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您将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那些灿烂辉煌的城市——佛罗萨、威尼斯、曼图亚、米兰、维罗纳,每一个主权国家在商业和艺术繁荣方面的竞争;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韦罗内塞、丁托列托、多纳泰洛、提香、葛雷基欧、利比、马萨乔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艺复兴/世界文明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威尔·杜兰特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您将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那些灿烂辉煌的城市——佛罗萨、威尼斯、曼图亚、米兰、维罗纳,每一个主权国家在商业和艺术繁荣方面的竞争;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韦罗内塞、丁托列托、多纳泰洛、提香、葛雷基欧、利比、马萨乔等内容。 内容推荐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杜威说,这是一套很有用的书。季羡林说,这是一套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本书为该系列之《文艺复兴》分册。 目录 第一部 文艺复兴总述 第一章 彼特拉克与薄伽丘时代(1304—1575) 文艺复兴之父 那不勒斯和薄伽丘 诗人的桂冠 里恩佐的革命 漫游的学者 乔托 十日谈 锡耶纳 米兰 威尼斯和热那亚 14世纪文艺的衰微 回顾 第二章 在阿维尼翁的教皇(1309—1577) 巴比伦之囚 通往罗马之路 基督徒的生活(1300—1424) 第三章 美第奇的兴起(1578—1464) 背景 物质基础 “国家之父”科西莫 人文主义者 建筑:布鲁尼里斯哥的时代 雕刻 ·吉贝尔蒂/·多纳泰洛/·罗比亚 绘画 ·马萨乔/·弗拉·安杰利科/·利比 其他 第四章 黄金时代(1464—1492) “风湿”彼罗 洛伦佐的发展 慷慨的洛伦佐 文学:波利希安的时代 建筑和雕刻:韦罗基奥的时代 绘画 ·吉兰达约/·波提切利 洛伦佐的逝世 第五章 萨沃纳罗拉与共和国(1492—1534) 先知 政治家 殉道者 共和国与美第奇(1498—1534) 革命下的艺术 第二部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 第一章 米兰 背景 皮德蒙特与利吉里亚两地 帕维亚城 威斯孔蒂一家(1578—1447) 斯福尔扎一家(1450—1500) 文学 艺术 第二章 达·芬奇(1452—1519) 发展期(1452—1482) 在米兰时期(1482—1499) 佛罗伦萨(1500—1501,1505—1506) 在米兰和罗马(1506—1516) 这个人 发明家 科学家 在法国(1516—1519) 达·芬奇学派 第三章 托斯卡纳与安布利亚 弗兰茨卡 西尼奥雷利 锡耶纳城与索多玛 安布利亚与巴格廖尼 佩鲁吉诺 第四章 曼图亚(1378—1540) 维托里诺·德·费尔特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1451—1506) 世界第一夫人 第五章 费拉拉(1578—1534) 以斯特学院 费拉拉的艺术 文学 阿廖斯托 余论 第六章 威尼斯王国(1578—1534) 帕多瓦 威尼斯的经济与政策 威尼斯政府 威尼斯人的生活 威尼斯的艺术 ·建筑与雕刻/·贝利尼一家/·从画家乔万尼-贝利尼到乔珠奈/·画家乔珠奈/ ·提香:形成期(1477—1533)/·其他艺术及艺术家 威尼斯的文学 ·马努蒂乌斯/·本博 维罗纳 第七章 艾米利与前哨(1578—1534) 柯勒乔 博洛尼亚 艾米利大道游 乌尔比诺与卡斯底里欧尼 第八章 那不勒斯王国(1578—1554) 豁达大度的阿方索 费兰特 第三部 文艺复兴在罗马 第一章 教会的危机(1378—1447) 教权的分裂(1578—1417) 教皇与宗教会议(1409—1418) 教皇权力的胜利(1418—1447) 第二章 罗马的文艺复兴(1447—1492) 世界之都 尼古拉五世(1447—1455) 卡利克斯特斯三世(1455—1458) 庇护二世(1458—1464) 保罗二世(1464—1471) 西克斯图斯四世(1471—1484) 英诺森八世(1484—1492) 第三章 博尔贾家族(1492—1505) 红衣主教博尔贾 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5) 罪人 恺撒·博尔贾 卢克雷齐娅·博尔贾(1480—1519) 博尔贾家族权力的崩溃 第四章 尤利乌斯二世(1505—1513) 武士 罗马建筑(1492—1513) 年轻的拉斐尔 ·发展(1483—1508)/·拉斐尔与尤利乌斯二世 米开朗基罗 ·青年时代(1475—1505) ·米开朗基罗与尤利乌斯二世(1503—1513) 第五章 利奥十世(1515—1521) 年幼的红衣主教 快乐的教皇 学者 诗人 古典艺术的复兴 米开朗基罗与利奥十世(1515—1520) 拉斐尔与利奥十世(1515—1520) 基吉 拉斐尔:末期 利奥的政治 第四部 文艺复兴的没落 第一章 知识的革命(1300—1534) 玄学 科学 医学 哲学 圭恰尔迪尼 马基雅弗利 ·外交家/·作家/·哲学家/·马基雅弗利思想之讨论 第二章 道德的解放(1300—1534) 道德堕落的根源与形式 教士的道德 性道德 文艺复兴时代的男人 文艺复兴时代的女人 家庭 公共道德 礼节与娱乐 戏剧 音乐 回顾与展望 第三章 政治的崩溃(1494—1554) 法国侵入意大利(1494—1495) 战争的再起(1496—1505) 坎布雷同盟(1508—1516) 利奥与欧洲(1513—1521) 阿德里安六世(1522—1523) 克莱门特七世:第一个阶段 罗马的劫掠(1527) 胜利者查理(1527—1550) 克莱门特七世和艺术 米开朗基罗和克莱门特七世(1520—1534) 一个时代的结束(1528—1534) 第四章 威尼斯的黄昏(1534—1576) 威尼斯之再生 阿雷蒂诺(1492—1556) 提香和国王(1530—1576) 丁托列托(1518—1594) 韦罗内塞(1528—1588) 前瞻 第五章 文艺复兴之衰微(1534—1576) 意大利的没落 科学与哲学 文学 佛罗伦萨的曙光(1534—1574) 切利尼(1500—1571) 拱月之星 米开朗基罗的晚年时期(1534—1564) 后记 试读章节 1302年,贵族的黑党(Neri)以武力夺取了意大利中部城市佛罗伦萨(Florence)的政权,随后便把但丁(Dante)和其他中产阶级的白党(Bianchi)放逐出境,同时这个胜利的寡头政治执政团还控告一位白党的律师彼特拉克先生(Ser Petracco)伪造文书。彼特拉克指责此控告的目的在于结束其政治生涯,于是拒绝出庭受审。由于他的拒绝出庭,又被加罪——处以巨额罚金或砍断右手,听其自择。在如此情形下,他仍然拒绝出庭,于是被逐出佛罗伦萨,财产也被全部没收。 这时,他携妻逃往意大利中部城市阿雷佐(Arezzo)。两年后,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cco)(后来他为了声调动听而把Petracco改为Petrarca,英文拼作Petrarch)在此出生了。 阿雷佐这座小域,在占优势的保皇党(Ghibelline)——此党在政治上,对神圣罗马帝国(the Holy Roman Empire)诸皇帝的效忠远甚于对罗马教皇之效忠——的统治之下。在14世纪中,阿雷佐经历了意大利城市所遭遇到的各种灾难。教皇党(Euelfic)的佛罗伦萨——支持教皇对抗皇帝以争取在意大利的政治权威——已于1289年,在阿雷佐的坎帕尔迪诺(Campaldino)地区把但丁打败了;1340年,13—70岁的阿雷佐保皇党员均被逐出境;到了1384年,阿雷佐便永远在佛罗伦萨的统治之下了。古代罗马政治家及诗人米西奈斯(Maecenas)生于该城;15、16世纪时,使文艺复兴闻名的乔吉奥·瓦萨里(Giorgio Vasaii)和使之得到恶名的彼得罗‘阿雷蒂诺(PietroAretino)亦将诞生于此城。意大利的每个城市几乎都习惯生产天才,随后又将其驱逐出境。 1312年,彼特拉克先生匆促北行,去迎驾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七世(the Emperor Henry Ⅶ)。 他自信自己将解救意大利,或至少能解救意大利的保皇党。其自信一如当年之但丁,于是他举家迁往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Pisa)城,等待着佛罗伦萨的教皇党的覆灭。 比萨城在当时仍是意大利最辉煌的城市之一。1284年,其舰队败给热那亚人(Genoese),导致领地减少,且缩小了商业的范围;而境内教皇党及保皇党之争,使得该城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摆脱佛罗伦萨帝国主义式的控制。但被比萨城英勇的公民所引以为荣的是:由大理石做成的庄严宏伟的天主教堂、危险的钟塔、著名的圣坎普公墓(Campo Santo),或称圣场(Sacred Field),其中心之方院系来自由圣地(the Holy Land,译按:指今之巴勒斯坦[Palestine])的泥土所填成,而其墙上之壁画则在不久之后为乔托(Giotto di Bondone)的学生洛伦泽蒂(Lorenzetti)兄弟几人所绘,其雕刻成的墓碑则给予死者片刻的不朽。 在比萨大学建立后不久,有位聪明的法学家巴尔托鲁(Bartolus of Sassofer—rato)采取罗马的律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但他在法学上所用之措辞过于晦涩、冗赘,以致为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所诟病。 神圣的罗马皇帝亨利七世在未及决定是否做罗马皇帝之前就丧命(1313年)。意大利的教皇党员欢欣鼓舞;而彼特拉克先生,考虑到自己及家人的安全,而携其妻及一女两子,迁入罗讷河(the Rhone)沿岸之阿维尼翁(AVignon)。该地新建的教廷和急速增加的人口,给了他发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沿着海岸航行到热那亚(Genoa),这些城镇像皇冠一般坐落于峭壁的边缘,溜滑而下,直达蓝绿色的海面;这位青年诗人说这种景色“更像仙境而不似人间”。 他们发现阿维尼翁城被显要人物的浮华风气所充斥,于是迁到其东北15英里的卡庞特拉(crdrpenuas),在那儿,弗朗西斯科(译按:即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之名)度过4年无忧而快乐的岁月。当他被送往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城(Montpellier)和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城(Bologna)学习法律的时候,这种欢乐幸福的日子就结束了。 他本该喜欢博洛尼亚城的,这是一座大学城,充满着学生欢聚之乐、学习风气和对独立思想的刺激。在14世纪时,此地首先讲授人体解剖学的课程。此地的女教授,如诺维拉·安德里娅(Novella d’Andrea,1366年卒),是如此的动人,以至于有一种极具幻想色彩的传统说法:她讲课时戴着面纱,避免学生为她的美色所分心。博洛尼亚是首先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束缚,并宣布自治的城市之一;上溯到1153年,它就已自选统治者(Podesta)或市长,并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但在1325年(彼特拉克正在此城),它却被意大利北部的摩德纳(Mode—na)打得惨败不堪,不得已只能向教廷寻求庇护,并在1327年,接受一位教皇的代理主教为其统治者。讲到此,还有许多痛苦的故事哩。 彼特拉克崇尚博洛尼亚城的精神,但不喜欢法律条文。“很痛苦地获得一种技能,此技能之执行(指律师业务)需以不诚实之态度为之,而我又不愿如此,但除不诚实一途之外,我别无他法可行之,这实在是违反我的兴趣的。”在法学的论著里,他所关心的是那些“无数有关罗马古人的引证”,而并不志在研究法律。他阅读所能找到的一切罗马古代名人维吉尔(Virgil)、西塞罗(Cice—ro)和塞涅卡等人的作品。他们为他打开了哲学和文艺的新世界。他开始模仿他们的思想,渴望像他们一样写作。 当他的父母过世(1326年)时,他就放弃了法律,回到阿维尼翁,沉湎于古典诗和浪漫之爱中了。P3-5 序言 本卷虽为《世界文明史》的第5卷,但其本身是完整而独立的一单元,仍是用整合法叙述人类活动的各方面。这套书于1935年第1卷《东方的遗产》开始问世,该卷写的是埃及、近东、中东由上古至公元前323年间以及印度、中国、日本由上古至1930年的历史。第2卷《希腊的生活》,1939年出版,写的是希腊早期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为止的历史与文化,以及近东与中东从公元前323年起至公元前146年为止的历史。第3卷《恺撒与基督》,1944年出版,继续写白人世界的文明至325年为止,以罗马兴衰为中心,述及基督教初期数百年史。第4卷《信仰的时代》,1950年出版,继续前卷写拜占庭文明、伊斯兰、犹太以及拉丁基督教国家的文明,至1300年为止。 本卷之目的,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生活的各方面作一周详的描述——从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的出生到提香(Titian,1488—1576)之死为止。故“文艺复兴”一词在本卷中乃仅指意大利地区而言。将此词作如此本土的发展成熟解释,而不是外来的再生,像16世纪与17世纪发生在法国、西班牙、英国以及北欧低地国家一样,并不恰当;而且在意大利,对此名称甚至太过强调古典文学复兴,实则古典文学的复兴,对意大利来说,并不比经济与文化形成它们的特有风格来得重要。 为了避免与已出版的相关优良著作形式上的重复,比起以前各卷来,本卷处理的范围已扩大。而且当接近我们自己的时代时,我们的兴趣也更加广泛;在我们的血管中,我们仍然感到流着现代欧洲开始期那几世纪的生动的鲜血;尤其他们的观念、史实与人格,更是对我们自己心智与时代之了解的基石。 我几乎直接参阅了所有有关艺术的作品,这在前面已有说明。不过,我缺乏专门训练,因此没有作任何批判的权利。但是,我还是将贸然地说出了个人的印象与好恶。现代艺术专心一意地反对文艺复兴是可原谅的反动,因为现代艺术正热心发现美或有深度的新形式。我们欣赏文艺复兴绝不可阻止那每一个忠诚而有训练的人企图去仿效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力而不是模仿其产品的尝试。 假如环境允许,《世界文明史》第6卷可能名为《宗教改革》,而于三四年之后出版,这一卷将叙述意大利以外的基督教、伊斯兰以及犹太文明的历史(从1300年到1648年止)以及意大利本身从1576年到1648年为止的历史。由于资料繁多庞杂,而衰老迫近,使得本书计划能于第7卷结束,该卷拟定名为《理性开始的时代》,将从19世纪初叶叙起。 我要感谢约瑟夫‘奥斯兰德(Joseph Auslander)准许我们用他精译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剑桥大学出版社准许引用其出版的理查德·加奈特(Richard Garnett)所著《剑桥现代史》第1卷中的一段;内人无数的建议与对谈;爱德华·霍普金(Edward Hopkin)博士在资料分类上的协助;玛利·考夫曼(Mary Kaufman)和费罗拉·考夫曼(Flora Kaufman)两位小姐在书记方面的一些帮助;爱迪·迪盖特(Edith Digate)太太高超的录入本领(杂乱的手稿难不倒她)以及瓦雷丝·布里威(Wallace Blockway)老练的编辑与忠告。 对我的出版人,我应表示稍晚的但是特别的感谢。在我与他们长期的合作中,我发现了他们的理想。他们对我的提议皆予考虑,对我研究的费用愿意负担,而且从未以销路利益与得失来决定我们的关系。在1926年,他们出版了我的《哲学史话》,只希望能收回成本就好了。我们合作已有27年,对我来说,这的确是幸运而愉快的联盟。 威尔·杜兰特 1952年12月1日于洛杉矶 后记 研究这几个多彩多姿、生气蓬勃的世纪里这么多的事物及人物,一直是一种深沉而又令人激动的体验。这份文艺复兴的财富是多么的浩瀚,甚至于在它衰落的时候,都还能产生像丁托列托跟韦罗内塞、阿雷蒂诺跟瓦萨里、保罗三世跟帕莱斯特里纳、圣索维诺跟帕拉迪欧、科西莫跟切利尼这样的人物,以及像公爵宫及圣彼得教堂的圆顶这样的艺术!那些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人的生命力是多么的令人惊异!生活在暴乱、通奸、迷信及战争之中,竞仍然急于追求美及艺术的各种形式,而且还倾泻——整个意大利俨若一座火山——他们的感情及他们的艺术、他们的建筑及他们的暗杀、他们的雕刻及通奸、他们的绘画及抢劫、他们的圣母及荒诞不经的行为、他们的颂歌及歪诗、他们的秽行及虔诚、他们的亵渎及祈祷等火烫的岩浆!还有什么地方有这么浓厚的豪迈生活?到今天,我们仍感觉得到那一阵风的气息,我们的博物馆充满着那一个充满灵性且又疯狂的时代的剩余物。 要冷静地批判它是件困难的工作,我们谨慎地分析反对它的理论。文艺复兴(仅限于意大利)实质上的基础是由少数聪明人操纵大多数单纯的人而达成的经济拓展,罗马的财富来自上百万的欧洲家庭虔诚的捐献,佛罗伦萨的光辉是成天工作的低级的无产阶级的血汗结晶,他们没有政治上的权利,只有在分享平民艺术的光荣及城市生活令人兴奋的激素上比中古时代的农奴富有。在政治上,文艺复兴时代由商业的寡头及军事上的独裁取代共和政体;在道德上,它是一种异教的反叛,腐蚀了宗教理论的道德尺码,放纵人类的本能,让它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工商业的财富。没有经过本身已世俗化且好战的教会的检查,这便是宣称在政府、外交及战争上立于道德之上的国度。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美,但是(批评者继续指出),很少是高尚的。在细节上,它胜过哥特式的艺术,但是,在宏伟、和谐及整体的效果上则又略逊一筹。它没达到希腊艺术的尽善尽美,也没达到罗马艺术的庄严。富有的贵族使艺术家与工匠分开,使他与人群隔离,也使他依赖突起的君王与暴发户。其灵魂迷失于死亡的古物之上,建筑与雕刻拘泥于古代及外国的形式之中,如阿尔贝蒂在佛罗伦萨及里米尼用不和谐的希腊罗马式的前庭搭配哥特式的教堂该是多么的荒唐。也许,艺术上的全部复古是件可悲的错误。一种风格一旦死了,便不能适当地再复活,除非它所表现的文明也能恢复。风格的气势与健康在于与当时的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和谐,在希腊艺术及罗马艺术的伟大时代中,有一种禁欲的节制,被希腊思想理想化,并常常在罗马的特征中实现出来。但是那种节制跟文艺复兴的自由精神、热情、骚动及过度是迥异其趣的,还有什么能比表现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的特征——平屋顶及天花板,规则的长方形正面,单调的窗户排列——更违反15、16世纪的意大利风尚呢?当意大利的建筑厌倦这种单调与虚伪的古典时,它便任其发展了,就像一个威尼斯商人为提香加衣袍,太过装饰与华丽,于是便从古典降为庸俗——可悲的无知之堕落。 古典雕刻也不能表现文艺复兴,因为雕刻是必须节制的,这种耐久的媒介并不适于表现曲折或痛苦,因为曲折或痛苦的本质都是短暂的。雕刻是由冷却的金属或耐久的石头固定的动作,发泄或控制的情感,自时间的破坏力中保留下来的美或形式,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雕刻品多是坟墓或《圣母怀抱基督尸体之哀戚雕像》,在这里面,无止无休的人终于获得了宁静。尽全力追求古典的多纳泰洛依然执迷于哥特式,米开朗琪罗自我束缚,提香囚于自身资质,熬过《奴隶》与《俘虏》,想找到禁欲的安宁,但总因太无拘束,太兴奋而无法休息。恢复的古典遗产是负担,也是恩赐,它使现代的灵魂充满高贵的典范,但是,它几乎使被压在一大堆的圆柱、柱头、及三角墙之下的年轻思潮——刚成年——窒息而死。也许这复活的古董,这比例与对称的崇拜阻滞了本土的、适合风土人情的艺术的成长,就同经人道主义者的提倡而复活的拉丁文阻碍了本国文学发展的情形一模一样。 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在表现当时的色彩及风情方面是成功的,它还将这种艺术带到一种画技上的极致。但是,它也有错误,它的重点在于肉体的美、皇帝的衣饰及玫瑰色的肉体,甚至于宗教画都有色情的色彩,躯壳的形式重于精神上的意义。许多中古时代的耶稣受难像均比文艺复兴时代的端庄的圣母像更深入于灵魂,佛兰德斯及荷兰的画家敢画平凡的面貌及朴素的衣服,并敢于探讨在这些淳朴的人物背后的性格之秘密及生命之要素。威尼斯的裸体画(拉斐尔的《圣母》也一样)与冯·艾克的《羊之礼赞》(Adoration of the Lamb)比起来,显得多么的肤浅!拉斐尔的《尤利乌斯二世》是举世无匹的,但是,意大利画家的数百张自画像之中,有一张能与伦勃朗的自画像相比的吗?16世纪画像的风行,正表示暴发户的兴起以及他们对自我展示的渴望。文艺复兴时代是个灿烂的时代,但是,它的一切事迹,处处表现夸耀与虚伪,竞相奢侈,无内在力量支持的空洞的力之结构,一经无情的贱民稍微一触,或经暖昧而震怒的僧侣遥遥一吼,便会立刻化成碎片。 我们所热爱的一个时代受到这种激烈的攻击,我们该说些什么呢?我们不要反驳攻击,虽说其论点不太公平,但有很多是真的。反驳从不能使人信服,除非能使两者合并成一个较广大且较公正的看法,否则,使一半真与其反面相争是无用的。当然,文艺复兴文化是建筑于穷人背上的一种贵族结构,可是,哪一种文化不是这样子的?无疑,若无某种程度的集中财富,许多文学和艺术是无法兴起的,甚至富于正义感的作家,都有一群看不到的劳动者为他们采矿、生产粮食、织衣服、制造墨水。我们不可替独裁者辩护,他们有一些是应该受绞刑的,因为他们将自百姓搜刮来的金钱无谓地浪费掉。我们也不要向科西莫.德.美第奇跟他的孩子洛伦佐道歉,虽然佛罗伦萨的人民比较喜欢他们而不喜混乱的财阀政治。至于说道德松弛,这是知识开放的代价,这代价虽重,但那种自由是现代世界无价的天赋人权,是今日我们精神的气息。 复兴古典文学与哲学的学问,主要是意大利的成就。在意大利,第一种现代文学自复兴及放任中产生,虽然当时的意大利作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伊拉斯谟或莎士比亚。伊拉斯谟本人很羡慕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的自由风气,伊丽莎贝塔时代的英格兰也得归功于意大利——“意大利化的英国人”——其开花的种子。阿廖斯托及桑那扎罗’雅各布是斯宾塞及菲利普.锡德尼的典型及前辈。马基雅弗利及卡斯底里欧尼是伊丽莎自时代及詹姆士一世时英国有影响力的人物,若没有蓬波纳齐及马基雅弗利,提尼西奥及布鲁诺费尽血汗提倡于先,培根及笛卡儿是否能获得辉煌的成就,可就难定了。 是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是平凡得令人沮丧,但耸立于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君王似的圆顶总是例外。哥特式总是陡峭笔直的,反映出一种宗教,把我们地上的生活描述成一种灵魂的流放,而把希望与神明置之于上天。古典的建筑所表现的宗教,把神明定居于树林间、水流中、土地里,很少高于塞沙利(Thessaly)的山,不需仰起头来找神明。那种古典的风格,如此的冷静,无法适当地代表狂乱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它也不能因而消逝。宽大的竞争保存了它的旧迹,把它的理想与本体变成我们今天的建筑艺术的一部分——一个参与者,而非独裁者。意大利不能媲美希腊式或哥特式的建筑,也比不上希腊的雕刻,也许还比不上沙特尔(Chartres)及兰斯(Reims)的最高贵的哥特式雕刻,但是,它能孕育一位艺术家,其美第奇墓配得上菲迪亚斯,其《圣母怀抱基督尸体之哀戚雕像》无愧于普拉克西特列斯。 文艺复兴在绘画方面是一无愧色的,它仍然是历史上绘画艺术的高峰。西班牙在委拉斯开兹(Velsquez)、弁里罗(Murillo)、里贝拉(Ribera)、苏巴朗(Zurbar)及艾尔·格里柯的承平时期才接近那个水准;佛兰德斯及荷兰在鲁本斯及伦勃朗的时代也没那么接近;中国及日本的画家有他们自己的尺度,他们的画偶尔使我们觉得特别深奥,只是因为他们以远大的眼光来看人类,可是,他们冷静的、深省的哲学或华丽的优雅仍逊于存在佛罗伦萨、拉斐尔、柯勒乔及威尼斯的绘画艺术中的复杂与力量及鲜艳的色彩。的确,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是一种感官艺术,虽然它创造一些最伟大的宗教画,以及——如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的那些——一些属于灵性的、崇高的画。可是,那种感官性是一种肉体健康的反应。肉体已被鄙视太久了,数百年来,女人一直背负着严厉的禁欲的十字架,生命再认定、艺术再提高,健美人体的可爱性是件好的事情。文艺复兴已厌倦原罪,令人心悸的、神秘的死后之恐怖,它不再理会死亡,开始面对生命,早在席勒及贝多芬之前,它便唱出快乐的、无比的颂歌礼赞欢乐。 文艺复兴恢复了古典文化,也结束了东方精神千年来在欧洲的统治。这伟大的解放的福音从意大利由百条路线翻山越海传到法国、德国、佛兰德斯、荷兰及英国。学者吉罗拉莫。亚林德尔(Girolamo Aleandro)跟尤利乌斯.恺撒.卡利杰尔、艺术家达·芬奇、安德烈亚-萨尔托、切利尼及帕里斯·波登等将文艺复兴带到法国。意大利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将它带到波斯(Pesth)、克拉科夫(Cracow)、华沙(Warsaw)。米开罗佐将它带到塞浦路斯。真蒂莱·贝利尼冒险带它到伊斯坦布尔(Istanbul)。科利特(Colet)及利纳克尔将它带回英国。阿格里科拉(Agricola)跟J.洛易希林带它回德国。观念、道德及艺术的思潮不断地从意大利向北流了一个世纪,在1500年至1600年之间,所有的西欧都承认她是新的科学、艺术及人文主义的文明之母,甚至于绅士的观念及生命与政府的贵族观念,也是源于南方,由它去规范北方的态度及状态的。因此,当文艺复兴在16世纪于意大利衰落时,正是它在法国、英国、德国、佛兰德斯及西班牙蓬勃萌芽的时候。 有一段时间,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之间的紧张状态、神学的辩论以及宗教战争,掩盖了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民为信仰的自由战斗了一个血腥的世纪,理智的呼声似乎为军队的信仰所平息。但是,并不是全部沉默,甚至于在那个绝望的处境中,像伊拉斯谟、培根及笛卡儿等人仍然勇敢地发出共鸣,给它新鲜的、更有力的表白,斯宾诺莎为它发明一个伟大的公式。18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神在法国的启蒙时期复生,从伏尔泰及爱德华·吉本到歌德跟海涅(Heine),到雨果(Hugo)及福楼拜(Flaubert),到泰纳(Taine)与阿那托尔’法朗士,这条脉络一直延续着,历经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总有力、法自战争中逃生,而在和平时则耐心地使和平更为高贵。今天,在欧洲与美洲,到处都可看到温雅快乐的精神——心智王国中的伙伴——在培养并依靠这种心智自由、美的感受力、友爱的与同情的谅解等遗产,宽恕生命之悲哀,拥抱生命感官、心智与灵魂之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在恨的气氛里及大炮的怒吼之上,永远听着文艺复兴之歌。 书评(媒体评论) 威尔·杜兰特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 ——《不列颠百科全书》 他的叙述高潮迭起,喜剧性强;他的风格流畅而富有机智。正因为这些突出的特点,加之本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所以我们极力推荐,此书值得珍藏。 ——《图书馆》杂志 威尔·杜兰特夫妇的叙述明晓流畅。该书的政治部分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真正的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当代人的思想,这是一套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时代周刊》 杜兰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笔生花,见识超凡,极富冒险精神。他冒着专门各家的各种批评,一往无前地冲进了人类文明的致命深处。他是学术领域一名空前成功的冒险家。我很敬佩他,同时,也为中国读者感到庆幸。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 私家撰述,见识超凡。以一人之力撰成史学上一大巨构:耗四十年光阴,终成一家之言。与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可谓前后辉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