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花酿春》为康巴作家罗凌的散文集,共计24篇,包括《音乐与诗的原乡》、《情调苏州》、《春与无端之思》、《以爱心,以沉静》、《让生命自在清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作者信奉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好的时光是当下的人生哲学。行走、匆匆、时光、素心、书影、轻歌,成为她散文的主要书写对象。一切清新而美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拾花酿春/康巴作家群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罗凌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拾花酿春》为康巴作家罗凌的散文集,共计24篇,包括《音乐与诗的原乡》、《情调苏州》、《春与无端之思》、《以爱心,以沉静》、《让生命自在清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作者信奉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好的时光是当下的人生哲学。行走、匆匆、时光、素心、书影、轻歌,成为她散文的主要书写对象。一切清新而美好。 内容推荐 《拾花酿春》收入了罗凌近年来创作的部分散文随笔。作者遵循自己“感受、探索、纪录”的写作理念,关注生命本源,向内探索,对旅途中的风景、生活中的感悟、读书观影间的散思,进行了真诚地书写。 人生是一场叙事,有始有终。岁月是一场宿命,有来有往。每个人都像信使,撑起负重的双肩,正在或将要泅渡一条条河流。只有行得远了,才看得见命定的冷寂和幸福,再禁不住祈愿,慢一点,再慢一点,让一颗素心安住。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时光,是当下。最有价值的人生,莫过于驻扎在文字里,让自己重活一回。且用文字拾起一地落花,酿出又一个春天。 目录 行走。匆匆。 音乐与诗的原乡 情调苏州 拾花酿春 远方的远方:台湾 乡关何处 写给海洋 己丑年川地南行北记 情歌故乡的过客 小园香径独徘徊 行吟巴塘三景 守望故乡 时光。素心。 晚秋 春与无端之思 文秘断想 以爱心,以沉静 偶倦凌云 书影。轻歌。 散章·《弦舞巴塘》晚会印象 在阅读里相遇,是一种缘分 让生命自在清和 人间正道是沧桑 花样年华 既然琴瑟起,怎堪笙箫默 午夜守门人 最好的时光 试读章节 《红楼梦》里有一个细节,贾母领着众人游大观园,路过惜春居住的藕香榭时说:“听戏必要借着水音方才好听。”读到这一段时有些不解,藏族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无歌不成席”,我们的巴塘弦子是在大山脚下跳,所以无法体会借着水音听曲究竟是何种雅意。 直到来到厦门,登上鼓浪屿,才由衷地佩服贾母这位“贵族范儿”老文青,她说得没错,借着鼓浪屿之波听钢琴,实在是一件美事。 从十九世纪第一架钢琴上岛,音乐就成了鼓浪屿人源远流长的宗教。 这座中外闻名的“音乐之岛”,平均每十户人家就有一架钢琴。岛上有很多音乐培训学校,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弹钢琴卖碟子的,这些音乐人不以贱售为耻,唯以心田流淌着音乐为荣光,音乐在这里显得那么至高无上,也极为草根,卖黑糖姜母茶的大叔腰间别个小蜜蜂招徕顾客,嘈杂地放着张暴默的《鼓浪屿之波》。从这里走出去的音乐名人不胜枚举,殷承宗、周淑安、许斐平、陈佐湟、林俊卿、许兴艾……这些在乐坛如雷贯耳的名字,足以证明鼓浪屿与音乐的缘分。 这种缘分是中西二元文化交融的见证,有着极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通商口岸,鼓浪屿沦为“万国租界”。西方传教士紧随帝国列强的脚步,纷纷上岛传教,进行宗教殖民。他们把钢琴搬上了岛,臆想能通过音乐把鼓浪屿人引向上帝的天堂,却没有想到,一代代鼓浪屿人通过钢琴走进了音乐的殿堂。 如果想更深地感受鼓浪屿的音乐之缘,菽庄花园不能不去。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林维源、林叔臧父子不甘倭寇奴役,迁到鼓浪屿居住,留下了今天的菽庄花园。如今,园子的主人早已作古,钢琴博物馆建在了这里,里面陈列了一百多架钢琴,这些钢琴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来自世界各地,据说是一位胡姓先生的私人收藏,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了这些宝贝,然后让鼓浪屿成为它们永久的归宿。 在岛上找个地方坐下来,喝一杯闽地特有的黑糖姜母茶,品尝清鲜爽口的海蛎煎,依栏远眺,赏山海之致,摆点龙门阵,时光便不知不觉从惬意中溜走了。小学课文《海滨小城》里的沙滩、小径、榕树、凤凰树,那么美,写的就是鼓浪屿吧。晚上,住在鼓浪屿的农家小院里,借着粼粼波光看海,海浪拍打着窗棂,枕着涛声聆听隐约的钢琴声,简淡而从容。只有在这时,你才能真正领会到“穿林渡水听音”的诗情画意,由衷地佩服那个“老猢狲”贾母太会享受生活。 鼓浪屿不仅是音乐的世界,也是一首极富画面感的诗。音乐与诗交织在一起,驻扎在灵魂的原乡,拉长了时光。 凭海临风,岛上风光旖旎,冬天的海水是灰绿色的,一浪接一浪,淡淡地翻腾着。因为同行的朋友腿有伤,我们没有攀登最高峰日光岩。沿海的山峰与高原的山脉不同,前者从平地耸立而起,远观之下如金刚怒目。后者因海拔高度,山形连绵不绝,反而静水深流。从岛上远眺,海雾中的日光岩凌空而立,笔直峭拔。龙头、虎头两山隔海相望,把守着厦门港。远处,郑成功的巨大石像巍然屹立,凝视着海那边的台湾。 为了生态环保,岛上禁止开机动车,各种电动车、自行车悠然穿梭在人流中。沐浴着咸咸的徐徐海风,信步走在那些叫鹿礁路、福州路、漳州路的巷子里。这些巷子一曲一折,高坡低回,好像已经到了尽头,却又别有洞天,像一首七律的起承转合。如果说丽江的巷子是水中的婉曲,那鼓浪屿的巷子就是时间齿轮上的建筑博物馆,十几种殖民印记,在历史的光影交错中沉淀、定格。斑驳的阳光下,绿色藤蔓植物的缝隙里点缀着红、橙、黄、蓝、紫各色花朵,它们随意又有序地从充满异域风情的墙头和窗子里倾泻而出,铺排出一片浪漫生机。那些喷泉、罗马柱、雕塑、壁炉、尖塔,雍容华贵地装饰着我们的眼眸,稍有恍惚,就有到了欧洲的幻觉。 最奇妙的是,在这些巷子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剪影构图,随便闪一张都很有感觉,所以随处可见拍婚纱照的新人。巷子两侧摊点小店林立,那些非主流店名很有意思,“张三疯奶茶店”“听涛的下午”“苏小糖”,十分别致。 诗意鼓浪屿。这个意象并不虚无,著名诗人舒婷就住在岛上,她每天都可以踏上清晨的渡轮,随浪花翻飞,与鼓浪屿渐离渐远,看厦门港在海的光影中越来越清晰。所以有人说,舒婷是圆满完成诗意栖居的作家之一。一个诗人能得到这样的评价,不啻是一种幸福,比所有的荣誉都具有含金量。那些记录于东海之滨的诗句,镌刻在鼓浪屿的腹心,年代虽已久远,却没有随东海的浪花消逝,这些诗句,是我们青葱岁月永远的文化符号。 P3-5 序言 为“康巴作家群”书系序 阿来 康巴作家群是近年来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的作家群体。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一辑和第二辑,共推出十二位优秀康巴作家的作品集。2013年,中国作协、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我因为在美国没能出席这次会议。2015年和2016年,“康巴作家群”书系再次推出“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三辑、第四辑,含数十位作家的作品。这些康巴各族作家的作品水平或有高有低,但我个人认为,若干年后回顾,这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康巴(包括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这一区域,历史悠久,山水雄奇,但人文的表达,却往往晦暗不明。近七八年来,我频繁在这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处游历,无论地理还是人类的生存状况,都给我从感官到思想的深刻撞击,那就是这样雄奇的地理,以及这样顽强艰难的人的生存,上千年流传的文字典籍中,几乎未见正面的书写与表达。直到两百年前,三百年前,这一地区才作为一个完整明晰的对象开始被书写。但这些书写者大多是外来者,是文艺理论中所说的“他者”。这些书写者是清朝的官员,是外国传教士或探险家,让入得以窥见遥远时的生活的依稀面貌。但“他者”的书写常常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看到差异多,更有甚者为寻找差异而至于“怪力乱神”也不乏其人。 而我孜孜寻找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的自我表达:他们自己的生存感。他们自己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知。他们对于自身情感的由衷表达。他们对于横断山区这样一个特殊地理造就的自然环境的细微感知。为什么自我的表达如此重要?因为地域、族群,以至因此产生的文化,都只有依靠这样的表达,才得以呈现,而只有经过这样的呈现,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未经表达的存在,可以轻易被遗忘,被抹煞,被任意篡改。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未经表达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而表达的基础是认知。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观察、体验、反思、整理并加以书写。 这个认知的主体是入。 人在观察、在体验、在反思、在整理、在书写。 这个人是主动的,而不是由神力所推动或命定的。 这个人书写的对象也是人:自然环境中的人,生产关系中的人,族群关系中的人,意识形态(神学的或现代政治的)笼罩下的人。 康巴以至整个青藏高原上千年历史中缺乏人的书写,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神学等级分明的天命的秩序中,人的地位过于渺小,而且过度地顺从。 但历史终究进展到了任何一个地域与族群都没有任何办法自外于世界中的这样一个阶段。我曾经有一个演讲,题目就叫做《不是我们走向世界,而是整个世界扑面而来》。所以,康巴这块土地,首先是被“他者”所书写。两三百年过去,这片土地在外力的摇撼与冲击下剧烈震荡,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终于醒来。其中的一部分人,终于要被外来者的书写所刺激,为自我的生命意识所唤醒,要为自己的生养之地与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为人的生存找出神学之外的存在的理由,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书写。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讲“康巴作家群”这样一群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自我书写者的集体亮相,自然就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这种书写,表明在文化上,在社会演进过程中,被动变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变成了主动追求的人,这是精神上的“觉悟”者才能进入的状态。从神学的观点看,避世才能产生“觉悟”,但人生不是全部由神学所笼罩,所以,入世也能唤起某种“觉悟”,觉悟之一,就是文化的自觉,反思与书写与表达。 觉醒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当文学的眼睛聚光于人,聚光于人所构成的社会,聚光于入所造就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生活才焕发出光彩与活力。也正是因为文学之力,某一地域的人类生存,才向世界显现并宣示了意义。 而这就是文学意义之所在。 所以,在一片曾经蒙昧许久的土地,文学是大道,而不是一门小小的技艺。 也正由于此,我得知“康巴作家群”书系又将出版,对我而言,自是一个深感鼓舞的消息。在康巴广阔雄奇的高原上,有越来越多的各族作家,以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来书写这片大地,来书写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变、前所未有的生活,不能不表达我个人最热烈的祝贺! 文学的路径,是由生活层面的人的摹写而广泛及于社会与环境,而深入及于情感与灵魂。一个地域上人们的自我表达,较之于“他者”之更多注重于差异性,而应更关注于普遍性的开掘与建构。因为,文学不是自树藩篱,文学是桥梁,文学是沟通,使我们与曾经疏离的世界紧密相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