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香桐传(百年香桐自峥嵘)/大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维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诞生于1907年的神经生理学泰斗——张香桐院士走过了坎坷的百年科学之路。他常说:“人生的历程往往由机遇决定,不由自己的意志去安排,犹如深秋落叶随风飘荡,不知所终。”

1907年11月27日,张香桐生于华北一个凋敝的农村,直到14岁还不能进入正规小学读书。当时他连做梦也没想到,由于命运的安排,自己不仅能受到大学教育,并且还有机会出国留学。这个神话般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本书以严谨忠实的态度和丰富翔实的描述,真实地展示了张香桐院士毕生追求科学的艰难历程,令人叹服的学术贡献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内容推荐

他出身贫寒,历尽坎坷,却敢于面对苦难,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改变命动。他坚韧不拔,顽强进取,成为我国对神经生理学贡献最大,最负国际盛誉的神经科学家之一,成为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间对神经科学有贡献的人物”之一。他就是国际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院士。

本书以严谨忠实的态度和丰富翔实的描述,真实地展示了张香桐院士毕生追求科学的艰难历程,令人叹服的学术贡献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目录

第一章 农家少年

 1.14岁才跨进小学门槛

 2.靠自己改变命运

第二章 艰辛求学

 1.进入北大心理学系

 2.兴趣转向生理学

第三章 结缘科研

 1.难忘的第一步

 2.名师引领打基础

第四章 抗战烽烟

 1.千里迁徙共赴国难

 2.避难广西不忘科研

第五章 人生转折

 1.安顺军医学校暂栖身

 2.“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来”

第六章 大器晚成

 1.走进美国拜师耶鲁

 2.不断进取攻读博士

第七章 “张氏效应”

 1.掌握先进的电生理学技术

 2.发现“光强化效应”

第八章 树突功能

 1.开辟研究新领域

 2.树突功能与“低温麻醉”

第九章 报效祖国

 1.“我的事业在祖国!”

 2.风雨归国路

 3.回到祖国怀抱

第十章 桃李天下

 1.建立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

 2.培养神经生理学人才

 3.严师出高徒

第十一章 针刺麻醉

 1.小银针大学问

 2.“牛棚”里出成果

 3.荣获“茨列休尔德奖”

第十二章 宝刀不老

 1.开创脑研究的新局面

 2.跨入新世纪

试读章节

20世纪初,这小马村也就只有二三十户人家。1907年的11月27日,张香桐出生在小马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张克恭几兄弟都是老实的庄稼汉。一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仅靠自家的几亩地难以糊口,还要租别人家的地种,才能勉强度日。这个地方出产棉花。他们家租地种的都是棉花。张克恭是几兄弟中的老大,早早地就挑起了这个大家庭的生活重担。

张香桐的母亲叫赵婷婷,是来自城南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张香桐的外婆说,她们家是常山赵子龙的后代。赵婷婷勤劳善良,自从嫁进张家后,勤俭持家,与全家老幼和睦相处。张克恭的几个兄弟都很勤劳,他们与大哥一道,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刨食。全家人从不耽误农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可是一年到头辛苦下来却仍然缺衣少穿,一家人还总是生活在愁吃愁穿的困境中。

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就过早地饱尝了贫困和辛酸。在滹沱河畔这块土地上,张香桐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到张香桐该读书的年龄了,父母却无钱供他读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枕头镇小学念书。枕头镇小学在小马村的西边,离小马村不远,是一所才开办不久的新式学校。有时,张香桐会悄悄地跑到学校外面,偷偷地听里面的孩子大声读书,他口中也会跟着他们琅琅的读书声小声地念着。不过,每每这种时候,他的心里就会生出一种沮丧之情。于是,他又蹑手蹑脚地走开。回到家中,他有时也会缠着父母亲说,“爹,娘,俺要念书!俺要念书!”

可是,父母却实在无力满足他的这个心愿。他们觉得,穷人家的孩子,念书干什么?念书是不能当饭吃的,念书是不能当房子住的。他们只希望儿子能快点长大,能像个壮劳力那样下地干农活,为自己分担一点生活的担子。当然,要是儿子哪天能挣到很多的钱,为家里盖座亮堂堂的大瓦房,那就真不知是哪一辈子修来的福气了!

后来,张香桐的几个叔叔不止一次地替他向他父亲求过情:“大哥,俺张家祖祖辈辈都没有读书人,要不,俺们就咬咬牙,让香桐去念书吧。香桐那么欢喜念书,就让他念吧。也让俺张家出一个读书人!大哥,就让香桐去吧!”

父亲被弟弟们说得也有点心动了,他想来想去,终于答应让香桐去念书了。可是一打听,读枕头镇小学的费用太高,学费、书费、饭费加在一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家里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怎么办?父亲转念一想,那就让香桐去读村里的私塾吧。私塾的学费便宜,还勉强凑得出来。于是张香桐进了私塾。

私塾的条件很简陋,在村子后街东头的一处空宅里摆了几条破桌椅,请了村里一个有点文化的人当老师,就开始教课了。

进村里私塾念书的孩子不多,上课也不正规,学生们愿来就来,愿走就走,不点名,不考试,平时也没有上课下课之分。学生来了就读书,读一阵不想读了就可以走。念私塾虽说不要交多少钱吧,可是对于张香桐家这样穷困的家庭来说,仍然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穷,张香桐还只能断断续续地念下去。反正这种私塾又不正规。多去些日子少去些日子也是无所谓的。农忙时,私塾还常常放假,让孩子们在家中帮助父母干一些简单的农活。

张香桐没有富人家孩子那样的愉快和欢欣,没有新衣裳和好吃的零食。他只有对生活艰辛的体味,只有对贫穷的无奈和辛酸。看来,命运是要安排他当一辈子的农民了。

太阳落了又升起。冬天去了春天又来。光阴荏苒,日子过得也真快,不经意间时光便进人了1921年。这一年张香桐14岁,已经长成了一个半大小伙子了。可是由于缺乏营养,他的身体长得不很结实。

就在这一年,张香桐的母亲不幸得了一场病,本来病情不很严重,可就是因为穷,没能抓紧去看医生,把病拖重了,最终无法再治,不幸撒手人寰。

母亲的去世,让张香桐难过极了。他觉得,天底下母亲是最爱他的,母亲是他最亲的亲人。母亲不在了,这日子还有什么意思呢!他很悲伤,时时都在想念母亲。白天想起来,想得连饭都吃不下。晚上躺在床上也在想,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悄悄地哭。

看着香桐这样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全家人心里都很不好受,特别是他父亲的心里尤其难过。有时独自一人时,他父亲这条汉子也会暗暗地落下眼泪。

一天,私塾那位老师来到张香桐家中,对他父亲说:“张香桐这孩子原来挺活泼的,也爱说话,现在成天发呆,人也瘦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可不行啊!这孩子很喜欢读书,俺们这私塾学生太少,也教不了什么,不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地儿。你再怎么难,就想想法子,送张香桐去枕头镇小学读书吧,那样他的心情也许慢慢地会好起来的。”

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唉,能到枕头镇小学去读书当然好,只是咱这家哪掏得出那么多学费钱呀?”

在一旁的几位叔叔都是希望香桐能念书的,他们七嘴八舌地对香桐父亲说:

“大哥,我们弟兄都节省一点,今年我们的棉袄就不要做了,省下钱给香桐侄子上学去。”

“是啊,大哥,虽说几年没添新袄了,但俺几个这身破棉袄不也还能再凑合一两年的?没事,就把钱省下来让香桐读书去吧!”

父亲心中明白,让香桐念书这件事不知已经说了多少年了!可是,每次都是一想到从哪儿凑这学费就心中犯难,就不得不一年又一年地拖了下来。

这一次,父亲在几个弟弟的劝说下,再想到香桐失去母亲的痛苦,也有点动心了,他心想,既然如此,这次若再不让儿子进学校,那也太愧对儿子了。于是,父亲这一次终于让了步。父亲把全家原本要换棉袄的钱省下来,又东拼西凑,找亲友借了一点钱,总算勉强凑够了学费,好不容易盼到了开学,把儿子送进了枕头镇小学。

从此,张香桐终于跨进了正规小学校的门槛,成了一个14岁的大龄小学生。

老师考虑到张香桐读过一点私塾,有点底子,加上他读书愿望迫切,便让张香桐插班插到三年级,并明确要求他一定要自己努力把一、二年级的课程补起来。张香桐满口答应了老师的要求,心中也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发奋苦读,不辜负老师的希望。每天,鸡刚叫过三遍,他就自己起床读书了。他常常先在家中读上一个钟点的课文,然后再到学校去。走在路上,他口中还念念有词地小声背着刚才在家里背的那些课文。当他走到学校时,很多同学都还没到哩!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