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相坐无语。
终于,亨利开口道:“吉洛姆救了我的命。我掉进河里,浑身铠甲。他纵马跳进河里救我。但是他自己也穿着铠甲。我们差点都被淹死。最后是他的马拉我们上了岸。”
“吉洛姆……”杰弗瑞百感交集:吉洛姆一直受到百般宠爱,从不缺乏爱的沐浴;而亨利你,却一直和愤怒、挣扎为伍,只能通过生命的呼唤才能找到爱。“吉洛姆……会一直保护你的。”公爵说,“正是有他在你身边,我才认定你能活着回来。”
他接着问道:“顺便问问你,你们逆流而回时,他挥舞的那块儿红布是什么?”
“一块破布,老女人给的。”
父亲吻了吻他的额头。可怜的孩子,你的敌人不仅有英格兰国王、皇储和法国宫廷中的上上下下,甚者超自然的力量也与你为敌。
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十四年前的那个盛夏。1133年的盛夏,他和玛蒂尔达从勒芒出发,去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祈福。那时的他,稚气未脱。年纪大他许多的妻子急切地渴望他们将要建立的王朝能够繁荣昌盛。实际上,那时他们彼此都厌恶对方。她要找的修道士是克莱伏的伯纳德,一个神秘而神圣的苦行僧,同时还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
他们乘坐的马车前后各有十名骑士护卫。奶妈抱着孩子。杰弗瑞记得很清楚,他当时心情郁闷。因为,为了替他第一个合法儿子庆生,他买了只北欧猎鹰。他很想待在家里守着那只猎鹰,那是他买来为他的嫡子庆生的。在他看来,炎炎夏日里奔波于教堂之间,就为了跟一个疯子讲几句话,简直愚蠢透顶。玛蒂尔达注意到他阴郁的表情,不满地问道:“何劳您大驾随行?”
“确保老妖怪不伤害我亲爱的儿子。”
“你简直胆大妄为1伯纳德神父为人殓师女儿析过梦。”
杰弗瑞再次哭笑不得:他妻子本人以及她的诺尔曼家族都对一个梦耿耿于怀。那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梦。说的是诺曼底海盗王公有一天在野地里看见了一位光着脚丫子的女孩,就把她带回法莱斯城堡,把她睡了。后来,这个女孩梦到自己的肚子不断膨胀,直到突然长出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在诺曼底和英格兰两地跳来跳去,并在两地扎了根,再后来……不管怎么说,她生了个男孩,不是一棵树。男孩就是私生子威廉,在英格兰,他的子民必须称他为征服者威廉。
如果玛蒂尔达没有带着丈夫来拜访伯纳德神父,神父就会邀请她到修道院,到他宽敞的私人住所里去。但他不喜欢杰弗瑞。倒也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克鲁尼的奢靡生活方式,尽管他也瞧不上克鲁尼修道院的院长苏格。而是他看不起杰弗瑞的父亲(现在已经是耶路撒冷的国王)以及上溯至黑人福尔克和女巫梅璐金等祖先。他让他们等在修道院的某个回廊处。回廊的石柱外是一个种满药草和鲜花的庭院。在等候时,杰弗瑞百无聊赖地拽了一根黄色的金雀花,把它别在自己的帽檐下。又过了一会,那个神圣的男人终于出现了。
杰弗瑞清楚记得,那个男人盯着亨利看时,瘦削的脸部表情怪怪的。虽然生下来才六个月,亨利的个头已经很大,虎头虎脑,一头的红发。神父脸上交织着迷惑、惊奇、震撼、愤慨以及——杰弗瑞觉得——有那么一刻表现出恐惧。或许不是恐惧,而是恐怖。
“他来自地狱,终将回归地狱。”神父预示,说完衣襟飘飘,一阵风似地走了,其他僧侣屁颠屁颠地紧随其后。
14年后,杰弗瑞坐在儿子的床边,悲伤地回想着那天的事情:玛蒂尔达的祈福没想到竟是一个儿子万劫不复的诅咒。后来,僧侣们将此事添油加醋地传播开来,从修道院传到小教堂,又从小教堂再传到大教堂,直到比利牛斯山北部的每一个省都耳熟能详。他再次吻了吻亨利的额头,“我相信那块布是好运符,是老狮王亨利一世本人送给你的护身符。”
儿子眼中闪烁的希望让杰弗瑞禁不住想哭。
P38-39
“布朗什·德·阿尔布吉对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情有独钟,充满激情。她的叙述清新活泼,震撼有力,资料详实,大胆奔放地为读者展现了年轻的狮子……”
——斯蒂芬妮·道利克
“当代作家如何再现中世纪欧洲的女性,比如阿基坦的埃莉诺或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齐娜?全凭对大小人物发挥最丰富的想象力。本作品平铺直叙的对话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点。这是一部故事情节复杂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性欲、情爱与政治。”
——杰拉尔丁·杜戈
《年轻的狮子》付排在即,出版社希望我写一篇译后记,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在翻译过程中时常感慨良多。可是等到夜深人静打开电脑真的要付诸行动时,百感交集,一时却又不知从何写起,就容我从头梳理吧。
2014年初夏,学校即将放学,我也正踌躇暑假的活动,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姜逸青先生来电,说他手头有一本澳大利亚的文学作品需要翻译,一时未找到合适的译者,问我是否愿意承担下来。坦率地说,此前我已经翻译过十来部作品,翻译中的辛酸苦辣自然是品尝过的,虽然现在担任着译本翻译研究类杂志的编辑工作,但毕竟担任行政职务后多年不曾用功,译笔生疏,恐怕有失所望,故此有意推脱。但姜逸青先生执意要约我面谈,并且说我肯定会喜欢这本书的。姜逸青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彼此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却也多年未见,借此一叙倒也不错,我也就答应见面后聊聊再说,但心中对翻译一事却还是有所排斥的。
见面的地点就定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大楼边的一家咖啡屋。等我驱车赶到那里,姜先生已在咖啡屋等候多时。未等我坐下,他就递过来一本装帧漂亮的书。书很厚,翻开来一看,465页,拿在手里却很轻。封面上赫然印着书名《The Young Lion》,作者是Blanche d’Alpuget。虽然我研究生期间读的是英国文学,但对于这个作者以及作品我却一点印象也没有,更觉得自己不能贸然接受翻译任务。这个时候,姜先生开始介绍起来了。我一边听他介绍,一边随意地翻看该书。
据姜先生介绍,该书作者布朗什·德·阿尔布吉来头不小,不仅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荣获过众多文学奖项,而且还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夫人。她所有的小说都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但却从未有作品被翻译成汉语,这次是首次尝试在中国翻译出版她的小说。
听到她的作品从未在中国翻译出版,我一下子来了兴趣。与此同时我又被该书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吸引住了:“To seize England’s throne,he had to marry the most dangerous woman in Europe……”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历史小说1必须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历史题材的读物兴趣是与日俱增了。我旋即打开书,开始认真地读“Prologue(序幕)”:“Two and half years after leaving for Jerusalem,in the winter of 1149 the humiliated remnants of the army of the second crusade traipsed home to the Ile de France……”舒缓自然且又带有沉重历史感的笔触,令我怦然心动,未等姜兄多费唇舌,我便答应了该书的翻译任务。
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序幕”。透过“序幕”,十二世纪法兰西国王路易以及王后埃莉诺,诺曼底公爵杰弗瑞,王后的贴身侍女齐娜,还有法兰西的主教,大管家,这些人物一一若隐若现地展现出来。我直觉,这本小说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里面充斥着历史、宗教、权力倾轧以及情爱纠葛,翻译起来肯定不易。
但既然已经应允,自当义无反顾。我并不年轻,但也喜欢挑战。
我决定一边继续阅读小说,一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资讯。渐渐地,原本的作者背景以及小说背景浮出水面。
布朗什·德·阿尔布吉(Blanche d’Alpuget)出生于1944年1月3日,是约瑟夫·柯根文(Josephine Curgenven)和路易斯·艾伯特·阿尔布吉(Louis Albert Poincare d’Alpuget)(1915—2006)的独生女。父亲是一名运动员和特稿记者,同时也是悉尼《太阳报》的新闻编辑。德·阿尔布吉22岁时,她和她的第一任丈夫托尼·普拉特(Tony Pratt)搬到印度尼西亚,并于1965年正式结婚后育有一子。在印度尼西亚,布朗什·德·阿尔布吉供职于澳大利亚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后来她在雅加达中央博物馆作一名志愿工作者,领导过一个专门对中国出口的东方陶瓷收藏品进行再次分类的团队。在印度尼西亚待了四年后,她前往马来西亚住了一年。在这两个国家中,她游历广泛,甚至还去了一些偏远地区。
1973年,她回到澳大利亚,并积极参与女权运动。1974年,由于受到其在东南亚经历的影响,她开始写作。出版了《理查德·卡比爵士的传记》(1977)、《黑暗中的猴子》(1980)、《乌龟海滩》(1981)、传记《罗伯特·J·霍克》(1982)、《耶路撒冷的冬天》(1986)、《白眼》(1993)等。这些作品为她赢得了众多小说和纪实文学奖项,包括在1987年首届英联邦文学奖(大洋洲地区)。
1970年,她在雅加达第一次遇见了鲍勃·霍克。1976年,为了写理查德·卡比爵士的传记,她再次采访鲍勃·霍克。这次采访开启了他们之间长期却断断续续的爱恋。1995年,她与澳大利亚历史上任职最长的工党总理鲍勃·霍克结为夫妻。
婚后,布朗什·德·阿尔布吉一度放弃了她的写作事业,沉浸于与她的新任丈夫环游世界的幸福生活之中。2008年起,她重新开始写作,出版了散文集《渴望》(2008)、《霍克总理》(2010)等。2013年出版了她的最新作品——《年轻的狮子》(The Young Lion)。小说一经出版就轰动了欧洲文坛,好评如潮。著名文学评论家杰拉尔丁·杜戈(Geraldine Doogue)评价道:“这是一部故事情节复杂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性欲、情爱与政治。”斯蒂芬妮·道利克(Stephenie Dowrick)写道:“布朗什·德·阿尔布吉对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情有独钟,充满激情。她的叙述清新活泼,震撼有力,资料详实,大胆奔放地为读者展现了年轻的狮子……”旋即欧洲多个国家将其译人本国语言。
小说是一部英国历史中金雀花王朝建立的序幕曲。它以英国亨利二世重新夺回王位为故事背景,以亨利二世的父亲杰弗瑞与法兰西王后埃莉诺之间的情爱纠葛为线索,讲述了法兰西、诺曼底和英格兰之间的宫廷权力倾轧。其中盘根错节的关系——似火情欲、禁忌乱伦、危机四伏——构成故事的核心,栩栩如生地描述了追逐名利、报仇雪恨、明争暗斗的王室纷争。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人物关系复杂,既有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有为了自我利益而牺牲他人的情爱纠葛;既有真实历史的忠实再现,也不乏超现实、超自然的科幻描述。正如有评论所言:“关于英国历史中最强大的金雀花王朝,此前已经有过大量引人注目的描述,但以小说的形式来展现,这部作品却是首次尝试。”
在梳理作者以及小说背景的过程中,我读完了整部小说。按照出版合同,我必须在2015年2月底交出译稿。可是,命运总是喜欢作弄人。时间来到了2014年8月底,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着手开始翻译的时候,一件意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右脸面瘫。人在健康的时候,是不会想到一旦生病后心情是如何地绝望与困顿。我想到过放弃翻译,甚至想到过从此不再努力。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持。于是我便带着厚厚的一本英文书出现在针灸室,一边做针灸,一边阅读,一边接受病友们纳闷好奇的目光。好在面瘫在九月中旬就渐渐康复。但这个时候离交稿只有五个来月了。五个月要翻译完一本465页的小说,此前我是不敢想象的。事实上,2015年3月,在历经多次修改后,我交出了译稿。虽然比规定的时间晚了一个月,但我终于完成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挑战。我在交稿的邮件中写道:“翻译是常改常新。若不交稿,永无宁日。”
交稿后才有时间细细地回味翻译中点滴,其中感谢之情油然而起。
首先我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姜逸青先生。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将这样一部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交由我来翻译,并且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的不断鞭策与鼓励。
其次我要感谢本书的作者布朗什·德·阿尔布吉女士。在翻译过程中我就书中疑难问题不断求教于她,而相隔万里的她,总是迅速地为我解答,甚至还尽她所能主动提供相关资料,为我顺利完成翻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帮助,至今我的邮箱中还保留着她传来的珍贵解答。在此我要表达我对她深深的敬意1
上海大学学报的周成璐教授、上海政法学院的吴苌弘以及上海海关学院的安全勇先生,他(她)作为译稿的最早读者,不仅认真地通读了全部译稿,而且在对照原文后就译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保证本书的翻译质量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吴苌弘女士甚至还帮助翻译了作者的后记。对于他(她)们所付出的辛劳,我将永远铭记1
当然,我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李珊珊女士。自从译稿交出后,她就不厌其烦地与我联系,就书中的许多细节问题提出疑问并提供解决方案,认真仔细地进行了编辑,反复与有关人员一起就封面设计等事宜进行磋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研究生,他们是魏小兰、吕黄艳、谢莎、高冲冲、李为抒、姜颖殊。他们为本书的翻译付出了许多努力,不仅查阅、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甚至还直接参与了若干章节的初译。相信他(她)们的努力会在他(她)们的学习中得到回报。
接下来我想就翻译谈点体会。本书的翻译,遵循着我一贯坚持的翻译原则。我认为,翻译是不能脱离原作自行其是的。原文本先于译作而存在,原文永远是译作的基础。翻译,即使是文学翻译,也不能随便发挥,而必须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式与内容。尽管书中有许多地名在今天的世界版图上已经不复存在,比如Qutremer,Rumala,但是我还是未做过多的解释,凡是已经有现成译文,我尽量遵循惯习,如果没有,我就尽量音译,保留原文隐含的特定所指。在当下这个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的电子时代,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读者不能通过各种渠道理解译文中的疑难。因此,作为翻译,创造性的叛逆以及为了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方便而进行的归化处理,都是我所不提倡的。译作只能是原作在译语世界中的仿制品和替代品。读者若想最真切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去阅读原著。毫无疑问,译作不能完全地等同于原作。且不说一种语言的词语和句法难以在另外一种语言获得完全相同的替换物,就单凭译作出自鲜活的译者而言,译作毕竟凝聚了译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字书写,承载了译者的情感与个性,包含着译者难以言传的无奈和努力。对于书中作者故意使用的法语、拉丁语、希腊语,我一律都直接用汉语翻译出来,其目的是尽量使读者的阅读能够流畅,这或许牺牲掉了作者的一番苦心,未能彰显她用英语无法精确表达的含义,但我相信汉语已经尽可能地表达出其中的意义了。
无论如何,我都将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风格作为第一要务。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词语是有欺骗性的,大部分时候我只能按照自己对原文的理解来翻译,而我的理解必然是基于我的前视野,基于我的知识背景和文学旨趣,基于我对翻译本质的理解。其中免不了误读、误解,甚至表达不实。万望亲爱的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为将来的重译或者再版修订提供参考!
傅敬民
2015年9月29日记于上海锦秋花园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利后,美貌倾城的法国王后——阿基坦的埃莉诺陪同路易国王返回法兰西,随即邂逅诺曼底公爵杰弗瑞并与其有染,而后者最初有着隐秘的动机:时值法兰西、诺曼底和英格兰之间争斗正酣,杰弗瑞希望埃莉诺成为自己在法兰西宫廷的间谍,帮助其儿子亨利成为英格兰之王。岂料双方却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此时亨利也疯狂地爱上埃莉诺身边的拜占庭侍女,一个不可能成为未来王后的人……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历史将如何重现?
欲知答案,请看由布朗什·德·阿尔布吉编写的长篇小说《年轻的狮子》。
阿基坦公国的埃莉诺女王跟随她的丈夫法兰西国王路易从十字军东征归来。她开始与杰弗里(诺曼底公爵、亨利的父亲)有染,而后者最初则有着隐密的动机,希望埃莉诺成为自己在法兰西的间谍。尽管杰弗里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但他们的感情还是急速升温。同时,杰弗里仍然抱着一定要将帮助其儿子亨利成为英格兰国王的目的。杰弗里不幸意外身亡,终身追求自由的埃莉诺女王也在教皇的允诺下与路易离婚成功,并与亨利因为相互利用的关系而结合。而此时的亨利早已情陷迷人的拜占庭犹太女人拉结,并育有一子。但是众所周知,如果亨利成为英格兰国王的话,这个犹太女人是无法成为王后的。亨利在经过了懵懂稚嫩的青少年时期,终于披荆斩棘,克服种种难关,夺回本属于自己的英格兰王朝。而一切却刚刚开始……布朗什·德·阿尔布吉编写的长篇小说《年轻的狮子》以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阴谋作为故事的基调,还原了一个以遍地开花的吟游诗人文化、神秘主义和勾心斗角的权利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中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