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馨所著的《长系师友情》一共收进了31篇文章,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14年,其中大部分都曾在学术刊物上刊登过或收录于书籍中。这次把它们收集整理在一起,有的还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全书贯穿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文笔厚重,抒情自然、真挚,其所记之人皆是建筑界名望甚高的前辈学者,所述之事也大都与建筑界息息相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系师友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国馨 |
出版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国馨所著的《长系师友情》一共收进了31篇文章,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14年,其中大部分都曾在学术刊物上刊登过或收录于书籍中。这次把它们收集整理在一起,有的还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全书贯穿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文笔厚重,抒情自然、真挚,其所记之人皆是建筑界名望甚高的前辈学者,所述之事也大都与建筑界息息相关。 内容推荐 《长系师友情》作者马国馨由对其师长及友人的感怀之情而著此书。全书贯穿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文笔厚重,抒情自然、真挚,其所记之人皆是建筑界名望甚高的前辈学者,所述之事也大都与建筑界息息相关,尤其是与新中国的建设发展道路紧密相合,读之如历现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史,更能得到从一个建筑师角度看建筑的真实感受。 目录 楹联的创新实践 长留念记在人间 纪念雕塑及我们的纪念 怀念陈占祥先生 画品与人品 包罗万象臻永年 旧绿新松已蔚然 马到成功忆宋融 《画为心声——王景慧建筑速写集》序 中日交流忆黑川 千问广厦铸诗情 水袖无言展英风 甘为学人制嫁裳 情寄品瓶阅大干 盛世巧思伴天工 敢乘东风学少年 老干新枝一树梅 蘸墨云山挥毫烟雨 一代大师杨宽麟 有幸两度从师门 从《城与园》到《城与年》 和王兵在一起的日子 故土中华忆揽洪 贺观张老八十寿 一叶菩提传后世 永生的斯书斯人 一腔碧血春秋笔 东来紫气起琼楼 怀念前辈陈植老 偶伴大师半日行 军乐队员忆周师 后记 试读章节 楹联的创新实践 高寿荃兄近日将在澳门举办自己的“庆回归迎国庆高寿荃建筑楹联书画精品展”,这是他近年来举办过的众多个展中的一次,又时逢澳门即将回归祖国怀抱,相信展出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图1) 记得1993年5月曾在江西南昌滕王阁召开过一次国内建筑家和文学家的联谊活动,有各界人士近60人参加。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这种交流,因此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致。当时老作家马识途先生在会上说:“一个高明的建筑师我以为一定是一个高明的美术家、音乐家、诗人,他会更善于处理线条、色彩、结构和韵味,可以免除设计的俗气和匠气,而具有灵气。作家,我以为也可以从巧夺天工的神奇建筑设计中得到启发和灵感。这个美丽的世界是由他们所创作的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所装点起来的,大自然的风光也是由一个更伟大的建筑师——造化用天工创造出来的。作家难道不能从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吗?”建筑和文学都是有着自己独特语言的艺术,寿荃兄多年来从事环境艺术和装饰设计的工作,尤其精于楹联艺术的钻研,注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联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寿荃兄的身上集中了建筑家和艺术家的气质。记得我们还在清华大学求学时,除了对建筑艺术的共同热爱外,寿荃就表现出了他对文学、美术和书法的特殊热情和关注。在一次京郊风景胜地的别墅课程设计中,他就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国画而不是水彩画渲染对设计课题加以表现,同时在画面构图上留出了大片空白,用他潇洒的书法写了一大段题记,虽然这和当时学校的教学要求是不相容的,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寿荃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而是沿着认定的道路特立独行地走下去,在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之后,他终于选定了融中国诗书画建筑为一体的楹联艺术作为突破口和结合点,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播种、收获。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元明以后,作者渐伙……”这种将诗书画与建筑融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世界艺术门类中中国独有的一枝奇葩。楹联离不开文字,自伏羲画卦、神农结绳、仓颉造字以来,中国文字本身的构成就充满了美感,一字一形有奇妙的绘画美;制联讲究起承转合,对仗平仄,抑扬顿挫,吟咏唱和,因此带有意味无穷的音乐美和韵律美;而楹联本身又要依赖书法赋之以形,书法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挥的艺术,自然具有独特的造型美;当它用硬质材料作为载体制作出来以后,由于雕琢、蚀刻和涂饰的结果,使之又具有了立体美;当然最后楹联要和建筑紧密地结合起来,“安亭落桥,题额联楹,蕉影横窗,庇荫掩石是谓点景”,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形成了整体、综合的环境美,尤其人们在自己创造的物质环境里享受到丰富深刻的精神审美体验时,更表现出感人至深的意境美。所以寿荃曾把楹联称为一种“五维”艺术载体也是不为过的。 寿荃兄在长期的创作中锲而不舍,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就他的楹联文字技巧和意境,以我只会作打油诗的水平是不敢妄加评论的。但以建筑师的眼光纵观他十几年来不管是为日本东京中国料理所做的装修设计,还是为一些宾馆、酒店内装的构思,加上在《现代装饰》杂志论坛上的探索,以及来往各地精心制作的巧联巧对,无不体现了他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首先是他的实践精神。楹联创作如果只局限于制联应答,吟咏唱和,那只能是局限于纸面上的文学创作,但寿荃借助于他室内设计师的职业特点和机遇,利用每一个机会,将楹联艺术付诸实施,立足实践,发扬光大。他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无论是竹、木、石,还是不锈钢、钛合金、玻璃和玻璃钢,因地制宜,因材制作。在制作方法上同样是传统和现代手法并举,手工雕刻,机械成形,电子激光,腐蚀打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并和建筑装修紧密结合起来。另外就是寿荃的创新精神。十几年前他在北京琉璃厂举办个人书法展时我就深深地感到他的书法作品中强烈的创新欲望,感到他想要突破拓展,力求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当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为要开始走出一条新路就会不成熟,不完美,要想不落窠臼也就有可能被人视为“旁门左道”“野狐禅”,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寿荃兄创新路上的障碍,他在实践的同时还注重理论上的钻研和探讨。从这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他的艺术功力和表现更加老到,日臻成熟。(图2~4) P1-3 后记 这本集子一共收进了31篇文章,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14年,其中大部分都曾在学术刊物上刊登过或收录于书籍中。这次把它们收集整理在一起,有的还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还有5篇文章原已收录进了我另外的集子,但因和本书的题材十分贴近,所以也收入了本书,是一稿两用炒冷饭,还望读者见谅。 本集文字写的大都是建筑行业的前辈、师长、朋友、同事或同学,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人物,也是有感而发,或尊崇、或怀念、或感恩、或忆旧、或友情,所以名谓之《长系师友情》。最初写这一类文字还是源于2004年为北京院张镈总建筑师去世而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张总从1934年起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51年从香港回到北京,1995年退休。他从业61年,在北京院工作44年,对中国和北京市的建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给人们留下了像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友谊宾馆等一批传世之作,也在院里指导和过问了一大批工程。他是在退休后四年去世的,也许是他那一辈人和我们距离已经较远还是什么原因,尽管那些经典作品还在我们身边,但对张总的记忆好像已十分淡漠了,不好说是世态炎凉,可在我看来真有“人走茶凉”之感。当时我已是在院工作了35年的老同志,虽然和张总共事的时间十分有限,还是想就自己所知、所忆、所感整理一篇文字,文章取名《长留念记在人间》,寄托一下自己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在文中我写道:“许多老前辈,他们都是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他们的经历、经验、作品、学识都是值得发掘和分析的宝藏,也是当前研究现代建筑的历史和进程的重要内容。但十分可惜的是,许多第一手资料常常随着本人过世而无法为人所知……”令人遗憾,这里的第一手就是指我们能否清楚地看到在作为物质和精神产品,如设计作品和著作背后的活生生的人。2001年陈占祥先生去世后也是如此。他1951年35岁时到北京,1987年退休,其间有25年是在北京院度过的,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认为还是应该有所表示的,所以尽管和陈先生的交往比张总还少,还是赶写了一篇《怀念陈占祥先生》,以表达对陈先生“书生总为直言累,大匠难免常年悲”的经历的感慨。后来陈先生的哲嗣陈衍庆学长在2005年出版了《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城市规划师陈占祥》,还收入了我的那篇小文。再后我院宋融总建筑师去世后,在家属的推动下,在2004年出版了《建筑师宋融》一书,也收入了我的一篇小文。几篇文章之后,我发现出书是留存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于是在2007年鼓动我院杨伟成总工为他父亲、中国第一代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大师、我院总工程师杨宽麟先生出版了回忆文集,虽然前后花费了3~4年时间,但留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照片。我一直有个朴素的想法:尽管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贡献有大小,名气有大小,不论他经历了怎样的时代,虽然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只要做过一些事情,推动了我们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就不该忘记他们所做过的那一切。正是这样,我陆续积累了一些文章。我觉得首先要有建筑界的人,才会有建筑作品,才会有故事,才会有活生生的真实的建筑历史。 在本书中也还写到了一些当下仍然健在并在学界十分活跃的人物,许多是自己的学长。我想通过由自己的视角所发出的评介,便于社会和人们加深对他们的了解,进而加深对于建筑师这一个职业群体在社会生活和城市建造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 平心而言,我是不擅长写这一类文章的。因为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工作,我对于那种严谨、刻板、着重说理的工程报告的撰写早已轻车路熟,对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常感力不从心,表现为干巴巴、报告式的流水账。平日老伴在看我这些文字时也常因此而不满意,但改变积习不容易,增添文采更需天分和积淀。所以这些文章看去顶多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另一种“工程报告或设计说明书”吧!其中的不准确之处,还希望同行们和读者指正。 2015年是我大学毕业50周年,希望能以此书的出版作为奉献给师长和同窗的小小礼物。为此首先感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感谢他们在录入、编排、装帧等方面的大力协助;感谢天津大学出版社多年来的全力支持;同时感谢众多朋友在出版过程中的帮助;最后还要感谢大学的同班同学,原保定市建委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书法家、京剧名票友白福恩学兄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2014年9月7日 中秋前夕三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