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一生中的主要著作,反映明末科学技术现状,基本上是根据作者的亲自调查而写出来的,具有直观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宋应星从生活实际中悟出这个道理后,就利用原有的文化知识,虚心向劳动群众请教,及时记录下有关的工农业技术,写成了《天工开物》这部宏著。当明末社会每况愈下,士大夫埋首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而轻视实学的风气下,宋应星写这部书是有些反潮流的精神的。
《天工开物》的明刊本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每卷订成一册,全书五万三千字,插图一百二十三幅,其中上卷有六章,中卷七章,下卷五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工开物导读/国学大讲堂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潘吉星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一生中的主要著作,反映明末科学技术现状,基本上是根据作者的亲自调查而写出来的,具有直观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宋应星从生活实际中悟出这个道理后,就利用原有的文化知识,虚心向劳动群众请教,及时记录下有关的工农业技术,写成了《天工开物》这部宏著。当明末社会每况愈下,士大夫埋首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而轻视实学的风气下,宋应星写这部书是有些反潮流的精神的。 《天工开物》的明刊本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每卷订成一册,全书五万三千字,插图一百二十三幅,其中上卷有六章,中卷七章,下卷五章。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民族复兴的伟大潮流势不可挡。但当西风拂面之时,媚外的思潮也暗流涌动。好莱坞大片被热捧,屈原、司马迁蜗居墙隅。莘莘学子们的托福、GRE高分令命题者咋舌,而浅显的文言文却译得啼笑皆非。长期以来忽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恶果日益显露。 马克思说,人民创造历史必须“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抛开传统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明确认知。 值得欣慰的是,在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等等,都是救治“现代病”的良药,开启今人智慧、滋养今人心灵的营养。 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 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学有专长的权威长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相信通过他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广大读者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一、《天工开物》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事迹 三、《天工开物》的内容和成就 四、《天工开物》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中的地位 五、读《天工开物》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六、怎样研读《天工开物》 第二部分 选读 天工开物卷序 上卷 一、乃粒 宋子曰 总名 稻 稻宜 稻工 稻灾 水利 麦 麦工 二、粹精 攻稻 攻麦 三、作咸 盐产 海水盐 池盐 井盐 四、甘嗜 蔗种 蔗品 造[红]糖 造白糖 五、膏液 宋子曰 油品 法具 六、乃服 蚕种 蚕浴 种忌 种类 抱养 叶料 食忌 病症 结茧 造绵 治丝 花机式 龙袍 七、彰施 诸色质料 蓝淀 红花 造红花饼法 中卷 八、五金 宋子曰 黄金 银 铜 附:倭铅 铁 九、冶铸 宋子曰 钟 釜 钱 十、锤锻 治铁 锄镈 搓 锚 针 治铜 十一、陶埏 宋子日 瓦 砖 罂、瓮 白瓷 十二、燔石 宋子曰 石灰 煤炭 白矾 青矾、红矾、黄矾、胆矾 硫黄 砒石 下卷 十三、杀青 造竹纸 造皮纸 十四、丹青 朱 墨 十五、舟车 宋子曰 漕舫 车 十六、佳兵 火药料 硝石 火器 十七、曲蘖 酒母 神曲 丹曲 试读章节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他的故里在今奉新县城东南的宋埠乡牌楼宋村,村内宋姓居三分之二。这里是稻谷之乡,有潦水支流流经附近,再向东流人新建县,沿东北方向流经鄱阳湖入长江。村的周围是整齐葱绿的稻田和茂密的竹林,房屋多具有江南古老建筑风格。村头有一座数百年历史的石桥,名德水桥。村内保留有明代时建立的石牌坊,故称牌楼宋村。关于宋应星传记的第一手材料,是他的胞兄宋应舁(1578~1646)崇祯十年(1637)发表的《方玉堂全集》和宋立权、宋育德在1934年发表的《八修新吴雅溪宋氏宗谱》。新吴是奉新的古名,雅溪即今潦水。 根据《宋氏宗谱》卷一的记载,宋应星家族的祖先在元代(1260一1368)以前本熊姓。元明之际,熊德甫就任南昌府丰城驿吏,娶当地宋氏为妻,因避兵火,遂承妻姓而迁居奉新雅溪一带。人明以来,宋德甫一家及其后人便世代定居于此务农,乘明初奖励垦荒之际,开发了附近的土地,在种稻之余,兼育种桑蚕以为副业,家业有了好转。此后,宋家借雇工、佃田而成为经营地主,家产和人丁逐渐增加。宋德甫以下五代,都靠经营土地、养蚕而发迹,至第八代宋景(1476~1547)起始由科第进入仕途。宋景是宋迪嘉之子,宋应星的曾祖。据《明史》卷二十本传及其墓志铭所载,宋景字以贤,号南塘,弘治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左都御史,改南工部尚书、南吏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卒赠吏部尚书、谥庄靖。宋景生前推行过内阁首辅张居正(1528~1582)的“一条鞭法”,还在南京督造过奉先殿等。由于他在朝廷中任阁臣,故其长辈、晚辈均被封荫,从此宋家成为官僚地主家庭,是奉新的名门望族。牌楼宋村中的“三代尚书第”牌坊,就是为宋景、宋宇昂、宋迪嘉三代人而修建的。 宋景生五子,三子宋承庆字道徵,号思南,博学能文,但20多岁时便早逝,只留下孤子国霖。宋承庆是宋应星的祖父。宋应星的父亲宋国霖(1547~1630)字汝润,号巨川,生下不满2岁,其祖宋景、父承庆便先后去世,由其年轻的母亲顾氏抚育。稍长后,顾氏将遗孤国霖托于叔父和庆教养。宋和庆既与承庆为同母所生,且辞官归里,也乐于教育这个近房的侄子。宋国霖少孤,且为独子,所以“少补诸生,在庠垂四十年”,没有外出,也无功名,充其量是个秀才。宋景之子中有二人中进士,且任地方官,如果宋承庆不是早逝的话,也必然会走这条路。这时宋家是繁华府第,家中佣人前呼后应,具有阁臣府第的气派。 宋景、宋承庆卒后,到宋国霖这一代时,已家道中落,尽管仍拥有一定数量的家产,但声名权势已今非昔比。加上宋景四房中,惟有承庆这一房人丁不旺,宋国霖是孤子,年三十尚未生子,母顾氏只求延续后代,不希望儿子远离家门,故国霖未能科举人仕。宋国霖在31岁时才得长子应舁,接着又有次子应鼎(1582—1629)、三子应星和幼子应晶(1590年生)。宋应鼎字次九,号铉玉,甘氏所生,本县庠生,未出仕。宋应晶字幼含,王氏所生,副贡生,绝意科举,迁居县城另居。宋应星四兄弟中,只有应异与他为同母魏氏(1555~1632)所生,而且这兄弟俩抱有科举入仕、使他们这一房在宋族中出人头地的志愿,其余两兄弟在此后便不肯离开乡土,均以布衣终。 《方玉堂全集》(1637)卷八载,宋应星生母魏氏本农家女,万历丙子(1576)嫁到宋家,不到两年家中遇到火灾,房屋及浮产均遭焚毁,家境渐已萧条。宋应星生于万历丁亥十五年(1587),小应昇9岁,是年其父国霖41岁、母33岁。宋应星降生时,家境更趋衰落,其母不得不亲操水浆,为全家烧饭。“饭尽,辄尝忍饥;蔬尽,不更治蔬”,可以说,他是出生在一个日益衰落的地主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没能再扩大家业,只就现有的土地所得的收入来维持全家生活和宋应星弟兄们读书应试。经过不断的消耗和家产的再分配,到宋应星这一代时家产逐渐缩小。 宋应星胞兄应舁,字元孔,自幼与弟同窗,形影不离,因此关系最昵。万历乙卯(1615)兄弟二人同中举人,后五次北上会试,均未中进士第。宋应异于崇祯四年(1631)任浙江桐乡县令,丁忧后再转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1635~1637),旋升高凉府同知,崇祯十五年(1642)迁广州府知府。甲申(1644)闻国难,辞官归里,因忧心国事致疾,清初顺治二年(1646)仰药而死。宋应舁是位结交广泛的诗人,著《方玉堂全集》刊于崇祯十一年(1638),又撰《宋氏宗谱》刊于崇祯十年(1637)。宋应舁卒后,其曾孙宋瑾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刊行《方玉堂全集》增订第二版。1772年清廷开四库馆时,此书因有反清内容被列为“禁书”。P6-8 序言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语。所谓国学,一般认为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深厚的民族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东方文化,作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之一,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在六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博大而深邃的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凝聚了先哲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适价值的思想智慧。 明清之际,由于诸多原因,中国社会没能完成适时的转型,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的失败,更使中华面临几千年未有之空前变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新文化运动,无数志士仁人为救国于危难,有意无意地把寻找救世良方的目光投向西方,投向西学,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冷落甚至猛烈的批判,连中医中药等物质文化财富也受到牵连。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被指斥为近代衰落与灾难的罪魁祸首。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民族复兴的伟大潮流势不可挡。但当西风拂面之时,媚外的思潮也暗流涌动。好莱坞大片被热捧,屈原、司马迁蜗居墙隅。莘莘学子们的托福、GRE高分令命题者咋舌,而浅显的文言文却译得啼笑皆非。长期以来忽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恶果日益显露。 马克思说,人民创造历史必须“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抛开传统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明确认知。 值得欣慰的是,在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等等,都是救治“现代病”的良药,开启今人智慧、滋养今人心灵的营养。 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 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学有专长的权威长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相信通过他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广大读者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由于编辑时间相对仓促,失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谅解并不吝赐教。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