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编著的《自在山海间(路上的中国故事)》是行走文丛系列丛书中的第三本,记录了作者行走中国旅途中的见闻。作者在行走过程中并非泛泛而行,而是加入了对历史文化的咀嚼和品味,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热情、好客,使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在跟随作者行走过程中品味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高度,有体验文字与读者分享。
市场上关于旅游的书不少,但大多数有泛泛而走、旅游攻略之嫌,我们策划的这套文丛,在行走的过程中加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探讨和品味,使得旅途中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在山海间(路上的中国故事)/行走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作者 | 大力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力编著的《自在山海间(路上的中国故事)》是行走文丛系列丛书中的第三本,记录了作者行走中国旅途中的见闻。作者在行走过程中并非泛泛而行,而是加入了对历史文化的咀嚼和品味,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热情、好客,使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在跟随作者行走过程中品味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高度,有体验文字与读者分享。 市场上关于旅游的书不少,但大多数有泛泛而走、旅游攻略之嫌,我们策划的这套文丛,在行走的过程中加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探讨和品味,使得旅途中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感。 内容推荐 《自在山海间(路上的中国故事)》由大力编著。 《自在山海间(路上的中国故事)》简介: 与其蜗居于一城一地,何如出走于山海之间? 山海之间,即是中国。 站在家里的挂图前,每每被那些地名和线路所吸引,接下来发生的是什么?出走。在以往的时代,出走给人的印象大抵是贬义;其实,对今人来说,出走是幸运的。 把地图上那些曲折的线,换成脚下的、车轮前面的路,就是出走要做的吧。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随便一个人,已经有了比徐霞客更广阔的出走空间。同时,也照样不妨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说到个人向往的出走,假如归纳一下的话,理想的情景大致是这样:能够望到地平线的地方,能够临近海平面的地方,能够仰看朗朗星空的地方…… 目录 接触勐远寨 登临阿尔金 探访赫哲乡 守望琉璃坝 徜徉伊犁河 车过晴隆山 穿行云贵川 单骑走西口 放马赛里木 近观大运河 客居新光村 取道帕米尔 去往罗布泊 驶向永兴岛 禅悦柏林寺 溯流长江源 踏雪东三省 步量齐长城 投宿大崖湾 游走赣粤间 云游拉卜楞 周游春秋国 追寻滇缅路 醉在巴东城 后语 试读章节 车跑在景洪往南的路上,天热起来,两边葱绿的景色这么好,实在没必要急于赶路了。刚好,看见前面路边一棵浓荫遮蔽的大树,大家不约而同希望靠边停车。我跳下车,意外地发现坡下面有一泓溪水,绕过大树再看的时候,梦幻般呈现出一派青山拥抱、溪水环绕的傣寨景象。 准确地说,从大青树的上面冒出清泉,清泉化成碧水,碧水流淌下的鹅卵石清晰而晶亮;然后,流水从成排的傣家木楼脚下经过,竞还有几个衣裙鲜艳的傣家女,正在那水中洗头、洗衣。 于是,我们再走近一些就是不由自主,也是顺理成章的。 择水而居 我们正打算自主“参观”,恰巧遇见一位长者过来,身材瘦小,深眼窝,精明老练的样子。他旁边的年轻人介绍说,这是村长,问我们有何贵干?我们表达了对这座傣寨的由衷向往,于是村长欣然领我们正式从大道进村。用粗竹竿框起来的村口竖立着一方石碑,上刻:勐远城子村。 首先看到,许多人在河道里忙碌,岸边点燃了一堆堆垃圾和杂草。细看,忙碌的大都是身穿傣裙的妇女和女童。 村长打着手势现场解说:逢年过节村里都要这样彻底清理河道,就连被水冲乱的大小鹅卵石也要重新搬动与摆放。平时每星期小清理,保持水质清洁是傣家世代的传统。 旁边的人还小声补充,傣家男人除了制作工具、地里劳作和宰杀牲畜之外,其他事情都是由着女人去做,从不过多插手插嘴。 我一路抬头四顾,这勐远城子村的风水实在是好,四面青山,云雾缭绕;三支清泉从山上流下,汇成溪流,环绕浸润着村寨,这应该就是傣家择水而居的写照吧。东北面的山坡是郁郁葱葱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通老挝的昆曼(昆明至曼谷)公路从村边经过。我从地图上已经计算出来,往南再有120公里的磨憨口岸,就竖立着中老边境的界碑。 寨子里,二层坡顶干栏式的傣楼一座相邻一座,村长说一共105户,都被路径区分着,错落有致,式样和大小相仿,可见贫富差别不大,接近桃花源式的理想境界。 我们不觉间走到高处的小石板桥上,可见清澈的溪水从寨中弯曲穿过,男人在那里杀鱼、磨刀,成年男子的腰间好像都挎着竹柄的砍刀。女人们在水中的石头旁洗头,洗衣。据说她们差不多一年都穿裙子,这样便于涉水和洗浴。 一座座傣楼的木梁下,就像是万花筒。一些男人边说笑边剃头;一些女人抱着盆或箩筐走进磨房,等着把糯米打磨成粉,好做成过节的粑粑:她们也是说说笑笑;一些孩子在木楼梯旁游戏。挂满金黄玉米的屋檐下,老伯用砍刀把竹片削成细条,编制竹筐、鱼篓;抬头可见二层的露台上,少妇在奶孩子,婆婆在纺线。 寨子中央,是被四面傣楼围拢的一块空场,几家小卖部集中在这里,出售烟酒糖果酱醋方便面小百货之类。靠东有棵粗大的老树,浓荫下是一处用石头围砌的井口般的东西,里面立着四块大小不等的鹅卵石。村长郑重地说,这就是村寨的中心。我理解大概相当于“定心石”了。他们用河里搬来的石头印证着择水而居的信仰。 在它旁边,有一处封闭的小石塔,上方一扇小铁门,有铁锁,令人好奇。村长及时解惑说:里面摆着一把很长的宝刀,已经供奉了300年,每三年才打开一次举行祭祀,用一头小黄牛祭祖祭天。据说,黄牛迎刃即倒,而刀上不留血迹。现在,如果没有村委会的集体决定,绝对不能破例打开那只铁锁。我又在心里确认,这就是“镇寨之宝”了。 村长还边走边说,村寨民风淳朴和谐,没有争斗吵架,门户也不用上锁。对此我们都点头相信。 家的注解 跟着村长来到寨子的西南角,再次看到那棵枝繁叶茂的大青树,在树根旁青石砌成的桥拱下,冒出神秘的泉水。我猜想一定是先有了溪,才有了靠水而建的寨子。清泉形成一池碧水,之后变为环绕村寨的溪流。已近傍晚时分,赤脚的少女纷纷挑着水桶来到池边汲水,然后沿着傣楼檐下的小巷颤悠悠挑回各家。 在村长的引荐下,我们如愿投宿到紧邻泉水的一户四口人家。男主人岩胆(岩读ai,去声),女主人依光段,及他们的两个女儿。 我抓紧“察看”了一下这座傣楼。楼下朝阳的一面整齐码放着高高的柴垛,似乎足够烧一年的。后来听说,只要看看谁家的柴垛充实、码放整齐,就能判断谁家的女人勤快。这些柴火不是乱砍的树木,他们总是在旱季到山上找已经干枯的树枝,挑回来作柴。傣家还保持着房前屋后栽种黑心树的传统,这种树木速生耐燃,枝权繁多,越砍越生。 走上岩胆家的木板楼梯,二楼先是一间开敞厅堂,北侧是碗柜和灶火,东边是能坐的靠栏,南面有一方水泥露台,从这里看下去就是小溪。 在厅堂的西侧进入一扇敞开的木板门,是一间较大的厅,竹片地板,带穿衣镜的组合柜,当中摆放20英寸彩电和红色电话机;靠边有长竹椅,壁上贴了几幅风景画,东西不多,简洁利索。屋里亮着8瓦的节能灯。 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女主人依光段在厅里为我们铺好了地铺,厚实的褥子,绣花枕套,缎面棉被,干净舒服。在低柜里还码放着好几床被褥,据说傣族厚待来客,家家如此准备。 我曾经从专家的描述中了解到,傣家这种就地取材、开敞布局的木楼或竹楼,很适合湿热的气候和家庭聚居的习俗。采用尖顶重檐式的木框架结构,通风且隔潮隔热,空间宽大,而且还具有防洪、防震的功能,即使在洪水时也只会移动,不易倒塌,使用寿命可达百年。 这里的傣家,属于傣族中的“水傣”,他们的村寨临水而建,绿树环抱。在我看来,傣楼的造型和格局很像个“家”字,这也是对家的生动注解吧。我不免感觉,传统的傣楼胜似现代的别墅。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式,才真的是理应获颁“最佳人居奖”。听说在以前,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族多住在山上,现在他们不少人也住到了更为舒适的傣式木楼或竹楼里。P1-4 序言 在海峡两岸恢复往来之初,内地文化交流团到访台湾。席间,一位内地作家满怀热情地对一位台湾女作家说,有机会一定要到内地去走走,那些大山大川会让人心胸开阔的!这位女作家后来对人说,我要心胸开阔,为什么非要到内地去,我去过欧美非许多国家,那里不是照样有大山大川。 这位女作家是怎么想的不得而知,但在我看来,中国山水的奇秀、地貌的多样确实殊异于世界各地。凡走过三山五岳,走过青藏云贵等等,略知环球地理,游历过海外诸国的人,自会作出判断。 另一方面,在路上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应当会比从其他渠道了解得更丰富,更立体,更真切。真实的中国,本色的中国,远非彰显于北上广深之类地方,也并非仅存于五星景区或文化遗产;要揣摩这广阔多姿的国,常常需要离开都市,离开高速公路或铁路,走更多的省道、县道、街巷道、乡村道、羊肠道…… 有时候朋友会说,在国内不知道去哪里旅行才好。我会给一个稳妥的建议:去边疆,去少数民族聚居区吧,那些地方的自然与人文风情不大可能会让你扫兴。或者至少可以去各省交界地,因为相对偏远,较少受外界冲击而保持着某种质朴与惬意。 路上的感受,大体上就是看到了什么景物,遇到了什么人;景物是多少能预想的,而人却常常不期而遇。 在乌鲁木齐,人们都喜欢吃夜宵,出名的有个五一广场夜市,还有个二道桥烧烤夜市。友人告诉我,不要去二道桥。但我在夜晚走到了二道桥附近的露天夜市,找个空位坐下来,环顾四周,发现几乎没有汉人。要了烤串儿和啤酒享用起来。旁边是几个维族小伙,跟他们点头致意。其中一个举举酒杯说:“朋友!一起喝!一起吃!”不标准的汉语。 我把面前的铁盘子推到他们一边,他抓起自己的瓶子为我斟满啤酒,大家碰杯。有个卖花的小姑娘过来,他们把刚上来的烤串儿分给她一半。那个小伙子告诉我:“我叫买提江,是个打馕的。”他的手臂上确实有许多灼伤的印痕。又一次碰杯之后,买提江伸起拇指说:“朋友,你是好样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能跟我们坐在一起。 后来到了喀什。我当然要去看看高台上的传统民居,宾馆的人善意告诫我不要去。在傍晚前,我沿路走了上去,循街串巷。在每一户门口小心地探头张望,几乎都会遇到主人的笑容和招呼我进去的手势,禁不住好奇与感动,我跨到门里,土墙里面往往别有洞天,而且还会有瓜果的接待。道别的时候,我感到接近喀什噶尔了。 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以真诚待人,得到的将会是真诚,哪怕是游走在陌生的他乡、在陌生人中间。 那年我们从上海发车,穿越数省,走昆曼公路去往老挝,途中,一位队友提议绕道易武茶山,因为那里与普洱茶源和茶马古道相关。之后我们就转上了一条时而云雾时而青翠的盘山路。进到茶场以后,队中一老兄发现不过小乡镇而已,没有三星级宾馆,还延迟了去异国名城琅勃拉邦的行程,当即嚷着要马上离开。队伍出现了分歧。当这位老兄坐在地上发脾气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我说了这样的想法:你怎么就知道这里没有值得停下看看的理由呢?其实,当我们出发在路上的时候,走到哪里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只要出来了,只要在走,就没有走错的路,也没有冤枉路,没有白走的路。 所以在这里扯远一句,旅途中不妨少一些导航仪的指引,多一些兴之所至的经历。后来,我们果然在这古镇遇到了新朋友,在凤尾竹边的棚子下尝到地道的乡野饭菜,喝掉几陶罐醇香的当地米酒,走到几百年前马帮留下的十字商街,在老屋里寻得正宗的陈年茶饼。那位老兄比别人买得都多,那一场酒莱他也同样少不了痛吃痛饮。更不要说,登高望去这一方养眼的山水秀色了。 没有白走的路,只要是已经在路上。 后记 把这些年在国内行走的一些路线整理记录下来,让那些情景和人物定格在这里,也是作为时下中国的一种个人化的备忘了。 还有许多曾经的出走尚未整理成篇,但同样让我时常回味。比如粤赣闽交界之行、浙闽赣交界之行、粤赣客家之行、黔桂山水之行、湘鄂西之行、宁夏贺兰山至六盘山之行、徽州之行、藏地之行、胶东环海之行、大别山麓之行……倘若不一一记录下去就总是遗感。 而那些在这里记录并呈现出来的地方,有的我似乎不忍再去;因为变化实在太快了,我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不知道能留下什么。我不知道,琉璃坝的川西大屋还在不在,大崖湾的乡村小学还在不在,勐远寨的傣家吊脚楼变没变,腾冲城的那片夜市拆没拆…… 好事要趁早,如果想到要去什么地方,就抓紧吧。 山海之间,自在就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