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之语——走向觉悟十二讲》对佛教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典做了双重梳理,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本书的十二讲即佛学的十二个命题,涵盖了佛教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佛家的智慧。全书采用的佛典几十种,从时间上说,可以看出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从空间上说,则包涵了各种宗派的基本思想。
《佛典之语》愿意陪伴我们一起踏上追寻之旅。本书由田上太秀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典之语--走向觉悟十二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日)田上太秀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典之语——走向觉悟十二讲》对佛教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典做了双重梳理,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本书的十二讲即佛学的十二个命题,涵盖了佛教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佛家的智慧。全书采用的佛典几十种,从时间上说,可以看出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从空间上说,则包涵了各种宗派的基本思想。 《佛典之语》愿意陪伴我们一起踏上追寻之旅。本书由田上太秀著。 内容推荐 人们对佛教普遍存在误解,其根源极为复杂。概括起来说,可分为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人为因素在此暂且搁置不论,而客观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佛教经典的规模太庞大了,庞大到令人生畏的地步。 基于这种现状,《佛典之语——走向觉悟十二讲》对佛教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典做了双重梳理,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本书的十二讲即佛学的十二个命题,涵盖了佛教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佛家的智慧。 《佛典之语——走向觉悟十二讲》采用的佛典几十种,从时间上说,可以看出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从空间上说,则包涵了各种宗派的基本思想。而在讲解中,又十分贴近今天的现实生活,让人感觉到,曾经遥不可及的佛家智慧,也可以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每天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目录 前言 三法印——存在的三个命题 第一讲 诸行无常——世间在流转 第二讲 众缘和合——永生不灭之物不存在 第三讲 无明即烦恼主——迷惑的根本是无明 第四讲 诸法皆空——世间如梦 第五讲 不二法门——解脱是一味 第六讲 三界唯一心——世间是妄想的产物 第七讲 身不净观——身体是污物之集合 第八讲 悉有佛性——佛祖也曾是凡人 第九讲 烦恼即菩提——泥垢亦属身中物 第十讲 中道——药多亦为毒 第十一讲 四摄法——同情并非为他人 第十二讲 南无皈依佛——委身于佛 后记 试读章节 有形之物都在重复由生到灭、由荣到枯、由增到减、由成到坏、聚合离别、生老病死,然后灭而再生,枯而再荣,减而再增,坏而再成,离而再会,死而后生。这就是无常。 生死循环就是“轮回”。无常的另一面是轮回,轮回的另一面是无常。 万物皆无常,因此世间万物不会依我所想,如我所愿。因此,释尊说,世上没有什么能听从我们的任意想象,没有什么能依照我们意愿。这也就是说,“这是我的”在世间根本不存在。 那么,有形之物为什么无常?为什么不能依我所想?为什么不存在“这是我的”? 就像车轮转动一样,生死转换叫做轮回。梵语叫做僧娑洛(意为流转、循环),也译作“世间”、“世界”。 轮回思想大约产生于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基本思想是在生活中累积善行可以生于天上,重复恶行则会堕入地狱,而且,有恶行之人会不断地在世间轮回。 古代印度人将轮回比喻为转轮。放在转轮上的黏土,经陶匠之手成形,成形之后上炉烧造。但是,如果成品造型不能令人满意则会被打碎,再次被放回到转轮上重复旋转。 转轮上的黏土,便是轮回着的生命姿态。造型完美的成品用来比喻累积善行功德圆满的人,而再度成为土块的则是那些重复恶行的人。人格完满的人不再回到轮回世界,而有恶行的人则无法从转轮上解脱,重复再生(轮回)。 基于这一思想,产生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观念。根据其行为的不同,会有相应的因果与之对应。这样,因果报应思想便形成了。这种思想,在释尊的时代占有主导地位。 具体地说,会有怎样的生死轮回呢?首先,作为恶行的报应,最极端最痛苦的是下地狱,其次是做饿鬼,再次是做畜生。在佛教中称作三恶道,是极恶之人必定要堕入的地方。三恶道并非现实世界,而是阴间世界。 而生于人界和天界的人,没有可以被打人三恶道那种程度的恶行,善行多于恶行。而其中那些累积善行更多的人则可以往生天界。 人们把地狱、恶鬼、畜生、人间、天上这五个世界称为五道,后来加上阿修罗,合称六道。五道的“道”的意思是指将要去的地方,或者场所、世界,而并非道路之意。总之,所谓五道,意思是五个场所、五个世界。 所谓“在六道轮回”,就是指在这六个世界里转世轮回。譬如生在天界,但因为天界也是轮回的领域,所以如果在天界累积恶行,也会堕入下层世界而转世轮回。 轮回的观念与行为的习惯力(业)相结合,心地、言语、身体的行为等等其后必定会产生报应(效果),一切行为都迟早会有或快乐或痛苦的果报。即使人死后,作为其生前行为的结果,他应得到的报应也不会改变,行为的习惯力(业)一直保存下来。 这是古印度思想的特征之一。一个行为(业)会导致另一个行为。当下的一个个行为是以前行为的果,而当下的行为又是未来行为的种子。因此可以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由行为(业)潜在的习惯力而贯穿起来。古印度人有这样一种思想,所有的存在都会转生,而灵魂则会再度依附肉体,一切行为皆由果报所决定。 就人而言,其现在的生存状态是过去行为的结果,不能由个人意志所决定。人是宿命性的生存,生存中的行为又会影响来世的生存。这种重复便是轮回。 古印度人认为,现在的生存不过是轮回之河中的一个浪花。它在个人行为(业)潜在习惯力的驱动下奔流,如同转轮一样不断旋转。只要行为(业)潜在习惯力还存在,轮回就不会终结。 行为(业)潜在习惯力还被比喻为不消化的食物。食物的某些部分没能被消化便被排泄掉,再度进入地下成为植物的芽而萌发和生长。通过这一比喻,我们不难理解是行为的残留(不消化部分)在进行轮回。 换句话说,再生的反复便是轮回。因此只要再生不断,生命就无法从轮回转生中解脱。只要不从轮回中解脱,就无法到达安乐的境地。因此,为了解脱,只能阻断再生的反复。即使是天界,只要存在五道或者六道,也不是安住之地。所以,如果真正想寻求解脱,就不能往生五道或六道世界。 于是,就有了如下疑问:如果从轮回中解脱,那么来世究竟会去往何方?有人会问:“我不是从此就没有来世了吗?” 倘若没有再生便没有来世,那么我只存在于现世,我的生命便成了一次性的生命。这似乎与所谓轮回转生这一逻辑相互矛盾。因此,如果说有来世的话,就不得不考虑是什么在轮回转生。如果灵魂是轮回转生的主体,那么否定灵魂存在的人就不会相信轮回转生。 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有关轮回转生的问题。P14-17 序言 三法印——存在的三个命题 “存在”一词,是由“存”和“在”两个词组成的。“存”表示时间性的存在状态,“在”则表示空间性的存在状态。因此,“存在”一词,表达的是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存在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不断变化前行的,同时各种事物又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存在和延续着,这就是“存在”。这些存在的事物中,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如记忆、感情、知识等,本书一律概括为“事物”。那么,佛教是如何观察存在的事物呢? 传说释尊发现了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在种种条件和原因下相乘、相合、相融,并由此或生或灭的机理。据此机理,他向曾经一起修行的五个伙伴解说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是释尊最初的说法。 其后,他与五个伙伴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说法之旅,对许多众生的教诲数不胜数。释尊说法的内容并不固定,甚至有人认为最初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如同根据病情而对症下药一样,释尊是采取了因人而异的说法方式。 释尊将各种各样的教义概括为三法印(三个命题)。《昙钵偈》(意为“真理之言”,汉译为《法句经》)是简要总结释尊教义的最古老的佛典之一,在这部佛典的第二十章中,有一段关于“三法印”的阐释: 一、一切有形之物皆为无常; 二、一切有形之物皆苦; 三、一切物皆非我(我的东西)。 三法印概括起来说,即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不会以同一形式永远存在;万物都不会顺我所思,遂我所愿;包括身体在内,万物非我,亦非我有。 所谓“一切有形之物皆为无常”,即诸行无常。一般来说,是表达世间的难以把握。但最初的原意是表达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其连续性。 在我们的身边,因为无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因为无常,会有突然的变化;因为无常,会有背道而驰的事情出现。因为无常,事物就有了长短、大小、方圆、色彩浓淡、增减、生灭与荣枯。因为无常,生命就有了生死、老幼、悲喜、贫富、苦乐、爱憎与盛衰。 所谓诸行无常,是说像捻绳一样,善恶、悲喜纠缠在一起,逐渐造就出今天的世界,而绝非是在强调悲伤、虚妄等厌世情绪。 我们再换一个比喻来作解释。 植物的种子如果不是无常,就不会发芽。发芽就是种子失去原来的形状,变形为芽。而芽也是由于无常,日复一日地变化长大,长成树,长出花。这些变形的过程,都是由于万物无常。 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都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味、色。这些食物入口后被咀嚼,然后为身体所吸收。随后为血为肉,维持着生命。食物也是由于无常,才失去原来的形、味、色,成为我们生命的养分。 据此看来,“诸行无常”告诉我们的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把它从厌世的意义来理解是不正确的。 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有形之物就不能如我所想,遂我所愿。我们总爱想,应该有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而实际上,不仅是自身,就连我们周围的事物也难遂其愿。这就是释尊所说的“苦”。 所谓“苦”,不仅是指生理上的苦,而且还指无法逃避、期望落空、与愿望相左、难尽人意等情绪上的苦,即“四苦八苦”。其中,生、老、病、死最具代表性。 关于四苦八苦的说明,有如下经文: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其要 旨可归结为五种执着(五取蕴)之苦。 (《律藏·大品Ⅰ》) 释尊认为,四苦八苦充满世间,真实不虚,无可逃避。更为令人惊叹的是,释尊认为万物皆无我(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意思是说,世间根本就不存在我以及我的东西。财产、名誉、地位、父母、配偶、兄弟、子女,还有身体,非我非我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常,不能遵从我的想象、我的愿望。 以上讲到的三法印,是贯穿本书的重要思想。由于会在本书中频繁出现,所以希望读者能够理解这一点。 后记 了解基督教教义,读一部《新约圣经》即可,而伊斯兰教的教义也被浓缩在一部《古兰经》中。总之,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可以随身携带的一部经典中包含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教义内容,读一部书,即可了解各种各样的宗旨。 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的呢?自古以来,人们就说释尊之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但这并不是说记载于佛典中的释尊之教(法门)有八万四千种。八万四千是无数的意思,而并不是一个实数。“八万四千法门”所要表达的是释尊之教多得不可胜数。 释尊死后,教义最初被按照分量编纂,并结集成经典的形式,口口相传。这些经典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被用巴利语记载下来。 巴利语意为圣典语,而不是语言的一种。释迦牟尼常用俗语说法,弟子们将其记忆并传承下来。为了用文字记载这些传承下来的教义,弟子们举行了编集会议,当时决定用流行于西印度民间的俗语来书写,用这种俗语书写的经典就叫做巴利经典,这种经典被认为是释尊本人说法的记载。如前文所述,这些巴利经典是根据记忆编集而成的,与此不同的是,公元后出现了许多模仿这些巴利经典的形式,新创作的经典。 如此一来,佛教界在数百年间出现了根据释尊自身说法编纂的经典群和后代佛教徒创作的经典群。这两种经典群具有完全异质的内容和特色。特别是创作经典的内容,实际上是借释尊之口说作者的思想和信仰。这些经典没有记载作者的名字,而后来在中国被译为汉语时,又都冠以“佛说”之名,因此,这些创作经典也被信奉为释尊的教义。 虽然我们将这些各种教义混杂的经典群统称为“佛典”,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编纂的经典称作“佛典”。 事实上,传到中国和日本的经典多为后来的创作经典。由于这些经典内容纷杂多样,因此就发生了何为真正的佛说经典的争论,出现了从这些经典中选择一二种,将其认定为“佛说”经典,由此建立宗派的倾向。就这样,林林总总的宗派在中国建立起来,日本也是一样。 尽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有许多不同的宗派,但是,这些宗派都是以对同一部经典所记载的教义的不同解释而形成的,而佛教宗派的形成是建立在不同经典的选择,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在形成上最大的不同。 总的来说,就佛教而言,释尊的教义不是读一本经典可以了解的。有多少宗派就有多少释尊的教义,由于这些不同,因此可以说在日本并没有统一的释尊之教。不过,尽管日本各宗派的教义不同,但佛教徒们对本派教义为佛所说深信不疑。 日本NHK教育电视频道曾经分12次播放了本书作者的“佛典之语”,本书即是在此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本书不问宗派,从包含众多教义,卷帙浩瀚的佛经中,有选择性地介绍了许多佛教特有的、可以作为人生指针的思想。本书所介绍的内容只不过是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之一而已,甚至还不到其中之一。但尽管如此,这本小册子,也可以作为笔者研究和思考之路上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正如在一页白纸上写下第一个小小的黑点,就感觉到白纸自身是虚空存在的一样,这本小册子不过就是这个小小的一点,但在其成书之后,我想还是可以让人管窥到一点释尊之教的无限广阔和难以蠡测的深奥。因为这只是一些个人之见,所以企盼读者方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最后,本书的刊行,得到了讲谈社相泽耕一先生和稻吉稔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平成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作者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