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他勇于革新、勤于理政,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他是“康乾盛世”中承前启后、功不可没的一代帝王。
宋璐璐编著的《清世宗雍正传》以清世宗雍正的一生为主线。从他的家族渊源入手,以历史小说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他一生的沉浮。在打天下与守天下的风云战场中凸显出清世宗雍正的性格特点、历史功绩,最大限度地将清世宗雍正和他的大臣们的传奇人生,不遗余力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在趣味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完美的历史文化盛宴。
雍正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他即位时已是不惑之年,人生阅历和政治经验相当丰富。尤其是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政治的险恶性,体察到世情的炎凉冷暖,认识到现存制度和政治上的缺失。这种锻炼和经历在历代守成之君中是不多见的。
雍正对清朝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使康熙开创的盛世由后期的停滞再度走上发展之路,并为乾隆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宋璐璐编著的《清世宗雍正传》主要讲述了清世宗雍正的政治生活、历史功绩、家庭生活、情感轶事等,充满了故事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体味人生的变化莫测;在“观看帝王大片”的过程中收取成功的法门秘诀。
第一章 康熙帝多情得皇子 后宫争皇后遭陷害
康熙多情,后宫佳丽无数。
钮钴禄氏虽然贵为皇后,想见一面皇上都很难。这次,又听到宫人们说皇上临幸了一位宫女,并且即将诞下龙子。她是又气又恼却无处诉说,在其位只能谋其职。
她找到皇上的宠妃懿贵妃一同商量,将这名宫女接到宫中生产,康熙帝听闻,自然非常高兴,立即恩准了两人的请求。
这件事还要从后宫之争说起,这也是皇后钮钴禄氏之死的源头。
说道皇后钮钴禄氏,她虽然嫁给皇上多年,但至今膝下无子,虽然身份尊贵,但她深切地知道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身边有太多人觊觎这个位子,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想把自己从皇后的位子上拉下来。所以钮钴禄氏在平时做事总是小心谨慎,从来都不敢出半点差错。
尽管自己小心行事,但她明白,膝下元子始终是自己最大的弱点,在那个母凭子贵的时代,女人最大的职责就是传宗接代,更何况是身在皇家。钮钴禄氏皇后这样想着,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长相清秀,却有着狠辣手段的女人——懿贵妃。
她是自己在后宫之中最大的一个竞争对手,也是最大的威胁,她时刻都想把自己拉下位子,为了达到目的,她不惜任何代价。
懿贵妃拉拢后宫中其她嫔妃与自己作对,仰仗着皇上的宠爱在宫中作威作福,所有的这些事情钮钴禄氏都知道。可是她没有办法制止,现在也不是时候。她正得圣宠,自己最好不要招惹麻烦。
但是她不去招惹懿贵妃,并不代表懿贵妃就会放过皇后,这不,纳兰成德刚从皇后的宫里出来,懿贵妃屋里的管事太监就出现在了纳兰成德的身边。很显然,他早就候在这里,等待抓住皇后的把柄。
纳兰成德又叫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当朝大学士明珠的长子。他的姑妈纳兰瓦是康熙宣妃,他的姨妈赫舍里氏就是康熙已故的孝诚皇后、太子胤礽的生身母亲。
双重皇亲关系,康熙自然对纳兰成德另眼相看。何况纳兰成德自幼就是随姑妈姨妈在宫中长大的,在康熙眼中,纳兰成德就是自己的子侄辈。康熙皇帝特许他进入宫闱禁地,如此殊荣可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满朝文武大臣目瞪口呆!
纳兰成德眉清目秀,体态端庄,举止得体,言谈儒雅,三年前考取了进士。文武全才的他,深得康熙青睐,如今才刚满二十四岁就被康熙破格提升为一等侍卫,就是让他侍从左右,一同吟诗下棋附庸风雅。
纳兰成德小小年纪就填得一手好词,竟与词坛圣手吴伟业、陈维崧、朱彝尊、顾贞观等人齐名。若从词律上看,纳兰词较他们这些人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今皇后钮祜禄氏也喜好舞文弄墨,偶尔也填上几句歪词请皇上指点,并以此来博得皇上欢心。
这几年正值三藩作乱,南方战事未息,康熙哪有太多功夫陪皇后玩文字游戏,只好顺水推舟,将这个责任交给了自己最宠信的人纳兰成德。
今天,纳兰成德按照惯例过来跟皇后商议辞赋,他刚走进坤宁宫门,就听见宫中传出一曲寂寥而哀婉的琴声,这正是自己几天前才填的那首《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袅袅琴音徐徐传来,纳兰成德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感觉,心跳似乎猛然加快了许多,在这寒冬也有几分燥热,但更多地是一种来自心底的甜意,这是超越于皇上皇后宠爱有加的另一种甜意。纳兰成德正听得入迷,忽听一个宫女道:“纳兰侍卫来了,娘娘正等你呢,随春桃进来吧!”
纳兰成德进殿叩拜后,钮祜禄氏皇后停下手中的琴,淡淡一笑说道:“纳兰侍卫请起吧,本宫昨日仿照纳兰侍卫《采桑子》偶填一词,也不知是否押韵合辙,正想请侍卫指教呢。”
纳兰成德只见锦笺上写道:“乐府曲多何凄凉,自寻惆怅,自寻惆怅,多情观花花亦伤。胸有忧愁诉知己,说亦无妨,哭亦无妨,莫留梦中泛断肠。”
纳兰成德看罢,微微抬起头,娘娘那明亮的眸子正要穿透他的心,怦然心动中纳兰成德急忙垂下头,他渴望这似繁星如秋水般的目光,但他又害怕这种目光。
“本宫这词一定太差了,让纳兰侍卫见笑了。”
“奴才岂敢,娘娘这首词填得很好。只是……”
“只是什么,请纳兰侍卫直说无妨,这里也无他人,即使有什么不雅的,也不会令本宫难堪,只要纳兰侍卫不向外说。”
钮祜禄氏皇后幽幽地说着,用动情的目光看着纳兰成德。
纳兰成德试探道:“娘娘母仪天下,主宰后宫,何等荣幸与显赫。但这首词中却充满哀怨伤痕、幽情与暗恨。娘娘何以有此心境呢?”
钮祜禄氏皇后见问,心里也是一阵怅然。皇上风流多情,从来不会对于某个人专情,她虽然是皇上的结发妻子,但皇上临幸的次数却寥寥无几。何况近日三藩叛乱南方军务正紧,皇上更无暇临幸坤宁宫。自从见了纳兰成德,二人你情我意、渐人情网,但她知道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弄不好身首异端,祸及满门。
作为女人,她愿意舍名舍利为情所死,但她从来没有对纳兰成德表露过自己的心思,不知道他是否愿意放弃自己似锦的前程与她共蹈情海吗?他又真的有这份胆量,敢恨敢爱做一个性情中人吗?
想至此,钮祜禄氏皇后故意话锋一转说道:“俗话说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本宫在他人眼中当然值得妒慕,但本宫也有自己难以说出口的难处。”
这时,春桃捧一杯热腾腾的奶上来:“纳兰侍卫请用!”
纳兰成德接杯在手,只听皇后叹息一声说道:“自古宫廷内的争斗是最惨烈的,今日之荣也应虑及他日之忧,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永葆荣耀,纳兰侍卫你说是吗?”
纳兰成德不免有几分失望,但又不得不点头说道:“娘娘所言极是,只是娘娘已被皇上册立为皇后,主位已定,是宫中任何人也动摇不了的,娘娘的忧虑是否有些杞人忧天?”
钮祜禄氏皇后摇摇头,“母以子贵,夫为妻荣。本宫主位虽定,但入宫多年却膝下尚虚,长此以往这主宫之位也必然岌岌可危……”
纳兰成德忽然觉得自己太幼稚可笑了,皇后怎会傻到放弃主子的位置而倾心奴才呢?
这么一想,纳兰成德便略含讽刺地说:“娘娘既然如此深谋远虑,何不借腹怀胎或从别处抱一位作为皇子?”
钮祜禄氏皇后听出纳兰成德话中有讥刺之意,也故意冷冷一笑:“宫外凡夫俗子何以能够冒充皇子,若让皇上知道岂不弄巧成拙?”
P1-3
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占据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历史的发展。皇帝作为历史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当时左右和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治乱兴替,在一定意义上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个人成败,并对我们现代人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这套《帝王传大系》,以帝王们的一生为主线。从他们的家族渊源入手。以历史小说的形式系统地介绍帝王们一生的沉浮。在打天下与守天下的风云战场中凸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历史功绩,最大限度地将帝王和他的大臣们的传奇人生,不遗余力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在趣味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完美的历史文化盛宴。
尽管这些曾经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帝王们已成过眼烟云,但又有谁能够遗忘他们站在历史之巅所承受与经历的一切?
恍然间,我们仿佛看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合”的雄伟身姿;大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从“市井无赖”到“真龙天子”的大变身;汉武帝刘彻雄赳赳地将中华帝国带上顶峰的威风场景;光武帝刘秀吞血碎齿战八方,于乱世中成就霸业的冲天豪情;乱世枭雄曹操耍尽“奸计”,玩转三国的高超智慧;亡国之君隋炀帝的骄纵狂妄;唐高祖李渊率众起义、揭竿而起,建立唐王朝的惊天伟业;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的狠辣果断;一代女皇武则天勇于创造命运的步步惊心;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聪明睿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铁血王朝的钢铁毅力;元世祖忽必烈以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英雄豪迈;“草根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辛酸血泪;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开辟锦绣前程的创业史;大清王朝第一帝皇太极夺取江山的谋略手段;少年天子顺治为爱妃做到极致的痴心情意;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除权臣,平叛逆,锐意改革的天才谋略;最富争议的皇帝雍正的精彩人生;乾隆皇帝钟情于香妃的风流韵事;慈禧太后将清朝操纵于股掌之间的惊天手段……
我们无法否认,在浩瀚无边的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帝王始终是核心人物,或直接或间接地掌控着历史的舰舵,所以,了解他们的传奇人生,研究他们的功过是非,仍然可以让读者借鉴与警醒!
然而,刻板的阅读模式使得纸媒每年都在流失受众,基于此,我们决定利用小说的形式去呈现帝王的传奇,语言风格也有别于传统的叙述方式。这套书在编排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同类书严肃、枯燥、干巴巴的“讲授”形式,以更加细腻、更加精练、更加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用一种立体的方式将一个帝王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展现在广大的读者面前。
全书妙语如珠,犀利峥嵘,细述每个帝王的政治生活、历史功绩、家庭生活、情感逸事等,充满了故事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体味人生的变化莫测;在“观看帝王大片”的过程中收取成功的法门秘诀。
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编辑工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文献,并且专门请教了很多长期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不过,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本套图书或许还存在着些许错误,敬请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