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即将打开的“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系列,应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科幻小说丛书。
这本《月球不再寂静》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程嘉梓创作的《月球不再寂静》以“月球老人”杨启闳一生的经历为背景,着重描述他的孙女杨柳月娥登月创业的历程与爱情故事,以广阔的地月系为舞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个世纪人类开发月球的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月球不再寂静/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程嘉梓 |
出版社 | 贵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即将打开的“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系列,应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科幻小说丛书。 这本《月球不再寂静》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程嘉梓创作的《月球不再寂静》以“月球老人”杨启闳一生的经历为背景,着重描述他的孙女杨柳月娥登月创业的历程与爱情故事,以广阔的地月系为舞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个世纪人类开发月球的历程。 内容推荐 《月球不再寂静》是一部描述人类在21世纪开发月球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程嘉梓另一部长篇《古星图之谜》的姐妹篇。 小说以“月球老人”杨启闳一生的经历为背景,着重描述他的孙女杨柳月娥登月创业的历程与爱情故事,以广阔的地月系为舞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个世纪人类开发月球的历程。 目录 故事梗概 第一章 生日阴云 第二章 思月症 第三章 重返月球 第四章 谋划 第五章 祸根 第六章 至爱真情 第七章 婚变 第八章 为了和平 第九章 艰难的岁月 第十章 初显神威 第十一章 和解 第十二章 风云突变 第十三章 多事之秋 第十四章 节外生枝 第十五章 以自治换月球 第十六章 回归 试读章节 杨启闳慈祥地对月娥说:“我也给你准备了一件礼物,你猜猜看是什么?” 月娥想了想说:“爷爷,是不是要送我一辆阳光车啊?” 爷爷笑着摇摇头说:“不对。” “那是不是要送我一张登月机票呀?”月娥兴奋地说。 “你这丫头,刚把执照拿到手,准备工作还多着昵,现在登月干什么!”爷爷从衣袋里掏出一个用皮套装着的东西递给月娥, “我看你猜也猜不到,拿去自己看吧。” 同学们伸直了脖子,看着月娥打开皮套,取出一个遥控器。 “啊,我知道了,是机器人!”小胖第一个喊道。 月娥喜出望外,高兴地按了一下机器人遥控器。 随着一声推门的声音,一个小姑娘从爷爷的房间里轻盈地走出来。 “哎呀,多漂亮的小姑娘!亏了月娥长得比她还漂亮,要是我跟她在一起,还不把我显得更丑了?”又是小胖的声音。 月娥打了小胖一巴掌:“别拿我开涮,你长得不比她差。” 爷爷指着月娥对机器人小姑娘说:“阿芳,这是你的主人月娥,你以后要好好照顾她。” “爷爷您放心,我一定听从她的吩咐。”说罢,阿芳又看着月娥,“月娥姐你好!大家好!” 一直在细心观察的冷江凌云这时似乎看出了门道:“这大概就是新近才上市的思维型机器人。” 月娥细细一看,果然如此:“看来你还挺在行的呢。” “月娥,你这下可成了潮人啦!”冷江笑道。 “思维型的更能理解人,还是爷爷留着自己用吧。我以后登月时,只要机器人帮我收拾收拾宿舍,做做饭,”接着她又指指爷爷身旁那个胖小伙说:“把阿壮送我就行。” “我用阿壮已经用惯了,还是把阿芳送你好。” “爷爷,这叫我怎么感谢你才好呢!”月娥高兴地说。 “只要你能到月球上大显身手,就是最好的感谢。”爷爷郑重其事地说。 正说着,远处天空传来了直升机的声音。不一会,一架轻型出租机已飞临院子上空,在空中停了一会,便徐徐降落在院外一片草地上。一个英俊的高个小伙打开机门走下来,打发了出租机,直向院里走去。 “杨爷爷,您好!叔叔、阿姨,你们好!月娥,祝你生日快乐!” “咦,你怎么来得这么巧?”月娥感到有些意外。 我母亲一直记着你的生日,是她提醒我的,她让我一定要赶在这一天来看看你。”小伙子微笑着环顾先期到达的年轻人,“这几位是……” “这是我普校时的老同学。” “你们好,我叫吴毅刚,出生在月球,小学中学都是在美国读的,后来在上海交大读的信息技术博士,现在在汉光研究院工作,交个朋友吧。” 月娥的同学都来和他握手,报了名姓。 冷江说:“这么说,你早就认识月娥了?” “那还用说,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才这么大,”吴毅刚用双手比划了一下,“那时她还不会走呢。” “别臭美,你那时比我也大不了多少。”月娥不服气。 “后来,我在上海交大攻读信息技术博士,又和月娥同在一个学校,虽然学的不是一个专业。” 冷江过来对吴毅刚说:“真是巧得很,我也是学信息技术的,以后一定要专程到你那里去,好好向你请教。” “什么请教不请教的,既然都是月娥的朋友,那就随时欢迎你到我那里去。”吴毅刚热情地说。P10-11 序言 如果我手中资料无误的话,你即将打开的,应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科幻小说丛书。以前,有的出版社在科幻领域推出过鸿篇巨制,但没有二十本之多。有的出版社推出过二十本科幻小说,但只是短篇小说集。有的出版社一口气拿出过二十本长篇,但中外作家各占一半。所以,贵州大学出版社这套科幻丛书已经创造了历史——同时推出二十本中国作家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而且都是大部头。 其实,这已经是贵州大学出版社在科幻领域第二次推出如此大规模的项目了。三年前,他们就精心打造出《中国科幻黄金时代大师丛书》,其中包含了四位科幻前辈的作品,不多不少也是二十本。那套书我也应邀担任主编,当时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很少能遇到如此重视科幻,倾全力而为之的出版社。2009年夏天,贵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副社长和主编,“三驾马车”一起拜访成都的刘兴诗前辈,商讨这套书的出版事宜。当时我也在场坐陪,并与他们做了深度交流。那年,大陆科幻出版还处在沉寂中,还没有《三体》、《地铁》和《天命》这些重磅炸弹,也没有跟风而来的出版行为和媒体爆炒。这家出版社居然要以最好的资源冲击科幻市场,确实极有远见。担心的是,有这样雄心的出版人并不少见,然而大部分浅尝辄止,拼凑出一套科幻丛书推向市场,然后不了了之。更有的只是说说而已,并未着手去做。其实,一家刚入此行的出版社,头一套丛书只能算探探路,在科幻迷中间混个脸熟。没有三五套成品陆续推出来,很难建立起一个有影响的科幻品牌。可惜道理并不复杂,能坚持下来的出版社几乎没有。 作家是舞台上的演员,没人来搭建出版舞台,作家还比不上沿街卖唱的歌手,后者摆个地摊就能收钱。一种类型文学的兴衰成败,好的出版商能起决定作用。这并非我今天的观点,入行那天我就是这个态度,十几年的经历还在不断强化它。所以,我要把对贵州大学出版社的敬意放到最前面表达出来。 经常有新作者忐忑不安地说,他怀疑科幻只是年轻人的一时兴起,不会有人坚持创作科幻十几年,更不用说几十年了。这时候我就会举出绿杨老师的例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幻由“四大天王”领衔的时候,绿杨的名字已经悄然出现在作者栏里。在中国科幻最低谷的那些年,绿杨老师也在默默地爬格子。那时候搞科幻没名没利,只是纯粹的爱好。再后来,新一代科幻迷因为“鲁文基系列”而熟悉了他。到了1998年的一次科幻迷的评选中,绿杨位列“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第二名。这时候的绿杨已经六十四岁,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呢?学习用电脑打字,再去创作科幻长篇!从已该退休的年纪开始,绿杨陆续创作出四部长篇科幻和一部科普著作!我还记得当年他用电脑打印出来的信,从最初一封信只有百十字,到最后洋洋洒洒上千字,见证着老人家打字速度的提高。没人要求一位退休老人如此努力地学习电脑录入,这是他自己为了继续创作而做的准备! 2010年,笔者随朋友去安徽九华山旅游。想到距绿杨老师的住地已经不远,就拨了个电话给他。绿杨在电话里热情地为我介绍安徽的景点。当时我想,以后总有机会去拜访。没想到几个月后绿杨先生突患重病,与世长辞!这次擦肩而过让我终生难忘,引以为憾!同时也下定决心,不能让前辈的佳作也随他一起离开。 台湾黄海先生是我敬重的又一位前辈。他是台湾科幻界两大元老之一,当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我有一张他和马英九的合影照片,台湾地区领导人站在他身边,就像一对师生。黄海是最早沟通两岸科幻界交往的台湾作家,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他就不停奔走于海峡两岸。七八年前,他曾经约我写文章到台湾科普媒体上发表,介绍大陆科幻最新的发展。当时台湾政治气氛恶化,媒体想印“中国”两个字都得考虑考虑影响,更何况正面介绍大陆某个领域成就的文章。这件事让我对黄海老师很是佩服。黄老师住得更遥远,万幸的是在去年第二届星云奖颁奖会上我见到了他,了却一桩心愿。如今,你可以在这套丛书里领略到他的风格。 远在1985年,中国科幻万马齐喑的时代,却有一部长篇横空出世。它叫《古星图之谜》,作者是黑龙江的程嘉梓先生。如今提起这本书,很多老科幻迷印象很深,新科幻迷则惊讶:当年的科幻作者也有如此出众的想象力?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你将在本套丛书中看到它的续集《月球,不再寂静》。这是它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相信会唤起一代科幻迷尘封的回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算是拥有了一批系统的科幻作家。说到“系统”,是因为他们能连续创作一二十年,不断通过新作磨炼自己的水平。苏学军、凌晨、于向昀和查羽龙都是他们中的代表。现在,你们能在这个集子里欣赏到他们的佳作。 台湾的苏逸平也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华语科幻作家,论年纪和创作经历,和上述大陆作者基本属于同代。创作开始于网络时代之前,红火于网络兴起之后。苏逸平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笔力厚重,气势磅礴,体现着台湾地区良好的国学教育水平。其实苏逸平并非文科生,毕业于机电专业,常年旅居北美,文理兼备,视野开阔。大约十年前,他的作品就曾经进入大陆。如今再度整理出现于此,供各位欣赏。 笔名为“阿飞”的朱俊飞,现在许多新读者只记得他是CNKI期刊《飞(幻想世界)》的主编,或者亲自操刀创办《阿飞幻想》,更多的精力放在奇幻创作和出版上。其实阿飞最早出道于科幻圈。十几年前科幻圈里有本叫《星云》的油印同仁刊物,专门发表科幻评论文章,朱俊飞当时是该刊物上的常客。本套丛书收录了他的长篇科幻《周游记》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除了上述的科幻前辈和中生代,本丛书又一大卖点是选编了不少更新一代科幻作家的长篇佳作。重庆的萧星寒和天津的吕哲便是其中的代表。 因为出版了《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和《光明的右手》,萧星寒成为了新锐评论家。这次大家将看到他的长篇佳作《独狼原理》。“吕哲”这个名字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闻名于科幻圈。有人曾对我说,观其文风,估计是个五十来岁的教授。其实吕哲是典型的“80后”,只不过出道很早,中学就发表作品,大一便出版自己的首部科幻小说。一晃十年过去,无论创作经验还是人生阅历都丰富了不少,吕哲大幅度修改了他的长篇处女作,以全新面貌与读者见面。 丛书里还有不少“陌生的老作者”。他们创作科幻都在十年以上,曾经有过天才的火花,后来又沉寂了太久的时间。武汉胡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飞呀飞》曾经进入过中国科幻年选,这个短篇只是一部长篇的组成部分,可惜其主干却始终不能与读者见面。华谊公司年底将推出大片《太极之从零开始》,我看了预告片,里面有个滑翔机的镜头一闪而过,令我马上想起胡行的这部小说。是啊,胡行对这种“蒸汽朋克”风格早有探索,可惜原作埋没很久,不为世人所知。今天它终于能在这套丛书里与大家见面了。 其他像王麟、冯志刚、江可达、杨道永等作者与胡行大同小异,都是早早就显露才华,但很快从科幻文坛上消失。比如《与烈日擦肩而过》这部中篇,曾经被编入第一辑《星云》丛书里出版。提起来许多读者还记得小说的名字,但可能已不记得作者是谁了,因为后来大家很少再看到杨道永的作品。如今,这些“陌生的老作者”都被我拉回来,重新列队接受读者的检阅。 在本套丛书校对排版的时候,中国健儿正在伦敦奥运会赛场屡创佳绩。这让我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当时中国还没有参加奥运会,一年下来拿到的各类世界冠军加起来只有区区三个!当时没人敢想中国人能争夺世界体育头把交椅,最重要的目标只不过是怎么超越日本队。 我是中国科幻事业坚定的“看多派”,情绪乐观到不少圈内朋友难以理解的程度。他们指给我看:中国科幻现在明明只有这么一点成果嘛。是的,它小归小,但这是因为“衰败”还是因为“幼小”,其中的区别一天一地。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见证了中国在太多领域的超越。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才储备库,如果中国人觉得有什么领域应该去努力,十年八年必有小成,二三十年能获正果。回顾既往,在中国真正能坐下来系统地写作科幻小说,也还不到二十年。那个时候谁能出版这么一套长篇科幻丛书?对于一个漫长的事业来说,永远需要积累。其实,像苏学军、凌晨这样的“老作者”也还未到不惑。换到其他文学领域,这是刚刚出成绩的年纪。还有刘健这样年纪不大,但已经能顶门立户的“老作者”,以及越来越多像仲崇民、贺磊这样的新人投身其中。这是中国科幻从来没有过的兴旺景观。我深信,中国科幻只不过是幼小,它正在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 好吧,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科幻这个“少年”成长为“巨人”的过程吧,这样的未来注定会实现。 郑军 2012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