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一书首先介绍了诗歌格律的基础知识,然后重点讨论了五七言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作者在专门的理论论述之外,列举了大量的诗词曲范例,让读者通过阅读具体的作品得到更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曲格律的基础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耿振生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一书首先介绍了诗歌格律的基础知识,然后重点讨论了五七言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作者在专门的理论论述之外,列举了大量的诗词曲范例,让读者通过阅读具体的作品得到更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曲格律的基础知识。 内容推荐 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诗歌体裁。本书首先介绍了诗歌格律的基础知识,然后重点讨论了五七言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作者在专门的理论论述之外,列举了大量的诗词曲范例,让读者通过阅读具体的作品得到更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曲格律的基础知识。 目录 引论关于诗歌格律的基础知识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条件 (二)四声和平仄 (三)韵和韵部 一 五七言诗的格律和用韵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古体诗的句法和押韵规律 (三)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四)近体诗的对仗 (五)近体诗的句法特点 (六)半律体的五七言诗 (七)近体诗的韵部 附:诗韵常用字表 二 词律和词韵 (一)词的主要特征 (二)词调、词牌、词谱 (三)词的章法 (四)词句的平仄和节奏 (五){司的对仗 (六)词的韵例 (七)宋词韵部 附:词谱举例 三 盐律和曲韵 (一)曲的主要特征及其与词的比较 (二)曲谱和衬字 (三)曲调和宫调 (四)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五)曲的四声和平仄 (六)元曲的韵例和韵部 附:曲谱举例 后记 试读章节 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是由于它在语言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这些规则就叫做格律。没有格律不成其为诗。如果用各种句子形式任意组合,写出来的作品就成了散文而不是诗歌。对于中国的传统诗歌来说,格律的构成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句子的长短(一句话的字数多少); 2.一首诗是否限定句数、句数多少; 3.是否分段(分章、分阕); 4.句中各字的声调平仄; 5.是否讲究对仗; 6.押韵字的位置; 7.句中的节奏。 在这些方面有不同的规定,就形成不同的诗歌体裁。当然所谓规定并不是由某一个人作了决定再强制推行的,而是在无数作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发展、定型,逐渐得到公认,从而成了大家都遵守的共同准则。 句子的长短即每一个诗句的字数多少,跟诗体的名称有直接关系。四字一句的诗叫四言诗,五字一句的诗叫五言诗,七字一句的诗叫七言诗,相对自由地混用各种长度句子的诗叫杂言诗。词、曲的句子也是长短错落的,但是它们的长短不是自由的,而是有固定的要求。 句数多少也能区分不同的诗体。同是五言七言诗,律诗限定为一首八句,绝句限定为一首四句,古体诗不限句数。至于词和曲,则由词谱、曲谱规定了每一首的句数。 不同的诗体在分段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五七言诗是不分段的;四言诗(《诗经》为代表)大多数分段,一段叫做一章。词一般分段,有的也不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按固定的谱式分阕是词的特点。和词相近的曲不分格律上的段落。 声调平仄在诗歌格律中起着重要作用。五七言近体诗、词、曲对于字的平仄各有一套完整的规则;五七言古体诗和更早的四言诗、骚体诗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对仗在各类诗体中都可以见到,但对于律诗和排律来说,对仗是格律上必不可少的要求,对其他诗体则不是必需的要求。 诗句押韵一般在句子最末一字,这个位置叫“韵脚”。有的诗句末尾用虚字(多数是语气词),称作虚字尾,这种句子的押韵字一般在倒数第二字。一首诗中哪一句用韵、哪一句不用韵,也因诗体而有所不同:近体诗是在偶数句用韵(隔句韵),古体诗可以隔句用韵、句句用韵,或者隔句韵与句句韵交错;词有句句用韵、两句一韵、三句一韵、四句一韵甚至五六句一韵;曲是句句用韵或多数句子用韵少数句子不用韵。 节奏是诗句的声律单位。不同的诗歌体裁,句中节奏可能不同。例如同样是五字句,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上一层的划分是上二下三;词和曲的五字句除了有上述形式,还有上一下四的节奏划分,小节奏可以有“一三一”等形式。 以上这些格律条件在不同诗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本书要讲的内容。不同诗体格律的宽、严程度不同,近体诗、词、曲的格律很严,书中主要讲这些较严格的格律。又因为五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关系密切,所以还要讲五七言古体诗。 (二)四声和平仄 诗歌格律中最细致、最复杂的部分是关于四声和平仄的讲究。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四声,什么是平仄。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由字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来区别的。拿普通话来说,它有四个声调,分别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高山深沟”等字读音高而且平,都是阴平声字;“平常来回”等字读音由半高不低上升到高,都是阳平声字;“走跑犬马”等字的读音由半低到最低再到半高,都是上声字;“大路快迅”等字的读音由高降到低,都是去声字。汉语各个方言的声调情况各不相同,古代的声调和现代也不相同,讲诗律关心的是古代的声调。占今声调的差别首先表现在系统(即字调的分类)方面。唐宋时代及更早的时候.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不是现代普通话的四声,而是平、上、去、入四声。这套声调系统在诗词中沿用千余年,一直到近代、现代。过去昕谓“四声”,就是指平、上、去、入四声。如果和今天普通话的四声相比,古代的平声字在现代分别归属于阴平、阳平两个调类;古代的上声字大部分仍属于上声,一部分变到了去声;占代的去声字在现代仍然属于去声。以上是就总体本来说的,还有个别字不符合这些一般规律,占代的入声调在现代普通活中消失了,原读人声的字分别归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当中:不但是普通话,北方地区大多数方言、西南地区的方言和南方部分地区的方言中也没有入声调了,而且入声字在各地区的归属也很不一致。古今声调的差别还在于具体读音方面,古代四声的调值(高低升降的变化)已经无法确知,但可以肯定跟现代不同。 平仄是有关声调的另一对术语。古人把四声分成两类,平声自成一类,仍称平声;上、去、入三声为另一类,统称为仄声j近体诗中的平仄规则,就是在一句诗中交替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造成铿锵抑扬、错落有致的韵律之美。所以,平仄的概念在格律上十分重要。现代人要辨字的平仄,可以先肯定今天的t声、去声字都属于仄声(上声变去声,入声变上、去声的字都不影响它们仍是仄声),今天的阴平、阳平声字大部分属于古代平声,一小部分来自入声的字在古代为仄声。辨别平仄的难点还是由入声变为平声的那一部分字.这是需要特别留心的地方、为此,本书中引用例诗要亨巴古入声字指出来,读者还可以参看第一章后边所附的诗韵常用字表。P1-5 序言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当历史车轮进到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人民又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有重重困难,也有种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宝藏,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毫无疑问,普及祖国的历史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社会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大象出版社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北京大学具有研究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学校领导于1992年初决定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依托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系,组织各方面的教师和专家开展工作。一方面,致力于专深的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年刊和《国学研究丛刊》;另一方面,注重于文化普及工作,“将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和《中华文明之光》,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编写这套丛书是中心普及工作的又一尝试。中心希望丛书的作者们“眼界向上,眼光向下”,用大手笔写通俗性著作,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非常重视这套丛书,把它列为重点出版书目,并为丛书的及时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丛书的策划、编写工作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1997年2月 后记 中国古代的重要诗歌体裁包括四言诗(《诗经》为代表)、骚体诗(《楚辞》为代表)、五言诗、七言诗、词、曲。本书只讨论了五七言诗、词、曲的格律和用韵,没有顾及其他的诗体。这样的选择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与其他诗体相比,五七言近体诗、词、曲的格律要严格得多,诗律学成为专门学问,是以近体诗、词、曲为基础的。如果不接触专门的理论性的论述,读者仅通过阅读具体作品得到的感性知识还难以全面了解格律的细节。 其二,五七言诗、词、曲在传统诗歌里所占比重极大,在历史上占据诗坛主流的时间很长。在祖国文化遗产宝库里边,诗词曲是放射着耀眼光辉的一块瑰宝。要学习、继承、发扬这部分遗产,不能不重视它们的格律。 其三,这几种诗体至今仍充满十分活跃的生命力。它们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上古诗歌和现代新体诗都比不上五七言诗、词、曲拥有更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今天仍有众多的爱好者经常用这几种诗体进行创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讲,要真正进入诗歌殿堂都需要了解诗律。 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格律是诗歌的形式部分,用哪一种诗体进行创作,就要服从这种诗体的格律,否则就是名不副实。比如不讲平仄或不讲对仗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律诗。所谓“形式服从内容”,对于诗歌来讲,应该是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而选择适当的体裁,而不是随意违反诗歌的格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格律是枷锁式的僵化教条。在一定的条件下,诗人也可以灵活对待格律而不让它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伟大诗人李白i杜甫也曾有意识地作一些“拗体”律诗。现代人作诗,当然更不必成为格律的奴隶。以律诗而论,平仄、对仗方面的格律是不可忽略的,但押韵就不一定要押平水韵,完全可以按现代普通话押韵;再就平仄来说,由于语音的演变,古代有些仄声字已经变成平声(主要是入声字和个别的上去声字),那么按现代读音填平仄也说得过去。总之,在格律上也应该“能人能出”,首先要掌握格律,其次才可以谈灵活对待的问题。我们希望这本小书有助于读者认识、掌握诗、词、曲格律的基本知识。 笔者写作本书时除了运用古代的有关文献之外,还参考了不少现代人的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本师王力先生、唐作藩先生、郭锡良先生等人的著作,有王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汉语音韵学》和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四册),唐先生的《音韵学教程》,郭先生、唐先生等人合编的《古代汉语》(下册),此外还有蒋绍愚师的《唐诗语言研究》,鲁国尧先生关于宋词用韵的系列论文,杨耐思先生、宁继福先生关于《中原音韵》的专著等。由于本书里不便于随文引证或作注,特在这里说明并致谢。 作者 199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