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与黑/名著名译经典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司汤达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司汤达所著的小说《红与黑/名著名译经典书系》被誉为欧洲现实主义批判文学,发表时引起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大轰动。书中言辞犀利,内容深刻,发人深省,情节跌宕起伏,虽以主人公于连的两段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实质上却是一部“政治小说”。本书于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将其推荐为个人理想藏书之一。

内容推荐

司汤达所著的《红与黑/名著名译经典书系》一书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长

 第三章 贫民的福利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讨价还价

 第六章 苦恼

 第七章 道是无缘却有缘

 第八章 小中见大

 第九章 乡间良宵

 第十章 雄心薄酬

 第十一章 良夜

 第十二章 外出

 第十三章 玲珑袜

 第十四章 英国剪子

 第十五章 鸡鸣

 第十六章 第二天

 第十七章 第一副市长

 第十八章 国王到玻璃市

 第十九章 思想令人痛苦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夫妻对话

 第二十二章 1830年的风气

 第二十三章 官僚的隐痛

 第二十四章 省城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 人间贫富

 第二十七章 初入人世

 第二十八章 迎圣体的队伍

 第二十九章 首次提升

 第三十章 雄心

第二部

 第一章 乡下的乐趣

 第二章 初见世面

 第三章 起步

 第四章 侯爵府

 第五章 敏感和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 说话的神气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第八章 出众的勋章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第十一章 少女的王国

 第十二章 他是个丹东吗?

 第十三章 诡计

 第十四章 少女的心事

 第十五章 是圈套吗?

 第十六章 深夜一点钟

 第十七章 古剑

 第十八章 痛苦的时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第二十二章 讨论

 第二十三章 教士、林产、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义不容辞

 第二十六章 道德的爱

 第二十七章 教会的肥缺

 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

 第二十九章 苦闷

 第三十章 喜剧院包厢

 第三十一章 使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弱者的苦海

 第三十四章 聪明人

 第三十五章 风暴

 第三十六章 可悲的细节

 第三十七章 塔楼

 第三十八章 权大势大

 第三十九章 精心策划

 第四十章 平静

 第四十一章 审判

 第四十二章 狱中

 第四十三章 最后的告别

 第四十四章 断头台幽灵

 第四十五章 于连离世

试读章节

只要游客在这条从河岸通到山顶的大街上待个一阵子,十之八九,他会看到一个神气十足、似乎忙得不可开交的大人物。

一见到他,大家的帽子都不约而同地脱了下来。他的头发灰白,衣服也是灰色的。他得过几枚骑士勋章,前额宽广,鹰嘴鼻子,总的说来,脸孔不能算不端正;初看上去,甚至会觉得他有小官的派头,快五十岁了,还能讨人欢喜。但是不消多久,巴黎来的游客就会厌恶他的那股扬扬自得、踌躇满志的神气,还有几分莫名其妙的狭隘偏执、墨守成规的劲头。到头来大家发现,他的本领只不过是:讨起债来分文不能少,还起债来却拖得越久越好。

这就是玻璃市的当家人德·雷纳先生。他规行矩步地穿过大街,走进市政厅去,就在游客的眼前消失了。但是,如果游客继续往上走个百把步,又会看到一座气派不凡的房屋;从房子周围的铁栅栏往里瞧,还可以看见万紫千红的花园。再往上看,勃艮第的远山像衣带似的伸展在天边,仿佛是天从人愿设下的美景,供人赏心悦目似的。游客起初给金钱的臭味熏得喘不过气来,一见这片景色,却会忘记那铜臭污染了的环境。

人家会告诉他:这是德·雷纳先生的房子。玻璃市市长靠了铁钉厂赚的钱,才刚刚盖好了这座方石砌成的公馆。据说他的祖先是西班牙古老的家族,早在路易十四把西班牙人赶走之前,就在这里安家立业了。

从1815年起,他觉得当工厂老板丢了面子,因为那一年他当上了玻璃市的市长。他家派头很大的花园有好几层平台,每层边上都围着挡土墙,一层一层,从上到下,一直伸展到杜河边上,这也是德·雷纳先生善于做生铁买卖得到的报酬。

你不要想在法国看到风景如画的花园,像在德国的莱比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工业城市周围看到的那样。在方施一孔特,谁砌的墙越多,谁在自己的花园住宅里堆起的层层方石越高,谁就越能得到左邻右舍的敬意。德·雷纳先生的花园里不仅石墙林立,而且用一两黄金换一寸土,买下了几小块土地,这更令人钦佩得五体投地。比如说,你还记得杜河边上那个占尽地利的锯木厂吗?你不会忘记那屋顶上高高竖起的大木牌,上面用引人注目的大字,写下了锯木厂老板“索雷尔”的大名,但这已是六年前的陈迹往事了,如今,德·雷纳先生正在锯木厂的旧址上,修筑他第四层花园平台的围墙呢。

虽然市长先生目中无人,也不得不放下架子,来和索雷尔老头打交道,这个乡巴佬又厉害又顽固,市长要不送他好多叮当响的金币,他是不肯答应把厂房搬走的。至于那条推动锯子的“公用”流水,德·雷纳先生利用他在巴黎拉上的关系,居然使流水改道了。他能这样有求必应,还得归功于他一八二几年投的选票。  他出四亩地换一亩地,索雷尔才肯搬去杜河下游五百步远的地方。尽管在这个地段做松木板生意更有利可图,但是索老爹(人一发财,称呼也就跟着改了)精明透顶,他利用邻居迫不及待的心情,“不到手决不罢休”的固执狂,敲了他六千法郎的大竹杠。

不消说,这样不公平的买卖,难免会引起当地的有识之士说长道短。于是,四年后的一个星期天,德·雷纳先生穿着市长公服从教堂回家的时候,远远看见站在三个儿子中间的老索雷尔,正意味深长地朝着他微笑呢。这一笑不幸地使市长大人的灵魂忽然开了窍,他恍然大悟自己吃了亏,从此以后,他就怀恨在心,念念不忘这笔上了大当的买卖。

在玻璃市,若要大家瞧得起,千万不要在大修围墙时,采用意大利石匠每年春天穿过朱拉山口,带到巴黎来的时新图样。因为标新立异,会使建筑师一失足成千古恨,永远背上一个“害群之马”的罪名,并且在方施一孔特那些老成持重、左右舆论的稳健派眼里,永世不得翻身。

事实上,稳健派的“专横霸道”是最可恶的,就是这可恶的字眼,使一个在巴黎民主社会生活惯了的人,无法忍受小城市的生活。专横的舆论能算是舆论吗?无论是在法国的小城市,还是在美利坚合众国,“专横”就是“愚昧”。

P4-P5

序言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高尔基说过:《红与黑》的主角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红与黑》的中译本至少已有四种:第一种是1944年重庆作家书屋出版的赵瑞蕻节译本,第二种是1954:年上海平明出版社罗玉君的译本,第三种是1988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闻家驷的译本,第四种是198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郝运的译本。就我所知,江苏译林、浙江文艺、广东花城还要出版新译,加上这本,共有八种,真是我国译本最多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了。

我在《世界文学》1990年1期277页上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也就是说,翻译作品本身要是文学作品。”那么,《红与黑》的几种译本是不是文学作品呢?第一种节译本我没有见到。一现在将第二、三、四种译本第一章第三段中的一句抄录于后:

②这种工作(把碎铁打成钉),表面显得粗笨,却是使第一次来到法兰西和瑞士交界的山里的旅客最感到惊奇的一种工业呢。

③这种操作看起来极其粗笨,却是使初次来到法兰西和瑞士毗连山区的旅客最感到惊奇的一种工业。

④这种劳动看上去如此艰苦,却是头一次深入到把法国和瑞士分开的这一带山区里来的旅行者最感到惊奇的劳动之一。

比较一下三种译文,把碎铁打成钉说成是“工作”,显得正式;说成是“操作”,更加具体;说成是“劳动”,更加一般。哪种译文好一些呢?那要看上下文。下文如用“粗笨”,和“工作”、“操作”都不好搭配,仿佛是在责备工人粗手笨脚似的;如把“劳动”改成“粗活”,那就面面俱到了;但把“粗活”说成是“工业”,又未免小题大做,不如“手工业”名副其实。三种译文只有一个地方基本一致,那就是“旅客(旅行者)最感到惊奇的”几个字。仔细分析一下,“旅客”指过路的客人,“旅行者”更强调旅游,那就不如“游客”更常用了。“惊奇”指奇怪得令人大吃一惊;把碎铁打成钉恐怕不会奇怪得到那种地步,所以不如说是“大惊小怪”,以免言过其实,不符合原作的风格。以上说的是选词问题。至于句法,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一句中连用三个“的”(de)字,就不是好句子。第二、四种译文都一连用了三个“的”字,第三种译文虽然只用两个,但是读起来也不像一个作家写出来的句子。因此,无论是从词法或是从句法观点来看,三种译文都不能说是达到了翻译文学的水平,也就是说,译文本身不能算是文学作品,所以需要重译。试读本书译文:

⑤这种粗活看来非常艰苦,头一回从瑞士翻山越岭到法国来的

游客,见了不免大惊小怪。  我在《世界文学》1990年1期285页上说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译作和原作都可以比作绘画,所以译作不能只临摹原作,还要临摹原作所临摹的模特。”比较一下以上四种译文,可以说第二至四种都在“临摹原作”,而第五种却是“临摹原作所临摹的模特”;换句话说,前几种是“译词”,后一种是“译意”;前者更重“形似”,后者更重“意似”,甚至不妨说是“得意忘形”。例如第四种译文用了“深入”二字,这和原文“形似”、“意似”;第二、三种译文用了“来到”,后面还说是“旅客”,意思离原文就远了,强调的是过路的客人,没有“深入”的意思;第五种译文也用了“到”、“来”二字,不能算是“形似”;但把“旅客”改成“游客”,强调的就不是“过路”,而是“旅游”,“旅游”当然比“过路”更“深入”,这就可以算是“舍形取意”、“得意忘形”的一个例子。更突出的例子是“翻山越岭”四字,这四个字所临摹的不是原文的关系从句,而是原文关系从句所描绘的“模特”(场景),所以译文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借体还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挥了译文的优势了。关系从句是原文的优势,就是法文胜过中文的地方,因为法文有,中文没有关系代词;四字成语却是译文的优势,也就是中文胜过法文的地方,因为中文有,法文却没有四字成语。……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竞赛,这是我对文学翻译的“认识论”。在竞赛中要发挥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发挥优势可以用“深化法”,改变劣势可以用“浅化法”,争取均势可以用“等化法”,这“三化”是我再创作的“方法论”。“浅化”的目的是使人“知之”,“等化”的目的是使人“好之”,“深化”的目的是使人“乐之”,这“三之”是我翻译哲学中的“目的论”。一言以蔽之,我提出的翻译哲学就是“化之艺术,,四个字。如果译诗,还要加上意美、音美、形美中的“美”字,所以我的翻译诗学是“美化之艺术”。

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说过:“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也是走向总体,更重宏观;西方的翻译理论却是走向具体,更重微观。杨振宁又说:“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均见香港《杨振宁访谈录》83页)我却觉得,中文翻译科学作品,如果说不如英法等西方文字准确的话,翻译文学作品,提出文学翻译理论,却是可以胜过西方文字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检验翻译理论的标准是出好的翻译作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