一年前入关以来,所到之处,很少遇到像扬州军民这么坚强抵抗的,更没有一个封疆大吏和城池共存亡的。多铎对扬州军民和史可法恨到极点,连续三天攻城不克,于4月25日对扬州发动了疯狂的总攻击。 扬州各处城门,以西城受到的攻击最厉害,史可法就亲自在这里防守。清军集中大炮向城墙的西北角轰击,终于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大队清军士兵,就从这个缺口洪水一般涌进了扬州城。 史可法见扬州城已被攻破,悲愤不已,拔出宝剑朝脖子上抹去。在他身边的史德威等人,连忙抱住他的身子,夺下手中宝剑。史可法已为剑刃所伤,战袍溅满了鲜血。他严厉地对史德威说:“我命令你把我杀死!”史德威知道,史可法不愿被俘受辱,决心以死殉国,所以这么下命令;但他又怎忍心杀死敬爱的督师呢?他和几十个士兵一起,簇拥着史可法走下城墙,打算从东门逃出,再图后举。 这时,清军已进扬州中心,明军将士和百姓正同清军展开巷战,许多人在短兵相接的格斗中牺牲。史可法等还没走到东门,就有一队清兵迎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到了清兵面前,他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史可法在此!”清兵听了大吃一惊,上前捉住了他,送到多铎那里。 多铎见了史可法,不敢怠慢,恭敬地说:“前些天我曾几次致书给先生,都没得到回答,如今先生为明朝尽到了忠义,我想请先生替大清朝收拾江南。先生如能俯允,必当授以重任!” 史可法听了大怒,义正词严地呵斥道:“我是大明朝臣子,岂可苟且偷生,做万世罪人!我头可断,志不可屈,愿速速就死!” 多铎已知徒费口舌,终于露出了狰狞的嘴脸,却又假惺惺地对史可法说:“你既然是忠臣,我就杀了你,成全你的名节吧!” “与扬州共存亡,是我早已决定的志愿,纵然劈尸万断,我也甘之如饴。但是扬州百万生灵,你们不可杀戮!” 就是在生命最后一刻,这位爱国先辈还怀念着祖国,深切眷恋着人民! 扬州城被攻破时,都督刘肇基带领残部四百来人和全城人民一起与清军巷战,直到矢尽力绝,没有一个投降的。多铎痛恨扬州人民英勇抵抗,下令屠城十天。在战斗中牺牲和屠刀下丧生的扬州人民,总计有八十万之多,这就是历史上称为“扬州十日”的残酷事件。 史可法就义后,有人企图寻找他的遗体,但由于扬州经过大屠杀,城里大街小巷死尸狼藉,加上天气蒸热,尸体已腐烂不可辨认。第二年清明节,人们把史可法生前穿的衣袍,葬在扬州门外的梅花岭,这就是现在还时时有人去那儿凭吊忠魂的史可法衣冠冢。 P5-8 序言 当明末农民起义军胜利进军之时,崛起于东北的满洲贵族改金为清,皇太极称帝,统一东北。顺治元年(1644)世祖入关,定都北京。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入关后二十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康熙二十三年(1685)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国。清王朝的疆域北至恰克图,南至海南岛、南沙群岛,西至葱岭,东至外兴安岭、库页岛,已经成为一个幅员广阔、国势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国家。清王朝的建立和疆域的巩固,无论是对防止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或促进国内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在客观上都有积极的意义。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高的,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朝开疆拓土,鼎盏时领土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18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问旷日持久的冲突,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此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香港为英国所占,台湾为日本所占,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为沙俄所占。清政府在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同时,它的发展并没有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仍然以农业立国,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提倡纲常礼教,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统治者轻视科技、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的正式结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