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该不该把桥上的男人推下去(34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德)理查德·大卫·普雷希特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德国“明镜周刊”畅销榜第一名,2008年度最佳通俗哲学作品奖,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18种文字,历史上最伟大哲学家的人生思考。

有关哲学的书籍数不胜数,但这本《该不该把桥上的男人推下去》却与众不同。从来没有哪本书能够像此书一样,全面而妙趣横生地向读者讲述生命的重大哲学问题。这本书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为读者全面了解人本身的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方面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归根结底,哲学是一门关于爱、希望和幸福的学问。

内容推荐

桥下的火车即将撞上五个铁路工人,如果将桥上的胖男人推到轨道上,就可以阻止火车的前行。你会作出和30万人相同的选择吗?男人专情或者不忠,只是因为体内的催生素含量不同。你还会对背叛的爱人饱以老拳吗?

高智商的生命有没有权力随意掳杀低智商生命?

我能不能干掉一个人见人厌的有钱姑妈,拿她的钱来帮助别人?

暴力犯罪是由于大脑损伤。那么应该对犯罪者判以重刑,还是给他做修复手术,帮他恢复成一个正常人?

保护动物是因为它们稀有或美丽,还是因为它们也有不容忽视的生存权利?

珍稀动物比常见的更值得保护吗?

克隆动植物可以毫无顾忌,为什么克隆人类就不行?

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们首先都是顶尖的自然科学家。

你还认为哲学是一门虚空的学问吗?

有关哲学的书籍数不胜数,但这本《该不该把桥上的男人推下去》却与众不同。从来没有哪本书能够像此书一样,全面而妙趣横生地向读者讲述生命的重大哲学问题。这本书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为读者全面了解人本身的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方面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归根结底,哲学是一门关于爱、希望和幸福的学问。

目录

引言

我知道什么?

 宇宙中的智慧动物

什么是真理?

 星空下的露西

我们来自哪儿?

 精神的宇宙

我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30年战争中的一个冬夜

我如何知道我是谁?

 马赫体验

“我”是谁?

 史波克先生恋爱了

什么是感觉?

 无法自我控制

潜意识是怎么回事?

 当时还有什么来着

什么是记忆?

 玻璃杯里的苍蝇

什么是语言?

我应该做什么?

 让·雅各·卢梭的错误

孤独的人快乐吗?

 屠龙者的剑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我的律法

为什么我应该行善?

 里贝特的试验

我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

 盖吉的意外事故

大脑中有主管道德的区域吗?

 我感觉到的,你也感觉得到

为什么我们能感同身受?

 该不该把桥上的男人推下去

道德是天生的吗?

 为了造福他人,能不能把贝尔塔姑姑干掉

允许人类杀人吗?

 尊严的产生

堕胎道德吗?

 临终前

我们应该允许死亡救援吗?

 在香肠和奶酪的对面

我们有权吃掉动物吗?

 文化森林中的猴子

类人猿有和我们一样的生命权吗?

 鲸的痛苦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大目然?

 对克隆的看法

人类可以克隆自己吗?

 试管婴儿

生殖医学的发展前景如何?

 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

人脑研究可以做什么?

我可以希望什么?

 最大的设想

上帝存在吗?

 助祭的表

大自然有意识吗?

 一种普遍的不可能性

什么是爱?

 Do be do be do

什么是自由?

 鲁宾逊的废油

我们需要财产吗?

 罗尔斯游戏

什么是公正?

 幸福之岛

幸福生活跟财富有多大关系?

 遥远的花园

幸福可以学到吗?

 母体—机器

生命有意义吗?

试读章节

宇宙中的智慧动物

什么是真理?

“在光芒闪烁的宇宙里有一个被遗弃的角落,这里曾经有一个星球,这里创造出有智慧的动物。这是宇宙历史上充满傲慢和谎言的时刻:只有短短的一瞬间,这个星球凝固了,具有智慧的动物必须死去。每个人都可以杜撰一个故事,但是似乎都不能直观阐述事情的真相,这时你会发现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的智慧是那么可怜、阴暗、仓促而又随意;曾经有过永恒,但那并非真正的永恒;如果再次相遇,也不知还会发生什么。人类这种智慧动物的唯一使命就是将物种延续。只有他的创造者才会把这种动物看得如此激情澎湃,就像整个宇宙都在围绕着他旋转。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能与蚊子相互理解,甚至可以听到它带着类似的激情在空气里游荡,在宇宙的中心飞翔。”

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同时人类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智慧。因为他们的智商并非为了伟大的真理而生,而是围绕着渺小的生活琐事。在哲学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够通过像上文这样毫无怜悯的方式,在人类面前置上一面镜子。1873年的一本名为《论道德外的真理和谎言》的哲学著作,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此书的作者是巴塞尔大学年仅29岁的古典语言学教授弗里德里希·尼采。

当时弗里德里希·尼采并没有发表他的那篇有关聪明而傲慢的动物的文章,而是因为写了一本有关希腊文化基础的书而遭受重创。批判者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仅为无意义的空谈,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从此,人们都称他为“失败的神童”,其古典语言学家的美誉几乎毁于一旦。

如果我们回顾尼采一生,便会觉得一切顺理成章。弗里德里希·尼采于1844年出生于萨尔州勒肯镇,在赛尔河畔的南姆堡长大。他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的父亲是一名路得教派的神甫,母亲也是一名非常虔诚的清教徒。尼采四岁时,父亲病逝。不久他的弟弟也不幸夭折。随后,尼采举家迁往南姆堡,从此他便生长在一个只有女性成员的家庭里。在男童学校和教堂文科中学的求学生涯里,尼采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14岁时,他就读于著名的寄宿学校普弗尔塔中学。1864年,考入波恩大学古典语言学专业,同时还攻读神学。但是第一学期结束后,他便放弃了神学。尽管尼采很希望成为真正的神甫,以满足母亲的心愿,而且在南姆堡时他就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但他对此还是缺乏信心。对于尼采来说,母亲、神甫住宅和维持生计的信仰就像是—痤好不容易才摆脱的监狱。而这一切却困扰着他的一生。一年后,尼采的古典语言学导师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这位导师非常看重尼采并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破格成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很快,当时还没有毕业的他,相继取得了大学毕业证书、博士学位和大学执教资格证。在瑞士,尼采结识了许多同时代的学者和艺术家,包括理查德。瓦格纳和他的夫人科斯玛。事实上,尼采在莱比锡时就曾和他们有过一面之缘。尼采是如此热衷瓦格纳的音乐,以至于在瓦格纳激情音乐的“误导”下,他提出了“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这一同样充满激情却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巨大失败的论点。

很快尼采的书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从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人们便用历史的眼光衡量音乐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他们认为把音乐融于哲学是一种浪漫的空想主义。而这时欧洲的学术界还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悲剧。一年之前,一位神学研究者和生物学家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不管这本书是否能将人类进化理论阐述清楚,但是12年后当达尔文再次将人类起源问题与新作《艺术起源》联系到一起时,《物种起源》早已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图书,就这样,一颗“耀眼的新星”诞生了。18世纪60年代很多自然科学家就已开始将人类的进化与灵长类动物联系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德国宗教界人士与达尔文的追随者之间的斗争,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这之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类起源等问题没有选择的空间,直到此时才彻底打破了神创造并控制人的理论。自然科学家挥舞着胜利的大旗,庆祝这一全新的“人”的概念已诞生:从那时起,人们对猴子的兴趣就远远多过于神了。科学与宗教就此产生分歧:上帝造物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被人们同时提上了议题。

尼采对这一全新的世界观也非常感兴趣。他写道:我们所需要的就是道德、宗教、审美与感受之间的化学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经历大大小小的社会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孤独感。19世纪后30年,不计其数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辛勤耕耘在“唯物主义无神论”这一领域。当然尼采本人没有参与其中。他所研究的是完全不同的题目:对于人类自身的理解,什么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人类究竟越来越伟大还是越来越渺小?在弄清楚自身的问题之后,人们是否会失去所有已经得到的东西,还是从中能学到某种经验或达到某些目的呢?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真实与谎言55,这也许是他最优美的文字了。

人类究竟越来越伟大还是越来越渺小?尼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随着情绪和心情的变化而不同。心情不好的时候——他经常如此——就会非常沮丧和懊悔,并开始传播肮脏的福音。相反,当情绪高涨时,他就会热情洋溢,梦想着神与人共存。尼采在作品中显现出雄心勃勃的幻想和雷鸣般的自信,却与他的外表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对比:他是一个矮矮的、稍微有点胖、富有同情心的人。只有那倔强的大髭须、合适的板刷头才让他显得更有精神,更具男人味。但是,由于幼儿时期的体弱多病,他看起来非常虚弱,身体使得他的自我感觉也非常虚弱。他严重近视,并患有胃病和严重的偏头痛。35岁时,衰弱的身体使他结束了在巴塞尔的教学活动。据猜测,他后来还感染了梅毒。

1881年夏,在离开大学两年后,尼采偶然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瑞士上恩加丁州的一个小地方——锡尔斯玛利娅。这里的美妙景色立刻让他再次充满热情与灵感。随后几年里,他经常前往锡尔斯玛利娅,一个人在这里散步并酝酿新的、热情洋溢的想法。冬季,他回到意大利的拉帕洛、地中海沿岸、热那亚和尼斯,将这些想法写进书里。值得一提的是,尼采是一位聪明无情的、对文学要求极高的批评家,他把矛头直指西方哲学的伤口。但是,在有关他对新认识论和道德的建议方面,他却对不成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充满热情,并经常陶醉在粗俗的文艺作品中。他的文章越道劲,它们就越多次被人们错误地估计了。尼采曾经多次写道:“上帝已死。”

但事实上,大多数同时代的人都已经从达尔文那里得知了这一点。1887年,当尼采去世前第二次眺望白雪皑皑的锡尔斯玛利娅山脉时,他从旧文章里发现了有关智慧动物的话题——人类有限认识的问题。他题为《道德家系学》的论战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作为认识者,我们无法认识自己,这是有原因的。我们从来没有找寻过自我。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寻找自我呢?”尼采在谈到自我时,总使用复数,似乎他是在描述一种特殊的动物:“我们的认知就像是蜂箱,而这就是财富所在之处。作为拥有翅膀的精神采蜜者,我们总是很忙碌。其实从心底讲,我们在乎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带一些东西回家。”然而,尼采研究这个问题的时间并不多了。两年后在图林,尼采的身体严重衰竭。他的母亲将他从意大利接回来,送往耶拿的一家诊所。此时他年仅44岁。之后,尼采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并且不再写作。8年后,母亲去世。神志不清的尼采搬到与他并不亲密的妹妹家住。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玛逝世,时年55岁。P17-21

序言

希腊纳克索斯岛是位于爱琴海的科克拉登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岛中央的宙斯山脉海拔上千米,农田里生长着葡萄和蔬菜,羊群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草,整座小岛散发着浓郁芬芳的田园味道。20世纪80年代,纳电索斯岛的阿吉亚阿纳附近有一片传奇沙滩。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绵延几公里的沙丘似乎在打着盹。过去,仅有少数旅行者知道这里,他们在沙丘上修建小竹屋度假。1985年夏天,两个20岁左右的年轻男子来到这里,他们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下躺着晒太阳。其中一个名叫于尔根,来自杜塞尔多夫。另一个就是我。几天前,我们在沙滩上相识。我们躺在沙滩上,讨论着一本我从父亲的图书馆里借来的书:一本已经破旧不堪的小册子。在耀眼的阳光底下,这本书的页面看上去已经发黄褪色,封面上印着一座古希腊神庙和两位穿着一身白袍的希腊智者:这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在对话。

我们热烈地交流着尚为浅显的见解。对于我来说,当时的气氛就像太阳灼烤着皮肤。晚上,在享受奶酪、葡萄酒和爱琴海民歌的同时,我们时不时避开其他人,躲到一旁继续讨论我们的看法。其中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一段经过柏拉图整理的、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罪被判死刑时的申辩词。

谈到死亡的话题常常让我非常不安,不过有段时间这篇申辩词让我不再害怕死亡。但是于尔根却对这段申辩词不那么信服。

我已经不记得于尔根的长相了,因为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如果现在我们在大街上相遇,我也肯定认不出他来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回过阿吉亚阿纳沙滩。根据可靠消息,如今的阿吉亚阿纳沙滩已经成了游客的天堂,那里有宾馆、栅栏、太阳伞和收费的躺椅。然而,它却与苏格拉底的整段辩护词一起,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有时候我会想起它,看看它是否依然能让我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阿吉亚阿纳度过的日子里,我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一直都未曾消退。从纳克索斯岛回来后,我服了民役,尽管我并不乐意。当时正是一个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时代:北约双重决议以及民众间的和平运动使人们的情绪十分高涨。此外还发生了一些搁在现在几乎无法想象的事情,如美国在欧洲谋划局部核战争等等。自从我参观了新教教堂后,我就喜欢上了天主教。作为教区社会福利执事,我自然不会有什么独特的想法。除了信仰,剩下的人生就是寻找真正的生活,并为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决定学习哲学。

然而,我在科隆的大学生活却令自己非常失望。此前,在我的印象里,哲学家是神奇的人物,他们可以如己所愿、兴奋而坚定地生活。其中最吸引我的哲学家包括狄奥多·W·阿多尔诺、恩斯特·布洛赫或者让-保罗·萨特。但是,当我看到我的老师们时,对于思想和生活相互统一的想象立刻就消失了:他们大多是身穿蓝色或褐色公交车司机制服的无聊老先生。我想到了诗人罗伯特·穆齐尔。令这位诗人感到震惊的是:帝国时代的工程师拥有现代化先进知识,他们占领了海陆空,但是却留着过时的捻胡须,穿着过时的坎肩,揣着过时的怀表。不仅如此,在我看来科隆的哲学家们似乎并没有把内心的精神自由带进现实生活。不过,他们之中还是有一个人教会了我如何思考。他教我应该多问“为什么”,并且不要满足于仓促中得到的答案。他告诉我,我的思考过程和论证必须天衣无缝,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与另一个紧密相关。

我度过了美妙惬意的大学时光。在我的记忆里,紧张有序的课程、疯狂的课堂思辩、哲学课考试与烹调、就餐时的深入讨论、难喝的红酒、在食堂里喝个没完的咖啡混合在一起,而永恒的话题包括认识与错误、真正的生活、足球、为什么某男和某女不合适等等,这些都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的优点在于,它是一门没有边际的学科。准确地说,它根本就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继续留在大学里。但是,我坚持认为,教授们的生活是索然无味的。此外,大学里的哲学教育完全徒然,这一点让我非常郁闷。老师和教授们的文章和书籍仅供同事阅读,而同事们阅读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明确界限。而我读博士时参加的学术交流会和专业大会更使我对参与者们的理解意愿的幻想彻底破灭。

此后,只有问题和书籍继续伴随着我。一年前,我突然想到,目前只有很少几本哲学概论是令人满意的。当然,我指的不是那些有关思维诀窍并有点诙谐的书籍,也不是那些描述某些哲学家生平和功绩或者介绍他们作品的有益书籍。我发觉这些书都缺乏讨论有决定性意义的大问题的兴趣。一些所谓的系统概论只是列举了思想流派和主义,内容通常过分局限于历史,而且单调乏味。

哲学书籍如此枯燥,原因很简单:大学教育并不鼓励发展个人的独特风格。学校教育往往更注重精确的复述,而不是学生们在学术方面的创新。而哲学的非自然界限更使它无法被人当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的教授们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解释人的意识时,800米以外医学系的同事们正在用脑部受损的病人做着富有启发性的试验。在一所大学里,800米的距离算是很远了。因此哲学系和医学系的教授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星球上,甚至连彼此的名字都不知道。

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不同学科对于人的意识的认识是否能够互相融合?它们之间是互相干扰,还是相互补充?存在“我”吗?什么是感觉?什么是记忆?传统的哲学教学中根本就没有这些引人入胜的话题。至今为止,教学内容甚至没有一丁点的变化。

哲学并不是一门历史学科。当然,我们有义务保护精神文化遗产,并且时不时地去参观精神生活领域的“遗迹”,特殊情况下还应对其进行修葺。与现实哲学相比,历史哲学在学术领域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人们应该知道的是,哲学并不像~般人所想象的那样,仅仅依赖过时的经典所构成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哲学的历史也是时尚和时代精神流派的历史、是被遗忘或者被排挤的知识的历史、是无数新开端加入其中的历史。而新开端的出现是因为过去想到的都被人忽视了。生活一般是由来自他人的材料构建的。大多数哲学家的思想框架都建立在前辈的废墟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哲学历史的废墟上。很多精明的看法和观察方式不断被抛弃,一些奇特而陌生的东西则不断被更新并繁荣起来。这种智慧与仇恨的分离也能从哲学家身上看出来。比如18世纪的苏格兰人大卫·休谟无疑是一位现代思想者。然而他对其他民族,特别是非洲人民的看法却极具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19世纪的弗里德里希·尼采是最具洞察力的哲学批评家之一,但是他自己臆想的人的形象却庸俗、狂妄、可笑。

一位思想家的影响力并不取决于他的想法是否正确。上文提到的尼采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大部分言论并不那么新颖而独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伟大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但是,他在进行心理分析时也曾经出过很多错。同样,享有盛誉的格奥尔格·威廉姆·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哲学和政治方面上的成就却与其荒诞不经的预言极为不协调。

如果我们粗略地了解一下西方哲学史就会注意到,大多数思想冲突都是在几条明了的“朋友——敌人”界线范围内进行: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敌对,也包括我们常说的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之间的对立。事实上,他们各自的看法会以各种组合和形式表现出来。唯物主义认为,除了感官能感觉到的自然之外,什么也不存在,既没有上帝、也没有理想。唯物主义第一次广泛流行是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19世纪下半叶,当生物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取得巨大成功时,唯物主义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如今,在人们对人脑研究有了新认识之后,唯物主义进入了它的第三个繁荣期。但是,除了这几个时期,唯心主义曾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与唯物主义者相反,唯心主义者不相信感官认识的世界,而是依照理性与思想的独立力量。当然,哲学历史上的这两个流派与它们的哲学家相异的动机和意义典范有密切关系。与柏拉图同样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因此,后人根本无法写出“诚实”的哲学历史:既不能按照时间顺序对哲学家们作出逻辑排列,也不能单纯描述哲学流派的历史。人们不得不抛弃很多使现实变得更加真切和完满的素材。

本书并不是一本哲学史读物。下文中有关人类及其存在的哲学问题也不是从历史中得来的。康德曾经把人类的大问题分为以下几个问题:“我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什么是人?”这些问题也贯穿本书。由于前三个问题很好地解释了最后一个问题,因此,我认为完全可以忽略它。

人对自身的认识是认识论的经典问题之一,然而,时至今日,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形下,它才算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与人脑研究有密切关系,它能向我们解释认识系统及其途径的基础。在这里,哲学更多地是充当着顾问的角色,它能帮助人脑研究工作更好地进行。为了弄清楚人脑研究是否对解答这些基本问题发挥了作用,根据个人经验我选取了一代经历过大变革并参与塑造了现代哲学的哲学家来作阐述。物理学家马赫生于1838年,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生于1844年,人脑研究学者卡亚尔出生于1852年,而心理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这四位均对现代思想流派产生过巨大影响,他们的年龄差距最大也没有超过16岁。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的是:“我应该做什么”,即伦理和道德。在这里首先应该澄清的也是一些基础问题,比如为什么人类的行为可以以道德为准则?好与坏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人性的?同样,这也不是单纯的哲学问题。人脑研究学、心理学和行为研究学也应该参与解释这些基础问题。如果人类确实是具有道德意识的动物,而且人脑中含有对道德行为的刺激因素,那么在这些问题上,自然科学的规律就退居其次了。因为,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从哲学角度寻找答案。堕胎与安乐死、基因技术与再生产药物、环境与动物伦理——在这些方面标准和权衡、明显和隐藏的论点都起着决定作用。这也正是进行哲学讨论和考量的理想场所。

本书的第三部分讲述的是“我可以希望什么”,这里涉及的是人的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中心问题,即有关幸福、自由、爱、上帝以及生活意义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难以回答,但却对我们非常重要,因此值得深思。

本书中的理论和观点似乎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在科学研究之中,它们却像是书架上相距甚远、不同种类的文件夹。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即使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无休止的争论,通过这种方式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也非常有意义。此外,通过一次小型世界旅行将它们联系起来,也是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其中包括乌尔姆——笛卡尔在这里的农舍中奠定了近代哲学的基础、康德生活过的柯尼斯堡以及岛国瓦努阿图,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们。我曾经亲身接触过本书中的几位主角,包括人脑研究者埃里克·坎德尔、罗伯特·怀特、本杰明·里贝特以及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和彼得·辛格。我曾恭听过罗尔斯的演讲,也曾与辛格辩论过,并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相信自己认识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某种理论的优点并不需要从抽象的理论对比中得到,也可以从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收获的东西中体现出来。

主动提出问题是一种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荒废的能力。因为学习和享受是完满生活的秘诀。光学习而不享受会使人忧虑憔悴,光享受而不学习会使人痴呆迟钝。本书的目标就是激发读者的思考兴趣并训练他们的思考能力。事实上,如果能够通过逐步增强自我认识而充满自信地生活,从而成为生活的总导演,或者像弗里德里希·尼采希望的那样(虽然他自已并没有做到)成为自己生活的“诗人”,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尼采说:“即他是在痛苦和煎熬中都能够用艺术家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杰出的才能。”

我和我的朋友、著名作家居伊·赫尔明格非常喜欢围着房子散步。一天晚上,我们喝了很多酒。尽管他的酒量比我大得多,我却开始为他担心起来。当时他摇摇晃晃地站在路中央,我问他感觉怎么样。他睁大眼睛、疯狂地摇着头、用沙哑的声音问道:“我是谁?究竟存在几个我?”我知道他并没有喝醉,这时候的他完全可以表演一出话剧,也能够独自回家。但是他的问题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在对“我”和生命的延续持怀疑态度的时代,这个问题就像是凌驾于现代哲学和人脑研究之上的箴言。我非常感谢居伊,不仅因为他的这句话,更是因为正是通过他我才遇到了我的妻子。如果没有我的妻子,我现在也不可能如此幸福。

理查德·大卫·普雷希特于卢森堡

2007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