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功地早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被誉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他留给子女的不仅是一笔让人惊叹的物质财富,其精神财富带来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这个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他是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是全球最伟大的慈善家和最大的现代慈善业组织者。
《一生的财富——洛克菲勒给子女的68个人生忠告》真实、完整地收录了洛克菲勒在其98年的峥嵘岁月中总结出的那些人生智慧和成功之道。
商业巨子约翰·D.洛克菲勒去世后,其子女捐献给美国博物馆一些私人信件,两名图书管理员于某著名学府的图书馆发现了这些积满灰尘的信件,几经周折,终于将它们整理成书。
《一生的财富——洛克菲勒给子女的68个人生忠告》真实、完整地收录了洛克菲勒在其98年的峥嵘岁月中总结出的那些人生智慧和成功之道。《一生的财富——洛克菲勒给子女的68个人生忠告》不仅是世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一生的思想精华,更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们那浓浓的爱以及殷切的希望。
一位传奇的商业巨子、一位伟大的父亲,为你揭示成长、修身、处世与财富的秘密!
15 择邻而居,谨慎交友
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看看你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心之所往就会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的心性会让我们结识适合自己“口味”的朋友,而他们的能力和情绪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以,成功者和追求成功的人都会有意识地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积极乐观的人。因为,他们的能力、情绪都会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具备成功者的潜质,让我们的成功水到渠成。
May 11,1902
亲爱的约翰:
我想你已经觉察到了,你的某些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因为你的那些朋友。我当然不反对你扩大社交圈,它可以增加你的生活情趣,扩展你的生活领域,甚或帮你找到知己或帮你实现人生理想的人。但有些人显然不值得你与他交往,比如,那些拘泥于卑微、琐碎的人。
从我年轻的时候开始,我就拒绝同两种人交往。
第一种人是那些完全投降、安手现状的人。他们深信自己条件不足,认为创造成就只是幸运儿的专利,他们没有这个福气。这种人宁愿守着一个很有保障却很平凡的职位,年复一年浑浑噩噩。他们也知道自己需要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才能继续发展与成长,但就因为有无数的阻力,使他们深信自己不适合做大事。
明智的人绝不会为命运坐下来哀号。但这种人只会哀叹命运不济,却从不欣赏自己,把自己看成是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人,他们失去了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感觉和自我鼓励的功能,反让消极占据了自己的内心。
第二种人是不能将挑战进行到底的人。他们曾经非常向往成就大事,也曾替自己的工作大做准备,制定计划。但是过去几十年或十几年后,随着工作阻力的慢慢增加,为更上层楼需要艰苦努力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这样下去实在不值得,因而放弃努力,变得自暴自弃。
他们会自我解嘲:“我们比一般人赚得多,生活也比一般人要好,干吗不知足,还要冒险呢?”其实这种人已经有了恐惧感,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大家不认同,害怕发生意外,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他们并不满足,却已经投降。这种人有些很有才干,却因不敢重新冒险,才愿意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
这两种人身上有着共同的思想毒素,极易感染他人的思想毒素,那就是消极。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个性与野心、目前的身份与地位,同与什么人交往有关。经常跟消极的人来往,他自己也会变得消极;跟小人物交往过密,就会产生许多卑微的习惯。反过来说,经常受到大人物的熏陶,自会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准;经常接触那些雄心万丈的成功人士,也会使他养成迈向成功所需要的野心与行动。
我喜欢同那些永远也不屈服的人做朋友。有个聪明人说得好:“我要挑战令人厌恶的逆境,因为智者告诉我,那是通往成功最明智的方向。”只是这种人少之又少。
这种人绝不让悲观来左右一切,绝不屈从各种阻力,更不相信自己只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获得成就。这种人都很乐观,因为他们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心愿。这种人很容易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能真正地享受人生,也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与价值。他们都盼望每一个新的日子,以及跟别人之间的新接触,因为他们把这些看成是丰富人生的历练,因此热烈地接受。
我相信人人都希望列人其中,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成功,也只有这些人才真正做事,并且能得到他们期盼的结果。
不幸的是,消极的人随处可见,也使很多很多的人无法逃脱消极之墙的围困。
在我们的周围的人并非人人相同,有些消极保守,有些则积极进取。与我曾共事的人,有些人想混口饭吃,有些则胸怀大志、野心勃勃,想要有更好的表现,他们也了解,在成为大人物前,必须先做个好的追随者。
要有所成就就要避免落入各式各样的陷阱或圈套。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人自知不行,却硬要挡住你上进的路,阻止你更上层楼。有许多人因为力争上游,而被人嘲笑甚至被恐吓。还有些人非常嫉妒,看到你努力上进,力求表现,会想尽办法来作弄你,要你难堪。
我们不能阻止他人成为那些无聊的消极分子,却可以不被那些消极人士影响,降低我们的思想水准。你要让他们自然溜过,就像水鸭背后的水一样自然滑过。时时跟随思想积极前进的人,跟着他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你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只要你的思想正常,一定可以办到,而且你最好要这样做。
有些消极的人心肠很好,另外还有一些消极的人,自己不知上进,还想把别人也拖下水,他们自己没有什么作为,所以想使别人也一事无成。记住,约翰,说你办不到的人,都是无法成功的人,亦即他个人的成就顶多普普通通而已。因此这种人的意见,对你有害无益。
你要多加防范那些说你办不到的人,只能把他们的警告看成证明你一定办得到的挑战。你还要特别防范消极的人破坏你迈向成功的计划,这种人随处可见,他们似乎专门破坏别人的进步与努力。千万要小心,要多多注意那些消极的人,千万不要让他们破坏你的成功计划。不要让那些思想消极、度量狭窄的人妨碍你的进步。那些幸灾乐祸、喜欢嫉妒的人都想看你摔跤,不要给他们机会。
当你有任何困难时,明智的做法是找第一流的人物来帮你。如果向一个失败者请教,就跟请求庸医治疗绝症一样可笑。你的前途很重要,千万不要从长舌妇那里征求意见,因为这种人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你要重视你的环境,就像食物供应身体一样,精神活动也会滋润你的心理健康。要使你的环境为你的工作服务,而不是拖累你。不要让那些阻力,亦即专门扯你后腿的人使你萎靡不振。让环境帮助你成功的方法是:多接近积极成功的人,少同消极的人来往。
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得尽善尽美。你付不起贪小失大所累积的种种额外负担。
爱你的父亲
洛克菲勒各言
明智的人绝不会为命运坐下来哀号。
这两种人身上有着共同的思想毒素,极易感染他人的思想毒素,那就是消极。
一个人的个性与野心、目前的身份与地位,同与什么人交往有关。
经常跟消极的人来往,他自己也会变得消极;跟小人物交往过密,就会产生许多卑微的习惯。
我要挑战令人厌恶的逆境,因为智者告诉我,那是通往成功最明智的方向。
我们不能阻止他人成为那些无聊的消极分子,却可以不被那些消极人士影响,降低我们的思想水准。
说你办不到的人,都是无法成功的人,亦即他个人的成就顶多普普通通而已。
如果向一个失败者请教,就跟请求庸医治疗绝症一样可笑。 多接近积极成功的人,少同消极的人来往。
P61-64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约翰·D.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这个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他是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是全球最伟大的慈善家和最大的现代慈善业组织者。他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被人们誉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
约翰·D.洛克菲勒曾说,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年迈体衰的老洛克菲勒后来把这种人生观传递给了他唯一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劳伦斯·洛克菲勒也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在《福布斯》全球587位亿万富翁中排名第377位。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绝不是一位纨绔子弟,他在有生之年不仅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还为美国的环保及慈善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息息相关。
他们的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当花心思,并有一套祖传教育计划。老约翰·洛克菲勒每星期只给孩子5美元零花钱,并且要求孩子记账。小约翰·洛克菲勒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奖一角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分,背柴火、劈柴火也有价钱。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2分,长筒靴每双1角。
作为浸礼会教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们的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虔诚的宗教信仰r,令洛克菲勒家族在优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节约。
约翰·D.洛克菲勒虽然在商界创造出辉煌的成绩,但他同样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洛克菲勒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洛克菲勒留给后世子孙的不仅是一笔可观的金钱财富,其精神财富更是无可估价。
洛克菲勒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成功必然有其特殊和必然的原因,有人说,洛克菲勒是窥见上帝秘密的人,他找到了成功的捷径。了解洛克菲勒的思想、信条和信仰就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开启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门。
洛克菲勒在青少年时期就一向有自己的主见。他对别人的赞扬无动于衷,因而没有那种孩子气的虚荣心。家境的贫寒和母亲的教诲让他变得成熟、稳重,这个踏实的孩子能认准了目标便一干到底,丝毫不是出于小孩子的冲动。在这一点上他表现得与众不同。
他虽然平时很严肃,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听音乐或者上教堂,但又不失机敏风趣,是那种在话语中出其不意地表现出来的风趣。
他具有父亲的胆大妄为和他母亲的谨慎小心。从不对别人的轻侮耿耿于怀,而是把眼睛盯在切实可行的目标上——他具有超强的忍耐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虽然他平时寡言少语,但是他却是个超群的辩论家。语言条理清晰、表达准确,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头头是道,不得不让人信服。
不管他有多孤僻,洛克菲勒一直有他自己的朋友圈子,而且他为人十分的真诚。
他有超凡的魄力、敢于冒险的精神、一定成功的自信。对待找工作这件事他丝毫没有任何怀疑或自怜的看法,所以能藐视所有的打击与挫折。
他始终保持理性的分析,善于制定策略,避免行为受到情感的支配。
他有耐心、有礼貌,而且还表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斗牛犬般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节俭、守时、勤奋,笃信成功之信条。“我从来没有想吸烟、喝茶或者喝咖啡的欲望。”
他始终视工作为与生俱来的快乐,从来不把工作看成是毫无乐趣的苦役。
虽然生活富足,但是他却如同虔诚的清教徒一样仔细检查每天的一举一动,调整自己的各种欲望,以期从自己的生活中消除未加检点的自发行为和不可预测的因素。
他相信账本是神圣的,无论私人生活还是公司的生活都是一样,是受一笔笔账目支配的。在上面详细地记下自己每一笔收入和开支。
他乐于施舍财富,他相信自己的财富是上帝给予的。在他工作后的第一年里,就把自己6%左右的工资捐给了慈善机构。
他正直、诚信,赚钱有方,花费有道。“要去挣钱,光明磊落地挣,然后明智地花出去。”
他在事业上极少走冤枉路,只要发展时机成熟,他决不会踯躅不前。
o他干起活来一本正经,不知疲倦。他告诫自己说:“你的前程就系于一天天过去的日子上。”
这些就是他成功的秘密,也是他对自己子女们的忠告。他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祥、教子有方的父亲。他知道,能带给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和良好的生活习性。他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小约翰·洛克菲勒受其影响,继承了洛克菲勒的家训并将其继续传承下去。下面就是小约翰·洛克菲勒说出的家族信条。
这些信条是我和我的夫人在努力教育全家时所依照的原则。它们是先父深信不疑和处世立身的原则,它们是我在母亲膝前所学到的原则。
这些信条指引人们活得有价值,活得幸福,死得勇敢,死得安详。
如果这些信条对我的含义就是对各位的含义的话,它们或许有助于我们的子女得到指引和鼓舞。 让我把这些信条叙述如下:
我相信个人的价值至高无上,个人有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我相信每一项权利都意味着责任,每一次机遇都意味着义务,每一种占有都意味着职责。
我相信法律是为人而制订的,但人却不是为法律而造就的;我相信政府是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人民的主人。
我相信劳动——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一是堂堂正正的;就生活而言,世界对任何人都不欠什么,但它却欠每个人一次谋生的机会。
我相信勤俭是井然有序的生活之必需,而节俭是健全的金融机制之根本,无论政府、商务或个人事务皆然。
我相信真理和公正对社会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我相信诺言是神圣的,一言既出,如同契约;我相信个人品质——而不是财富、权势或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我相信提供有用的服务是人类的共同职责,只有在牺牲的炼火中,自私的渣滓才能被消除,人类高尚的灵魂才能释放。
我相信全能全知、大慈大悲的上帝——不管怎样称呼上帝;而个人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幸福、最大的作为,都必须在和上帝的意志和谐一致的生活中找到。
我相信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物;我相信只有爱才能压倒恨;我相信公理能够而且必将战胜强权。
不管如何表述,上述就是全世界一切善良的人们所代表的原则,不论其种族、信仰、教育、地位或职业如何,而为了这些原则,许多人正在受苦受难,献出生命。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人人亲如兄弟,上帝亲如父辈的新世界。
——小约翰·洛克菲勒于1941年7月8日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