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前线的新四军
原标题:截击
东平
这里有一个很小的然而颇为漂亮的胜利,是我们的粟裕同志,先遣支队的司令员亲自带领着四个班去打得来的。这是我们新四军最初出马的第一战,同时也是最初第一次的胜利。
我们的先遣支队胜利地完成了“先遣”的任务,和我们的第一支队会合之后,已经结束了。粟裕同志自己还没有归队,他暂时带领着×个连在进行着比“先遣”更进一步的活动。他一刻也不停地计划着,工作着,带着满身强大的战斗情绪和难以捉摸的机动性,——部队一到了他的手里总是变成了一条蛇似的活泼泼地卷旋着,挺进着。
这一次我没有跟着他一道走,我已经给调到政治部来了,不然我一定也是那美丽的战斗画景里面的若干战士之一个,当听到这一次胜利的消息的时候,是免不了要觉得有点遗憾的。粟裕——一个壮健、勇猛的布尔什维克,在过去的十年战争中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勇士,他每一次在我们的队伍的前面站出来,总是和蔼地坦然地带着微笑,好像把所有的问题都处理完毕了似的充满着安静和快乐,他的和蔼而坦然的微笑获得了我们铁一样坚定的信心,只要和他站在一起,我们相信任何最难攻破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现在我虽然离开了他,但是只要一想起他,他整个的影子就在我的眼前完全显露,我知道他在那短短的四个班的行列中是站在怎样的一个位置上面,在和敌人相见的时候他是怎样的一种姿态——这些对于我似乎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同时也正如他的微笑一样的显明……
“你们的队伍昨天和鬼子兵开火,已经把鬼子兵打垮了!”
当我们行军过××的时候,那边的老百姓这样告诉我们,第×连的一个战斗员也曾经告诉我们这个消息,然而都只是简单地说一说,我们不能明白这个战斗的始末,虽然我们很高兴,但是我们的高兴没有内容。
二十二日我们从××抵达了××那个村子,和司令都的一部分同志会合。因为下着雨,路又难走,这天的七十五里的行军似乎特别吃力些,一抵达宿营地就躺下来休息了,很快地进人了睡梦,不过一霎时就被一阵吵嚷声惊醒。
原来是有一位参加过这次战斗的同志走进我们的房里来了,他立即被许多同志包围。
这是政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有着一种奇怪的性格,不喜欢回答我们的询问,他要用对这一次小战斗的轻视或不以为意来表示他的骄傲。他只是说,日本香烟浓烈得很,他不怎么高兴抽,抽一根丢两根的丢完了;那罐头菜是那样又咸又甜的,闻一闻就抛进河里去了,不想吃;……我们问他,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战斗起来的呢?详细的情形又怎样?他再也不回答了。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碰到了民运科长王丰庆同志,才能满足地听完了这个故事。——王同志也是参加这次战斗的一个。王同志这样说:
“情形是简单得很,几天来我们在×××至××一带的地区套圈子,破坏了不少处的铁路和公路,完成了我们的任务。粟裕同志在前天召集了一个干部会,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在就回去好呢?还是打一打好?……结果是主张打一打。
“几天来下着大雨,风也很大,路滑得要命,许多战斗员都走不动了,走三步跌两跤,是不能够执行战斗的。我们只好在同行的×个连中,提出了四个班,条件是要能够走得动(能够战斗),在那天下半夜三时出发,走了五个钟头,这些所谓能走得动的也只能走了二十五里。
“雨停了,发着大雾,风还是猛烈地在吹着。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不过还不怎么冷。八时三十分,我们要通过一条(从镇江到南京去的)公路,我们知道在这条公路上也许要和敌人遭遇,但是队伍还是很松懈地走着,仿佛无论怎样都不能从疲困中摆脱开来,可以说一点准备也没有。侦察员和尖兵队离公路还有八百米之遥,公路上就发现了一辆卡车,是从镇江方面向南京方面开去的,车上站着八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兵。这辆车很快地开过去了,车上的日本兵有没有看见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好眼巴巴望着他们疾驰而去的背影,怨责着为什么先早不跑得快些。——但是突然又有一辆卡车开来了,这时候我们的侦察员、尖兵队和公路的距离在五百米左右,这个距离还是太远些。不过他们再不能客气了,很快地开了一阵排抢,向那狂奔而来的卡车做了猛烈的逆袭,卡车前面的玻璃立即破碎了,但是还不能把它完全解决下来,卡车依然是继续狂奔着,到了半里的地方才着了火,停歇下来。
P9-11
抗日战争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在过去,它给我们这个民族造成了最为深重的劫难。在今天,它警示着我们唯有强大才有国格和尊严。在未来,它必将凝聚着正义的力量保卫和平。
2015年7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日战争研究和传承问题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习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深入研究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和产生的文献史料是记录抗战史实、研究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最为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加强抗战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是编写本书的根本目的所在。
毫无疑问,抗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血腥屠杀,这是铁的历史事实。而在战后七十年的今天,战败国却蠢蠢欲动,不时向严肃的历史发起挑战。据新闻报道,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史料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本是最为正当的对历史的尊重。但日本外务省在10月10日凌晨就发表谈话,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成功申遗表示“遗憾”,并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其狡辩称,南京大屠杀相关档案是“基于中方单方面的主张而申报的材料,文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明显存在问题”。日本的“遗憾”令世人震怒,也暴露了其险恶的本质。在我们翻阅抗战史料时,看到的在“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也是藉以种种借口,在侵略中抵赖,在屠杀中狡辩。与今天的表现,可谓一脉相承,野心不改。史料中的南京大屠杀记录翔实,证据确凿,岂容篡改和抵赖!
是书出版之际,诚挚感谢老前辈、老八路、身经百战的董占林中将,国防大学李殿仁中将、山西省襄垣县人大原主任王天宏、金城出版社副社长张朴远等诸位领导和好友的关心和支持。
王政
2015年10月29日于北京
王郑海同志编写的《抗战印记》一书,请我作序。我看了书稿,感到很熟悉。我熟悉那些激烈拼杀的战斗场景和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王郑海同志一九九五年入伍,一九九七年入党,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四六部队、总参谋部某部服役。他的家乡安徽天长,也是重要的抗战革命老区,罗炳辉将军与天长人民奋勇抗击日寇六年多。王郑海同志忠于党,热爱国家。近十年来,他收藏抗战史料千余件,特别是中共抗日根据地出版的史料尤为珍贵。这些珍贵的史料再现了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浴血抗战的历史印记。现在,王郑海同志将抗战原版史料编著成书,这是一件好事。出版这样的书,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很有必要,也是教育后代不忘抗日历史的好教材。既为铭记历史,揭露日寇暴行,也为警示未来,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就是要以史实说话,传承英雄血脉,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幻想灭亡中国。为了实现这个阴险的图谋,日寇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对我国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野蛮侵略和血腥的屠杀,无数中华儿女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欠下的血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子子孙孙都要铭记这段历史。忘记就是背叛,忘记就无法告慰流血牺牲的抗战先辈。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这是中国人民从心底发出的强音,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听党的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董占林
2015年8月9日
王政编著的《抗战印记》收集了抗战时期在各种媒体发表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文章38篇,歌词19首,以抗战的文字史料客观地反映日寇的残暴、战争的惨烈,歌颂了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同时全书配以抗战时期的各种刊物的封面、木刻宣传画以及历史照片以加强全书的时代感。
王政编著的《抗战印记》记录日寇暴行,目击救亡呐喊。
在日寇的枪炮声中,东北沦陷、北平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沦陷、广州沦陷……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共产党人秉承民族大义,主张坚决抗战,呼吁民族觉醒,组织救亡运动,号召全民抗战,以打击还打击。“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英勇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队等中共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用热血拼杀成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
在正面战场上,爱国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抵抗着日寇疯狂的进攻。
文人义士们奋笔呐喊,苦难的民众在流亡中也不忘支援抗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哪里有日寇,哪里就有反抗的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