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思小姐
一 子孙太太
这一回,阿丽思再也不要她的姊姊一同出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她知道的,如果她的姊姊在她身边,一定又要唠唠叨叨地说了:“湖边上不要去走呀!”“马路上跑不得的!”“当心不要摔跤啦!”“那山上不能去爬的!”……说个没完,说得她耳根边着实有点厌烦。自然,玩起来也不免要受一点拘束,这也不能,那也不能,不能称心如意,白白地把那六天来眼巴巴望到的星期日糟蹋了。
所以,现在阿丽思独个儿一人悄悄地走出来,走过长长的石桥,沿着碧清碧清的小溪,再穿过黑松林,她最喜欢的小山坡就横在她眼前了。
她想:“要不是姊姊在我身边,这样的好山坡早就爬上过四五次了。现在得赶紧点儿爬,那上面一定有什么奇异的好东西,所以姊姊不让我去呀。哈哈,现在快爬,快爬……”
阿丽思快快活活地爬上了山,睁大两只乌黑的眼睛一看,非常失望。这个小山顶,好像一个剃光了头发的和尚的光头,没有花,没有草,没有绿树,没有怪石,甚至于半粒沙子也没有。
“骗人的!为什么那语文教科书上总是这样写着:‘山上有绿毯似的草地,有好看的野花,有遮荫的老树,有奇形怪状的岩石……,’而且老师还要叫我们大声一句一句地念,那写书的人,不是在欺骗人吗?哪里有!”
阿丽思有点儿生气了,掏出手帕来揩了揩汗,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若不是她跑得两腿有点儿酸痛,有点儿吃力,一定要撅着嘴,头也不回地跑下山去了,不喜欢这样光秃秃的山头。
她躺了下来。看到高高的青天,笼罩在她上面,觉得很适意,这一来,她的一腔怒气就消了。而且恰巧又吹过一阵风,心里格外凉快,舒畅。不过,这风,却无端地吹起了她一个念头:
——啊,风先生,你为什么不带一点儿好信息给我?
“你要什么样的消息呢?”
一个细小的声音在响着。
这就吓得阿丽思坐了起来,睁大了眼睛,向四周望望,但是什么都没有,于是她只好不高兴地躺了下去,嘴里嘟嘟囔囔地说:
“捣鬼的,偏要叫我不快活!”
“您要怎么样的快活呢?”
一个细小的声音又在响着。
阿丽思听见了又坐起来,但是仍旧看不到什么,她生气了,两只小脚向前一蹬,仍旧躺了下去。但是这一次她心里虽然不高兴,嘴里却没说什么怨言。
“喂,您要什么样的消息?又是怎么样的快活呢?”
一个细小的声音重复地在响着。
阿丽思真的生气了,闭紧了嘴,仰天躺着不说话。
“喂,我们的小姐!您究竟要怎样的快活呢?”
这一声,说得好,当阿丽思生气的时候,只要有人喊她一声“小姐!”(南方人对女孩子的尊称;北方入叫姑娘)她就高兴地笑了。所以现在她就坐了起来。但是她立刻又躺下去了,攥紧小拳头敲敲地面说:
“呸,这鬼声音,仍旧什么都没有见!”
“不,有的,阿丽思小姐请勿生气!” 一个细小的声音真的在响着。
一声小姐,叫得阿丽思又心平气和了。但是她打定主意,绝不再理睬这鬼声音了。
“阿丽思小姐请勿生气!——有的。”
这个细小的声音再三响着。
哦,这真叫阿丽思够受了,她不耐烦地厉声骂道:“讨厌——”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阿丽思这一下真听够了,急忙右手按住了乱跳的心,左手撑起了身体斜坐起来,一眼望见四只灰黑色的小东西,探头探脑地望着阿丽思。
阿丽思不认得他们。
“我们的小姐,再会吧!”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了这一句,便一口气地窜到山下去了。
阿丽思心里懊悔了,“看不出他们倒很有礼貌,刚才不该骂他们‘讨厌’,现在骂走了他们,怎么办?我好寂寞呀!”
“喂,我的孩子们,快回来,不要胡闹了,阿丽思小姐要睡觉呢。”
阿丽思又听得这个稍大点儿的声音,不由得低下头去望望,看见山坡上有一只灰色的大东西,手很短,脚很长。那四只小东西冲到她身旁,陡的一下子跳进她那肚皮下的口袋里。这个,阿丽思从来还没有看见过,心里多纳罕啊。
“小姐,打扰您了,真对不起!”
那只大东西鞠了一个躬,带着四只小东西要走了。
现在阿丽思很高兴了,因为她已经听了许多声“小姐”,“小姐”,以及许多道歉的话了,这就够了,右手招了招(现在她的心不跳了,想叫她上来),吐出她那清脆美丽的声音。
“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请上来谈谈。”
那大东西倒也不客气,三步并作两步地一蹦一跳就到了山顶。
“哈罗(喂的意思),小姐,您认得我吗?”
这一问,倒是一个难题,阿丽思想:“她比长着络腮胡髭的张老师还厉害呢,他上次出的月考题目并没有这么难!”
“我,我,我不认得你。”
阿丽思小脸蛋儿红了。
“不认得?”
那大东西好笑了,四个小东西住在她肚皮下的口袋里也好笑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阿丽思给他们一笑,面孔更红,便竭力地想,要想她出来,记得第几册的教科书上讲起过她的,也画出了她的图像来,就是当时学习不认真,现在一时想不起来。真倒霉!她用小拳头敲敲自己的脑袋,想敲出她的名字来。
“哎!——我不用功啊!”
阿丽思大声叫出来。这一叫,吓得她的那位陌生朋友站不住腿,一直滚到了山脚下。
但是阿丽思急急忙忙地说:“来,来,不要怕。我想出你的名字来了。你上来,我告诉你。”
那大东西又跳了上来,望着阿丽思通红的脸,等待着她说。
“你的名字叫啊——叫啊——叫‘子孙太太’,是不是?” “哈哈,错了,不对,我的名字不叫子孙太太。”
“好了,你不要说谎,我祖母看见人家带了四五个小孩子的,总要叫她一声‘子孙太太’!她年纪这般大了,难道也会有说错的话吗?”
“哈哈,哈哈……”
她还是大声地笑,尽是来回地摇头,像个货郎鼓。
P5-9
陈伯吹(1906—1997)原名陈汝埙。上海宝山人。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学士。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后在北新书局主编《小朋友》杂志。1949年后,历任大夏大学高等师范专修科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陈伯吹先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第四届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和第六届上海市作家协会顾问、中日儿童文学美术交流上海中心会长,曾荣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全国“热爱儿童”荣誉奖、首届“樟树奖”等奖项。
陈伯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一代宗师,为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贺宜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这样评价陈伯吹先生:“在我们中国,从古到今,将60年岁月全部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陈伯吹可称是第一人。”
陈伯吹先生从1923年起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怀着“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执著愿望,74年笔耕不辍。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了百余种著作。陈伯吹先生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多面手,儿童文学中的小说、童话、散文、诗歌、科学文艺、寓言等各种体裁样样精通。他的有些作品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代表作有《阿丽思小姐》《一只想飞的猫》《骆驼寻宝记》等,出版有《陈伯吹文集》四卷。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
陈伯吹先生是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先驱。从1930年出版译作《小山上的风波》起,他一生翻译了数十种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包括影响很大的《绿野仙踪》、《小夏蒂》、《普希金童话》、《出卖心的人》等。这些译作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他们的阅读天地,而且使作家们开阔了眼界和思路,促进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陈伯吹先生是儿童文学理论的大家。他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而且研究的范围很广。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如何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等,他都有专题论述。他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识的儿童文学新观念、新思维,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他的《儿童文学简论》是新中国第一部论述儿童文学的专著。他的著名的“童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伯吹先生是儿童文学出版的典范。他从1934年起从事编辑工作,早年先后在北新书局、儿童书局、中华书局等任职,担任过《小学生》的主编。建国后,他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任职时间最长的社领导,并当过《小朋友》、《巨人》等杂志的主编。陈伯吹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孩子们精心打造“一流的出版”。他是学者型的出版人,以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眼光主编了如《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故事大全》等很有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图书。
陈伯吹先生在培养作者、提携后人方面是表率。他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一直对年轻作者给予真诚的指点和无私的帮助。任大星、任大霖、任溶溶、施雁冰、秦文君、陈丹燕等许多儿童文学作家都曾经受惠于他。陈伯吹先生晚年时,光是为中青年作家写的序,合起来就出版了四本“序文集”。这在中国文学界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陈伯吹先生为了推动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都捐献出来,设立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充分体现了他的博大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陈伯吹先生为中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探索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座丰碑,也是上海文学界的骄傲。
本专集中的作品均选自于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至1998年出版的四卷本《陈伯吹文集》。
周基亭
2009年2月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收录了陈伯吹的童话、小说、散文中的代表作品。
陈伯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一代宗师,为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陈伯吹先生为中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探索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座丰碑,也是上海文学界的骄傲。
本专集中的作品均选自于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至1998年出版的四卷本《陈伯吹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