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篇雪》是李娟的第一部作品,写的是李娟在少女时代跟随家人在新疆阿勒泰草原生活和做生意的全部故事。通过码庄子、搭帐篷、做生意、赶牛、牧羊、找麻雀、住山野、走戈壁、挑水、吃抓肉、打工等一组组活生生的真实生活画面,向外人展现了一幅幅不为人知的阿勒泰生活面貌。这些古老而又富有尊严的真实生活,充满灵性,宁静而又厚重,是一部令人如痴如醉而又深藏原始野性的西域牧歌。作品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众多媒体纷纷指名称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九篇雪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娟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九篇雪》是李娟的第一部作品,写的是李娟在少女时代跟随家人在新疆阿勒泰草原生活和做生意的全部故事。通过码庄子、搭帐篷、做生意、赶牛、牧羊、找麻雀、住山野、走戈壁、挑水、吃抓肉、打工等一组组活生生的真实生活画面,向外人展现了一幅幅不为人知的阿勒泰生活面貌。这些古老而又富有尊严的真实生活,充满灵性,宁静而又厚重,是一部令人如痴如醉而又深藏原始野性的西域牧歌。作品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众多媒体纷纷指名称赞。 内容推荐 《九篇雪》是李娟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文笔和口碑最好的作品之一,主要描述的是她在阿勒泰的神秘生活,一经出版,就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好评如潮,各路媒体纷纷争相报道,梁文道、柴静、朱天文、李敬泽等知名作家也公开点名称赞。 虽然出版多年,但今天读来,作者那种与众不同的文笔依然让人心潮澎湃,就像突然发现从未见过的美。 现在,它已成为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目录 再版自序 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 交流 马桩子 小孩努尔楠 赶牛 在河边 妈妈知道的麻雀窝 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 吃抓肉的事 行在山野 吃在山野 穿在山野 住在山野 野踪偶遇 这样的生活 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 什么叫零下42度 牛在冬天 花脸雀 富蕴县的树 落叶的街道 房子破了 荒野花园 魂断姑娘崖 挑水 像针尖 空手心 这样的生活 和鸟过冬 有关酒鬼的没有意义的记叙 补鞋能补出的幸福 草野之羊 九篇雪 草野之羊 星空 森林 蝴蝶路 童年 暴雨临城 青春五号 孩子的手 风雪一程 越过这片戈壁 南戈壁 故事 试读章节 他们在车上冲我们的新晾衣架欢呼,祝我们生意兴隆,祝我外婆万岁。 结果,不知是心诚还是怎么回事,架子一立起来,生意马上一下子好得不得了!细察究竟,居然是晾衣架的功劳!不过现在不能称之为“晾衣架”了,因为所有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山谷的牧民们都拿它当马桩子拴马呢。 以前吧,他们骑着马来到这儿,绕着这片帐篷区走半天,终于在河对面找着桩子系了马,然后顺便在河对面的店里买东西。等转到我们这边时,东西都差不多置齐了,顶多探头进来瞅一下便走了。而现在他们一来,径直在我家门口系上马就走进帐篷,照着老婆开给的纸条三下五除二买齐了东西,打好包寄放到我们这儿后,再到另外的店里慢慢转。临走牵马时再顺便进来看一看,是否还有落下忘买的或临时想到要买的东西。 再加上这条山谷里的生意人也走了几家了,就没了竞争,所以嘛—— 我妈一高兴,一口气又在门口立了一大堆桩子。 每当我们弯腰出帐篷,一抬头,门口一大片马,连柴禾堆上也系着,简直让人没办法走过去。 我们跟着转场的牧民来到巴拉尔茨。这回不用搭帐篷了,我们在一个村子里租了间正儿八经的土墙房子。虽然又黑又破,虽然地上扫不完的土。 这里生意倒是不错,因此从没动过栽几根马桩子的念头。而且也没那么多时间,我们整天都得忙着在柜台里收钱。 还好马缰绳一般都挺长,进商店的人不用拴马,直接牵着绳子进店,马就在外面等。绳头挽个圈随手挂在铺着长短不齐的木板的柜台上(若沙依横布拉克的人也这么方便地拴马的话,恐怕帐篷就被拖走好几回了),倒也省事。碰到缰绳短的,够不着柜台的话,那人就把头从门口探进来打个唿哨,我妈一推我:“去!”我就乖乖跑出去,接过绳子,站在外面替他牵马。他则不紧不忙进房子和我妈慢慢喧话。 说不定我把马骑走,绕着村子兜几圈回来,他还在慢条斯理地选购东西。 有时候牵的会是一峰骆驼。我拉一下绳子它点一下头,跪下去,我又拉一下,它再点一下头,站起来了。我拉个不停,它开始不耐烦了,左右摇晃着头,磨着牙,突然大步向我走来。我吓得丢下缰绳就跑。 在巴拉尔茨,我就是一根马桩子。 喀吾图小镇的马桩子立在镇上唯一一条马路的尽头,面临河边的一大片墨绿的草场。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根。这是真正的马桩子,粗壮、高大,衬着对面山上分布的一座座东倒西歪的泥土房屋,有很古老,很乡村的感觉。周围没有树,视野开阔。只有它们疏疏密密,高低参差地立在天地间,稳然、怆然。 平时那儿很冷清,偶尔系一匹马,真是“古道西风,人在天涯”。不过牧业上下山经过就不一样了,那儿挤的全是马,五色斑斓一大片。加上马鞍子、毯子,以及披在马背上、垂在马腹上的手绣饰带……好一片图案与色彩的海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喀吾图别的哪个地方都没有这里这样热闹。 我每天挑水时都会经过那里,总是抬头望着眼前的桩子,从第一根数到最后一根,再从最后一根数回来。数一根走一步,咬着牙数的。那几根桩子似乎一根一根栽在心里,那个数字和桶中水一起,从桩子上砸下去,一下一下地,似乎要把桩子砸到完全没顶。 雪化完后,一个年轻人坐在高高的桩子上拉风琴。他坐得那么高,身后全是蓝天。我曾在一次婚礼的晚宴上见过他,他那时没拉手风琴,只是在宴席中静静地坐着。就像在那高高的马桩子上坐着时一样的。后来我向马桩子走了过去,他就拉起来,琴声从马桩子问一根一根绕过来,来到我面前。 P7-9 序言 2000年夏天,我二十一岁,已经在乌鲁木齐打工一年多,处境狼狈。便再次回到夏牧场上的杂货店,和妈妈、外婆一起生活。没多久,我九十岁的外婆摔了一跤,瘫痪了。为便于治疗,我离开了牧区,在县城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一边照顾外婆,一边写作。写了整整一个冬天,外婆终于有所恢复,我呢,也有了现在的这本书。 那个冬天是那些年里自己唯一的一段最完整、最平静的写作时光。书写得还算尽兴,虽然总是为外婆的病情难受,为未来担忧。这些情绪难免渗入了写作之中。 而这本书的初次出版则在2003年春天。出版后没几个月,在读过这本书的两位朋友的帮助下,我结束了多年的动荡生活,进入机关上班,从此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并在业余时间展开了稳定的文字创作。也正是通过这本书所打开的道路,我继续前行了很久,写出了后来的《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及《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直到现在的《羊道》系列和《冬牧场》,差不多都可算是这本书的延续。 可我是骄傲的人,多年来一直为自己年轻的笔力与年轻的矫情感到羞愧,怎么也不肯再版此书,只摘取了很少的一部分放入《我的阿勒泰》一书的最后一章中。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对它有需求,一些购物网也开始出售它的复印本和电子版,制作粗糙,错漏连篇。令人非常不安。于是,在这个夏天,在整修农村旧房子的紧张又劳碌的时光中,一闲下来就翻出电子版,断断续续读了一遍,时不时陷入当年那些欢喜和激动之中。仍然也会有羞愧,却已经很坦然了。于是决定再版。 幼稚也罢,矫情也罢,无论如何,眼下这些文字所对应的是曾经的一个真实的自己。只不过那个自己太年轻了。可年轻不正是幼稚与矫情的土壤吗?也正是同样的土壤,又长出了后来的坦率与勇力。一切走在必经之途上,一切毫无意外,一切无需后悔。 这些年来,总是听到很多声音称我为“天才”。可我想,所谓天才,应该是指那些起步早,起点高,一开始就能做到最好的人。而我,我并不是突然就成为了现在这样的自己。我的写作有着漫长而明显的进步过程。我不是天才。再说,三十多岁的天才,也实在说不过去。 总之,像最初的自己又站到了面前, 《九篇雪》又出现在这世上。在保留旧版本基本面貌的基础上,新版本修正了所有别字(实在搞不懂旧版的错字怎么会那么多!)和病句,已然全新的面目。感到松了一口气。 这本书的出版,即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感谢吧。 感谢刘亮程先生,当年正是他促使这本书的初次出版。 感谢李敬泽先生,2001年,他为我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这本书中的同名文章,是我在写作之初得到的最隆重的鼓励。 感谢贺新耘贺姐,我们正是通过这本书结下珍贵的缘分。2003年,她特意找到书中提及的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去看我。除了生活上的关爱,还帮我四处推荐文字,于是《南方周末》2004年为我开设专栏,自此,我的文字开始进入内地读者的视野。为此一定要感谢当时的编辑马莉,虽少有交流,但总是能感到她的诚善与认同。 还要感谢陈村先生,我们同样也缘于此书在网上结识,这些年他为我殷切发声,并助我打开了后来的出版道路。 还有其他所有的不吝于赞赏的编辑与读者,谢谢你们。正因你们,在写作上我从不曾灰心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