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首街(东大街浮世绘)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魏亦//凸凹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东大街,曾是成都跨出盆地、走出四川的标志!

由著名作家凸凹和80后新锐作家魏亦合著的人文地理图书《首街:成都东大街浮世绘》以成都东大街现场亲历为触点,以有趣、亲切的随笔形式,浮现了成都东大街自唐代开街以来发生在这条街上的变迁、事象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全书中由九部分构成。

此街从唐时就存在,是出川必经之道;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外省人、四川人的马蹄声,音乐般地敲打着脚下的古石板路……

东大街是老成都最为富庶的街区和金融历史底蕴最深厚的街区,称为“蜀中第一街”。

作者牢牢抓住东大街这个成都历史人文符号,由此引发,从历史方位到人文深度,层层深入,揭示出古老成都丰厚的底蕴。从一条街到一座城,从历史到今天,从商业到文化,作者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深度到广度俱佳。

内容推荐

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东大街都呈现了自己的东之美、大之美、街之美:最宽大的街、最金融的街、最商业的街、最灯火的街、最酒香的街、最繁华的街、最茶馆的街、最水灵的街、最丽崇的街,最珠玉的街,最五行的街、最民俗的街、最寺庙的街、最小吃的街、最文教的街、最洋务的街、最交通的街、房租最贵的街,以及世界第一白酒坊、世界第一枚纸钱币都与这条街有关……它是成都老街的代表,是当之为愧的“首街”。

在还没有春熙路的时候,它就名噪天下了!

由著名作家凸凹和80后新锐作家魏亦合著的人文地理图书《首街:成都东大街浮世绘》是一部首度记写成都东大街的书,展开它就展开了一轴“清明上河图”。

《首街:成都东大街浮世绘》的可读性、资料性、权藏性以及图文并茂的时尚性必将为它赢得广泛而长效的市场。

目录

第一章 既丽且崇:大街的吐词

 城街之辩:从东门进入城池的大街

 乍现之光:故纸堆的,眼睛的

 盐市口以东,一条以方位命名的大街

 一条很五行的街

第二章 金:从交子到金融的时空切换

 瞧,它有金子的心……

 铺面租金最贵的街道

 商道:东大街上的“帮”

 交子:世界第一枚纸币的故事

 中国西部的华尔街

 上下街铜像:无名英雄到刘湘的距离

第三章 木:圆畅的声音,半柔的饰词

 堪比东京的大街气象

 一座城池的木脉

 名楼之美:这边的门窗向阳开

第四章 水:润下的熹纹波光,温软的镜影碎片

 河街之恋: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一位锦江船工后裔的水码头记忆

 茶水的中心,略等于城市的中心

 诗笺卷就的薛涛井

 酒在东门:从薛涛、全兴到水井坊

第五章 火:灯光照应的城市血脉

 东边的火

 唐明皇蓦然回首瞥见的阑珊灯火

 始于鹤鸣山仪式的灯会史记

 晒晒李劼人笔下的最灯会

 成都灯饰市场的“鼻祖”在哪里?

第六章 土:奔跑的街房、路桥与宝玉

 尘归尘,土归土:东去的道路

 声声慢:土石方的实用嫁接与美学铺衍

 急就章:杨森变街

 坚硬、光亮,且有形的土

第七章 满大街的政府行为

 丁保桢在东大街掀起的洋务狂飙

 官府、官员、官事

第八章 旧历书:东来的紫气

 寺、寺,大慈寺的寺……

 城隍会:人鬼互动的倾城之举

 采紫气:层出不穷的郊游记

 夜市、小吃与“鬼饮食”

试读章节

城街之辩:从东门进入城池的大街

没有城可以有街,没有街一定没有城。街是城的前提,是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是街的房子,房子坍塌,街消失。在街上走,也就是在城的肚子里走。

先前是没有城的,街多了,城就出现了。

街一多,为区分街与街的不同,街就有了命名。有的街以名人命名,有的街以用途命名,有的街以典故命名,有的街以所属城的方位命名。

东大街就是一条以所属城的方位命名的街。

吾国有很多东大街,成都有,西安有,北京有,南京有,杭州有,苏州有,上海有,所有历史深厚的大城市都有东大街。

所有东大街中,以成都东大街最为有名——在百度搜索“东大街”,排在“相关搜索”首位的,就是“成都东大街”。

这里专说成都东大街。

成都东大街没有成都古老,因此,还是从成都城说起吧。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成都平原活动。最早进入成都平原的,是属于岷江上游氐羌氏族系统的蜀族先民。古蜀历经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几个王朝。但成都建城,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具体为“秦蜀交战”蜀王战败、蜀地纳入秦国版图后。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惠王二十七年(前311),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这是我国历史上对成都筑城时间和城市规模有确切记载的最早文字。后世《芙蓉话旧录·卷一》也说:“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张仪、司马错灭蜀,灭开明氏,筑成都城,是为成都有城之始。”

张仪始建的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两个抵背相依的板块。两城就算合起来实际上也非常小,如今的盐市口附近可能已经算是城池东门的范畴。彼时的东门城垣和清时东城垣相距甚远——清在更东的地方。那时,东大街自是不存在,属于荒郊之地。秦之后直至隋代,成都城几经发展,但城东的式态、风貌并未有质变。

东大街到底始建何时,无考;此东大街之前,大城、少城内,锦官城、车官城内,是否还存在过彼东大街,无考。但据多种史料证实,东大街的勃兴,应源于唐代。

唐玄宗避难人蜀,题词于东郊大慈寺。贞元元年785),韦皋任西川节度使,自西北引内江水人城,凿解玉溪,经城中斜向东南至大慈寺前,于东郭附近仍入于内江。使得东南郊江水环绕,更为热闹。

这个时代,东大街地块已见“热闹”,可见已成市井。

据《资治通鉴》记载:僖宗乾符“三年(876)……西川节度使高骈筑成都罗城。……周二十五里”。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乾符二年(875)正月上任,第二年便上表请广筑罗城。于是,为抵御南诏入侵的军事需要,以及适应经济发展,对成都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增扩,筑建了罗城。

胡三省注:“罗城,即外城也。”高骈六月上表,十一月竣工,据《全蜀艺文志》之《赐高骈筑罗城诏》记载:“每日一十万夫,分筑四十三里,皆施广厦,又砌长砖。……役徒九百六十万工,计钱一百五十万贯。”可见当时的规模的确是成都建城史上极为重要一环,扩建的罗城范围已经非常接近清代的城垣。又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记载:“唐高骈筑罗城开十门,上皆有楼,西南日小市桥门,东南日小东郭门。又有东闾门、西阊门等。大顺初王建攻陈敬碹于东阊门是也。”这里的东阊门又称为大东门,近似于清代以来成都城的东城门。而后,被唐封为蜀王的王建割据成都,公元907年在成都称帝,建前蜀。据宋代张唐英所撰《蜀梼杌》记载:“王建武城元年(称帝后的第二年),改……(成都罗城)万里桥门为光夏门,笮桥门为坤德门,大东门为万春门……”

罗城因环绕秦隋旧城而建,故后来称其为大城。罗城的兴建,进一步说明城东的街巷建筑已成规模,自成格局。

至此,从成都大城的东门经大慈寺出罗城大东门一线,因蜀地少有战乱,生产发展,街路始有干道气象——东大街就此形成。

到宋代,各门又恢复了原名,东大街已经有繁华的夜市,是成都城最热闹的街道。据南宋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记载:“每岁七月七日,蜀人登大慈寺前雪景楼观夜市。”对这一隋景的描绘还有元代费著《岁华纪丽谱》:“(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以及田况的《七月六日晚登大慈寺阁观》等。

提及元代,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里写道:“城的周围有二十英里。”这样算来,恰是成都建罗城后的规模。

明代《天启成都府图》的绘制,将东大街全貌从地上搬在了纸版上。图中可看出,从蜀王府东侧、长使司起,经按察司、提学道、督察院、税课司、大慈寺,最后到达迎晖门,全长按比例约为当时成都城垣圆周的半径——这是我对历史上的东大街最早最直观的印象。

据《明史·李文忠传》记载,李文忠于洪武四年秋人蜀,修筑成都新城,奠定了成都城几百年的格局。后来,虽经以张献忠军队为主的明末清初兵燹战乱屠毁,清代成都城的重修到底还是延续了明城的底盘和规制。

P4-7

序言

《诗经》中透出的东门消息

东南西北,东西南北中,东边日出西边雨,不管怎么方位,东都是首位。

我们听说过城有城门,却没听说过街有街门。我告诉你吧,成都东大街是有门的,叫东门——它一门两用,也是东城的门。

从东门入城,你脚下的街,就是东大街。从东门出城,送你远行的街,就是东大街。进不了东门,东大街不复存在。进了东门,想不想出来,怎样出来,那是你自己的事。

东门再大也是窄门。通过城东的窄门,天地便宽了。现在,我们来读读东门文化中最源头的那一部分。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东门之墠》

此诗说的是东门女想念东门男的故事。可见,东门的女子是多情而敢于追求幸福的女子。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东门之池》

与《东门之墠》相反,这是东门男思念东门女的故事。想来尖利的鲁迅是认可这首诗的——他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东门之枌》

此诗讲叙了东门男女相识相知的热恋故事。可见,东门人自古就善歌舞、多才艺,品格情调居城池四门之冠。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出其东门》

此诗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比成都东山桃花更红的消息:东门外,见女就是美女,且多如云霞。唯一让人烦心、郁闷的是,不知该选哪个、不该选哪个!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东门之杨》

有思念,有欢聚,有赞美,如没有失恋则说明东门的爱情式样是残缺的。为了不残缺,《东门之杨》出现了。  古老的《诗经》用以上五首诗的篇幅,向我们透露了东门爱情的消息。东门,从此成了我日常生活的温婉向往。

古时,成都四门设税关,日出而开,日没而闭,关门后没有特别通行证不得擅开。

我没有特别通行证,我在城外等待。

打开东门的一瞬,我看见东大街向我扑来……

得知我要写一本关于东大街的书,祖母便啪地一声关掉电视机,身形前挪,兴致勃然地给我讲起了她的东大街故事。

祖母刘瑞芬大户人家出身,现年七十又六。刚解放不久,她从内江女中一毕业,就怀揣着少女的梦想去都江堰参加了革命工作。那时的祖母可谓“洋盘”之极,戴的是全钢英拉格手表,骑的是德国造“洋马儿”——那时管自行车叫“洋马儿”。一遇阳光明媚的周末,她便骑着德国造“洋马儿”,沿着成灌公路,顺着缓缓下降的海拔,望成都而来。“洋马儿”载着年轻的祖母一进锦城西门,便风快地朝东门方向而来。

“逛成都府”是祖母那时的乐事。她说自己那时最喜欢逛的是春熙路和东大街。啃着满嘴窜香的卤兔头,看那些穿着干部服的人买飞机票,看与被看的人都有同样的惬意心情——都过去五六十年了,这个记忆在祖母花白疏发掩饰的大脑中依然鲜活如初。

外祖父易守成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一直住在设立于胜利中路(今东大街)曙光旅馆内的达县专区物资局驻蓉办事处。那时,他是物资局的革命干部。他说那地方后门通春熙路,旁边有“东方红”餐厅(原名耀华餐厅,因毛泽东在此就过餐,遂更名),热闹得很,安逸得很。为了对我说得更精准些,他让老伴即我的外婆鲜素仕帮着回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在世界的东方,东大街在成都的东方。东方永远是红的,多么朴素的真理。

我发现,回忆东大街,是三位老人晚景生活中愉快的事。

平时去东大街去了也就去了,没想到要写什么。2008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带了笔纸、相机,我和客家人朱文国老先生随着东升的初阳一道,一天一地,从龙泉驿顺东大路向西来到了东大街上。

朱老先生是父亲介绍的。父亲说他是东大街北侧科甲巷朱熹总祠的后裔,熟悉东大街就像熟悉朱家族谱。朱老先生年近六十,精瘦、小巧而有力。在盐市口东北转角处,他随手一指中环广场底楼一家名“新世界百货”的商铺说:“那我就从这个上东大街1号的店铺开始介绍吧……”

他说门牌为“上东大街1号”的商铺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是卖“洋马儿”的专铺,那时还没得“凤凰”牌自行车卖,老外的自行车港得很。开铺的老板住棉花街,是他的“幺家公”,因姓王,名秀虎,解放前教过书,故人称王老师。

离开这家商铺时,我朝门边的玻柜望了望,我望见了毛球修剪器、时尚手提包、维尼熊套碗、趣味沙发垫、双杯咖啡机、人气拉杆包以及“三枪”裤衩。

朱老先生指着上东大街与青石桥相交处一幢叫泰华商城的大楼说,这个专业服装批发市场的位置,早在1906年,舶来品渐渐多了起来,回族人马氏就开设了著名的“马裕隆”商号。“马裕隆”不仅是成都最早的一家销售中高档商品的大型百货商店,也是最早最大一家卖洋货的商店。不仅如此,它还连续在劝业场等地开设了两家分号,所以它当是成都最早的连锁店。“马裕隆”遭在抗日战争前的一场火灾,此后未能翻梢。看来它是命中忌火的啊。抗日战争时期此处改设茶厅,1950年后改为寄卖行,后又改为东城区草药医院。

“马裕隆”名号之响,在《东大街洋广百货》(何韫若《锦城旧事竹枝词》)里得到了印证:  桥北巍然“马裕隆”,下江洋广首蜀中。

接踵开张“正大裕”,异军突起“宝元蓉”。

大学毕业后,因在设于城东梓潼桥西街的一家传媒公司打工,我便住进了公司在附近永兴上街南侧租有的某宿舍楼四单元三楼房屋。从东大街北拐,过春熙路、商业场,十来分钟,就回到了租房。上午坐西望东,下午坐东望西,我在日光的东西轴线上翻阅古籍旧文,寻找着东大街的蛛丝马迹——寻找着它的东、的大、的街。

寻找的结果是令人惊讶而喜悦的。

最宽大的街、最金融的街、最商业的街、最灯火的街、最酒香的街、最繁华的街、最茶馆的街、最水灵的街、最丽崇的街,最珠玉的街,最五行的街、最民俗的街、最寺庙的街、最小吃的街、最文教的街、最洋务的街、最交通的街、房租最贵的街,以及世界第一白酒坊、世界第一枚纸钱币……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东大街都呈现了自己的东之美、大之美、街之美。

失败了,我们文绉绉地称之“败北”——而不会称之“败东”。

处东而街的街,肯定是不同凡响的充满胜利的街。对一座城池而言,各个方位都重要,但都没有东重要。为了说明这个,我们来看看“东文化”:东家、作东、东道主、股东、房东、东厂、东作、东山、东床、东宫、东阁、东隅、东厨、东不拉、东门行、东巴、东林、东篱……

就算“东窗事发”,也能“东山再起”。

改革开放后,“民工潮”甚至精英们“南下淘金”、拉开“东进序曲”,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皆被喻为“孔雀东南飞”。对此,我的理解是,向东向南是自然而然和愉悦顺达的,向北向西则是逆进、悲壮和不得已而为之的,如闯关东,如走西口。

位于东大街北侧、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已被誉为了“天府第一街”、“唐宋‘春熙路’”。

其实,在还没有春熙路的时代,东大街早就誉满天下了。

看成都的《清明上河图》,看一看东大街的“浮世绘”就可以了。

从成都心脏出来的,贴心的,又让气口伸出城外直接为成都吸纳紫气的,是东大街。没有东大街,东来的紫气绕城而过。

1981年人民东路经扩宽改造至东郊五桂桥后,一直是东出成都的“蜀都大道”——它后来还贯通了成渝高速公路。即使这样,相较之下小得可惜的东大街依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以小街的野心踞守着一个大名的威仪:它一直都叫东大街。

时间到了2002年,成都各街都动得一动不动了,东大街却动了:它朝着华尔街的目标而动。它一动,就是大动,就是聚焦天下目光的大动!

成都已变东大街未变,成都未变东大街已变。非此,不是东大街。为何?因为东大街是独侠客,是一花独秀,是首街。

夜书房,灯亮着。写到这里,风就来了,是东风。“借东风”、“东风吹、战鼓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齐着力”、“东风吹马耳”、“东风第一枝”……窗外,东边的风徐徐吹来,何其美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