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仪留恋插队生活和陕北的大河大川,不光因为那里有她年轻时走过的土地,她更留恋的是那样的一种质朴生活,那样的一种本真的人生状态,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史铁生、路遥、孙立哲……
《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真诚绘制,忠实记录,把历史留在画布上,告诉后人我们曾有着一个怎样的青春岁月。真实记录与回忆知青一代的巅峰人物——史铁生、路遥、孙立哲。万字真实纪录史铁生最后的日子,用情至深,令人无法释怀。
献礼2014纪念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邢仪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邢仪留恋插队生活和陕北的大河大川,不光因为那里有她年轻时走过的土地,她更留恋的是那样的一种质朴生活,那样的一种本真的人生状态,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史铁生、路遥、孙立哲…… 《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真诚绘制,忠实记录,把历史留在画布上,告诉后人我们曾有着一个怎样的青春岁月。真实记录与回忆知青一代的巅峰人物——史铁生、路遥、孙立哲。万字真实纪录史铁生最后的日子,用情至深,令人无法释怀。 献礼2014纪念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 内容推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经历和集体记忆,老知青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人,他们的青春经历也是“史无前例”的,并且后无来者。这代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去农村插队,留下永生的体验和记忆。《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作者邢仪在陕北延川插队,后来成为了知名画家,她笔下对知青生活和人物的记录与描绘成为了留在画布上的历史。一代人的记忆不应该被遗忘,更值得记述和描绘。 邢仪的画中,充满了对陕北高原情感的浓浓集聚,对知青生活感受的细细抒发,不但真实地再现了陕北的地域生活,而且准确地表现了知青的情感价值。在《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中,邢仪收入了她描绘陕北和知青的画作,也收入了她描写陕北和知青的文字。作为画家,她是在用文字讲解画作;作为知青,她是在以亲历讲述历史。 目录 自序 推荐序 一九六八年冬 陕北延川县关庄公社 清平川 陕北的夏天 秋天的高原 我的同学史铁生 知青窑 我们的同学——赤脚医生孙立哲 他在延川县城监狱呆了六年 做错火车的惊悚经历 老红军泰凤山 初恋祭 理论学习 上西安美院 那个陕北青年——路遥 土豆馅饺子 她嫁给了农民 北京干部老石 高原上的大集、大戏 关于猪的记忆 古老、沧桑、神秘的黄河渡口 黄河边的石碾子 一条走过青春的路 试读章节 神聊、聊神 自4月我们去看望史铁生时邀请他到我们在顺义的画室来玩,我就一直在寻找时机,五六月小院的植物还没长茂,七八月又太热,进入立秋以后,我和王子冀开始策划。子冀给史铁生打电话联系,史铁生很高兴来,但最近他臀部上有一处擦伤,说再好几天他会主动来电。接下来希米与我频繁短信,首先谁去接?希米提议张铁良(校友、陕北“插友”)去接他们夫妇,庞法的车带王子冀。希米的重点问题是:画室是否有床或能躺下的长沙发?史铁生因臀部的伤不能在轮椅上久坐;中午饭是大家包饺子还是去吃农家饭?希米考虑了几天后来电话拍板:大家一起包饺子,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是英明的。 事情决定下来我们夫妇开始做迎宾的准备。这一天是2009年8月30日,周日,夏末,天公作美,阳光灿烂但已不炎热。画室和居室共四百平米,整理打扫一次就要用大半天的时间。我还拿着剪子特地跑到院子外面去剪各色野生的花,拿回来插在花瓶里装扮房间的迎宾气氛。 他们是上午11点到的,张铁良带着史铁生夫妇,庞沄带王子冀再拉上铁生的电动轮椅。从院子的大门口延伸一条砖铺的小路,经过挂着大葫芦的瓜架可以直接进入画室,再从画室另一个门拐入木廊进入房间,我们这里的通道无障碍。 史铁生摇着轮椅看画。大家都说我为史铁生画的第二幅肖像更好,我解释说第~幅画的有些拘谨,意犹未尽。事后又在一块木板上随手很快又画了一幅,反正也不给谁看,画完就放在一边,后来拿出一看,觉得还不错。史铁生说这就对了,这样才能画出好画。我们纷纷跟史铁生在这幅画前合影。史铁生最喜欢的是我在陕北的写生,尤其是那幅《山桃花》。他回忆说,那时整年在山里放牛,到春天山沟里光秃秃的还没有绿色,但最先是粉红色的山桃花开了,满沟的山桃花真美啊!这幅画让人想起很多……我要把画送给他,他说送他遭害了,只要给一张打印图就好。 画室和居室有木廊相通,大家来到客厅,安排铁生躺在大沙发上休息。我和希米洗菜拌肉馅。这时发现了一个人才——张铁良既会拌肉馅又会煮饺子,于是张铁良负责拌馅,我和希米擀皮,其他男士一起上手包饺子。希米专门擀了十几个小面皮,说这是给“皇上”(铁生)的,他吃的少,只能包小一点,他们在家都是这样。 我抽空跑到院子里摘下几根鲜脆的小黄瓜拿给大家,史铁生咬了一口便举着黄瓜叫希米:“你也尝尝,太好吃了。” 饺子还没下锅,史铁生就摇着轮椅往外走,说他要去晒太阳。不一会儿就听见史铁生和王子冀在外面喊什么,我先生耿铁群进来说,他们要在瓜架下吃饺子,说这么好的地方怎么能不在这儿享受。我端着一盘煮好的饺子走到瓜棚前,哇!太漂亮了,他们围坐在铺着蓝色印花布的小桌子旁,上下左右被绿色的植物簇拥着,阳光将薄薄的叶子照透,又从绿叶的缝隙射进来,长的丝瓜,圆的葫芦,深褐、中绿、浅绿、亮黄,希米穿着一件粉色的T恤衫。我放下饺子转身就往回跑,去拿照相机。 桌子小只能放一大盘饺子,希米一直站在史铁生身边,边照顾他边用手捏饺子吃。史铁生仰脸对希米说:“今天我吃的真不少,把你包的小饺子都吃了,还吃了几个大的。”大多数人不能喝酒,因为这里有三个司机,只剩我和王子冀相互碰了一听啤酒。大家说不去吃饭馆的农家饭太对了,否则哪里会有这等的享受和自在? 史铁生看着周围同伴脸上的汗珠,对我说:“在别人都觉得热得受不了的阳光下,我却感到刚好,我身体里的阳气越来越少了,常感到从里往外的~股冷,骨头里透出来的冷。”听着他的话,我分明知道,阴气正一点一点夺去他的阳体。 史铁生不由又说:“我想过死的三种方式,最好的是突然咔吧完了,第二是有一粒药,也很痛快,第三就只能随它去了。” 庞法想起了一句老话,说:“咳,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吧。” 史铁生感叹道:“你是不知道什么是赖活着呵!” 回到屋内史铁生又得躺下休息,我们大家把椅子拖过来围着他聊天。史铁生调侃说:“你们看,这像不像遗体告别?” 接着我们大家开始神侃(以下摘抄事后笔记)。 邢仪(换一个角度给史铁生提出问题)说:“你认为人在世上只活一次吗?” 史铁生说:“我不这么认为。你看人是从虚无中来的,死后又回到虚无中去,你怎么肯定你只来过一次呢?你如何知道你没有来过两次以上呢?虚无是什么?虚无不是无,虚无是你从这个角度看不见了,只是角度的问题。” 邢仪说:“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我们的外面是一个大宇宙,但如果从我们手上的一点看下去,那里面的微观世界也是一个大的宇宙,所以说我们只是站在中间这个点上,站在这个角度上。” 史铁生说:“我们活着就永远是站在中间这个位置上的,死了是不在这里了,但不是无。既然有就不会没,事物是循环的。人也其实一直在变,没有固定不变的你,人体细胞会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诞生,几年以后一身细胞全部换掉。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过几年就是另外一个人。最终不变的可能只是你的记忆,人活着只能证明记忆是连续的,人死是记忆的中断。所谓成佛可能是将记忆连接起来。你看藏传佛教的转世灵童怎么找,不是看这个孩子有多聪明,而是看他对前世有多少记忆,或者说看他对佛经的记忆和理解有多少。如果是转世灵童,他肯定与生俱来会对佛经有杰出的认识,他与别人不一样,他也肯定会让入能够在人群中看出来,找出来。” 史铁生说:“这也就可以解释天才、天生的和遗传基因等说法。记得有位哲人说,学习就是回忆。” 希米说:“是柏拉图说的,学习就是回忆。” 史铁生说:“为什么有人聪明有人笨,有的孩子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不是你教会了他,是他想起来了。” 大家会心地笑起来。 庞法说:“刚才你们说的我也有这样的经历,这个地方好像很熟悉好像什么时候来过,但这辈子又肯定是不可能来过的。” 史铁生说:“这就是记忆的连续。现在美国的小学课本教学生两种起源论,一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种是创世论。” 邢仪说:“考古学到现在没有支持进化论。” P52-55 序言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画知青题材的油画? 其实我也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如果抛开现如今艺术界的浮躁、市场经济、迎合、御用和“接轨”等因素,一个画家画什么题材的画,应该是自己最感兴趣,认为最有意义,最放不下,最想表现出来给人看的东西。就像作家写书一样,画家的作品也离不开个人的经历及其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 老知青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人,如同我们经历的“史无前例”的文革动乱一样,我们的青春经历也是“史无前例”的,并且后无来者。青春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段最重要的生命过程,而我们这代人正是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去农村插队,在城市长大的我们,十七、八岁像朝阳一样的年华,不谙政治,心无城府,但脑中有“神”(人造的神),响应号召满怀雄心壮志,奔赴农村去当农民。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农村,生活上和心理上的极大反差,造成了我们永生极深刻的体验和记忆。 我在文革后大学恢复招生的第二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回到陕北工作,前后十年。二十多年后,当我在北京的家中,坐在画布前举起画笔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全是在陕北插队的生活场景,一幕又一幕,于是我就一幅一幅地画下去,欲罢不能。曾有段时间,我也尝试其它题材,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牵挂,使我不安,画着画着,就又回到陕北乡土题材的土油画了,好像这是我的宿命。 有朋友劝我:现在是市场经济,因该与时俱进。 但我作为一名老知青出身的画家,本身就不时髦,老知青是“过去时”,时尚与“老知青”无缘,在历史的人生舞台上每个人只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况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和艺术,我们这代人不能没有表现自己的艺术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经历和集体记忆,这段历史自会有政治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正确评价。一代人的记忆不应该被遗忘,更值得记述和描绘。作为画家我要对自己的灵魂和艺术负责,真诚绘制,忠实记录,把历史留在画布上,告诉后人,我们曾有着一个怎样的青春岁月。 我庆幸自己后来成为了画家,作为画家,在农村的经历就全部成为了我的财富。我插队的地方有着千回百转的黄河和莽莽黄土高原,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那里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根。美好的自然,壮丽的山河,朴实、淳厚的父老乡亲,赋予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素质。我认为艺术家具备质朴、敦厚、率真的气质比其它一切技术、画法都重要。我留恋插队生活和陕北的大河、大川,不光是因为那里有我年轻时走过的土地,我更留恋的是那样的一种质朴的生活,那样的一种本真的人生状态,越是久居城市越是怀念。 插队生活是我们的青春经历,自然乡土中有我们的根,自然、乡土、青春,是我所追求的绘画要素,也是我永恒的艺术情结。 书评(媒体评论) 邢仪的画里,充满了对陕北高原情感的浓浓集聚,对知青生活感受的细细抒发,不但真实地再现了陕北的地域生活,而且准确地表现了知青的情感价值。她用一百多幅油画,描绘了陕北的民俗生活和自然风光,记录了知青参加春种、夏锄、秋收、基建、学习、开会等日常生活,既表现了“心无城府,脑中有‘神’”的早年知青风貌,也留住了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史铁生形象。 ——作家 王克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