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其所有的经营管理措施无不是根植于“有效利用资源”这一最简单的思维。
之所以将资源效率思维定义为“老板思维”,并不是说这种思维方式为老板们所独有,而只是说这种思维方式在老板们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与一般思维不同,所谓“老板思维”,就是从“资源效率”的视角来看待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它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
与一般思维不同,“老板思维”的思维起点不是利润,而是为获得利润而想方设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
“大道无术”,企业只要忠实地行“资源效率”之道,按照《老板思维》一书所提供的一般思路和基本原则去做,相信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老板思维》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
作者的结论是简单明了的,即一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都可以归结到“资源效率”问题上。但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却又如此之丰富,商业模式、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战略管理、制度规范、企业文化、工业工程、价值工程、5S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流程再造、标准化、信息化、资源整合等诸多概念这本书都有提及,而且都有一些创新的论述。另一方面,该书又提供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案例,让那些讨厌理论的人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太辛苦。
很多企业管理者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在实践的时候会觉得管理与自己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很多事情凭想象都可以去做,但一旦坐到教室里学习各种管理理论的时候又觉得头晕脑胀。
先不用说要用到高等数学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函数的那些管理理论吧(那些数学理论也绝对不是几天甚至不是几个月就能搞懂的),单是管理大师们的学派争论就已经让人莫衷一是了。
正如哈罗德·孔茨1961年在《管理学会杂志》中所指出的,管理理论已经出现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乱局,管理理论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青春期,为此哈罗德·孔茨还提出了一个“管理理论丛林”的概念,这个概念绝对是神来之笔,妙手偶得。它一方面能够说明现代管理学说是如此“茂盛”,其中有数不尽的花草,更有数不尽的参天大树,这些参天大树每一棵都如此高大,令人敬仰;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如此“茂盛”,好比人迹罕至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种状况至今依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有人说,“谁要遗忘历史,谁就无法把握现在和未来。”但我们应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呢?有人把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学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三个阶段,有人则把它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学科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四个阶段。当然还有其他好多种划分方法,每一种划分方法的视角都如此不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应如何认识各管理学派的观点呢?现在有很多的管理学派,主流的就有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等,此外,还有大量的非主流学派,想要理清每一个学派的头绪,都要费很大一番功夫。
我们应如何理解各位管理大师的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呢?著名的管理理论就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威廉·乌契的“Z理论”等等,不一而足。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这些理论是如此不同,有时还会有一些对立和冲突,让人莫衷一是。
我们应如何把握管理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呢?到底是以理性主义线索、人文主义线索、管理过程线索、综合分析线索呢?还是以实证分析线索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呢?这又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研发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名词,这些管理理论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深究下去又往往让人越想越糊涂了。更难的问题是,从理论上,我们应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在实践中,我们应如何解决企业条块分割严重的问题呢?这些职能管理工作应如何很好地对接呢?这些职能管理理论之间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此外,不用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这些现代管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单是平衡计分卡、矩阵式组织、深度营销、六西格玛等等这些另人眼花缭乱的工具概念就足以让人费尽脑筋,最后还是似懂非懂,更不用说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了。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步人信息时代之后,好像发生了管理学说大爆炸,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纷纷出笼,除了数量不少的大师级人物“生产”的管理理论外,遍地都是“管理理论的小作坊”。“流程再造理论”、“精益生产理论”、“客户关系管理”、“学习型组织”等,各种管理理论大行其道,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名不见经传的理论,其中就包括我的“资源效率意识”;各种各样的管理新名词层出不穷,比如“虚拟企业”、“标杆管理”、“柔性管理”、“蓝海战略”等等,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名不见经传的新名词,其中就包括我的“老板思维”。与此相适应的是,现在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概念的经销商”,也就是各种管理咨询师或管理理论家。有人统计过,目前至少有50多种不同的管理方法或技术在各家企业中尝试应用。遗憾的是取得理想效果的似乎并不多。
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多的管理理论,是因为他们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待管理学。打一个有失恭敬的比方,这就好比盲人摸象,有人研究大象的耳朵,有人研究大象的牙齿,有人研究大象的尾巴,有人研究大象的四肢,有人研究大象的躯干,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理论。P5-7
作为一名专业的职业研究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发现“老板”们的思维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对他们思考问题的一般套路和进行决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总结,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老板思维”理论。
“老板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思维,而“老板”们作为经济活动中的精英群体,其思维无疑是商业思维的灵魂和内核。
“老板思维”并不神秘,也并不复杂,它思考的只是如何最为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来增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包括土地、水、电、矿藏、原材料、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在内的广义上的资源;这里所说的“利用”,是指包括“人”、“事”、效率管理、资源储备、资源配置、资源整合、资源开发、资源合理使用等在内的诸多利用手段。
“老板思维”的产生基础是人的“自利性”,也就是说,以“老板”们为代表的工商业者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其基本动机都是为了增进个人财富。所幸的是,人类社会已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法律规则、道德规范和经济规律制约了他们,使得他们在持续的经营活动中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有可能从中获得相应的个人财富。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不是出于他们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才会绞尽脑汁地去经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自动地给我们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和饮料。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安排。不同的个人出于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的需要而组成企业,不同的企业出于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的需要而组成一个经济社会。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企业追求财富的过程,就是从外界获得资本、土地、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并加以利用,然后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企业中的个体越具有“老板思维”,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越多,从中获取的利润也就丰厚。
“老板思维”是个人、企业和社会追求财富最大化的通用武器,也正是因为“老板思维”的存在,才使得个人、企业和社会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三者共赢。
《孙子兵法》和《道德经》都认同“道”在组织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道”比“术”更重要。那么,何为企业之“道”?我认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以追求社会效应与财富的最大化,这就是企业之“道”。只有遵循这个“道”,企业才有可能取得合理的利润,才有可能自觉地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才有可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道无术”,企业只要忠实地行“资源效率”之道,按照《老板思维》一书所提供的一般思路和基本原则去做,相信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