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自我,寓意来自于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有人间雕刻家:“您是怎么雕刻出如此完美的雕像?”雕刻家答道:“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这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每个人都是雕刻家,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雕刻自己,不能雕刻别人。伴随着在岁月里不断锤炼的过程,我们运用手中的刻刀,修身明理,滋养心灵,去掉缺点和瑕疵,日臻成熟与完美……
“雕刻自我”系列丛书,给人启示,充满智慧;幸福成功,细心打磨。
《最流连烟火人间》是一本涵盖了饮食、读书、旅行、品茶等在内的心灵随笔,作者李丹崖用一篇篇雅致随笔向我们展示了庸常生活的惊喜和美好。
《最流连烟火人间》是一本涵盖了饮食、读书、旅行、品茶等在内的心灵随笔。
也是心灵随笔作家李丹崖一年沉淀的最新力作。
俗世匆忙,读她,能让你慢下来;人心躁动,读她,能让你静下来。
修身养心,不可错过。
伤不起的吃货
去成都,在当地晚报浏览到一则趣闻。
宁波市,张某等一伙盗窃分子瞄准了一户住处,撬门人室后,扫劫一空。众贼忙活半天以后,突觉得口渴难耐,打开这户人家的冰箱,发现有大量的冰镇芒果,吃下几枚,清爽宜人,然后撤离。
时隔数日之后,张某不明所以地再次到了曾经盗过的这户人家,搞笑的是,这次去,他不是奔着人家的保险柜去的,而是直奔冰箱,打开之后,熟练地拿出几枚冰镇芒果,尽情地坐在沙发上吃起来。
半小时后,也许是张某吃得太忘情了,被突然回来的主人逮了个正着。
好一个忘情的吃货,为了几枚卡亡果,不惜再次赴“险”,还真应了“自食其果”这个成语。
这则趣闻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朋友华子身上的事情。
华子32岁,未婚,经朋友介绍,突遇一“美娇娘”,家室好,脾气温柔,两人相处,特别能谈得来。于是,到了见家长的地步,照例,华子先去女方家里。女方的父母一看华子一表人才,特别喜欢,当即拍板,尽快定个婚期。
到了吃饭的时候,华子的准岳母做了个可乐鸡,华子一看,自己的最爱,闷头就吃,直吃得忘乎所以,嘴角流油,竟然连准岳父频频向自己举杯都没看到。
翌日,华子得到女友的消息,婚事黄了。
很显然,是华子吃东西的仪态,把准岳父准岳母给吓到了,认定他没有教养。眼看着到手的媳妇,又成了路人,华子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嘴巴。
古人也有吃货误事的。
武则天时期,一个名叫张衡的四品官员,政绩优秀,眼看就要升三品大员,档案也提送了,正处在考察期。一日,张衡退朝下来,路过长安商业街,忽在街角遇见一个饼摊儿,刚出炉的一锅饼,热气腾腾,其味极好,其香四溢。张衡在马上,口舌生津,难以自抑。就匆忙下马买了一个,在马背上啃起来。
殊不知,张衡马上吃饼被人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武则天很不高兴,当即下令,撤销张衡的三品提干机会,理由是:“流外出身,不得入三品。”一个饼,三品掉,张衡这个吃货被饼粘住了牙。
真是伤不起的吃货呀!
南稻香,北麦黄
22岁,我第一次坐绿皮车到合肥去,从皖北小城毫州穿越淮河,抵达江淮地区,一路上,车窗外除了飞快闪过的电线杆,让我留意到,旅途如胶片,从田垄上的黄牛到水田里的黄牛,从黄色的麦田到金色的稻田,从一望无垠的平原到逐渐出现的山峦;沿途停车上来的人,从北调转为南腔,还有拎着食物上车的乘客,从馒头包子到糍粑年糕。火车载着我们一路飞驰,皖北和皖南进行了一次地域性的穿越,也进行了一次文化习俗的穿越。
上大学的第一堂课,汉语言文学老师还不等我自我介绍,就知道我是“北方人”,也就是淮河以北人,这令我十分纳闷。问他,他说,一日在开水房听我和同学说话,声音洪亮。这种声音,也只有空旷的皖北平原才能孕育得出,皖南山环水绕,那里的人说话多轻声细语,温柔婉转得很。
我信服老师的这种说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南人多以米为主食,心思缜密,善思考,能做文,多出学者作家,古有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近有胡适、海子等便是明证。而皖北人呢,多以面食为主,性子则豪放刚强、不拘小节,因此多出左右时局的名士大儒,譬如老庄、曹操等,也是很好的代表。而居中的江淮地区却兼具两者的特点,刚中带柔,绵里藏针,这其中的人物代表也很多,例如李鸿章、淮南王刘安等。
有人说,环境改变人,与其这样说,倒不如说吃食改变人。皖北人吃面食——馒头、油条、包子、稀饭……面食劲道,所以,皖北人的秉性多十分刚毅;面食的食材极其简单,可以变的花样却很多,所以,皖北人则懂得通融之道。皖南人吃米——米粉、米饭、米酒、汤圆、米糕……米食细腻,所以,皖南人多考虑问题十分全面,不会鲁莽行事;米食有糙糯之分,所以,即便同为皖南人,想事做事也千差万别。而江淮之间的人呢,多是米面通吃,还有一种绕不开的食材——粉丝——这种介于面条和米粉之间的吃食,不若面条和米粉白,却比两者都要劲道,经常烹饪的人都知道,粉丝不易入味,所以,江淮之间的人多属慢热型,一旦熟络,就热情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南稻香,北麦黄,一山、两水、一平原,各领风骚数百年,生游皖地自流连。
P15-17
烟火人生是正道
李丹崖
读遍了闲适散文,也读了些风雅小说,才发现不如与一位俗人海吃胡侃,听他聊些趣闻,叙叙街巷传说。在出书热、出书易的今天,谁也不敢打包票:一本书就敌得过一个下午茶听人唠唠嗑。
有一段时间,我格外爱去逛地摊。一位作家朋友悄悄附耳告诉我,灵感枯竭时,他最喜欢去地摊儿,原因是地摊儿最能接地气。
车前子在写给钱红丽的新书序言中这样说:“她以前的几本书是在书房里做功课,而这部书稿是在闺房里说话。一个女作家应该热爱自己的闺房,就像一个男作家应该热爱自己的客厅一样。当然,身体好的话,还可以去热爱广场或者海洋。”
这句话,真的让我很受益。从书房转到厨房,烟火气息重了,换句话说,是书香味少了,油烟味足了,由此,作品的境界便提升了,也就有生趣了。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一个人若是活得自私,活得自在,可以不读历史、不碰算术、不懂物理化学;也可以不闻民国、不问往事,傻愣愣地安守着自己的一方庭院、一片后园,赏闲花、养野鸟、观落日、听夜雨,岂不也好。
当然,我这么说,肯定是要挨骂的。我的意思是,有些人真的把自己活得太累了,累也能累出点成就呀,但问题是依然不成不淡,不死不活,不清不楚,不人不鬼。
人生无常,先吃甜品。你连甜的都不懂得享受,有什么资格去说挨过苦?
清早上班,尤喜穿菜市场而过,有时候下雨,菜市场里泥泞不堪,稍不留心,就会甩一裤脚泥浆,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从那里经过。因为,那里最有生活的气息,走完了这段路,我就要赶赴繁忙的职场,机械地工作,然后疲惫不堪地回家。每早菜市场走一遭,目的是提醒自己,我还有鲜活的生活在,我还没被人当成机器一样去拧生计这枚螺丝帽。
人活得精彩不易,活得有趣就更难。小时候,父亲评价隔壁邻居家那个爱玩的孩子“聪明”,我很不服气,父亲补充说:“会玩的人多半更会学。”年过而立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
生活宛如一方水塘。疲于奔命的人多半是在水表之上疾走的蜉蝣,生命也就24小时而已;有趣的人才是沉在水里的大鱼,它们最懂得沉入生活的深处去,那里有着表层不可比拟的富氧。
人生屈指数,乐观点估算不过百年。而我坚信,有趣的人,会活得更久远一些,因为,他们懂得:烟火人生,才是正道。
如果可以,请你用心玩。
以字还粮
乡间长大的我一直不敢用带字的纸张揩屁股,因为,祖母在世时曾经说过,凡是用印有字的纸张揩屁股的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都要挨千刀万剐,那滋味,可不好受。
后来,我把祖母的这种说法写进了一篇散文里,很多文友看了,都有颇多感悟。的确,写字的人,对印有字的纸张都特别敬重,轻易不会随处乱丢,让一些字的灵魂流离失所。
再后来,我也出了几本书,但是,轻易不敢送人,唯恐有人把我送他的书随意当废品卖掉,让它出现在尘土飞扬的旧书摊上,抑或真如赵本山所说,出现在村口的茅厕里,那就惨了。
我钟爱文字,也钟爱制造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字。我一直怀疑,自己上辈子是不是文盲,这辈子需要加劲儿来补,以至于我写字成瘾,没日没夜地写。
简祯有句话说得很俏皮:上辈子是不是个偷米的人?为什么这辈子要以字还粮?
我一直怀疑,自己也是一只盗粮的鼠小弟,这一辈子需要长久地做“夜猫子”来码字。有时候,还要搭上午休时间,早早地到了单位,写约稿,写自己想写的随笔,然后发出去,蒲公英一样飘香远方,不管这样的种子能不能发芽。
写过不少所谓的“美文”以后,从此戒掉,决计写自己内心的文字,记述生活,记述心灵的微澜。事实证明,这样带有浓浓“人间烟火”的文字多能赢得读者共鸣。所以,也有文友告诉我说,你越来越接地气了。
我暗想,那就对了。我会坚持如许走下去,走下去,说得煽情点,直至终老。
本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在诸多方面给予我指导和灵感的戴滢滢女士,我的恩师王飙先生、余振权先生,本书责任编辑赵静宜老师,还有李兴海先生、杨勇先生、汪去先生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
李丹崖
2014年4月
李丹崖的散文随笔细腻雅致,别有风格,字里行间常常警句毕现,颇具韵味,俗常的生活在他的笔下总能打开独具一格的局面来,《最流连,烟火人间》一书所收入的文章就是他这方面的经典。
——著名作家 方八另(巴陵)
淡淡地好,平静地说,如促膝谈心;有道理,却温和,如树下的阳光;年轻,清澈,却含一点点隐约禅意,如同把一个湖泊装在花瓶里……这些文字,那么明白,明白到可以照耀心灵,真好。
——著名专栏作家 罗西
养心从来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养心从童年开始,到青年阶段臻于成熟。“80后”青年作家李丹崖亮给我们的,是一种成熟的美。
——著名作家 王国华(易水寒)
丹崖的美文力求呈现生活中真实的美好,事实上,他烹制的“心灵鸡汤”也确实让读者获得了种种美好的心灵体验。作为编辑,我是丹崖很多文字最早的读者,其作品中那些平凡的主人公给了我最多的感动。
——《读者·原创版》编辑部主任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