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才叫爱孩子:当人们一窝蜂地将给孩子花钱、为孩子铺路搭桥当成是爱孩子的方式时,这本书,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父母的职责,不是让孩子快乐,而是让孩子拥有面对不快乐的勇气,而这种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才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
孩子也需要被理解:幼儿期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噩梦,但他们每一次乖张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在教育孩子前,我们先要弄清楚孩子心中真正的想法。
是教育,也是父母的成长:为人父母,本身就是一次修行,而面对一个幼儿期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也在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这一路,孩子与我们都在不断成长。
《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长》中,托娃·克莱因博士凭借20年幼儿教育领域的经验,集合数以万计父母的心声,告诉我们: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读懂他们的想法,并和他们一起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才能让他们拥有璀璨的未来?是提供物质上的丰厚?还是培养各种兴趣和技能?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每一位父母就都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将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可什么才称得上是“好”,我们却并不确定。
在《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长》这本书中,托娃·克莱因博士凭借20年幼儿教育领域的经验,集合数以万计父母的心声,告诉我们: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读懂他们的想法,并和他们一起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种与喜悦和困难交锋的宝贵经历,才是足以影响孩子未来人生的关键,才是我们能给予的好的爱。
长大成人,是一条无可逆转的道路,因此更需要每一步的悉心关照,俯下身,到孩子的世界看一看吧,最终,我们都要学会用他们想要的方式,陪其成长。
在规矩中长大的孩子, 才能享受自由
研究育儿问题这么多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父母在谈及育儿理论的时候,全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他们了解最新的育儿观点,对育儿专家们的名字如数家珍,而且很愿意尝试那些新锐的育儿方法。
但是,一到了具体生活中,这些信心满满的父母却成了另外一副样子:刚才还说要和孩子做朋友的妈妈,而今正在崩溃地捶墙;一个小时前还决心要始终和蔼可亲的爸爸,此刻则皱着眉头马上就要吼出声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因就在于,育儿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琐碎繁复。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其实就是由一件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串联起来,吃饭、睡觉、上厕所、玩玩具……每一件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心性,但也常常会耗光我们的耐心,让我们重新变回抓狂的父母。
而这,也就是我之前一直强调要给孩子立规矩的意义所在——规矩不仅可以让父母在育儿时更有章可循,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越是有规矩的孩子,也越能享受自由,并从中获得裨益。
而立规矩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要建立时间感。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没有什么时间概念的,昨天对他们来说,跟半个月前没什么不同,而明天对于他们而言,则无异于下辈子。有时候孩子闹脾气想要吃某样东西,或者去游乐场,父母即使许诺明天就实现,孩子还是哭闹不止,于是父母们开始不满:
“就差一天而已,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并非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在他们的脑袋里,明天根本就是个遥遥无期的所在。
立规矩可以让孩子逐渐产生时间概念,比如我们告诉他:“每天饭后读一个小时的故事书。”这一习惯持续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大概就会对一个小时有了概念。而建立时间概念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墨守成规,每天严丝合缝地执行着时间表,恰恰相反,立规矩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孩子对于规矩的改变不再恐慌,不再觉得那是世界末日般的可怕和不能接受,并由此发展出灵活的适应能力,保障他们的成长,同时锻炼他们面对更多挑战。
立规矩会带来秩序感,而只有有了秩序感,才能发展出那些公认的人生关键技能,例如规划力、调度力和专注力。规矩既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又为孩子的生活各个板块划定了一条必要的界限,而规矩带来的秩序感,则可以内化成孩子的人生重要技能,并协助其实现成功的人生。
那么,父母究竟怎样才能帮孩子构建起一套规矩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重复。
对于孩子来说,重复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事物的学习掌握都需要重复练习。孩子不断重复练习一件事,直到精通擅长这件事,这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这也是孩子舒适感最强的时候。尽管千篇一律地做某件事,通常会让成人觉得索然无味,但孩子们却喜欢这种感觉:“明明白白的感觉真好!”
这里有必要再次提出一个育儿上的悖论:立下的规矩越多,孩子对于规矩外的情况越会心里有数,因此也就越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规矩的存在,让孩子学会了灵活。尤其是对幼年期的孩子们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他们需要知道这件事情做完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规矩让孩子觉得一切尽在掌握,自己可以预料并控制接下来发生的事,哪怕那些事情脱离了之前的规矩,但他们也能对这样的变化产生概念:“今天的晚餐时间要推迟一个小时?没什么,不过是读上几本故事书的时间。”
如果没有规矩存在,那么孩子就只能对一切变化被动接受,进而失去控制感。我的一位朋友曾这样描述她两岁的儿子:他正在睡前来回翻看图画书,听到妈妈说该上床睡觉时,小男孩边哭边嚷道:“我才不睡觉呢,我正在高兴地看书呢!”在他看来,此时此刻唯一要做的就是快乐地看书,因为没有建立规矩,所以他脑子里完全没有现在应该上床睡觉的意识。
正因如此,我们才求助于每晚(至少大多数夜晚)的睡前常规,帮助孩子完成从一件事情到另一件事情的过渡:“宝贝儿,我知道你喜欢这些书,那我们就先看完这本,然后就该好好睡觉了。”
规矩的存在,可以不断给孩子释放“该做什么”的信号,并在这种信号中让孩子实现不断成长。就拿睡前常规来说:孩子听到往澡盆里放洗澡水的声音,就知道“该去洗澡了”;洗完澡之后,他们就会知道要穿上睡衣;刷牙之后,他们明白接着会读两本故事书;读完书之后,他们知道自己会得到两个晚安之吻,然后关灯,睡觉。
幼儿期的孩子并不像我们,可以按时间组织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大脑结构还尚未发育成熟,不能靠自己组织想法和行动。这时候,就是父母们出手的时候了,他们需要我们为他们构建起一套规矩,之后他们自己学着去遵守规矩、打破规矩,最终锻炼出重要的自我调节能力。
P108-111
孩子,从此以后,我们互相关照
在正式成为父母前,尽管我们也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做爸爸妈妈的样子,也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和孩子是多么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但直到今天,我们才会明白,现实总会与想象的不一样。
我们的幻想中,必定没有孩子满地打滚、尖叫着哭泣的场景,更别说这一幕还发生在大庭广众的地方;我们的幻想中,必定没有孩子前一分钟让我们“走远点”、后一分钟又紧紧抓住我们衣角的状况;我们的幻想中,必定没有半夜十二点,我们头发凌乱,看着就是不睡觉的熊孩子,只能心中默默流泪的抓狂。
是的,幻想很完美,现实却凶猛异常。我们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曾经人见人爱、乖巧无比的天使baby,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为什么变得捉摸不定,一边表现着对我们的依恋,一边却又抗拒和我们在一起?为什么突然就有了那么多的鬼主意和坏脾气?
当孩子从婴儿变成幼儿时,育儿,也从此变成了一场战争。我们的口中开始有了抱怨,有了责怪,有了命令甚至奚落,我们开始简单粗暴地为孩子划定路线、描绘未来,甚至设定他们的性格和爱好。我们无视孩子的抗争,疲惫地拖着他们去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只希望在某一天,当孩子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时,可以明白我们的用心良苦。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其实,这一切还可以是另一副模样。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孩子并不需要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
是的,当孩子正式进入幼儿期后,确实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乖张,会顶嘴,会喜怒无常,但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正在成长。他们在这个阶段,开始经历很多个人生第一次,开始体会很多复杂的情绪,开始面对很多意外的波折。他们还没做好准备,这一切就已涌入他们的生活,而那些在父母眼中不可思议的表现,只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这是怎么回事?天哪,你们快来帮我想一想。”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肯按捺住自己那颗几近崩溃的心,俯下身,去孩子的世界看一看,便会明白种种表象后,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害怕的又是什么;便会确信即便孩子不停与我们作对,但却仍然离不开我们的陪伴;便会明白哪些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才算得上是最关键的砝码。
理解是最好的礼物,爱与守护是最好的教养,养育孩子,不仅是让他变高变壮,还要以孩子真正想要的方式,陪着他,一起面对成长中的一切。孩子需要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我们精心规划的那些路线,而是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读懂他们内心的渴求,在他们想要自由时远远遥望,需要安慰时用力拥抱,手足无措时给予引导,然后,任他们成为他们愿意成为的样子。 这便是童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这便是我们所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虽然也会鸡毛蒜皮,也有鸡飞狗跳,也会有数不清的欢笑和吵闹,但一个充满理解的爱的童年,却让孩子储备了在未来足以高飞的能力。而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印证了本书不遗余力宣扬的育儿观点——用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长。
孩子,在你之前,我们并没有什么为人父母的经验,而你也是第一次做小孩,面对你,我肯定会手足无措,而面对我,你也会有种种不适应。未来的路上,就让我们互相关照吧。这一程的悉心陪伴,并不是为了能够陪你走得足够远,而是希望在某一天注定需要告别时,你可以拥有独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