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郑光路所著的《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讲述:成都能诞生像水井坊这样的千年酒窑不是偶然的。
千年老窑、千年茶馆,再配上千年都江堰提供的天上飘来的雪水,成都便有了因休闲而骄傲的全部理由。
就像成都典型的农耕文明——水井坊的前店后坊一样,都江堰的水以及水滋养出来的粮食,酿造出千年醇香的酒。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
水井街酒坊遗址包括晾堂3座、酒窑8口、炉灶4座、灰坑4个及路基、木住、酿酒设备基座等。遗址有灶、炕、酒窑和晾堂,酿酒工艺过程完整,从原料煮熟、拌曲、发酵到烧酒各个环节均有,是中国迄今独一无二的。
这个酒窑是前店后坊,典型的成都作坊方式。由是,成都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同理亦然,“成都是个大酒吧,酒吧是个小成都”。
华夏文明“上善若水”的古老智慧,跟古蜀人代代相传的治水实践是相生相伴密不可分的。
章夫、郑光路所著的《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讲述: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就像成都典型的农耕文明——水井坊的前店后坊一样,都江堰的水以及水滋养出来的粮食,酿造出千年醇香的酒。如是,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
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中,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第一章 都江堰与水井坊对视千年
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形同一座酒坊
二王庙只是古蜀人治水的一个文化标志
李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块“卧铁”
都江堰之“道”的偶然与必然
都江堰上溯的岷江源起……
“八代都郫”迁治成都的漫长历程
一座城池的“水元素”
第二章 遍地水井酿出千年一坊
李冰的“二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文走向
绕膝成都的“二江”,自唐代开始就已经很宽很深了
“二江”似一位哲学大师,见证着朝代更迭,潮起潮落
汉代水井,承接着千年使命
深不见底的成都水井
阅尽似水流年,成都古桥由此浪漫开来
在历代文人眼里,万里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桥
在马可·波罗的眼里,万里桥就是一个繁华的商肆
第三章 天府之国如礼器一样传承的酒器
酒器就是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载体
当陶器抵达彼岸时,青铜器已经在路上了……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酒器,袒示了“以酒曰礼”的酒文化
青铜酒器逐渐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物
水井坊遗址的牛眼杯,道出了蜀都特有的酒风酒韵
第四章 千年老窑吐出的芳香
时空隧道里,窖池与“面店”的因果关系
水井坊遗址的古窑群,见证成都酿酒技艺轨迹
当“造酒鼻祖”进入“鸡与蛋”的怪圈
古蜀时酒已悄无声息地融汇到政治、礼仪生活中
“以酒为醴”的“礼乐”时代悄然降临
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人们对酒的崇拜不压于对神的崇拜
第五章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品牌效应
到古琴台去感受风花雪月的意境……
在这里,杜甫写下“酒肆人间市,琴台日暮云”
娱乐和酒,给了成都放纵的理由……
另一位“大儒”写下流芳千古的《酒箴》
好酒垫底,成都“名人榜”几成“文人榜”
有了酒和茶,成都这座城市才有了精气神
第六章 汉画像砖见证成都人独有的丰厚
汉代成都,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标本
数千年前的汉代,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三千年前的成都,就是一个鲜活的酿酒博物馆……
画像砖浓缩出一幅幅佐证天府之国妙蔓的图画
农耕文明的伟大,粮食不再作为基础生活品之后的文明路程……
汉代始,成都便成就了“天府粮仓”美誉。
第七章 两个“陕西人”在成都的爱恨情仇
乾隆年间,一位“安分营生”的陕西人走上了蜀道
水井街的魄力成就了水井坊后来的实力
又一位“陕西人”让成都刻骨铭心……
“张屠夫”走了……留下虎狼遍地!
开明九世拉开了成都开国君王的帷幕……
刘备之后,轮流坐庄称王“你方未唱罢我亦登台”
“前蜀”“后蜀”粉墨登场……
两个“陕西人”背后的“五次大移民”帷幕
第八章 全兴烧坊传承的悠远与绵长……
“中国白酒第一坊”慢慢浮出水面
从“薛涛酒”到“福昇全”辉煌历程
窖池里酿出妙不可言的“活体文物”
一部“水谱”孕育出风骨无限
这里像秘室一样掩映着中华文明辉煌的一角
“高脚大酒杯”延续的文化命门
把历史和未来嵌入老成都的DNA
第九章 成都酒吧与成都茶馆的永恒对话
“酒吧”和“茶馆”熏陶下的“成都速度”
成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别称——“中国茶都”
成都是个大酒吧,酒吧是个小成都
古老酒吧里走出的“仙”字辈豪杰
试问古今文坛,谁把酒问青天
美酒成都堪送老
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形同一座酒坊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另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曾经撰文说过,流经天府之国的岷江雪水,在经过千百年的冲刷与沉淀之后,径直流到了以休闲而著称的成都人的茶碗里。事实上,这股裹挟着几分野性的岷江雪水,不仅仅流到了成都人的茶碗里,更是流到了成都人的血液里——通过与酒曲发酵,直接进入天府之国的精神血脉。其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岷江雪水必须经过的咽喉要道,两千多年来,这股世间神奇而清澈甘甜的雪水,就这样滋养着这方神奇的土地。这是大地的赐予,更是人类智慧的展示。
在滔滔雪山水的昭示之下,都江堰和水井坊在有意无意间对视千年,成就一部人类无字史书。书中的很多内容或许我们都难以读懂,但上面无不镌刻着中华文明的诸多元素。
酒,世称“百药之长”,在中医药学中,素有神奇功用。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料,主要不是为了解渴,而是带有刺激性,可以使人麻醉,使人兴奋,可以舒筋活血,除湿去寒。因为,酒液里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酒精。酒有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水是酒的血液,我们早已经知道,水的品质好坏直接反映到酒的品质上,一个地方能出产好酒,水是最重要的物证。天府之国有幸,因为它拥有一个举世无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天府之国更有幸,因为这举世无双的都江堰万年雪水,酿就了那坊悠久传承的人间佳酿。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更孕育着这方人文,因为有了它和它们,成都才会是今天这个美丽的模样。
都江堰的水以及被水滋养出来的粮食,酿造出千年醇香的酒。如是,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
我们暂且搁下处于“前店”的水井坊不表,本章重点阐释前店背后的“后坊”都江堰,以及都江堰所带来的独特的水元素。
关于都江堰的水,在《水润天府》一书中我有过较深的体验。在落笔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也曾两次来到都江堰,倾听她老人家的吩咐和召唤,因为每周都要去青城山做爬山运动的我,慢慢地已经形成了这个习惯。但令人神奇的是,我每一次来到都江堰的身旁,都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南桥下的水有时更加恣意,离堆旁的树已经半拟人化了。因为地震,二王庙虽然无法进入,但远远眺望,另一种崇敬之心更加溢于言表,千年索桥在空中晃悠……再走近些,慢慢地,我们知道了迷宫般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治水韬略主要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
就像一出戏一样,它们虽然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但都是奔着都江堰这个“主题”而来的。坐在离堆的茶水旁,有时我会凝望着宝瓶口出神,那一弯弯清澈的“内江水”,列阵似的向我们拥来,又列阵似的离我们而去,那么规范那么有序那么虔诚……有时我甚至在想,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宝瓶口,就能灌溉上千万亩良田?就能够灌出一个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就会因此而泽被千秋?虽然我知道这是上千年的事实,但我仍不免生出这样幼稚的想法来。因为那股看似微不足道的水太过神奇,因为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太过英明(虽然那些祖先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李冰一个人身上),我还为祖先的另一种智慧而折服——“宝瓶口”这个名字太美了,只要你坐在此地,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万分贴切的名字。虽然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字众多,光辉篇章无数,但“宝瓶口”三字却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形状,就像中华民族的万千精华都已收入这个宝瓶一样,留下瓶口任后人慢慢享用,造福万代。
写到这里,我仍忍不住要带着一种偏见和特殊情感,再一次介绍一番都江堰水利工程。除宝瓶口之外,我们还知道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为引水总干渠,由飞沙堰、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泥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外江为岷江正道,以泄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至沙黑可供右岸灌区用水。由于堤岸修筑于卵石和沙砾之上,在冲积很探的河床上不易筑成永久性堤岸,所以采用竹篾编成竹笼,里面装满巨大的鹅卵石层层堆积以使堤岸牢固。
这种教科书似的介绍我知道有些太落俗套,但为了节省文字,也只有如此了。
就像一座酒坊的设计原理一样,由于三大主要工程的合理规划布局和精心设计施工,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泄洪等综合作用。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时内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在河流弯段末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泄洪排沙;宝瓶口凿通玉垒山使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引向成都平原灌溉上千万亩良田,宝瓶口在人字堤配合下又能控制内江少进洪水,减少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
P5-8
成都酷似一座巨大的窖池
黄建勇
1
对成都这座千年来从未改名换址的城池,尽管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有过令人叹服的吟咏,但作为生长在成都这块土地上的一分子,我还是禁不住心中的溢美之辞。
严格说来,经过历史上“五次大移民”的岁月洗礼,作为土著的成都人已经绝迹。但成都人的幸福指数,成都人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热爱与呵护,是绝对真诚和令人感动的。不说远了,仅仅一年前那次大地震,成都人表现出来的乐观、宽厚、智慧的生活态度,足以让所有成都人自豪。
地理意义上的四川又称盆地,成都乃是盆底。盆底最低,具有积聚效应,各种优秀的东西都往盆底流,有如“水库效应”——兼容并蓄、八方集辏、融合发散。成都这座城市秉承了巴蜀之地最多的钟灵秀气,汇聚了川西坝子所有水流的方向,将蜀文化的深厚底蕴隐藏于山水草木之间,如水一样保持着穿透时空的生命力。
成都位置独特,上苍在这里绘制了典型的“二龙戏珠”原型,成都的左边是龙门山脉,右边是龙泉山脉,这两大山脉都绵延数百公里,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就是其中的一条“龙”(龙门山断裂带)被舞动起来震惊世界。作为其中之“珠”,成都就嵌在其间,在这次大震中却意外地安然无恙……专家解释成都特殊的地质构造时,曾形象地用“遇强不弱”来比拟,更有专家称“成都是一块灾害中的‘飞地’”,真可谓天造一个“天之府库”,个中之谜真是高深莫测神奇无比。
2
在我这个与酒打交道二十多年来的人眼里,成都就是一座巨大的窖池,“成都文明”所有的一切,全在这座窖池里发酵生香。这样的观点在1998年8月19日那个特殊的日子更加地强化了。是日,水井坊酒窖旁被几位工人师傅意外地发现了“古董”,我很长时间盯着“中国第一坊”中的“天锅基座”出神,也一直在思索其中的“为什么”,认为是成都酒文明的又一次辉煌开启之日,因为上帝安排这样的仪式是偶然中之必然,更是极具匠心的。
毫不夸张地说,“水井坊”只是古蜀文明这个千年窖池中,最闪光的某个部分而已。从元代细数过来,水井坊窖池的历史或许不过五六百年时间,但由此一直往前上溯,酝酿水井坊的这片黄天厚土却一直熠熠生辉。往事越千年,对此我也真正理解了作者为何要把书名冠之以《千年一坊》的良苦用心。因为此时此地此景的水井坊,从文物发掘,文化传播到文明见证,她已经不再仅仅属于水井街21号那一千多平方米开挖出来的酒坊遗址,她属于古蜀这片天空,属于中国,也属于人类。
3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对于天府之国而言,李冰父子把一个“水”字理解得全身通透,创意无限。因为这之前古蜀这片土地上并不是“水旱从人”,而是“水旱祸人”,作为四川的盆底,成都平原一直被水患所折腾得苦不堪言,是李冰神话般地打造了都江堰,让水驯服为人类造福。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两者因水而生,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另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就像成都典型的农耕文明——水井坊的前店后坊一样,都江堰的水以及水滋养出来的粮食,酿造出千年醇香的酒。如是,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
4 相当长一个时期,“井”其实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命源泉。《释名》对“井”的解释是:“井,清也,泉之清洁也。”“挖地三尺见水”。成都自古地卑湿地下水丰富,漂浮在水上的成都,一个重要的标志便是遍布全城的水井。住在城里的成都人家家户户都依赖水井过日子。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成都人都一律吃井水,描写成都甚为权威的《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城内共有水井2515眼,时城内街道438条,平均每条街巷达5口井。当时的河水(岷江进城的水)虽然清澈甘甜,但成都人很少有吃的,几乎都饮用地下井水。他们也有非得用河水不可的时候,那就是“点豆花”,只缘岷江水点豆花才好吃。其实在那时豆花是奢侈品,人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往往都是有客人或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挑水夫在老成都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既挑河水,也挑井水。茶铺挑水多为包月,住户往往是临时喊,那时每条街道都有挑水夫,而很多城里人不请挑水夫,因为水井说不定就在自家屋檐下。
成都水井深不见底。正因为此,才有了水井坊这个美名存载的基础与可能。
5
酒,世称百药之长,在中医药学中,素有重要效用。它有水的外形,火的性格。而最能理解和展示这种特殊液体的,要数酒器了。酒器所延展的历程,成为一个民族传承的过程。从土陶器,到瓷器,再到青铜器……酒器的提档升级,无不印证着文化与精神的久远与传承。
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里有大量陶器和陶片,其中最易忽略也最易扯人眼球的,便是那不可多得的酒器,这些酒器中既有酿酒用的大量陶罐,更有数量众多的盉、觚、壶、勺、缸、瓮等,还有铜酒器,如尊和罍等。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可以说,5000年中华文明一路走来,很大程度上都与酒和酒器密不可分。礼器一定意义上是与酒器对等的。
酒器就像母亲的子宫,孕育、盛满和贮藏着人类文明的一切。在那里,会萌芽出和平与战争,风花与雪月,才子与佳人,还有唐宋元明清……
从水井街酒坊遗址出土的牛眼杯身上,我们看到了“蜀酒”和“蜀瓷”的渊源与流长,成为“蜀酒浓无敌”特有品格传承的佐证,点出了饮酒真谛,也道出了蜀都特有的酒风酒韵。
6
数千年的历炼,成都炼就了一个“水渌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生态城市,又炼就成为一个“诗人自古例到蜀,文宗自古出巴蜀”的文态城市。
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成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雨量充足,一年中的阴天260多天,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窖池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和酒糟发酵极为有利,因此如何精心保护窖池是全兴烧坊的一大秘而不宣的传统。
寄语刘伶休去远,芙蓉美酒问全兴——极负盛名的全兴酒就是享誉中外的水井坊酒之源头,而全兴酒的直接前身又是明代的“薛涛酒”,“薛涛酒”则脱胎于唐宋时期的成都名酒“锦江春”,“锦江春”则与唐代成都盛极一时的土贡“生春酒”一脉相承……
正是这一无法割断的文明血脉以及水井坊传统酿造技艺和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水井坊酒不可复制的尊贵品质,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成都造“品牌”——千年一坊——水井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