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知青》在陕北、北大荒两块土地上,展开了上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宏大历史画卷,讲述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下乡插队和赴生产建设兵团垦荒的故事,塑造了赵天亮、赵曙光、齐勇、傅正、孙敬文、孙曼玲、冯晓兰、周萍、吴敏、李君婷等一大批知识青年以及他们的父辈和连队领导的生动形象,描写了一代人的爱情、友情、亲情,交织着两个家庭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兼有一代青年对当时中国现状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全书人物鲜活,感人至深,激荡着青春热血,闪耀着人性光辉。
本书分上下两部,本书是《知青》(下部)。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知青》讲述了: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被一种不正常的“红色”所笼罩。
赵天亮和全国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一起,背起“上山下乡”的行囊,去“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们在一场瓢泼大雨中来到北大荒,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开始了火热的垦荒生活。一望无际的麦海是他们的主战场,收割、赶羊、养马、灭火、修电线、砸石头、边境巡逻、夜斗群狼……异常艰苦甚至充满危险的劳动生活锻炼,使赵天亮、周萍、齐勇、孙曼玲等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迅速成长,并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
在陕北坡底村,知青们的插队生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文革”极左思想毒害了一些当地干部,使本就贫穷的村民日子过得更加艰难。赵曙光、冯晓兰、武红兵等知青,不负老支书、王大爷等老党员的信任和重托,带领群众打机井、搞副业、分钱富民、迁村避险,与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命运相连。
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回城市,知青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爱恨交织、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生命轨迹从此改变。他们用青春亲吻着土地,亲近着人民,挑战着命运,思索着时代……
全书分上下两部,本书是《知青》(下部)。
没有风。大雪便安然地,静静地飘落着。
哈尔滨郊区某墓园在雪中显得更加寂静。
齐勇站在弟弟的碑前。碑前放着的一个苹果、一个梨和几块蛋糕上,落了薄薄的一层雪。
忽然,他听到背后穿着棉鞋踏在雪地上的吱吱声。
转身看去,见是“小地包”在墓碑问走来走去。
他边走边仔细辨认每块墓碑上的字,并没发现齐勇。
“小地包”退行着,一不小心,撞在齐勇身上。他转身看是齐勇,表情一时很不自然。
齐勇:“我以为这么大的雪,就我自己会来这种地方呢。”
“小地包”:“我也这么以为。”
“你为谁来?”
“为你弟。”
齐勇朝弟弟的碑一翘下巴:“就这儿,跟我弟说几句话吧。”
“小地包”:“好吗?”
齐勇点头。
“说什么呀?”
“随便。”
“小地包”凝视着碑,动了几下嘴唇才说出话来:“小弟,对不起。现在我说什么也是晚了。现在我和你哥成了好朋友……”
他看齐勇一眼,齐勇点一下头。
“小地包”脸上淌下泪来:“那现在,你也就是我弟了……弟呀,春节快到了,我给你寄过去些钱、粮票、布票……别记我家人的仇,啊?往后你那边如果缺什么,梦里跟我说也行……”
他蹲下,解开书包,从里面掏出些花花绿绿的纸,打算把它们点着时,却发觉没带火柴。他抬头看齐勇。齐勇也在他身旁蹲下,拿过他手中那些纸,那是些画的钱、粮票、布票,而且面额都特大——人民币一万元、粮票一千斤、布票五百尺,还有肉票、豆类副食票。
齐勇:“你画的?”
“小地包”:“求人画的。画一张五分钱。本来在兵团时,想求沈力给画来着,那时我就决定了,如果探亲假批下来,一定到你弟的碑前来……”
齐勇打断他:“沈力画得肯定比这像。”
“是啊。”
“你信这些?”
“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这时候,我挺信。”
齐勇默默掏出火柴,划着。“小地包”拢住火苗。齐勇将那些纸一张张地点燃,那些纸嘶嘶地烧了起来。
齐勇:“一下子寄过去这么多,也不知我弟在那边会不会遭到嫉妒,挨批斗。”
“小地包”:“不会吧,听说人到了那边,回想起这边做的一些错事、坏事,没有不后悔的。”
“但愿吧。”
二人烧完了纸,并肩离开墓园。雪花从天上静静落下来。
“小地包”:“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愿望……”
“讲。”
“那就是,希望有机会救你一命。”
齐勇:“你已经救过我一命了。”
“小地包”:“那次不算。那次究竟谁救谁,是说不清楚的事儿。”
“你就当是你救了我一命,不行吗?”
“我也常这么对自己说,可是不管事儿,那个愿望还是特别的强烈。”
齐勇站住,认真地瞪着“小地包”:“不许你以后再有那种愿望!”
齐勇用力搂了一下“小地包”的肩,二人又并肩向前走去。雪地上留下两行亲密的脚印……
呼啸的列车在黑夜中穿梭。
两节车厢连接处的过道里,赵天亮和周萍守着他们的大包小包并肩坐在地上。
赵天亮:“如果觉得这儿冷,咱们回座位上去。”
周萍:“不,坐这儿挺好。”
赵天亮:“坐这儿有什么好?”
“跟你说什么话,只有你能听到。”
赵天亮握住了周萍一只手。
一丝甜笑挂上周萍嘴角:“你要是想握我手,我就敢让你随便握着,不怕被别人看到。”
赵天亮不由得轻轻亲吻她的手背。
周萍:“要是坐在座位上,你不敢这样吧?”
赵天亮笑了一下,点头承认。
周萍吻赵天亮脸颊。
赵天亮看她,她眼睛亮亮的,幸福地微笑。
赵天亮:“关于咱俩的事儿,孙敬文给我出过一个主意。想不想听?”
周萍点头。
赵天亮:“他说,我还不如干脆把你娶到七连,那你就成了兵团战士的家属。还说咱俩的家要由我们男一班的知青亲自盖,要盖得高一点儿,开间大一点儿,还要亲自为咱俩围一块自留地。”
赵天亮又扭头看周萍,见周萍也正充满憧憬地注视着他。
周萍催促地:“说呀。”
赵天亮:“他就说了这些。只要你愿意,我就那么决定。婚姻法规定十八岁就可以结婚,咱俩都过二十岁了,何况还有班里的那帮哥们儿支持我。”赵天亮一转身,扳住周萍双肩,冲动道:“你愿意不愿意?”
周萍却摇了摇头。
赵天亮:“不愿意?撒谎!你刚才那么认真地听我说,证明你心里是愿意的!”
周萍:“我是愿意听你那么说,可是并不愿意你那么决定!” 赵天亮:“其实……你不爱我?”
“很爱。”周萍又在他脸上吻了一下。
赵天亮的双手从她肩上放下了,失望地:“如果我不那么决定,怎么能向你证明我是爱你的?”
周萍:“你已经证明了。再说,我也完全感受到了。这就足够了呀。这已经使我觉得幸福了。”
“可是我要使你早日离开山东屯。”
“可是如果我同意了,你很快就会因为你的决定后悔的。”
赵天亮:“我不会!”
周萍:“你会的。想想吧,那你就不再像一个知识青年了。如果一两年后我生了孩子,你就当爸爸了,你就会每天每月每年都为咱们的小家庭操心不止,劳碌不止。即使你自己还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青年,别人也会渐渐不把你当知识青年看待了。”
“我不在乎!”
“你会很在乎的。你不像我。你成分好,出身好,你以后的人生,也许还有很多机会,我不想拖累你。”
赵天亮:“别说了!”他有些生气了。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