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自2006年3、4月在天涯杂谈上帖以来,幸被大雪封山斑竹举为头条,更赖众多网友鼎力支持,使我信心倍增。时至今日,已续至四百多细节,离半千不远。而能以出版物面世,实乃幸事。
细节体现态度,而中国社会的细节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涓涓细节,汇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一个和谐的公民社会需要成千上万的细节建设。希望不远的将来,有一个细节中国……
本书第一部,包括了精选的一百多个细节。封面设计为医院处方形式。处方是个袋子,里面装着若干卡片,可作书签。装帧精美,富有创意,不然怎么能配得上此书的内容呢。在书中,细节经过分类整理,显示出整体性的构思,分为愚乐门、文化秀、社会场、思维度等若干篇章。从目录当中,亦可见《中国细节》层层递进的思想锋芒,即通过中国细节的小路找到新思想的大道。
《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一出现在天涯论坛和凯迪社区,马上引发了成千上万的跟帖。作为草根思想的代言者,作者将庞大的文化母题转化为伸手可触的生活片断,撕下所有的伪饰,从电影到饭桌,从网络到孔子,从情话到标语……剖析虚伪肤浅浮躁的表象,触及其隐含的文化机理,在对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诸多细节毫不妥协的探究巾,直逼这个社会的要害。
忠的悖论
忠,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忠君,是这一观念的最重要应用。
从大仁大义的角度说,“仁之忠恕”的“忠”该是忠于天下。但何谓忠于天下呢?谁来定义,哪里的标准,怎样解释?都很成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就特别需要一个忠的标准化组织和ISO9001认证。这个标准的认证者最后还是落在皇帝老儿头上了。于是,忠于天下,成了忠于我即天下的“朕”,成了忠于圣上。
当一个王朝正在兴起时,儒家的忠君观念会受到极大的宣扬。它促进了王朝的稳定与发展。而儒家思想更使得一个稳定的王朝系统达到超稳定。
忠,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是名利双收的好事。但忠臣也会遇到与大奸似忠者的斗争,这会有一些风险,也需要一些勇气。但自始至终,忠臣身上一直也没有丧失掉道德价值,身后的青史还会为此而定价。
首先就是所谓的愚忠,典型例子是岳飞。在他的背后,有一个不值得忠的君王——赵构。但岳飞是在抵御外侮,对民族的忠与对君主的忠还不能算是一个。
虽然儒家教导说要忠君爱国,但孟子也说民重君轻。这里就有个问题,岳飞是该忠于昏庸的赵构呢,还是该遇到昏君就反叛。反叛可能付出社会变革成本,而昏君一样可以使社会付出停滞与倒退的成本。到底哪个更值得、更合理呢?
儒家认为,无道昏君可以被讨伐,但必须依据天时,如武王伐纣。纣刚愎淫暴,武王得天时而诛无道,是以明君替昏王。
但更多王朝的覆灭,是因为叛变与弑君。这些,都是儒家极力谴责的,却也是经常发生的。所谓皇帝轮流做,明朝到我家。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那些奸臣贼子,何曾以“半部《论语》”自我约束,又何曾不以儒学标榜于天下。而他们也正是钻了儒家一个很大很深的空子,才得以成功地改朝换代。
这个空子就是:忠君的悖论。
当旧王朝行将就木,新势力正在崛起,每个身处其间的人都会面对两难的选择:是继续忠于旧的,还是赶紧效忠新的?
明朝末年可说是一个关于忠诚与背叛的很有意思的例子。
那时候有三股政治、军事势力。一个是奄奄一息的大明及其皇帝崇祯,一个是雄踞东北的气势汹汹的大清及其皇帝皇太极,一个是起于草莽的农民起义军及其首领李自成。那么现在要讨论的,就是崇祯手下的那些大臣对他和大明的忠诚与背叛都意味着什么。
继续忠于明,是儒家的要求。崇祯也不是个无道昏君,他励精图治想有中兴。然而国将不国、世事难济。怎么办?是杀身成仁,还是忠诚到底,抑或投降强敌。崇祯吊死煤山,南明小朝廷还想做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美梦。大明臣子们的内心中无不激荡着这样的矛盾。
袁崇焕,军事天才,曾任蓟辽督师,屡次打败皇太极的进攻,被视为其克星。此人忠心耿耿,一直活跃在抗清前线。虽没有兑现复辽的承诺,却能始终保证锦州防线不溃。后来,皇太极绕过辽锦直取京师,袁崇焕回援至北京城下,依然能打败清军。但崇祯还是认为其有谋逆之心,将其冤杀。
吴三桂,其家世代宗亲,为山海关总兵。李自成破北京后,他就投降了,仍镇山海关。李自成部下刘宗敏霸占了他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迎清兵。清康熙时,他在云南叛清而起,战败而亡。
侯朝宗,桃花扇里留了辫子的大才子,当初也是明朝的名流,和江南名妓李香君相爱。一朝天地巨变,竟也剃发投清。李香君刚烈重义,即刻与侯朝宗拜拜了。 袁崇焕、吴三桂、侯朝宗、李香君这四个人对于忠于君上、忠于民族、忠于天下显然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应用。他们的内心都是相当矛盾的,该不该忠,该对谁忠,该怎么忠,什么时候可以不忠。自欺、欺人、心理暗示、自我安慰、自沉青楼、清风不识字、借古讽今、聊以诗词、看励志读物……
是该如袁崇焕那样死忠到底,还是像吴三桂那样三姓家奴;是像侯朝宗那样要风流不要名节、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如李香君那般不仅忠于爱情更忠于民族。他们的心思正是当时天下人的心思、正是当时那么多默默无名的其他人的心思。
还有明朝那些汉族遗臣,他们是继续忠于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还是投降到满清的怀抱呢?老主子还在,就是远点,在南边,南明的福王。新主子近,在跟前,但是是外族,大清八旗。到底忠于谁才好呢?
如果说儒家也有这样的教导:一旦臣子换了主子,就必须对新的主子忠诚,那么这样的忠诚也不会持久,因为还可以再换,不断地换,一天换仨,可以忠诚三次呢。那个时候的人实在很苦恼啊!
当一个旧体制行将崩溃、一个新王朝即将诞生,当一个末代君王还在高举忠字旗而臣下各怀心思,当一个民族没落而被另一个民族征服,当传统的道德价值面临几百年一次的新轮回……
到底,“忠”为何物?
儒家虽然给出了忠于天下和忠君的大致道德轮廓,却没给出更加细致的机理,导致出现了相当多的矛盾与死结。
如:
本民族与外族的不同,
民族与天下的不同,
国与国之间的更不同,
而国与天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儒家和儒学是土生土长的汉族货色,主张与推崇的也是所谓的民族英雄。如岳飞之抗金,文天祥的伶仃洋之叹。他们都是忠于大汉民族的,都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中丹心照得了汗青。这里,就有一个比忠君更大的概念,忠于民族。但是,是否投降外族就是汉奸呢?金占领了北宋的北方,元统治了南宋的疆域,那些还在这北方与南方土地上生存、生活的汉人是不是都是汉奸了呢,是不是都该以死相拼、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呢?
这又回到了我曾在《汉语的双重人格》中里所说的,既然有杀身成仁,也就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儒家的价值体系并非是绝对的,或者说,并不是汉族人安身立命的唯一。如果一个民族的人都拼光了,那还谈得上什么忠于民族呢?连民族本身都灭掉了。
P261-264
分析中国社会,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你身居其中,时常可以进行一番或蜻蜓点水,或翻天覆地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有着非常实在的功用,也未见得就没有十分高妙的道理存乎其中。
凡对中国社会的分析,肯定是从现象开始。而现象也能分成几类:亲身经历、新闻事实、历史记录。
每个人都是从亲身经历开始思考这个社会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极其剧烈的变动,前所未有。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书写历史,且唯有不自觉地写才能真正写好,而非跟吉尼斯纪录似的,以创造历史为目的。
新闻事实补充了亲身经历的盲区,又可与之相印证,让我们确信我等生活的是一个既理性又荒谬的世界,并努力通过理性去证明荒谬之合理。一般说来,越与每个新闻接受者的生活接近,新闻的真实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走在中国细节的小路上(代后记)
分析中国社会,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你身居其中,时常可以进行一番或蜻蜓点水,或翻天覆地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有着非常实在的功用,也未见得就没有十分高妙的道理存乎其中。
凡对中国社会的分析,肯定是从现象开始。而现象也能分成几类:亲身经历、新闻事实、历史记录。
每个人都是从亲身经历开始思考这个社会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极其剧烈的变动,前所未有。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书写历史,且唯有不自觉地写才能真正写好,而非跟吉尼斯纪录似的,以创造历史为目的。
新闻事实补充了亲身经历的盲区,又可与之相印证,让我们确信我等生活的是一个既理性又荒谬的世界,并努力通过理性去证明荒谬之合理。一般说来,越与每个新闻接受者的生活接近,新闻的真实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时,新闻媒体也是有口碑的,由此也可推知新闻的真实性如何。
历史不过是过去的新闻,所以其真实性更差。历史资料可以有实物、视频、图片、音频、文字四种,可信度依次下降。
但往往就会有人通过“更可信的方式”来伪造历史,如视频。因为拥有完整的历史视频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了角度选择、剪辑删除、保留开放之后的记录。如同剪辑电影,一段素材完全可以剪出两个不同的故事来。但越是古老的影像,就越真实,因为那时还没有可以作假的技术,而作假的技术总是落后真的技术一点点。录音就更容易造假了,不然何以有些歌手在光碟上的留声总是好过现场呢?
幸亏在十九世纪前,还没有这些,只有文字与实物。一个可信度最低,一个可信度最高。但还是有人在实物上下工夫,使其看起来可信,比如假古董的做旧技术。
若将这些历史记录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比照,则每个人都会感叹:哦,人究竟还是猴子变的,原来历史就活在当下啊。人人都成了考古者,并发现那些能生动映照当下的历史记录必是更接近真实的。
中国社会的当代现象有别于古代和外国,实乃独一无二,因而就更加宝贵。其中的细节存于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汉语文字、政治经济、传统思想、历史记录、体育竞技、法治进程、教育传承等当中,比比皆是、处处都有,只要悉心挖掘就能见宝。自表面常态观察进去,就可在无数奇特的细节中见出异常的机理,使人哑然失笑、会心一笑、仰天长笑、捂着肚子笑。活在当下是如此幸运,不必再以历史为戏剧之大成了。
若细节只是罗列现象、借古讽今,则并不能使我等前进哪怕半步,倒是满足了一些心怀天下的欲望。若以儒、释、道的方法去解读中国社会,或以西方思想工具去做,都一样不能使我等的见识更上一个台阶。那就是邯郸学步,只不过一个是古步,一个是洋步。
如今中国的经济、文化都是一元与多元、主流与另类纠葛一起的那样一种形态。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细节就显出了它的意思和意义。将细节的内容与这个宏大背景联系起来,细节不再是细节,背景也不再是背景。细节分析若不是反映出这样的叙事背景,就不会有新意。而新意的得来与得来的新意,若不参照这个背景,就不会是新思想的前奏。那么,解读细节的思想工具又是什么呢?
当我把自己的一些随笔集结起来命名为“中国社会细节”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些感觉了。后来我在那些写好的细节里发现。使用“细节分析”法竟能逐渐穷尽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属性、状态,进而挖掘出一座埋藏在社会地层之下的新城池。那里面就蕴藏着新思想、新理论、新潮流。于是细节分析就跟考古似的,但这样的考古是为发现古来没有的东西,或者说是那些自古就没有被揭露出的宝贝。
新方法会带来新思想,新方法也是新思想的一部分。无论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石器作为劳动工具直接定义了那个时代。细节分析也是这样的工具:它远接上下五千年,近找东西南北中,绕了一大圈子总离不开当下的现实。只在当下的现实里,才会浮出细节的感觉和感觉的细节。
我在大学学的是应用数学,尤其喜欢的一门课是数学分析。微积分是数学分析的重要工具,通过不断小下去的细节来逼近一个真值。那么,对于中国社会细节来说,这个真值是什么呢?
细节分析既然是建于事实逻辑之上的解读,就有着玉树临风的价值判断。正如国学不是为了抵御西方思潮、实在是人类思潮的一部分,细节分析虽以中国社会为样本,却不只着眼于中国特色,而是要着力逼近人类思想的普遍真值。
或许,对中国社会的细节分析会形成另一部《金枝》或《古代社会》。或许,通过中国细节的小路,我们将会找到新的真理大道。
DAFU ME:
开口是银,一片嬉笑怒骂。长读完毕,大喘一口粗气,思想原来可这样存在。
自自爱:
一个人有点思想的火花并不难,难得的是把这么多火花都条条理理地摆清楚。
孟来2005:
好文章!独具只眼,一针见血,刻薄得深刻又可爱。赞。
人生中第—个马甲:
这个前所未有光怪陆离乱象丛生的社会,确实太需要有人去记录它了。不需要任何的夸张和着色,它本身的精彩度就够了。谢谢世纪婴儿有耐心作这个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