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诸君,新年恭喜!
说到新年,不禁记起一件故事来了。从前日本有一个很有名的和尚,故意于新年元旦提了骷髅到人家门口去,叫大家杀风景。日本向有元旦在门口筑了土堆插松枝的风俗,叫做“门松”。和尚有一句咏门松的诗道:“门松是冥土之旅的一里冢。”一里冢者,日本古代每一里作一土堆如冢,上插木标,以标记里程的。和尚的诗,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过了一年就离冥土愈近了。
咿呀!新年新岁,理应说利市,讲好话,为什么要提起这样的话来扫大家的兴呢?但是照例地说利市,讲好话,也觉得没有意思。新年相见的套语,如“恭喜”之类,其中并不笼有真实的深意说“恭喜恭喜”,并不就会有喜可恭的。
我们无论做哪一件事,都要预想到着末的一步,才会认真,才会不苟。做买卖的人所要顾虑的不是赚钱,乃是蚀本。赌博的人所须留意的不是赢了怎样,乃是输了如何。日本的那位和尚在元旦叫人看骷髅,要大家觉悟到死的一大事实,其事虽杀风景,但实也可谓是一种最慈悲的当头棒喝。我根据了这理由,想在这一九三○年的新年,当作贺年的礼物,对诸君说几句看似不快而却是真实的话。
依学龄计算,诸君都是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志气旺盛的青年。诸君对于前途,所怀抱的希望不消说是很多的吧。恋爱咧,名誉咧,革命咧,救国咧,诸如此类离本题太远的希望,暂且不提。即仅就了求学而论,诸君的希望应也就不小,由初中而高中,由高中而大学,由大学而出洋,由出洋而成博士等等,似都应列人诸君的好梦之中的。可是抱歉得很,我在这里想对诸君谈说的,却不是怎样由初中人高中、人大学、出洋等的好事,乃是关于不吉方向的事。就是:不能出洋怎样?不能人大学怎样?不能升高中怎样?或甚至于并初中而不能毕业怎样?
就大体说,教育的等级是和财产的等级一致的。财产有富者、中产者与贫困者三个等差,教育也有高等、中等、初等的三个阶段。在别国,这阶段很是露骨,尽有于最初就把贫富分离的学校制度。凡有资力可令子弟受中等以上的教育者,就可不令子弟进普通的国民小学。我国在学校制度上表面虽似平等,其实这财产上的阶段仍很明显地在教育的等差上反映着。不消说,小学校学生之中原有每日用汽车接送的富家儿与衣服楚楚的中产者的子弟的,但全体统计,究以着破鞋拖鼻涕的贫家小孩为多。到了中学,贫困者就无资格入门,因为做中学生每年至少须花二百元的学费,不是中产以下的家庭所能负担。做中学生的不是富家儿,即是中产者的子弟。至于人大学,费用更巨,年须三四百元以上,故做大学生的大概是富家儿,即使偶有中产者的子弟蛰居其间,不是少数的工读生,即是少数的叫父母流泪典质了田地不惜为求学而破家的好学的别致朋友罢了。这样,教育的阶段宛如几面筛子,依了财产的筛孔,把青年大略筛成三等。纵有漏网混杂别等里去的,那真是偶然的侥幸的机会。
诸君是中学生,贫困者已于小学毕业时被第一道筛子从诸君的队里筛出了。诸君之中混杂着富者与中产者的子弟,但富者究竟不多,诸君的十分之九以上可说都由中产家庭出来的吧。像诸君样的人,普通叫做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致如贫困者的有冻馁之忧,也不致像富者的流于荒佚,在社会全体看来,实是最健全最有用的分子。诸君出自中产家庭,就是未来的社会中坚,诸君的境遇较之贫困者与富者,原不可不说是很幸福的。但是,可惜,这中产阶级的本身已在崩溃中了。
中产阶级的崩溃原是世界的现象,不但中国的如此。其原因不得不归诸世界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跋扈。中国中产阶级的崩溃也不自今日始,而以近数年来为尤速。中国原无什么大资本家,也无什么大产业,中国人所受的完全是身不由主的全世界的影响。中国产业落后于人者不知凡几,而生活程度却由外人替我们代为提高,已与别国差不多了。这情形,诸君不必回去问那六七十岁的老祖父,但把诸君幼时所记得的物价与生活费用和目前的一相比较,就已可知其差数之不小了。加以连年的兵祸,匪灾,饥馑,失业,把乡村的元气耗损几尽,随此而起的工价暴腾与农民的不得已的减租,更给了中产阶级以一道快速的催命符。
不信,但看事实!诸君的村里中富起来的人家多呢还是穷下去的人家多?诸君自己的家况,只要没有什么着香槟票头彩之类的事,还是一年好一年呢还是一年不如一年?诸君求学的用费,今年比之去年如何?诸君向父母请求学费时,父母是否比去年多摇头多叹息?再试每日留心报纸,是不是每日有因失业或困迫而自杀的?他们的大多数,是不是青年?
中国的中产阶级已在崩溃的途上,当世流行的一切青年的烦闷与中流家庭间的不宁,实都就是中产阶级在崩溃途上的苦闷的挣扎与呻吟。诸君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崩溃就是诸君的崩溃。诸君之中有的已深深地痛感到没落的不安,正在挣扎与呻吟之中,有的或尚才踏入第一步,只茫然地感到前途渐就黑暗的预觉,程度虽有不同,要之都已是在没落崩溃的途上的人们了。在这变动的期内,诸君的家庭尚能挣扎着令诸君人中学为中学生,不可谓非诸君之幸。不瞒诸君说,在下也是中产阶级出身,而且是一个做过二十年的中等学校教师的人。产是早已没有了,依了自己的劳动,现在总算还着起长衫,在社会上支撑着中流人物的地位,可是对于儿女,却无力令其尽受完全的中等教育。一个是高小毕业就去作商店学徒了,一个是初中未毕业,即令其从事养蜂与园艺了,还有一个现在虽尚在中学校,但能否有力保其毕业或升学,自己也毫无把握。作了二十年中学教师却无力使自己的儿女受中等教育,每想到“裁缝衣破无人补,木匠家里没凳坐”的俗语,自己也不禁要苦笑起来。
话不觉走人岔路去了,一笔表过,言归正传。
世间最难动摇的是事实,事实是不能用了什么理论或方法来把它变更的。中产阶级的崩溃没落既是事实,我们虽然自己不情愿,也就无法否认。所谓崩溃或没落,原是就了全生活说的,若限在受教育的方面说,意思就是:诸君现在虽在中学为中学生,前途难免要碰到种种的障碍。不能入大学,不能人高中,或并初中亦不能毕业,也都是很寻常的可能的遭遇,并非什么意外的大不幸。诸君啊,先请把这话牢记在心里。
诸君读了我这番杀风景的议论,也许会突然感到幻灭,要发生绝望的不安了吧。如果如此,那不是我说话不得其法,就是诸君太天真烂漫太未经世故的缘故。我所说的自以为是一种真实,并没有一句是欺骗或恐吓诸君的话。并且,我对诸君说这一番话,目的原不欲漫然把暗云投入诸君的快活的心胸里,在诸君火热的头上浇冷水;乃是想叫诸君张开了眼,认识眼前的事实,更由这认识发出勇敢的新的努力,去适应目前或将来的环境,能在大时代中游泳而不为大时代的怒涛所淹没。
那么怎样好呢?反正能否毕业能否升学都靠不住,就退学吗?或者赶快去别觅可以吃饭的职业吗?诸君的父母家庭,有的为了贪近利,有的为了真是负担不住了,也许早已盼望诸君如此了吧。家庭环境各各不同,原不好一概而论。若就大体说,诸君还是未成年者,在成年以前,最好能受教育,把青年生活好好地正则地度过去。诸君能在中学为中学生是应感谢的幸福,不是可诅咒的恶事。有书可读且读,但读书的态度却须大大地更改。
第一所希望于诸君者,就是要快把从来的“士”的封建观念先行铲除。中国古来封建时代称读书人为“士”,这士的制度已在几千年以前消灭了,而士的虚名仍历代相沿,直至现在,虚名原已不存了,而士的观念仍盘根错节地潜伏在一般人的心中。诸君的父母令诸君入学的动机,诸君自己求学的态度,乃至学校对于诸君的一切教育方法和设施等等,老实说,有许多地方都还是脱不尽这封建思想的腐气的。一般人误信以为在学校毕业了就可得到一种资格,就可靠文凭吃饭,这种迷信,的的确确是因袭的封建的恶根性。中国近十余年来的变乱,原因当然很复杂,但如果全国没有整千整万的毫无实学实力只手捏文凭的冒充的士,来替人摇旗呐喊,来替人造作是非,局面决不至糟到如此。我常以为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是裁士,而裁兵次之。要化士为工,化士为商,化士为农,化士为兵,除了少数有天分的专事学问的学者外,无一人挂读书人的空招牌,而又无一人不读过书,无一人不随时自己读着书,中国的前途才有希望。
P443-447
1980年代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刘大白诗集》“出版说明”中,对他有过如下记录:“刘大白,现代诗人,一八八○年十月二日生于浙江绍兴平水镇,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三日病故于杭州。‘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是白话诗的倡导者之一。以后随着地位的上升和阶级斗争的进一步激化,思想趋于消极、保守,他的诗作如《邮吻》也不如以前了。”他1919年到复旦大学任教,1925年后曾任该校中文系主任。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上海发表。所谓地位上升,据刘伯君《刘大白先生小传》所记,应该是1927年开始任教育行政职务,包括浙江大学区秘书长,以及1929年后任教育部次长、政务次长和代理教育部长蒋梦麟部务两个月。政治上的右,在一个时期会影响到文学上对他的评价,1927年出版的《邮吻》“不如以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在同时代的文人圈子里,情况似乎要好一些。以鲁迅与刘大白的关系而论,“五四”时期同为新文学战友,“五四”之后,也还保持着当年的友情。据《鲁迅日记》1926年8月30日所记:
上午广平来。午李志云、邢穆卿、孙春台来。午后雪箴来。下午得郑振铎柬招饮,与三弟至中洋茶楼饮茗,晚至消闲别墅夜饭,座中有刘大白、夏丐尊、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叶圣陶、王伯祥、周予同、张雪村、刘勋宇、刘叔琴及三弟。夜大白、丐尊、望道、雪村来寓谈。
虽不知道1927年后鲁迅有没有与刘大白继续来往,但在刘大白过世之后,包括陈望道、夏丐尊在内的朋友还是深情地怀念这位新诗人。在文学史论述中,1950年代出版的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对他也有肯定的评价:“比较能写出封建势力所支配的农村的,用歌谣体来写农民痛苦的,是星期评论社的刘大白。”
夏丐尊的文学史评价倒是一直较为稳定。只要论及1920年代的“白马湖文学群体”、1930年代的开明书店文学出版,一般都会谈到他,他给人的印象是温厚平实、尽职尽守。其文也如其人,温柔敦厚,不过激,不张扬。他翻译的《爱的教育》风靡全国,字里行间流露出他质朴的文学秉性。夏丐尊的学生丰子恺在文章中形容自己老师的教育是“妈妈的教育”。想想这样一位菩萨心肠的尊尊长者,很少有人会将他与浙江绍兴相连接。确实,夏先生是绍兴上虞人,他1886年6月生于上虞松厦,19岁时赴日本留学,两年后回国,1908年开始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1921年在家乡上虞白马湖盖房定居,题室名为“平屋”,取意平实、平凡。1925年起,夏先生开始了在上海的生活。他先是在教育界服务,任教于立达学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后在出版业任职,任开明书店总编辑,《中学生》杂志主编等。抗战期间,在沪上深居简出,但还是为日本宪兵队拘捕,后经内山完造等营救而获释。1946年4月因肺病在上海逝世。夏丐尊病逝后,中共上海办事处送花圈,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悼夏丐尊先生》。夏丐尊是无党无派人士,但有一颗仁爱之心。他对宗教怀有浓厚的兴趣,曾写过文章,谈及好友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出家,与自己向他引荐、介绍宗教有关。赵景深先生在《回忆夏丐尊》一文中,称夏丐尊是文坛的一位“慈祥的长者”。这不只是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想想他所提携的如丰子恺、朱光潜等,文字风格都有一种清晰明了、温文尔雅的做派,有如此学生,当然离不开如此老师的教导。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先生之风”吧。
杨扬
2009年3月24日
凡例
前言
刘大白
《卖布谣》之群十首
劳动节歌
八点钟歌
“五一”运动歌
金钱
卖布谣(一)
卖布谣(二)
收成好
田主来
雪门槛
“每饭不忘”
《新禽言》之群十二首
挂挂红灯(一)
挂挂红灯(二)
渴杀苦
布谷
割麦插禾
脱却布裤
驾犁
各各作工
泥滑滑(一)
泥滑滑(二)
割麦过荒
著新脱故
《丁宁》之群六十三首
盼月
救命
雪
这沈吟……为甚?
燕子去了
月夜
舟行晚霁所见
立秋日病里口占
问西风
促织
爱
心印
丁宁(一)
丁宁(二)
秋深了
月蚀
病院里雨后看吴山
一座大山
黄昏
“两个老鼠抬了一个梦”(一)
“两个老鼠抬了一个梦”(二)
姻缘——爱
夜坐忆故乡老梅
一样的鸡叫
看牡丹底唐花
看盆栽的千叶红梅
寂寞(一)
寂寞(二)
寂寞(三)
寂寞(四)
送灶
车中人语
捉迷藏
一幅神秘的画图
在湖滨公园看人放轻气泡儿
愁和忧底新领土
春问(一)
春问(二)一
春问(三)
春问(四)
一颗露珠儿
春风吹鬓影
泪泉之井
生命底箭
龟——为任君茂梧题画
生和死底话
包车的杭州城
春雪
“送花是表示爱情的”?
失恋的东风
一丝丝的相思
夜宿海日楼望月
明日春分了
梦短疑夜长
春意六绝句
一个她底话
雨里过钱塘江
西渡钱塘江遇雨
《旧梦》之群一百○一首(归梦)
《小鸟》之群四首
《再造》之群六十二首
再造
陷阱
梦
未知的星
钱塘江上的一瞬
爱底根和核
爱
罢了
露底一生
“一知半解”
罗曼的我
秘密之夜
吊易白沙
车中的一瞥
月和相思
涌金门外
心里的相思
题裸体女像
自然底微笑
无端的悲愤
石下的松实
秋意
西湖的山水
新秋杂感
秋扇
月儿又清减了
哀乐
邻居的夫妇
秋夜湖心独坐
争光
国庆
将来的人生
明知——
是谁把?
湖滨之夜
地图
黄金(一)
黄金(附)——读《黄金》赠吾友大白先生
黄金(二)——答吾友平沙先生
雪后隔江山
代人祝母校新校舍落成——代孝丰县立高小校毕业生俞锦堂、周其庠作
旦晚
压岁钱
春底消息
热
春雨
梦底交通
迟了
送F.T出嫁
一闪
心上的写真一
我悔了
读《慰安》
慰安(附)——谢楚伧先生底诗,偎工肃文先生底信
桃花几瓣
别后
春尽了
别(一)
别(二)
她不该给我呵!
“不要倒霉”
想望
谢梦中救我的女神
霞底讴歌
《泪痕》之群一百四十一首
《花间的露珠》之群十二首
《流萤》之群十首
《花间》之群四十六首
花间
不住的住
西湖秋泛(一)
西湖秋泛(二)
秋燕
斜阳
归梦
答恶石先生底《读<秋之泪>》
读《秋之泪》(附)
洪水
如此
秋之别
债
土馒头
黎明之歌
冬夜所给与我的
汽船中的亲疏
整片的寂寥
包车上的奇迹
腰有一匕首
谢T.H的信
红树
月下的相思
雪
时代错误
不肖的一九二三年
白天底蜡烛
成虎不死
假妆头自的青山
耶和华底罪案
雪后晚望
醉后
送斜阳
花前的一笑
春半
生命之泉
门前的大路一
春意
梦之怀疑
春寒
春雨
得到……了
故乡
“龙哥哥,还还我!”
我底故乡
堕泪
静女——译毛诗《邶风·静女》
《看月》之群十首
《秋之泪》之群四十五首
《落叶》之群三十三首
《快乐之船》之群十八首
《春底复活》之群十四首
《孤树》之群三首
自记:撕碎了旧梦——《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付印自记
《邮吻》之群三十二首
《邮吻》付印自记
邮吻
记得
勇敢的泪军
永生的心
我愿
白马湖之夜
泪珠
别凤凰山
深秋晚眺
秋晚的江上
西风
黄叶
双红豆
偷听
回头来了的东风
燕底言语
卖花女
静夜
噩梦
春寒
春风
网
寄影
别后之泪
双笑
私语
真面目
枯叶底叹息
白纸底鼾声
湖滨晚眺
春去
集外诗存
“冷风”钞
莫干山的月夜
长毋相忘
劝您一杯酒
遗嘱
与友人书
与胡寄尘先生论文学书
与钟敬文先生论学书
与邵力子先生书
夏丐尊
家族制度与都会
一九一九年的回顾
回顾和希望
读书与瞑想
《爱的教育》译者序言
“无奈”
《子恺漫画》序
怯弱者
闻歌有感
长闲
猫
白采
关于国木田独步
黄包车礼赞
文艺随笔
知识阶级的运命
对了米莱的《晚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中”与“无”
《中学生》发刊辞
“你须知道自己”
谈吃
《续爱的教育》译者序
受教育与受教材
悼一个自杀的中学生
《鸟与文学》序
致文学青年
我的中学生时代
关于职业
怎样对付教训
其实何曾突然
新年的梦想
命相家
文学的力量
原始的媒妁
光复杂忆
蟋蟀之话
我之于书
白马湖之冬
灶君与财神
恭祝快乐
一个从四川来的青年
紧张气氛的回忆
春的欢悦与感伤
一个追忆
一种默契
良乡栗子
中年人的寂寞
两个家
送殡的归途
钢铁假山
试炼
幽默的叫卖声
阮玲玉的死
读诗偶感
坪内逍遥
早老者的忏悔
整理好了的箱子
《平屋杂文》自序
我的畏友弘一和尚
一个夏天的故事
日本的障子
流弹
鲁迅翁杂忆
“自学”和“自己教育”
关于《倪焕之》
弘一法师之出家
弘一大师的遗书
怀晚晴老人
《中诗外形律详说》跋
好话与符咒式的政治
中国书业的新途径
读《清明前后》
寄意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一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本丛书是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主持并策划编纂的文学大系《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该文学大系中有50多位被历史烟尘湮没的海派作家浮出水面,占丛书篇幅的1/5,填补了文学史的部分空白。
该丛书入选作家中既有闻名遐迩的大师、巨匠,也有叶小凤、蒋敦复、彭康、潘黛柳等被文学史家忽略的作家。这其中包括最早准确预测了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一大事件的晚清上海名医、小说家陆士谔。
本书为其中一册。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中期在上海地区出现著名作家刘大白、夏丏尊及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