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以详实的史料演绎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还是以丰富的细节呈现以游击战争为主的八年抗战,王波的这部新作《游击战之光》,都以吃透史实、化合史料的功夫,登高望远、大含细入的姿态,纤细无遗、情文相生的文笔,对游击战的战略实施与战斗成果等,作了生动的艺术描绘与真切的历史再现,堪称一部宏微相间的历史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游击战之光/回望东方主战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波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论是以详实的史料演绎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还是以丰富的细节呈现以游击战争为主的八年抗战,王波的这部新作《游击战之光》,都以吃透史实、化合史料的功夫,登高望远、大含细入的姿态,纤细无遗、情文相生的文笔,对游击战的战略实施与战斗成果等,作了生动的艺术描绘与真切的历史再现,堪称一部宏微相间的历史画卷。 内容推荐 王波的这部新作《游击战之光》首先是具体而微地呈现了毛泽东游击战争军事思想的形成与确立的经过,以及由上到下地成为我党我军八年抗战的战略方针的历史过程。其次是以八路军的华北抗战为主要战场,详细描述了从中央军委到八路军总部,从115师、120师、129师到各个敌后根据地,通过开展游击战,组织和发动广大民众,建立敌后游击区与根据地,猛烈扩大自身的基本经验与具体过程。作为我党我军的战略方针的游击战争,如何在实际抗战中运用与实施?它有怎样的实战效果与实际作用?领袖、统帅与部下官兵、基层民众,如何围绕着游击战殚精竭虑、群策群力,使之成为八年艰苦抗战最终赢得胜利的制胜法宝?《游击战之光》一作,从理论与实践的两相结合上,从高层与基层的有机配合上,都作出了总体性的勾勒与具象性的绘描,使人们生动而清晰地看到,从毛泽东到中央军委,从领袖到军队,从军队到人民,齐心协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全景式的历史活剧。 目录 序:宏微相间的历史画卷 白烨 一、这是“洛毛”配合最默契的时期,落实“洛川会议”精神,出 奇招把日寇黏在山西的大山上。朱德说:“要首先在五台山插旗 子。”任弼时告诉赵尔陆:“在五台山文章要做得大一点。” 1.“洛毛”配合最默契的时期 2.“洛毛”出奇招——把日寇黏在山西的大山上 3.“慈总严副”的任务是在山西创造战争神话 4.阎锡山骑着小毛驴钻大山逃回太原 5.朱德说:“要首先在五台山插旗子。” 6.任弼时告诉赵尔陆:“在五台山文章要做得大一点。” 二、八路军必须以山西来支撑整个华北战局,3个师主力在山西“要 四角展开”,坚持山西游击战争谁也不能动摇;朱德、彭德怀率 “马背总部”在紧急转移途中;毛泽东建议蒋介石要改变单纯防御战术。 7.毛泽东请周恩来给委座捎去一个口信儿 8.八路军主力在山西“要四角展开” 9.山西战局目前是新的“三国演义” 10.“马背总部”在紧急转移途中 三、“洛毛”正在紧急部署八路军主力在山西四大山脉黏住日寇,使 得日寇不能从风陵渡出西安、下成都,实施战略大迂回时,王明 口衔斯大林“圣旨”,带来西伯利亚寒风;王明说,我回国“就 是为了在中共中央推行共产国际的新政策”。 11.王明带来的西伯利亚寒风 12.王明说,我回国“就是为了在中共中央推行共产国际的新政策” 13.王明说左权将军是“托派” 14.彭德怀对王明“模棱两可的态度” 15.任弼时说:“王明同志,你的话听起来就像蒋委员长说的。” 四、聂荣臻第一个吃螃蟹,第一个实践毛泽东的“山帅战略”,率 115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进入“鸡鸣狗叫听三省”的五台 山“做眼”,在日寇占据的“平津保(定)张(张家口)”之间 打下了第一颗钉子…… 16.毛泽东说:“聂荣臻就是五台山的鲁智深。” 17.五台山来了一位将爷 18.“鲁智深”抓获日寇军星“哈米高” 19.李葆华、王平奉命把阜平建成“社会主义阵地” 20.“一定要把讨吃要饭的小孩叫来吃一顿饱饭” 五、周恩来在山西阵中考察,建议中央建立“绥西、绥蒙边、晋西 北”战略区,毛泽东命令贺龙要给阎锡山、卫立煌让地盘,速赴 晋西北占先着,经营管涔山,占领通往大西北和陕甘宁的门户大 青山,创造“第二个五台山”…… 21.总司令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22.“我和马更爱革命” 23.“贺龙师应速赴晋西北占先看” 24.贺龙展开雁门关南北游击战 六、毛泽东原计划129师由山西跳人安徽,经营鄂豫皖,根据华北战 局发展,“得太行者,得天下”,遂决定利用“地老爷”便利条 件,129师在太行山脉黄河以北实行战略展开…… 25.毛泽东问:“人没有屁股能行吗?” 26.石拐镇因八路军总部会议而有了自己的历史地位 27.朱德说:“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 28.毛泽东说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特殊局面有两个原因 29.“得太行者得天下” 七、贺龙在续范亭“动委会”的旗帜下改造延安东北大门。王震说: “桑干河流域那一块地我早就看上了。”李井泉在归绥一带解决 “干豌豆”弄出了声响。毛泽东电令:“在大青山建立根据地甚关重要。” 30.贺龙在续范亭的旗帜下发展游击队 31.王震说:“桑干河流域那一块地我早就看上了。” 32.贺龙对李井泉说:“你弄不出个局面来,咱哥们儿没法子见面了!” 33.李井泉在归绥一带先解决“干豌豆”弄出了声响 八、七七事变后,宋哲元29军部队弃平津南逃,53军军长万福麟命令 吕正操691团殿后阻击日寇。日寇唱着军歌,用炮火轰击691团, 不愿做亡国奴的汉子们倒下了。在战壕里,吕正操接到了旅部电 报,丢下在战壕里的部队快逃…… 34.吕正操带东北军一个团反了! 35.聂荣臻说:“我看到了冀中平原发展游击战争的曙光。” 36.聂荣臻根据地使日寇不得不改变向风陵渡进兵计划 九、日寇3个师团顺同蒲路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同时毛泽东和“朱 彭任”部署游击战由山地向平原延伸。刘伯承对朱老总说:“老 总,日寇已顺同蒲路奔来,到了祁县、到了平遥,你们一定要抢 在日本人前面过了汾河!”送走朱老总,“刘张”赶紧部署各战 略支队进入晋冀豫边各“眼位”…… 37.刘伯承、张浩抓紧往外放“小母鸡” 38.刘伯承说:“游击小分队是一只只小黄蜂,使日寇这匹大洋马日夜不得安宁!” 39.东阳关东西为129师战略摆开的一个“眼位” 40.“刘邓”第一次合作,继续放飞武装“麻雀” 41.游击战由太行山向东部平原延伸 42.八路军与东陵大盗孙殿英在太行山“划山而治” 43.毛泽东对115、129师主力下一步如何使用有新的考虑 十、晋察冀根据地威胁着日寇的根据地“平津保”,日寇大本营紧 急回师华北;日寇收买大批汉奸混入八路军,同时,发起军事进 攻,分割晋察冀根据地,扑灭聂荣臻主力…… 44.毛泽东对卡尔逊说:“山西是华北的钥匙,五台山地区是山西的钥匙。” 45.聂荣臻说:“在帝国主义国家里,机器一转就是枪炮,但它转不出人来。” 46.聂荣臻对杨成武说:“三天之内,不许一个鬼子进阜平。” 47.朱德要求周士第、刘伯承与聂荣臻作战略上的配合 48.左权给老战友指点主力到五台以东的脱困妙计 49.聂荣臻给杨成武来电话:“延安说你们打死了阿部规秀?” 十一、陈毅描绘山西“外河而内山”,表里山河形胜,“山西在怀 抱,河北置左肩。山东收眼底,河南示鼻端。依托大漠作后 殿,提携捧负依陕甘”。4月21日,中央作出战略决策,三大 主力由山地游击战发展为冀南、冀中、冀鲁豫平原游击战, 八路军抗战进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阶段。 50.“刘张”派几只带枪的“麻雀”飞到平汉路东看看 51.陈再道带骑兵战略支队进入平汉路东 52.用霹雳手段解决汉奸弥漫社会操控政权问题 53.刚柔相济统一冀南各游杂武装 十二、毛泽东从战略全局着眼,指出目前全局的决胜点在潼关与武 胜关。朱德率领八路军的“马背总部”从西折回,戎马倥偬 中,根据瞬息万变的山西战局,不断给正在战略展开中的部 队发出战术指示,不料与日寇苫米地旅团碰个正着…… 54.毛泽东说:“即使是个排长也要有全局的图划,才有大的发展。” 55.毛泽东指出,目前全局的“决胜点在潼关、武胜关” 56.“马背总部”与西进的苫米地旅团碰个正着 57.“马背总部”不断发出指导各师的游击战战术训令 58.毛泽东意见为保卫潼关,委座必须兵分两部 十三、周恩来在山西曾两电“洛毛”,归绥已失,绥远与陕北仅一河 之隔,防敌进攻陕北。2月,日寇两个师团突然进攻河口,企 图突破河防,危及绥德和延安,进攻陕甘宁边区,截断八路 军的归路,从根本上动摇山西战局…… 59.毛泽东要求徐海东旅紧急回师,阻止日寇进攻陕北 60.“朱彭”判断日寇大规模进攻陕甘宁要在徐州战役之后 61.“敌之主要进攻方向在武汉,华北(我军)有大举袭敌之必要。” 十四、毛泽东受在山西大发展的启发,看上山东是扼华北、华中、东 北之战略枢纽。要乘日寇在徐州大战,不能回师华北之机, 派八路军主力进入山东。王明说:“老毛,你不经过蒋委员 长不行……” 62.“山东是继山西之后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 63.八路军要乘日寇南下之时图谋河北大部、山东全境乃至江苏北部 64.罗炳辉、张经武、郭洪涛带129师一个营的兵力首批进入山东 十五、在日寇进攻武汉,战线逐渐南移的情况下,敌人后方空虚,华 北广大地区空虚,八路军触角必须要乘机向外延伸,要组成 营团干部率领的游击兵团,坚定地出山,冀鲁豫平原游击战 争要走向一个新阶段…… 65.八路军发展平原游击战要立即组建15个游击兵团 66.129师兵分两路,徐向前、刘志坚率3个主力团出太行 67.徐向前、刘志坚主力出平原撂出三板斧 68.“我们没有‘亡国’,只是‘亡路’了” 69.改造段海洲、赵辉楼冀南两大杂色武装 70.直南、鲁西、鲁北、鲁西北与河南一角连成了一片 十六、“蒋介石不可能再管理山东”,毛泽东实施开发山东战略,先 派几只武装麻雀悄悄飞入山东;继派大将罗炳辉、肖华、彭 明治加强山东;三派罗荣桓率主力115师进入山东。山东战略 在国际国内的政治作用是很明显的…… 71.肖华率一批干部进入山东,组建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 72.彭明治和吴法宪率115师“老5团”再加强山东 73.毛泽东说:“好,115师就以护送彭德怀的名义。” 74.罗荣桓从五台到阜平、从洪洞到吕梁山一路转战…… 十七、蒋介石密示石友三:“华北平原不能让八路军作根据地,遗患 未来,石总司令必须与鹿主席同心协力将八路军消灭。这次 给你们补充,你们赶快加紧行动,中央还要加派有力部队到 前方,用钳形攻势一举消灭那里的八路军。” 75.邓小平到冀南主建抗战行政机构 76.蒋介石密示石友三:“华北平原不能让八路军作根据地。” 77.鹿钟麟制造会门暴动事件杀伤八路军 78.孙良诚奉蒋介石命令率两个团赶到县城拉偏架 79.蒋介石4道金牌要鹿钟麟宣布取消八路军行政公署 十八、毛泽东判断中国有“三个遇合”可以取得抗战胜利,八路军不 仅在五台山、太行山、大青山、吕梁山,还要延伸到承德的 雾灵山、冀东的燕山、黄河北侧的中条山,这些都应该作为 一个单独的战略方向…… 80.毛泽东判断中国有“三个遇合”可以取得抗战胜利 81.“朱彭”决定宋时轮、邓华去冀东 82.毛泽东要求“冀东部队主力要放在白河以西” 83.“毛朱彭刘”告“宋邓”:“必须以高度的布尔什维克精神停止率队西撤” 84.“毛刘”数电未能阻止“宋邓李”率队西撤 85.中央派肖克成立冀热察挺进军挽救冀东战略支点 十九、邯郸长治之问的战略公路,是日寇保障临汾基地枢纽的生命 线,陈赓、王新亭率领771团、772团、补充团主力部队进入 邯长公路干线。赵基梅支队、曾国华支队、张贤约支队、谢 家庆支队、纪德贵支队,有时115师687团也归他们统一指 挥…… 86.陈赓主力破坏日寇四大交通干线的一份原始记录 87.邓政委令皮定均在邯长战略交通线上展开山地游击战 二十、桥儿沟会议上,毛泽东找贺龙谈话,提出针对日寇在徐州战 役后“先平原后山区”的战略策略;冀东起义后,没有巩固 好,我们在冀东没有搞成功;八路军拟再分兵冀中、冀南、 冀鲁豫平原…… 88.贺龙这条“活龙”飞到了冀中 89.贺龙说:“我们来就是干这个买卖的。” 90.委座来电:“贺师长杀敌致果,奋不顾身,殊堪嘉奖!” 91.毛泽东令贺龙紧急回师晋绥根据地 92.此次歼灭日寇85大队是因为正确执行了游击战的方针 二十一、冀南八路军对日寇铁路交通的战争大动脉构成极大威胁, 对日寇石家庄、邢台、邯郸、新乡的战略支点构成极大威 胁。日寇处于极端的困难之中。冀南平原游击战成了日寇 的心病…… 93.杨秀峰教授穿梭在日寇“围剿”的冀南战场上 94.日寇从邢台、德州两据点出动,分割半原根据地 95.八路军实施伟大的改造平原计划 96.美国军事观察员卡尔逊难以相信邓小平还能收听美国电讯 二十二、日寇策划了一个毒招儿:从娘子关以北,经盂县东山、五台 山、清水河以东,繁峙县部分山区,长约500里,宽约40里 的晋察冀边沿制造骇人听闻的“无人区”,军区军民与日 寇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 97.聂荣臻部署军民联合坚决粉碎日寇的“无人区”战略 98.晋察冀边区下达处决汉奸条例 99.区委书记的“密线”和日寇的“密电” 二十三、斯大林大元帅急电,八路军迅速开赴东北堵截日军,开辟东 部战线;王明说八路军要全部开赴东北,防止使苏联腹背 受敌。斯大林电彻底威胁着中共中央的整个战略方针。毛 泽东坚持开辟山东战略不改变,要求罗荣桓、陈光率115师 完成战略转移,徐向前、朱瑞两员大将人山东…… 100.斯大林突然来电,要八路军开赴东北防堵日寇向苏联进攻 101.“毛王”决定徐向前、朱瑞两员大将进齐鲁大地 102.徐向前秘密会见山东省主席于学忠 二十四、针对日寇的囚笼政策,彭德怀、左权决定趁日寇兵力空虚 之机,以总兵力22个团,重击敌寇战略交通线,作战过程 中,分散游击战变为“百团大战”;冈村宁次上任后立 即改变多田骏的防守战略,出动10万兵力,号称“百万大 战”,对八路军进行疯狂报复。 103.“彭左”决策大规模破袭日寇战略交通线 104.正太路破袭战演变为威震敌胆的“百团大战” 105.冈村宁次好像把八路军的游击战战术完全学过去了 二十五、刘少奇批评山东分局未能完成毛泽东在1939年11月提出的 “应争取我们力量在各方面的优势”的任务,缺乏争取抗 战领导地位的战略思想,对山东形势恶化估计不足,过于 信任中间力量,必须统一山东的军事领导…… 106.何应钦告御状:“徐向前在山东不打敌人,专打国军。” 107.罗荣桓向毛泽东反映山东分局问题 108.毛泽东说山东“将来是我军反攻东北的战略基地” 109.“华中应该是他们的准备发展方向” 110.山东根据地需要罗荣桓这样政治军事都强的领导人 二十六、聂司令员说:“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过,要把敌人 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 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弄得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 以争取自己的胜利’。你们的任务就是把敌人指挥员的心 尽可能弄乱。” 111.聂荣臻突然一个灵感使军区部队脱险 112.聂荣臻设巧计令侦察科长带电台把日寇引开 二十七、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129师进入最危急凶险时期, 冈村宁次利用已经掌握的八路军游击战术对付八路军,用 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手段对付太行山人民,此恨绵 绵无尽期…… 113.冈村宁次对太行山腹心地区罕见的凶残大屠杀 114.八路军必须找到破解冈村宁次新战术的“袖中匕首” 115.武工队如此这般对付铁杆汉奸的“肉电杆” 116.日寇扑杀八路军领导人的“C号作战计划”在实施中 117.八路军总部后山出现日寇“杀人队” 118.“彭左”向几次反“扫荡”来过的小山村转移 二十八、刘伯承师长决计采取“敌进我进”战术跳出日寇“铁桶”。 突围途中得知左权阵亡,刘师长脱下军帽说:“老左阵亡 了,我们为老左鞠个躬吧!”大山上突然遇上日寇清剿 队,取下策,隐蔽在大石板下的萝卜窖里…… 119.刘师长决计采取“敌进我进”战术跳出日寇“铁桶” 120.刘师长脱下军帽说:“老左阵亡了,我们为老左鞠个躬吧!” 121.刘伯承师长只能隐蔽在大石板下的萝卜窖里 二十九、四面八方都是日寇的合围部队。日寇暗杀队紧随其后,刘师 长率队与日寇混在一起,同走一条路,同爬一座山,未被 敌寇发觉,可称战争史上的奇迹。刘师长说,知天知地, 胜乃不穷。地形道路选择得当与否,往往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122.苏沃洛夫率领一支大军翻越了阿尔卑斯山 123.“大黑”在转战中每次见了师长老远就“啾啾”地叫 124.刘师长说早晨喝的水一股羊粪味呀 125.杨秀峰主席用茶缸接住小孩儿的尿喝了 三十、兴县是延安与各根据地的交通枢纽,毛泽东表扬贺龙开展“挤 小敌人”的游击战运动;贺龙从无数次实战经验教训中总结 游击战战术要诀和适时跳出日寇重兵包围的火候。 126.刘少奇说贺龙在晋西北自己饿肚子吃黑豆 127.毛泽东表扬晋绥开展“挤小敌人”的游击战运动 128.贺龙一手拉老乡一手牵牛进了防空洞 129.冈村宁次“滚地”战术“滚”掉了他的“军官观战团” 130.毛泽东说:“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 本书参考资料(含图片出处)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八路军必须以山西来支撑整个华北战局,3个师主力在山西“要四角展开”,坚持山西游击战争谁也不能动摇;朱德、彭德怀率“马背总部”在紧急转移途中;毛泽东建议蒋介石要改变单纯防御战术。 7.毛泽东请周恩来给委座捎去一个口信儿 11月4日,大风降温,天欲雪,延河岸边出现白花花的冰碴儿。 寒风凌厉,直扑人面。毛泽东在前面踩着跳石,警卫员贺清华在他的身后牵着小黄马,踏着冰碴儿走过延河。 毛泽东到陕北公学讲话。他习惯用掐着烟的手打着手势,说:现在在地域上是全面抗战,但在成分上说只是一面。蒋委员长只是命令正规军抗战,还有广大群众并没有发动到抗战中来,所以我们在委座的领导下还是遭受了许多失败。我们完全赞成蒋先生在10月19日的演说,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一支枪还要再打。但怎么样打呢?我在这里要请周恩来给委座捎去一个信儿,在军事上要学八路军的打法,就是要活打,不要死打。防御战要与运动战、游击战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防御。要动员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参加抗战。 实际上,10月中旬,周恩来和彭德怀亲自到忻口前线会见前线总指挥卫立煌,向卫立煌表示,不赞成国军把所有兵力都放到正面打阵地战,更不赞成阎长官提出的把129师调到中路的正面打阵地战,使129师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接着,“周彭”又到娘子关见黄绍竑,对东线提出了同样的建议。说正面堵击这种打法,损失大,胜算小。正面硬堵,不如以少数兵力牵制敌军,主力向东北出击,加强侧面部署,避免败绩。 “阎卫黄”都同意改变部署,但有蒋介石牵制,他们并没有按照周恩来的建议去做。国军70万兵力未抵抗住日寇30万兵力的进攻,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大溃退局面。太原失守后,阎锡山跑到隰县。“卫黄”在临汾主持战事。周恩来在回延安途轰炸后走出防空洞中去见“卫黄”。卫立煌对周恩来说:“山西这几仗没有打好,实在可惜。现在许多地方被日本占去了,我们军队损失惨重,没法反攻。而且日军一定要南下,恐怕晋南也保不住,最后只有依赖黄河天险来阻止敌人了!”周恩来对他说:“敌人即使到了风陵渡,我们也有办法在山西坚持持久战,办法就是动员民众,打游击战,使日寇无法结束在山西的战争。”卫立煌听了,改变了对共产党人的看法,增强了留在山西的信心。 蒋介石孩童时读过四书五经,1907年夏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年底与张群、王柏龄等赴日入振武预科学校;1910年到高田野炮兵第13团实习,为士官候补生;武昌起义后,回国当了沪军第5团团长;1912年雇杀手杀了陶成章,再逃日本;“二次革命”回国参加讨袁,任沪宁军第一路军司令;孙中山南下护法,任援闽粤军第二支队司令;1923年任大本营参谋长,同年带领“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1925年任以黄埔生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学习军事,是从日本起家的。纵观抗战期间他指挥国军与曰寇的作战,以防御战、阵地战、拼死战为主要特色,以一线长蛇阵排开布阵,忻口防御战最为典型;无二线三线纵深,无战略战役预备队,无后方袭扰无穿插,无民众援助,以添酱油式派援军救场为常见策略。所以,抗战开始后,毛泽东曾几次给蒋介石捎信,建议他改变一线防御战略。蒋介石始终没有改变他的战略战术,到解放战争期间,他仍然是如此,淮海战役期间表现尤为突出。 毛泽东对陕北公学的学生们说,如果没有民众参加而能成就抗日大业,他的右手往前一推,说,我改个姓,不姓毛! 学生们都笑了。 这句话,他不轻易说,只是在重大决策关头,别人不信他的方针时,就把他的这句话给逼出来了。他在同王明主张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经过蒋委员长的言论斗争时也说过这个话。领袖也经常说性情率真的寻常话。 “我们八路军怎么办呢?”毛泽东双手叉腰,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敌人南下,我们东进北上,到敌人的后方去。到五台山、太行山、管涔山、吕梁山去!古今中外,你们听说过有这样用兵的吗?我们这是土办法,叫地老爷战略。中外军事理论上找不到的!” 学员们听毛泽东的讲演感觉很亢奋,不断发出开心的笑声,报告结束,报以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然后,他不在陕北公学吃饭,要回吴家窑洞吃饭。 他踏着跳石,贺清华警卫员牵着小黄马又回到吴家窑洞。 路上贺清华问,为什么不在公学吃饭?人家很热情,都准备了。 毛泽东问,你想吃人家烙的大饼了?你想吃,你回去吃,我自己回去。 贺清华脸红了,说不不,不是那个意思。 毛泽东说,那你什么意思? 贺清华说,回去还得做嘛。 毛泽东说,家里人给做好了。 贺清华说,他们还以为我们吃了呢。 毛泽东说,我打赌做好了。 贺清华说,我打赌没做。 两个人较着劲儿回到凤凰山下。 毛泽东进门就问贺子珍,子珍,饭做好了吗? 贺子珍惊讶地问,你们没吃呀? 毛泽东说,行了,赶快焖八宝饭(他喜欢的小米、黄豆、大枣混合物)吧。 贺子珍说,我们还以为你们在学校吃呢! 毛泽东说,别说了,给小贺一盒五台烟吧。P20-23 序言 序:宏微相间的历史画卷 因在文学行当之外,对军史和党史越来越饶有兴味,我常花时间阅读各种军史著作和将帅回忆录,尤其喜欢阅读军事题材方面的纪实作品。擅长军史题材纪实写作的军旅作家王波,先后出版的《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之一——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之二——中共中央发起解放战争的决策过程》《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毛泽东出兵山西》等,都在我所喜欢的作品之列。 新近,王波又倾其心力完成了《游击战之光》的纪实作品。读了之后,既很是过瘾,又甚为欣喜。我感到,无论是以详实的史料演绎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还是以丰富的细节呈现以游击战争为主的八年抗战,王波的这部新作,都以吃透史实、化合史料的功夫,登高望远、大含细入的姿态,纤细无遗、情文相生的文笔,对游击战的战略实施与战斗成果等,作了生动的艺术描绘与真切的历史再现,堪称一部宏微相间的历史画卷。 游击战争作为战略方针的提出和确定,以及在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八年抗战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作用,既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殊的国情背景,也有着辉煌的军事贡献与巨大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华中战场节节败退。很显然,仅凭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很难取得胜利。国共在建立统一战线之后,近3万八路军随即由陕西开赴山西和华北。但在中共的党内与军内,如何估计抗日战争的发展形势,决定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也看法不一,意见纷纭。因此,在这一关键时刻提出正确的战略方针,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发动民众,协调全军的作战部署,进而扭转被动抗日的危难时局,就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头,基于对中日双方的国情与军情的深刻洞察,对国共双方党情与军情的正确把握,以及对自红军创建以来的革命战争经验的独到总结,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并通过会议决议、电报指示、军事布局、战斗实践等方式,毫不动摇地认真贯彻与因地制宜地具体落实,终使游击战争成为我党我军的基本战略与主要战术,并在全民性的游击战争中,使八路军、新四军由小到大,从弱变强,也使得蒋介石和国民党深受影响。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被白崇禧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逐渐成为“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的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游击战之光》一作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首先是具体而微地呈现了毛泽东游击战争军事思想的形成与确立的经过,以及由上到下地成为我党我军八年抗战的战略方针的历史过程。其次是以八路军的华北抗战为主要战场,详细描述了从中央军委到八路军总部,从115师、120师、129师到各个敌后根据地,通过开展游击战,组织和发动广大民众,建立敌后游击区与根据地,猛烈扩大自身的基本经验与具体过程。作为我党我军的战略方针的游击战争,如何在实际抗战中运用与实施?它有怎样的实战效果与实际作用?领袖、统帅与部下官兵、基层民众,如何围绕着游击战殚精竭虑、群策群力,使之成为八年艰苦抗战最终赢得胜利的制胜法宝?《游击战之光》一作,从理论与实践的两相结合上,从高层与基层的有机配合上,都作出了总体性的勾勒与具象性的绘描,使人们生动而清晰地看到,从毛泽东到中央军委,从领袖到军队,从军队到人民,齐心协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全景式的历史活剧。 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分外出色地做到了人物众多而个性鲜明,故事丰繁而细节生动,是《游击战之光》一作给人的另外一个强烈印象。作品中的人物,可谓群星璀璨。领袖层面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王稼祥等,统帅层面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聂荣臻、罗荣桓、徐向前等,各路游击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更是星罗棋布,不胜枚举,但作者在叙述一桩桩事情与一个个事件时,都格外重视描写其中的人物,注重以人述事,以事写人。而在描写这些人物时,既不概念化,也不“高大全”,而是把每一个人物都力求还原于历史现场,放置于生活现实,用简洁而灵动的文笔,勾勒其原有的本色形象,描画其鲜活的个人性情。如毛泽东的挑灯夜战,喜食辣椒,与警卫员捉迷藏,掐着烟作报告等等,在不多的笔墨里,就活画出毛泽东的习惯性嗜好,以及工作与生活化合为一的日常状态。还如张闻天的儒雅,朱德的宽厚,彭德怀的果敢,以及王明的骄横,都以寥寥数语之文字,便使其特异性情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因为注重写人,写人之性格,人之情绪,人之烦恼,人之欣忭,使得《游击战之光》里充满了个性鲜明的人性形象,以及各个层面的英雄群像。同时,也使这本主写战争与战事的作品,平添了一种人性的热度,人情的温度,及其人文的气度。 无论是写人,还是述事,作者的文笔都堪称简朴而隽永,精警而凝炼,毫不拖泥带水,绝无冗赘之笔。如作品描述毛泽东与张闻天在吴家窑洞通宵达旦地研究战局时,作者这样写道:“毛泽东的头发长了,张闻天的胡子长了,都没有时间修理。窑洞里烟草味儿呛人!”一句话里,人物的形象,场面的景象,都一同呈现了出来,把领袖们忘我工作的状态与精神表现得逼真而形象,胜过了其他任何语言。还如写到“朱彭”两位老总率领总部机关紧急转移时,不时收到延安发来的电报:“‘朱彭’看过电报,跳下马来,在山坳大石头旁,等任弼时、左权、邓小平赶上来,简单商量几句,然后把文件放在骡马的屁股上就签发了。”转移之如何紧急,又如何是“马背总部”,这样一段简朴文字的精要描写,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了。这样的文字与语言,在《游击战之光》一作里,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这种简洁而朴茂的文字,不仅使作品亲切引人,读来感人,而且也构成了王波写作文笔上的一个主要特点,那就是简约而朴茂,这也使得他以此把自己和别人有力地区别开来。 不必掩饰也毋庸讳言我对王波的《游击战之光》的由衷喜欢,但这喜欢,是有缘由的,那就是在历史层面上看,《游击战之光》写得真实而可信;在文学层面上看,《游击战之光》写得生动而可读。因了这些缘由,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的读者和我一样,也会喜欢王波的这部《游击战之光》。 是为序。 2014年11月14日于北京朝内 后记 现在日本安倍一伙政客采取釜底抽薪策略,欺骗日本民众,抽取和平宪法的灵魂,逐渐解禁日本自卫队对亚太和世界其他地区渗透和扩张。安倍一伙煽动起来的军国主义复仇情绪堪与1935、1936年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情绪相比。 安倍这些政党政客还想重温1937年至1945年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残害中华民族掠夺中国资源的美梦吗?当年我国一个大国弱国尚且战胜了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弹丸小国,今日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下,举国一致,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全民发动,全民皆兵,政治、经济、军事一盘棋,从中央到地方一条心,一个小国强国能战胜一个大国强国吗?我们且看看我们78年前八路军坚持抗战的战略战术和艰难困苦的战争实践。 古语云:“晋阳乃形胜之地。”八路军的游击战争首先是在山西展开的。1936年2月红军出兵山西,1937年9月八路军二次出兵山西。八路军的游击战争为何首先在山西揭开序幕?为何毛泽东和洛甫决策八路军在山西“四角展开”?为何说坚持华北战局必须要开展平原游击战?坚持华北战局对彻底战胜日寇最后进军东北有何战略意义? 存在决定意识。弹丸之地的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即有强烈的领土扩张意识。几代军国主义分子一直到裕仁,处心积虑就是要上大陆。他们确定的大战略就是由绥蒙迂回山西,然后从风陵渡、潼关入陕西,略兰州,越成都,下江南,占领中国全境。他们参考了忽必烈灭宋的迂回路线。1937年从平绥南下的日寇板垣等主力师团和从平汉线南下转正太路的108等师团执行东京大本营的战略意图,先占山西,再图其他。1938年2月23日深夜“马背总部”突然遭遇苫米地旅团主力,毛泽东电示朱德:“日军此次进军目的在夺取临汾、潼关,然后进攻西安、武汉。”要求朱德与阎锡山、卫立煌两部“在好的情况下,力图在临汾以北、以东两地区歼灭敌人,顿挫敌之进攻。”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和部署就是要断绝日本大本营避开黄河、长江天险毁灭中华民族巧取大陆的这条迂回路线。 国民党正规军在太原失守以后,钻入太行山南麓黄河一侧,退出了华北敌后战场。有少部杂牌军名为抗战,暗投东洋。朱德说:“别人无论如何不能把军队放在敌人的后方。别人争相退去,我们则反伸向敌人后方去。”毛泽东、洛甫以及“朱彭任”指挥区区3万多兵力创造前无古人的战争传奇,坚守山西敌后游击战。山西为华北屋脊,东逼京津保,北瞰冀察绥,西觊上党盆地,南抵天险黄河。山西境内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管涔山、中岳山、中条山,重峦叠嶂,遮天蔽日,绵延不断;三国时,太行山为曹操后方战略基地,屯兵太行,东略冀南豫北,消灭王朗国,建都邺城。史载建安九年曹操由武安攻入涉县,即领兵转战在东阳关至邯郸战略要津。八路军依托大山,西出截断同蒲线,东出威逼平汉线,北出破坏平绥线。任弼时说:“山西自雁门关以南,井陉、娘子关以西系高原多山地区,对保卫华北地区、支持华北地区战局,有极重大的意义。敌人要完成其军事占领华北,非攻占山西不可。如山西全境在我军手中,则随时可以居高临下,由太行山脉伸出平汉北段和平绥东段,威胁敌在华北之平津军事重地,使敌向平汉南进攻及向绥远的进攻感到困难。故山西为敌我必争之战略要地。”1939年6月,朱德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我们一定要胜利——为抗战二周年应苏联各报征文而作》一文。朱德指出:“日本法西斯原来打算以20万至30万军队,在3个月内消灭中国,这个计划完全失败了!”“当日本法西斯侵入长城以后,以为再没有第二道长城可以阻挡它囊括华北的企图了,但是一座新的长城出现了!这就是华北的游击战争,伟大的中华民族是能够而且敢于胜利的!” 1935年年底,毛泽东在瓦窑堡阐述了山西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又确定了八路军的战略方针。不仅要出兵山西,而且要在山西实行大山战略,要经营山西,用湖南话来讲就是“地老爷战略”,也可以称为“山帅战略”。这个策略和战术的创造、实施和运用,付之抗战实践,确实是一项亘古以来破天荒的实战经验,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10年战争实践和经验智慧的结晶体。这个集体包括在延安窑洞指挥的毛泽东、洛甫、王稼祥、刘少奇、周恩来、滕代远等,包括在“马背总部”工作过的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罗瑞卿、陆定一、叶季壮,杨立三、傅钟等,包括在各个战略方向的将帅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张浩、邓小平、徐向前、林彪、关向应,肖克;朱瑞、彭真、李雪峰、杨秀峰、林枫、黎玉;唐延杰、蔡树藩、陈赓、徐海东、王震、杨成武、陈锡联、邓华、宋时轮、李井泉;吕正操、陈再道、刘志坚、宋任穷;彭明治、吴文玉、肖华、郭洪涛、罗炳辉、张经武、罗荣桓、陈光等战争实践家们。1940年5月25日朱德在黄帝陵前说:“我们这些黄帝的子孙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烽火,全国人民正进行着神圣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战争。”70年前,一场规模空前旷日持久的战争工程靠的是领袖们的智慧和各个战略区将军们的实践完成的。 中共中央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从1937年9月到年底主要的是山地游击战,从1938年开始逐渐由山地游击战向平原游击战发展;4月21日毛泽东发出了在河北、山东、冀鲁豫平原地区有计划地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然后,从1938年年底1939年年初开始即陆续派彭明治、肖华、陈光、罗荣桓率115师主力东进山东,开辟新老黄河间苏鲁皖地区,与华中新四军对接,完成整个华北的战略部署。平原游击战是太行山游击战的依托延伸,反过来开展平原游击战分散日军的野战兵力,可进一步巩固山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11日“朱彭”电示八路军各部,指出了平原游击战的伟大战略意义。“我们坚持华北抗战的基本原则是:以坚持河北、山东平原地带之游击战,不断粉碎敌之围攻合击,巩固山岳地带之根据地。”朱德在延安中央大礼堂说:“整个华北到处都是咱们八路健儿在显身手,北至苦寒的大青山,南接新四军达长江口,东抵海边,西接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在收到“马背总部”“朱彭”的请示后,或同意,或大部同意小部修改,或小部同意大部修改,或完全不同意但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或对“朱彭”的意见再综合锤炼,更加理论化,更有操作性,更容易被战场指挥员操作。这套战略战术是共产党政治家、军事家们的共同创造,而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 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曾经在许多国家的人民战争中起了伟大的神奇作用。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发生了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反抗法国侵略的游击战争,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还有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反美战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毫不讳言他们在战争实践中运用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 1960年11月19日下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了古巴革命的二号领袖,游击战英雄格瓦拉。世界上两个有过游击战实战经验并取得成功的民族英雄有过一次直接的有趣的对话。 格瓦拉说:“我们在斗争中对毛主席一直很敬仰。” 毛泽东说:“你是阿根廷人,你们很坚决,这就有希望,帝国主义就难办。你们影响了拉丁美洲。” 格瓦拉说:“打游击的时候吃的不好,也缺乏精神食粮,看不到材料。” 周恩来插话说:“毛主席打游击的时候,常常派人出去找报纸。” 毛泽东说:“把报纸当作情报,敌人的报纸往往透露敌人的动态。” 毛泽东问:“你们从登陆到胜利,花了两年的时间,同农民联合起来,取得了胜利。照这样的做法,其他拉丁美洲有没有可能?” 格瓦拉说:“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个人看法,古巴的革命环境比其他的拉丁美洲更困难,但有一个有利的方面。我们趁帝国主义麻痹的时候取得了胜利,如果其他拉丁美洲国家进行革命,就有遭到危地马拉那样的危险,美国会派海军陆战队干涉。” 毛泽东看过格瓦拉游击战著作《研究古巴革命思想意识的笔记》,赞同格瓦拉的思想观点。他说:“很赞成你的意见。你这篇文章可能在拉丁美洲发生影响。” 然后他说格瓦拉关于人民可以战胜反动派和拉丁关洲的革命工作主要在农村,这个观点同毛泽东关于纸老虎的观点和游击战的思想有渊源关系。 当晚,毛泽东、周恩来与格瓦拉共进晚餐后,格瓦拉说:“中国革命与古巴革命有两点相似。你们的革命的时候,蒋介石向你们进攻,说是‘围剿’。我们那里的反动派也用这两个字,甚至策略上也是一样。”“另外一个相似点是,开始的时候,你们的革命在城市,有的人不愿意到农村。我们也是一些人在打游击,在山区;另一部分人在城市搞罢工,但结果搞罢工失败了。” 有人证实,肯尼迪生前的办公桌上摆着一部《毛泽东选集》。1965年,斯诺来见他的老朋友毛泽东,说:“最近读了你的军事著作,使我想起了正在进行的越南战争,觉得和你们过去的打法很相似。” 毛泽东很认同,说:“只是两场战争的规模不一样。” 1972年2月,基辛格对毛泽东说他在哈佛大学教书时,要求学生研究毛泽东的著作。 1960年9月30日,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总理阿巴斯访问中国时问毛泽东:“我们读你的军事书,利用你的战法,如果法国人也读你的军事书,利用你的战法怎么办?” 毛泽东回答:“我根据中国经验写的书,只适用于人民战争,不适用于反人民战争,强大的侵略军队不可能因为看了我的书而能够挽救他们的失败。” 1967年4月,毛泽东在同越南总理范文同谈话,再次强调,自己的军事著作“美国人研究,过去蒋介石也研究,日本人也研究。他们怎么不会去研究我们这一套呢?当然要研究。但是,我们这一套打仗的办法,帝国主义没有办法使用。因为他们是反人民的战争,我们是人民战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