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从“入则孝”入手,培养人的孝心,就是爱心,一步一步提升,由“出则悌”把爱心提升到极致,达到“泛爱众”,真正做到纯净纯善。这里的原点是孝,关键也是孝。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中华文化实质上就是孝文化。这就是说,要从孝入手,培养人的德行,人人都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人才能过幸福的生活。《弟子规》说明了“要孝”以及“如何孝”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孝”以及孝的魅力为什么这样大的问题。《孝经》是扎老天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明义章》起,共
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大于以至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把有关孝的问题讲到了极致,为我们深入学习《弟子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张学强、李爱民主编的《弟子规·孝经解读》对《弟子规》和《孝经》两部经典古典读物进行了全面解读。
人始终面对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这方面,《弟子规》《孝经》都告诉我们如何掌握人生成长的规律,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和道理。我们认真读,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将会感到如见良师益友,感喟众多疑惑一朝清楚。尽管时代变了,但人们面对的各种伦理关系并没有多大变化,如怎样同父母、老师、兄弟、朋友和谐相处,如何做人做事,怎样提高做事的效率等等,《弟子规》《孝经》都有回答,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开卷有益,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读书必然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读经过时间考验的书是一条选书的捷径。
张学强、李爱民主编的《弟子规·孝经解读》对《弟子规》和《孝经》两部经典古典读物进行了全面解读。
让《弟子规·孝经解读》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进一步走进世界的不同角落,同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全人类的精神家园添砖加瓦,为子孙后代构建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当代阐释】
爱亲非愚孝 追思传精神
父慈子孝容易做到,父不慈子还孝,就尤其可贵了。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喜爱子女的,但也有父母错怪子女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对子女不好的时候,这时候子女还能孝敬父母,就特别可贵。前几年,我听一位女士说自己的父亲年纪大了,有一些糊涂,经常为难自己,可她总是耐心和父亲解释,哄着他高兴,从来不和父亲争吵。有一次,父亲把她给的钱弄丢了,他误以为女儿没给他钱,就气冲冲地找她要钱,并当众说女儿不孝。当时她也很委屈,可还是马上又给了父亲钱,并向父亲道歉,让父亲消消气。
当然,孝敬父母,并不一定是指对父母百依百顺,一味愚孝的结果不光不是孝,还可能陷父母于不义,害了父母,最终是不孝。曾参锄草不小心锄断了瓜根,甘心被他父亲用大杖打昏,醒来后还要向父亲赔笑脸,自以为这就是孝。孔子就批评过曾参在他父亲打他时,光等着挨打的做法。孔子说应像大舜那样,父亲用小棍打的时候,就不要跑,这样是让父亲出气;可是父亲用大棍打的时候,还等着挨打,是让父亲更加生气,还可能因为子女受重伤而陷父亲于不义。当父母有过错时,子女应该诚恳地婉言相劝,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眼睁睁地看着父母犯错误。父母不听劝告,子女就诚恳地再次劝说,即使父母不理解打了子女,子女尽管难过得痛哭流涕,也元怨言。规劝父母是爱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做好也很不容易。据报载:广西南宁市一个姓赖的人,打牌时与牌友陈某因积分问题发生争执并扭打起来,冲动中赖某用水果刀刺死了陈某。由于不冷静而酿成了命案,行凶者赖某潜逃到桂林。赖某的儿子知道父亲犯罪后,就打了自己父亲的电话耐心劝他回来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后来赖某终于听从儿子劝告回到南宁向警方自首。父母如果犯罪了,子女一定要规劝父母自首,争取法律宽大处理,切不可包庇父母,加重父母的罪行。父母生病的时候,最需要子女服侍在身边,为父母送药送水,慰藉鼓励。现在人们离父母有时很远,如有可能,还是应赶回父母身边,亲自照料。实在不能回到父母身边,也可以花钱雇人照料,但一定要常联系,不时询问病情,安慰父母。古代技术落后,常需要子女亲自尝药,现在就不提倡亲尝药物了,但对父母的爱心不会随时空的变迁而改变。全国首届十大孝星楷模戴永胜千里寻医救母亲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2001年他母亲身患绝症,医生宣布只能活3个月,他不甘心善良的母亲如此不幸,此后他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寻医问药,搜集秘方150多个,写出了20多万字的抗癌日记;为了寻医问药,他花了10多万元,负债5万多元,有一次还险些被火车夺去生命。经过他的努力,他母亲的病大为好转,医生一直说是奇迹。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涌现了一批捐献自己器官拯救重病父母的子女,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如:为父捐肾的女孩曹于亚是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的学生。为了给身患尿毒症的父亲治病,年仅19岁的曹于亚不顾医生和父母的劝阻,跪求他们同意。最终,父亲含泪同意了。手术后,曹于亚没有好好休息就参加了高考复习。为了照顾父亲,她又带着父亲上课。曹于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上课,直至高考结束。尽管以前学习优秀的曹于亚高考成绩不好,她并不后悔,她说为了父亲怎么做都值。曹于亚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其中,一位犯人写信说通过曹于亚的事迹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孝和爱,决心向她学习,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旧时,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现在,守孝三年的旧制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心里对父母的长久怀念是不能改变的。孔子认为,父母去世之后,子女要远离娱乐场合,饮食上也以清谈为主。送丧和祭奠都要合乎礼仪,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我们认为怀念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父母未尽的事业,用丰硕的成绩告慰逝去的父母。生活中,一些遗憾甚至痛心的事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大意、疏忽或者等待、漠视。俗话说:“养育之恩,无以回报”,纵使能够回报,也只不过是“寸草春晖”。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作为儿女,只有抓紧时间,抓住机会,及时尽孝,才会让心中少一份遗憾,多一份欣慰。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说的就是父母健在的时候,要多陪伴,多尽孝心,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面对一抔黄土,空流两行清泪。当然,现代社会,要日日守在父母的身边,也是不现实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都要为生计奔波。但是,如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千里一日还,万里一线牵,这些都为远离父母的游子尽孝心、行孝道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只要我们平时有心、留心、用心,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逢年过节带着孩子,陪着爱人回家看看,纵使远在天涯,也能让父母感觉如在毗邻,也就减轻了思念子女的痛苦和无奈。
【国学故事】
芦衣谏亲
闵子骞是春秋时期的大孝子,“芦衣谏亲”就是讲述了他苦劝父亲宽恕继母的故事。闵子骞小的时候,经常听母亲讲过去人们孝敬父母的故事,特别是舜不记恨父亲和继母对自己不好,舜却始终孝敬二老的故事让闵子骞印象更深,母亲告诉他,一家人多宽容忍让,才能和睦。闵子骞听母亲的话,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总是谦让小伙伴,有玩具先让别人玩,又好吃的也是先让别人吃,大家都夸他是一个仁义的孩子。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闵子骞8岁的时候,母亲得了重病。闵子骞精心照顾母亲,为母亲端药喂饭,盼母亲早日好起来,可他的孝心也没有挽留住母亲。临终时,母亲让父亲再找一个妻子,照顾闵子骞;母亲嘱咐闵子骞以后要听父亲和继母的话,做个懂事的孩子。为了让人照管闵子骞,自己好专心忙外面的事务,父亲为闵子骞又找了继母。开始,继母见闽子骞听话勤快,很喜欢他,一家人又快乐起来。过了几年,继母生了两个弟弟,家里的活也多了,日子也比以前紧巴了。闵子骞一边帮着继母照看弗弟,一边学着做家务和外面的事务。有了两个亲生儿子,继母的心思都跑到亲生儿子身上了,对闵子骞渐渐冷落了。有一天,继母回娘家,娘家人劝继母多疼亲生孩子,对闵子骞别太好,好也没用,不是亲生的,大了以后,哥哥还和弟弟争家产。继母觉得家里人说得对,从那以后,总是让闵子骞多干活,却不让闵子骞吃好喝好。
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继母用新棉花为两个亲生儿子做了厚厚的棉衣,却用不御寒的芦花为闵子骞做棉衣。一天,一家人去走亲戚,父亲让闵子骞赶车。车子刚出村,寒风吹来,闵子骞就禁不住打寒战,父亲没在意。走了一段,闵子骞的手冻僵了,抓不牢马缰;正好一阵旋风刮来,马一受惊狂奔起来,闵子骞手里的马缰一下脱落了。马跑了一阵才慢下来,车里的两个弟弟吓得哇哇大哭。父亲见闵子骞这么大了连马缰都抓不住,生气地举起马鞭就朝他身上抽起来,突然,父亲发现抽破的棉衣里竟飞出芦花,再一看闵子骞冻得铁青的脸,父亲一下子全明白了。回到家,父亲抱着闵子骞禁不住流下泪来,想到闵子骞受虐待,自己糊涂得一无所知还鞭打冻僵的孩子,怎么对得起前妻临终对自己的嘱托。父亲一心要休了现在的妻子,气呼呼地对吓得跪在地上的妻子说:“你不用跪在这里,赶紧回你娘家去,这辈子再也别回来。”闵子骞见了,忙跪下为继母说情,他哭诉继母以前对他的关爱,也劝父亲想想自己两个小弟弟没娘会多么可怜。他抓着父亲的手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继母听了闵子骞的话,羞愧难当,哭着说一定会痛改前非,好好疼爱闵子骞。
后来,继母对闵子骞如同亲生儿子一样,一家人又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孔子是闵子骞的老师,他夸奖闵子骞是真孝顺的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戏曲歌颂闵子骞的孝心,元代的“二十四孝”也把闵子骞的故事列入其中。现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关于闵子骞的传说和遗迹,山东省济南市就有闵子骞墓,还有一条路叫“闵子骞”路,都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
孙元觉劝父
春秋时期,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因劝父尽孝而闻名乡里。孙元觉是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他从小和爷爷在一起。爷爷很疼爱他,每天带他玩,给他讲故事,和他做游戏,有好吃的留给他吃,孙元觉也很懂事,不惹爷爷生气。
有一天下雨,爷爷出门不小心摔断了腿。从此,爷爷就只能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孙元觉的父亲开始还忙着请医生,好好照顾孙元觉的爷爷。见老人的病不见好,孙元觉的父亲就慢慢厌恶起老人来:有时候,不给老人热饭吃;有时候,还呵斥老人光累人老不死。孙元觉总是默默帮爷爷端屎端尿,还偷偷给爷爷送好的。几个月过去了,孙元觉发现父亲对爷爷越来越不好,有时候,对卧病在床的老人连骂带打。有一次,孙元觉跪在父亲面前,求父亲别再打骂爷爷了,照顾爷爷的事情自己一个人做,父亲假装答应了。父亲见孙元觉如此护着爷爷,便想老人这个累赘何时是个头,不如趁着孙元觉还小不懂事,赶紧把老人扔到山里算了。
一天,父亲把孙元觉叫来,对他说,要把爷爷背到山里去。孙元觉坚决不让父亲这样做,父亲一边把他推开,一边用筐背起老人说,人老了会变妖精,都要放到山里去。孙元觉一路哭喊着跟着父亲到了山里,他见父亲把爷爷放到地上,转身就走。孙元觉忙求父亲把爷爷再背回去,父亲不理。孙元觉和爷爷抱了抱,就拿起筐来向家走。父亲见他拿筐,就呵斥他放下,说那是不吉利的东西,没用了。这时孙元觉平静地对父亲说:“等您老了的时候,我背您到山里来还要用它。”父亲听到这里,禁不住看了看躺在地上满眼绝望的老人,一时羞愧难当。孙元觉帮父亲把爷爷背回家,从此父亲好好照料老人,一直到老人去世。
【文化常识】
三年之丧
我国古代有不同的丧葬制度,一般儒家主张厚葬久丧,而墨家却与之相反,主张薄葬短丧。儒家主张根据生者与死者的关系,确定生者所穿的丧服种类和生者服丧时间长短,丧服一般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期一般有“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以及缌麻三月”五类。“三年之丧”是丧期最长的,一般用于大臣追念天子,子女追念父母。在《论语》中孔子譬学生宰我就守丧三年进行了交谈,宰我觉得三年太长了,不利于礼乐的传承,而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孔子强调了子女要感念父母的恩情,应长时间追念父母,并不是只强调守孝三年这种形式。我国古代对“三年之丧”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主张为首尾三年,丧期为25个月,还有主张27个月。汉朝初年天子之丧还为三年,到汉文帝时,汉文帝下诏定天子之丧,丧期为36天。
尝药孝亲
古代治病多用中草药熬制的汤药,药力较小,在给患病的父母、喂药前,为了把握好汤药的浓淡和温度,孝子常常自己先尝一下汤药,以利于掌握好熬制汤药的分寸,让父母早日康复。古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汉文帝刘恒侍母尝药的故事。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宽厚仁慈,对文帝教育有方。文帝十分孝敬母亲,只要有时间,就要问候母亲,陪母亲聊天。母亲病了之后,汉文帝除请太医诊治外,自己亲自给母亲喂药。为了让母亲服药效果好,他学习所用汤药的剂量,掌握了汤药的温度、浓度,每次母亲服药前,他都尝一下汤药,确定达到了最佳效果,才让母亲服用。母亲病了三年,汉文帝一边处理好朝政,一边照顾母亲,是一个贤明孝顺的好君主。他的事迹也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他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因政治清明,史称“文景之治”。今天治病的方法不同了,应强调学习古人关爱生病父母的这种精神,就不必采用尝药这种形式了,以免发生危险。
P24-29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页页光辉的篇章,犹如群星璀璨、光华四射。经典是时间长河大浪淘沙后积淀的精品,它们是人类思维与智慧的结晶,它们是人性的写照与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智慧的光芒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与云层,其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成为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这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恰如无边暗夜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着我们的未知前途。”
能被誉为经典的,是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些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典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书籍是人类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典在其中又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我们的心目中,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经典所确定的是任何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应该遵循的常道、常法、常理和常识,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告诉我们生活的基本意义和人生应当积极追求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想在有生之年有所建树,就要多读多学经典。古代的先哲们认为,进人人们视野的许多信息,大都会成为一粒种子进入我们的心田。一旦到了季节,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就会点点滴滴地影响我们的言行。如果我们每天阅读的是清爽的、温暖的、澄澈的、崇高的、引人向上的文本,那么,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里发芽开花的也将是这样的东西。
常年与经典为伴,我们的人生就会有接连不断的质的飞跃,因为,每一次阅读,其实就是一次人生启迪,我们的人格魅力和气质风度就在那一页页的白纸黑字中,犹如春雨润物般不知不觉地塑造而成。而历史和文化也正是透过这些塑造过程,代代相传。提倡阅读经典,并不是倡导人们回到旧式的文化禁锢中去,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因实用和功利的现实需要而放弃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精髓。用作家巴金的话说,就是用我们丰富的文化宝库,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他人、对社会更有用。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命关怀文化,更重视从品德修养中获得人生意义。
当今社会可谓日新月异,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也琳琅满目,甚至到了“信息爆炸”的地步,与古代社会可谓天壤之别,那么,当代人与古代人还可以交流吗?古代的文化经典还值得当代人认真品读吗?当代人成长还需要古代文化经典的熏陶滋润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总要面对人生之路,这条路如何走,历来人们不停地探索,有的地方是坦途,有的地方是陷阱。当代人如果尽量避免走弯路和错路,走坦途,走到更远的地方去,走一条效率更高、价值更大的人生之路,就一定要好好看看前人留下的路标,不要做无谓的探索和牺牲,而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奋然前行。读前人的经典就是沿着前人留下的路标前行,会走得既快又稳。有人读了《弟子规》感慨道,自己磕磕碰碰摸索了40多年,所体会的竞只是书中的几句话,如果早读了这本书,早知道了这些道理,自已会少走多少弯路啊,多干多少事情,减少多少遗憾啊。真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圣贤之书的作用往往是无法估量的。人始终面对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这方面,《弟子规》《孝经》都告诉我们如何掌握人生成长的规律,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和道理。我们认真读,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将会感到如见良师益友,感喟众多疑惑一朝清楚。尽管时代变了,但人们面对的各种伦理关系并没有多大变化,如怎样同父母、老师、兄弟、朋友和谐相处,如何做人做事,怎样提高做事的效率等等,《弟子规》《孝经》都有回答,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开卷有益,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读书必然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读经过时间考验的书是一条选书的捷径。
《弟子规》一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编,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书中三字一句,音韵和谐,便于吟诵。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规范。幸福人生为我们每个人所梦想与祈盼,人生怎样才能幸福呢?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有幸福的思想观念,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言语行为,有了正确的言语行为并持久坚持才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才会成就良好的性格,有了良好的性格才会有好的命运,有好的命运,人生才可能会幸福。所以,一个人幸福与否,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正确,人生就有了立身之本、幸福之源。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不仅有其文学和文化价值,更具备宣扬孝道、净化心灵的精神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们今天对《孝经》进行解读,不仅仅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国学的巨大魅力,更是为了使读者通过深层次的解读,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并从中提炼出值得当代社会发扬光大的精神,从而转变现代人对传统孝文化的消极认识,赋予它很多适应并有可能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内涵,让孝文化真正融入现代人的心灵。
有人指出,掌握正确的理念和理论是人一生中重要的事情。而正确的理念往往是经历了长久时间的实践和广大范围的试验,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这些理念不会因为产生的年代久远而落伍,正如治病,一些好的古方往往被人们首先选用一样,因为它的疗效和副作用的有无大小已被广泛验证,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却有待长时间应用的考验。并不是一种新提出来的理念,就一定比旧的理念更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在理念和方法上,主要看是否正确适合,是否解决了问题而不是只看新和旧,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现在文明的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家庭不稳、诚信危机、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等,都可以从古代圣贤那里找到一些良方,这些良方如稀世珍宝不因年久而失色,却因历经风雨更加璀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l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这份巴黎宣言正是对古老文明高度重视的明证。
“终身学习”的理念已为人们广泛接受,“为什么学”、“学什么”、“我要学”还是“要我学”等等已成为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大问题,有的书可以读一辈子,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感悟,一本书只有同读者产生了交流和共鸣,发生了共振,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生长,也才能让读书人成长;同时,书在读书人那里也产生了新的感悟、新的理念,书也得到了生长。让我们和古人通过书籍交个朋友,共同探讨人生成长之路,让古代圣贤的思想引导、启发我们,我们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进一步发展创新古代圣贤的思想。虽然《弟子规》《孝经》只有3000多字,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可真正认识体昧却可能用尽我们一生的时光,就让它们成为我们的好朋友,相伴我们一生,让丰厚的人文积淀成为我们丰富灵感、发展智慧的清流活源。 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自身内在规律的探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明都对人类这一永恒追求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并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推动这一追求不断结出新成果,到达新境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全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同各种文化的交流学习中,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解决世界面临的新问题方面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让我国《弟子规》《孝经》等经典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进一步走进世界的不同角落,同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全人类的精神家园添砖加瓦,为子孙后代构建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