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编著者冈田尊司。
1、《怪癖心理学》是日本5年来最畅销的通俗心理学著作。
2、《怪癖心理学》揭示怪癖的真相: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多重人格等,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3、《怪癖心理学》使用了大量精彩案例,讲述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的。
4、怪癖是人的两面性的体现,人既有做正确的事的冲动,也有做坏事的冲动。一味压制做坏事的冲动,很可能适得其反。勇于正视怪癖,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能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低谷,收获健康幸福的人生!
《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编著者冈田尊司。
在大人看来千篇一律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小孩子却百听不厌?出了门总怀疑自己忘了锁门,一定要反复确认了才放心?看到别人遭遇不幸,心里竟会涌出一丝快意?对有裸露癖的人来说,演员竟是最幸福的职业?……出版五年来,一直雄踞日本亚马逊通俗心理学排行榜Top1的《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一书,旨在通过分析存在于人们日常行为中的各种怪癖,帮助我们发现并认识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事实上,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等所有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作者冈田尊司,日本权威心理学专家,他告诉我们:怪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去驾驭!尼采、叔本华、荣格等著名人物都为怪癖所苦,但也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查理?布考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毁掉了他们的异禀。”
为何害怕得到幸福
罪恶感是带有主观性的。虽然尼采和海明威都因为内心对父母的罪恶感而深受折磨,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犯过什么真正的罪过。只不过是父母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消极态度以及不幸的童年经历使得他们不得不产生那样的想法而已。
然而,被植入罪恶感的人经常禁止自己去得到幸福,他们还会刻意让自己有一个不幸的人生。这其中隐藏着一种“害怕幸福的心理”。
比如,有一个人遇到了自己的理想对象,而且马上就要结婚了,在别人看来这应该是这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可是他常常为此深感不安,因为他觉得“得到幸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对于这样一种心情,心理正常的人往往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在最幸福的时候会有这么消极的想法呢?可能很多人把这种心理简单地理解为“这个人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结婚前的些许不安,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但是,如果这种心理没有得到适当干预,多半会发展成一种精神病症。实际上,很多人在结婚前后所表现出的抑郁症或强迫性障碍、不安障碍等背后,大多隐藏着这样一种心理。
有一个女孩子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后,终于和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男人结婚了。不过,从结婚前开始,她就一直被某种精神病前兆困扰,觉得“我真的很怕得到幸福,我真的可以幸福吗”。可是,在周围人的祝福下,她还是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开始了新的生活。
婚后不久,她就出现了奇怪的“症状”。她开始担心自己之前犯过的错误或过失有没有引起什么严重的事故。
比如,在辞职结婚之前,自己所负责的产品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会不会由此产生什么更大的危害;自己会不会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开车撞到别人,然后又逃逸了呢。她开始为这些事情担心不已。太过在意时,她会读遍报纸的每个角落,看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报道。而且她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做这些调查。在确认没有什么相关的事情发生后,她会稍微松一口气,可到了第二天,她又会感到不安,然后重新做一次确认。不管如何调查确认,她总是无法感到安心,她就这样每天陷在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重罪的心情当中。
原本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因她的恐惧心理而变得完全不幸福了。最初还能勉强不被丈夫发现,可她做家务的时候越来越不得力,心情也越来越差,看着每天哭泣的妻子,丈夫不得不怀疑妻子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之后她便开始了与病症斗争的漫长生活。几年后,她找到了笔者,而在这之前,她也在各种医疗机构接受过治疗,但不安的心理状态依然没有消失。
在治疗过程中,这位女性谈了几件与病症有很大关系的事。 她和丈夫开始交往时,很不自信,觉得对方会在哪一天抛弃自己。于是,她觉得反正最后都是要被抛弃的,不如现在就和对方保持距离,对男友的邀请也从来都是采取消极的态度。看到她如此消极的态度,男友觉得她根本没有和他谈恋爱的心思,于是俩人最后分手了。
过了一段时间,她听说男友已经和其他的女孩子在一起了。在一次公司的酒会上,她便接受了另一名男子的邀请,并与之发生了关系。这之后不久,男友找到她并向她求婚说:“我不能忘记你。请嫁给我吧。”
女孩子当然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是眼前这个男人,所以对他的求婚简直是欣喜若狂,但同时她也心生内疚。虽说只有过一次,可是在他们分手期间,她和别的男人发生过关系。这位有洁癖的女孩子一直认为自己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觉得自己罪大恶极的强迫观念,以及必须要找到自己罪过的证据的强迫行为,其背后都隐藏着压抑在心底的罪责心理。
这名女性“害怕得到幸福,自己真的可以幸福吗”的想法,其背后隐藏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觉得自己并不值得拥有幸福的心理。
笔者在了解到这位女孩子的情况后,从相反的一面来解决她的心理问题,比如告诉她说“可能是因为你越来越有魅力,或者是因为他害怕你会被其他男人夺走,所以才会爱你越来越深”等,渐渐地,这名女子承认了这相反的一面。她的病症也逐渐好转,可以积极外出游玩了。
她的病症已经恢复了七八成,可是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恢复。她做家务的时候,还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做过什么失败的事情;在逗弄亲戚家的孩子时,她也会担心自己有没有伤害到孩子;对于生活和将来,她依然没有自信,态度非常消极。也就是说,这名女子根本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之后不久,她在与笔者的谈话中经常谈起有关她母亲的事情。起初,她非常依赖作为专职人员工作的母亲,而且她的病症会在她回老家时稍微有所缓和。
可是,与笔者的谈话治疗开始后,她对母亲有了其他想法。她开始不断谈起母亲从来没有表扬过她,母亲从她身上看到的只有缺点,而且经常对她说“你那样不行,不行”的消极话语。当她凭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做某件事的时候,母亲就会说“你肯定做不来”,而她也经常被迫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事。渐渐地,她开始不会自己做决定,总是等候着母亲的指示来做事。尽管她长得非常漂亮,可是因为母亲常常对她说讽刺的话,她便深信自己其实长得很丑。
就这样,这名女子渐渐发现,她如此没有自信,多少是受母亲对她的消极态度所影响。而她也发现,母亲这种经常性的批判否定态度,不仅仅是针对自己,对父亲和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人同样如此。 这名一直非常依赖母亲的女子终于开始与母亲保持距离。对于母亲的要求,她也开始采取不服从的态度。她开始客观地看待母亲对待父亲和兄弟姐妹的态度,回想以前母亲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她深刻地体会到,她现在的心理病症与母亲那种不公平的态度其实就是凹与凸的关系,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而与此相反的是,这名女子觉得丈夫和丈夫的家人从来都不会批评他人,她总有一种自己的优点被他人完全接受的感觉,渐渐认为自己能遇到现在的丈夫真的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对于母亲,她开始能够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母亲也渐渐开始至少在她面前尽量控制自己说出批评性的话语来。
这名女子开始认识到,母亲之所以对自己如此强硬,也许与母亲是由养母养大,是在被养母经常批评的环境下长大的原因有关。而母亲一边工作一边爱护自己也很不容易,她开始对母亲表露感激之情。最后她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变得比以前更深厚,充满爱意和信赖。
这个时候,她开始提出想要和丈夫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以前,她总觉得自己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根本没有工夫考虑生孩子的事情,并且,一旦有人提起孩子的事,她就会感到焦躁不安。现在,虽然她有想要孩子的冲动了,但还是担心自己能不能好好地养育孩子,会不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当然,这也是在她想要孩子之前会有的心理吧。
P187-P191
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
人类是具有两面性的生物。任何人都有生活中的另一面,我们既有做正确的事情的冲动,也隐藏着想要做坏事的冲动,这就是人类。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而忽视自己内心隐藏的另一面,只会让自己变得怪异。
为什么有些有社会地位的人,会因偷窥少女的裙底而被抓?又为什么有些明星因盗窃或服用兴奋剂而被逮捕?甚至一位普通的母亲为什么会将自己的亲生骨肉虐待至死呢?
难道这一类事件都只是一些发生在特殊人群当中的特殊事件吗?绝对不是!其实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具有危害性的不正常心理。
长期以来,我作为精神科医生曾经诊治过很多这样的心理病人,他们深陷异常心理状态而无法自拔,并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来。他们中有人从小没有得到家人的爱,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下长大,因此患上了异常的心理疾病;也有一些人过于要求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反而适得其反,偏离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人类本来就是具有两面性的生物,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强迫自己只去做正确的事情,结果适得其反,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当你能坦然地接受自己两面性的本质时,两面性的本性也会逐渐淡化,你会逐渐失去想做恶事的心理。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心理是正常的,往往忽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但是他们又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所以说,一味地要求自己做对的事情,好的事情,完全忽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有可能遭受到无法想象的困扰。
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你了解每个人心中都会隐藏着的另一面,这一面并非指人内心丑恶的异常一面,而是扎根于人性本质当中的一面,即稍微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性中的“恶”与“异常”。而且,如果能够觉察到潜伏在自己内心的异常心理,也能够帮助你健康安全地度过人生的低潮。“异常心理”不等于“精神障碍”
至今很多有关异常心理的书籍,其关注点基本上只是在明确阐述“异常”这一心理状态,我所读过的围绕异常心理展开论述的书籍,大多也只是在罗列解说各种精神疾病的心理病名而已。
这样的书籍与其叫作异常心理书籍,倒不如叫精神科症状学,又或者叫精神科诊断学更为贴切吧。
在有关异常精神医学的教科书中,无一例外都只是在单纯地讲述精神医学,即把异常心理与精神障碍做同一认定。换句话说,这些书籍都将异常心理直接看作精神障碍问题。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被看作有异常心理,那么判断这一点的前提条件便是这个人存在精神障碍问题。
我认为这种前提相当无厘头。首先,异常心理并不仅仅是伴随着精神障碍问题而来的,其次,精神障碍问题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由异常心理而导致的心理特征。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也经常会在某一瞬间受到“异常心理”的困扰而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异常举动来。而且,具有精神障碍的人也存在与异常心理无关的其他精神症状及困扰。
虽然具有异常心理的人,其内心存在一定的心理异常,但是他们几乎不存在精神障碍患者所具有的典型症状。异常心理症状也有可能在某种情形下暂时出现在一个健康的普通人身上。更何况对于异常心理这一概念,就连讨论如何给正常和异常这两种心理状态划定界限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两种心理状态仅仅只有程度与频度的差别而已。
异常心理中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于正常与异常两者意义上的差别,而在于两者的相连性,即正常人的心理有时会演变为极其异常的状态。我们如果能认识到联结异常与正常中间过渡的这一心理状态,就能理解很多极其异常的心理状态是如何产生的,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很多连自己也难以理解的异常行为。
本书的探讨点在于,介于正常心理与鲜明的异常心理之间、一种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现的心理状态。它与正常心理相邻近,稍一过度便会演变为异常心理。此外,这本书也会让你认识到,这种心理状态绝对不只是潜伏在某些特殊人群身边,而是同时存在于你我的内心之中。异常心理所传递的真相
我们之前讲到,大多数异常心理的萌芽都是在孩童时代,大多数人在孩童时期都多少存在异常心理的倾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克服它。
也有一些人不断受这些异常心理的牵引,渐渐走向极端,最终演变成不合常理的极端异常心理。
普通人有时也会因置身于强大的压力与理不清的纠葛当中,回归到本来应该已经克服掉的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从而失去平衡,走向极端的异常心理。这种情况的发生,多数是受孩童时期成长环境的影响。
生活当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业和工作上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看似已经完完全全克服掉了过去的伤痛,然而一旦遭遇强大的压力,曾经所经历的创伤又会重新浮现,他们会再次陷入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中。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一个人人格基础的形成,其婴幼时期到孩童时期的这段生活经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这段时期能够在相对安定的成长环境中度过,一个人便很难陷入极端的异常心理中,也很难做出危害社会、伤害自己的行为来。
透视各种异常心理的形态,其共通的内在要素也逐渐浮现出来。即异常心理会告诉我们人类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是什么。当这一事物受到威胁被掠夺时,我们为了弥补这一事物的不足,甚至会展开殊死搏斗。而我们在这一紧急关头所采取的作战策略,就是在内心形成某种超越常识的“异常心理”来抵抗这种威胁。
因此,了解异常心理,不仅会帮助我们了解异常心理的内涵及其应对方式,我们还会了解到,正常心理跨越界限踏入异常领域时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为了在人生中不迷失自己,幸福地生活下去,我们也要从异常心理中探讨一下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