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其实什么都可以吃?国人的早餐不宜加果蔬?一根油条的热量大于一条清蒸鸡腿?“饱和脂肪酸”其实是有操守的?“非油炸”也可能不健康?赵本山的基因告诉我们,“大胖小子”更易罹患糖尿病?……
健康书畅销作者佟彤迄今为止最满意作品!也是最好玩、最好读的作品!
佟彤历时3年打造!让你笑着读完的健康书!
日常生活中流传着很多所谓的“健康知识”,其实都是商家搞出来的噱头。《我得的感冒比你打的喷嚏都多》运用专业知识,以调侃的方式,为读者解读这些说法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从纷繁复杂的伪常识中发现真正科学的健康常识。
《我得的感冒比你打的喷嚏都多》由佟彤编著。
有句话叫:“不要死于无知。”在健康的领域,这句话该改成:“别让人随便忽悠了你。” 吃胶原蛋白可以永葆青春? 口服避孕药能预卵巢癌? 绿豆可以包治百病? …… 这些到底是科学的健康知识,还是商家的忽悠?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道听途说的养生之道如此相信,并广而告之,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医学常识,而医学常识如科学常识一样,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正如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药性一样,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与健康息息相关。医学常识就像打喷嚏、得感冒一样,道理其实很简单,解释起来也根本没有那么复杂,日常生活中流传着很多所谓的“健康知识”,其实都是商家搞出来的噱头。著名医师及健康畅销书作者佟彤历时3年,运用专业知识,以幽默生动的方式,为读者解读这些说法的来龙去脉,写出《我得的感冒比你打的喷嚏都多》这本让你能一次笑着读完、还能马上就用的健康书,帮助读者从纷繁复杂的伪常识中学会真正科学的健康常识。
04.有操守的“饱和脂肪酸” 刘德华当初的隐婚,算是娱乐圈的“重磅炸弹”了,那之后不久,韩国一女星也爆出了惊人的隐婚史,而且更令人嗔目。这位第一次登台就与“韩流天王”裴勇俊合作的女星,叫李智雅,从影前的经历和身世始终是个迷。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非常清纯灵秀的女孩子,原来早在14年前,就已经与韩国首席摇滚歌手徐太志结婚了,不仅如此,已经因离婚进入到了诉讼状态……新闻一出,韩国娱乐圈一片哗然,过去的神秘迅即被想象填满,李的身价也一落千丈,不仅因为隐婚,还因为人们猜测中的恶意……任何空白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向善恶两端推演,所以是件喜忧参半的事,因为空白未必就是洁白。
在食用油里,橄榄油是最贵的,也被认定是最好的,橄榄油的特殊就在于它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这一成分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之相对的是,那些吃起来很香的动物油,价格便宜的棕榈油,之所以不招人待见,都是因为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后者有加剧血管硬化的特点。
“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化学结构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氢键”还没有饱和,这个不“饱和”就增加了它的可塑性,一旦加热时油温过高,或者反复煎炸,“不饱和”的氢键就会因为加氢而成为“饱和”,由此变成一直被医学家诟病的“反式脂肪酸”,也叫“人造黄油”,之前的优点迅即变成致命的缺陷,“变节”后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伤害,远远超过“饱和脂肪酸”。也就是说,“人造黄油”比天然黄油对人体的不利还要多,而我们热油炒菜的过程中,越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越有生成“反式脂肪酸”的空间,越有被“人造”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上说,那些“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反倒显得比“不饱和脂肪酸”要“坚贞不屈”了,它们已经饱和了的氢键没留给“反式脂肪酸”生成的机会,自然没留下被进一步“污染”的空白,这也是为什么油炸方便面和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煎炸品,会使用棕榈油,而不使用橄榄油的原因。因为棕榈油是植物油中含“饱和脂肪酸”最多的一种,因为“饱和”,所以没有变形的余地,经得起反复煎炸,不像“橄榄油”那样因为“不饱和”而容易“变节”。
和人接触,如果你留意,你能很快感知到他的教育背景。一个没能在十七八岁上大学的人,即便之后自学成才,但总会在气质中表现出知性、理性的欠缺,这和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的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人的十八九岁之前,是一片空白,这个时候能接受系统教育、思维训练,就是在抢占这片空白,最大程度地使他们的思维、观念被优质资源、正确引导充斥到“饱和”状态,不留下变形、被扭曲的机会,这在药理学上称为“竞争性抑制”。
为了消炎吃“磺胺”类药物时,有个“首剂加倍”的规矩,就是第一次服用的磺胺药物的剂量,应该是正常的两倍,为的就是使药物在第一时间,最大程度地和细菌抢占“靶点”,让细菌因为抢不到“靶点”而无法在体内“肇事”。高等教育的价值也在于此,要在与非理性、非科学的竞争中,使年轻人处于理性、科学的“饱和”状态,不给社会残渣、文化糟粕可以染指的余地。 九九归医:“首剂加倍”和“首剂减量”
“首剂加倍”指第一次吃药时的药量要加倍,多是一些消炎药,目的是在病菌繁殖初期,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有效值,起到杀菌、抑菌作用。如果首剂不加倍,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会给病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从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延误疾病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能“首剂加倍”的药物,安全范围一定要大,也就是说,不能是加倍之后的剂量,临近危险剂量。
相对的,有些药物是需要“首剂减量”的,主要是治疗高血压药和心力衰竭的药物,比如a-受体阻滞剂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倍他乐克等,钙拮抗剂型抗高血压药如硝苯吡啶等,治疗心力衰竭药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培垛普利、雷米普利等。
这些药物的用量,应该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再逐渐加大到一般治疗剂量,特别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退,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3倍。因此,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为成年人的34,而安眠药、镇静药之类的起始剂量,应当是成年人的1/2或1/3。
P35-38
九九归医 “九九归医”,是当初我开在《北京晨报》上的专栏的名字。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一是想借用“九九归一”的谐音,二是觉得世间万物的规律,不仅可以归一,还可以归医。社会上许多事情的规律,经常和医学的原理一致。这并不奇怪,因为人身就是个小世界,小社会,虽然构件不同,但维护世界、社会的和谐安宁所用到的哲学,与维护生命健康一样,都应该出自同一个逻辑。 为此,我还特意到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发现,居然早就有人给“九九归医”作了定义,一个解释是“人一生赚的钱,最后百分之九十九都得归医院”,另一个解释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死之前都要被送进医院”。 这样的解释看得我挺悲观,但细想也挺合理,人总是要死的,死大多离不了疾病,离不了治病的医生和医院。能帮助人们不仅明白世理,也明白医理,进而使他们不会早早走进医院,甚至最大可能地远离疾病,可能是我这个学医出身,后来又做了记者的人,最应该做的事。于是,就有了这个专栏,这本书就是这个专栏的集录。 现代医学所谓的健康,是指人的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中医学则把健康描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无论哪种医学认定的健康,都是身体非不足,也非过激的和谐状态,一旦出现前者,中医会诊断为“气虚”“血虚”,西医中则有“甲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描述;如果是后者,则如中医说的“肝火旺盛”,西医里的“甲亢”……总之,一旦失衡,过与不及,身体都要出现疾病,这种情况换在为人处世上也同样。因此,我们看到了始终谦和,内敛,也因此得以常驻影坛的葛优,以及因为夸张、自恋,以丑出名的芙蓉姐姐,各类新闻人物、娱乐明星的成名之路,人生轨迹,时常是健康之路或者疾病之路的重演。 因此,一个懂健康,会养生的人,首先会是个价值观正确,心态平和的人;一个总是生病甚至早夭的人,除了先天因素之外,人生奋斗过程中,欲望的错误定位,心态的失衡,一定是伤害其健康乃至生命的主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人生世故也就把握了健康、养生的大法,而在对健康维系之中所收获的,也绝对不止健康,还可能有对人性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