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邓小平公开露面是在4月19日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来华访问的时候,后来提前了。4月12日晚,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盛大宴会上。这个宴会是周恩来为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视察柬埔寨解放区后回到北京而举行的。这是邓小平自被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打倒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同中外人士见面。邓小平的出现,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一些外国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附近的电报大楼发消息稿。
第二天,邓小平复出被全世界许多新闻媒体报道。日本共同社在报道中说:“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指责为仅次于刘少奇的‘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邓小平先生在公开场合露面,这可以说是再次向国内外表明,中国政治已克服了文化大革命与林彪事件的影响而处于稳定的状态。”
这时,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筹备召开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本来,按照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党的十大应该在1974年举行,由于林彪事件的发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提前召开。
中央决定5月下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十大的筹备工作。5月19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商定中央工作会议议程,并通过参加会议的中央和地方党政军负责人名单。邓小平和陈云、李富春的名字被列进了名单。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名单。
5月20日晚,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再一次谈到邓小平的复出问题。他说:“今年三月党中央关于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文件,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文件,对此,绝大多数同志都是满意的。小平同志今天出席了会议,同样情况的,还有其他一些人也出席了会议。”周恩来讲的“其他一些人”,是指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的谭震林、李井泉、乌兰夫等。
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代表中共中央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十届中央委员会。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离开政坛六年多了,党和国家的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邓小平在被隔离、监管的情况下,虽然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但毕竟有限,特别是对地方和部门实际工作的情况了解不多。中共十大以后,邓小平参与了大量外事接待工作。他利用陪外国客人到各地参观的机会,努力调查了解地方工作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情况,并对各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10月10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夫人应邀来访。邓小平参与接待并全程陪同特鲁多夫妇在各地访问。13日晚,周恩来和邓小平陪同特鲁多夫妇去河南。途中,周恩来向客人介绍邓小平说:这是一位将来会成为很重要人物的领导人。
15日,邓小平陪同特鲁多夫妇从河南飞抵桂林。当天下午,他陪同特鲁多夫妇在桂林参观芦笛岩。在洞外小憩时,他看到了和美丽的桂林山水极不协调的一幕:桂林钢厂高耸的烟囱浓烟滚滚,一些山体被炸得百孑L千疮,芳莲池和桃花江被严重污染。第二天,邓小平陪同客人游览漓江,这也是他第一次游漓江。此时的漓江江水污浊不堪,沿江两岸到处可见违章建筑、成堆的垃圾和被人为破坏的竹林。
晚上,客人休息了。邓小平找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的负责人,听取他们简要的工作汇报后,便提出和他们一起去察看漓江的污染情况。乘车到达解放桥上下的河段,邓小平和他们边走边看,边走边谈,估计污染程度,分析污染原因,商量治理办法。邓小平对他们说:“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文化名城,漓江是这座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抓生产、抓城建,这都很对,但如果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再快,市政建设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过啊!”邓小平回京后,亲自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了漓江治理问题。不久,国务院发出《尽快恢复并很好保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风貌的决定》,责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应把治理漓江提上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把漓江治理好。
10月19日,邓小平在送走特鲁多夫妇后返京时路过长沙,决定去韶山看看。到了韶山,他对当地的陪同人员说:“这个地方我很早就想来,一九六五年想来,因工作忙没来成,后来就来不成了。”参观毛泽东旧居时,他说,当年毛泽东在韶山建立中共韶山支部“虽不是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却是较健全、较早作出贡献的农村党支部”。在毛泽覃的卧室,他回忆起当年在中央苏区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而被“左”倾中央一起被打成“毛派”分子的情景,动情地说:“毛泽覃是个好同志。如果参加长征,也许不会牺牲。”
当年韶山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受“左”的思想影响,有些陈列内容不符合历史真实。看完陈列,工作人员请邓小平作指示。他有所指地说:“你们陈列的是历史。只要符合历史就行!”P6-7
纪实文学大致相当广义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家是站得离现实生活最近的作家,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是最贴近时代现实的文学。时代和人民的召唤往往能激发起纪实文学作家最强烈的创作欲望。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10月底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注依法治国主题。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厘清了许多文艺创作上的迷雾和误区,为书写中国故事、表现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的文艺创作注入了强劲动力。纪实文学是时代的风向标,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新趋向、新潮流,都很快地作用于并体现在纪实文学作家的创作之中。
回望2014年,纪实文学不断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现实、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在8月评出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任林举的《粮道》,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铁流、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和徐怀中的《底色》等5部作品获得报告文学奖。在9月颁发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12—2014)奖中,在全部28部获奖图书中,共有10部是纪实文学,约占总数的40%,包括铁流、徐锦庚的《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刘先琴的《玉米人》,李朝全的《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陶克、蒋永武的《编外雷锋团》,胡平的《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张雅文的《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谭楷的《让兰辉告诉世界》,黄传会的《国家的儿子》,杨守松的《大美昆曲》和傅宁军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等。巧合的是,黄传会与铁流、徐锦庚成为了双料获奖者,而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此前则已获得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他们都是密切关注现实,用心书写时代的作家。这些获奖作品都是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的佳作。可见,那些站到时代前沿、引领时代风尚与新潮流的纪实文学,更容易受到褒奖和表彰。
2014年的纪实文学,继续专注于描绘中华民族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关切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在现实和历史两个向度掘进,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既有文学价值又有社会影响的佳作。
一讲述中国故事,刻画变革时代的新人
纪实文学擅写重大事件、重大场景,对于中国正在进行中的伟大建设能够给予最及时的反映。张胜友、徐锋的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分为《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筑梦天下》五集,系统梳理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过程,阐释了实现梦想的根本路径、基本依靠和发展战略,语言洗练精到,情感饱满丰沛。这是一部富于思想力量、思辨性和解释力很强的政论报告。电视政论片和纪录片是对纪实文学实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一种有力延升。中央电视台8月热播的传记影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生动讲述了1976年~1984年间邓小平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拔乱反正,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央视8月开播的另一部十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全面、深入、系统、客观地剖析互联网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这些电视纪实作品可谓是影像化纪实文学的优秀之作。在央视纪录、科教等频道,还播出了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主题的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水脉》、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六十周年风雨历程的六集纪录片《新军垦战歌》等多部纪实作品,都拥有较高的收视率和观众好评率。这些纪录片大多由作家参与创作或执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纪实题材剧和纪录片在近年来的异军突起并风行盛行,充分证明了纪实文学可以在影像化方面做出努力并且赢得成功,昭示着纪实文学发展和前行的一条新路。
有些纪实文学专注于反映重大工程、重点建设和重要事件。赵雁的《中国航天梦》从神舟一号载人飞船写到天宫一号、神十,反映中国飞天事业发展的全貌,这是一位“航天二代”人深情的记述与描写。铁路作家戴荣里的《最完美的抵达:中国高铁梦》描写我国高铁建设成就,水利作家赵学儒的《圆梦南水北调》揭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进展。李明春、吉国的《中国深蓝梦》是关于我国载人潜水器发展的纪实,殷允岭的《“雪龙号”纪实》讲述中国唯一一艘能在极地地区航行的破冰船的故事。薛晓康的《悲怆莲花路》追记了一群默默奉献的墨脱筑路人,描述了修建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墨脱县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的艰辛过程。喻季欣的《逐梦世界》则回溯了广交会的历史,孙晶岩的《西望胡杨》表现了北人对口援建新疆和田地区的成就以及援疆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精神风貌。李鸣生、纪红建的《发现龙门山》将目光投向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中心龙门山,考察几年来龙门山的变迁。徐江善的《孔子,走出国门》则聚焦十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建立及发展进程,孔子学院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教育、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实际上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向外推介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长篇纪实,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关注重大题材的作品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报告,向来都是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近期的此类报告大多呼应时代倡导,以中国梦为主题或立意,从科技、工程、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来表现中国梦实现过程的艰难曲折,刻画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奉献牺牲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作品旨在传递时代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纪实文学混合交响中的高亢乐章。
中国故事的真正讲述者与创造者是中国人,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有道德、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新人。杨文学的《“太阳”梦》着重描写山东省在道德建设方面的成就,他通过深入采访山东省近年来出现的一批重德守德模范。认真开掘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风采,充分展示出道德的巨大力量。李春雷的《善行启示录》聚焦河北省“善行河北”活动,辐射到对全国涌现的有代表性善行好人的刻画与描写,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善行善举的社会意义。管斌的《成德之道》是一部题材独特、形式新颖的长篇纪实,讲述了来自泰山脚下雷锋的战友、退伍兵刘成德几十年坚持不懈学雷锋做好事的经历,倡导一种有德、哥德的人生。这些作家纷纷关注道德主题,在对当今社会道德水准下滑表示忧心忡忡的同时,提出了改善和提升的典型范例。马云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成功典型。他在斯坦福大学以身说法式的演讲《如果你总是不尝试,你怎么知道没戏》是一部富于思想光彩的报告,对于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励志作用。黄传会的《国家的儿子》和关庚寅的《冲天一跃:罗阳和歼一15的秘密》都以已故歼一15总指挥罗阳为主人公,谭楷的《让兰辉告诉世界》则以已故北川副县长兰辉为主角,分别生动描写了两个被重点推出的时代英模。刘先琴的《玉米人》塑造了玉米育种专冢程相文一心钻研科学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竭尽全力的鲜明形象。李朝全的《梦想照亮生活》讲述了河北一位普通农民、盲人穆孟杰和他创办的特教学校的故事。裔兆宏的《淮河赤子情》着力刻画为保护淮河少受污染之害倾尽全力的“淮河卫士”霍岱珊的形象。蒋巍的《海雀的一棵树》追述贵州毕节市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的故事。徐锦庚的《懒汉治村》则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叙述了作者家乡一位外号“懒汉”的村民如何成长为村民信服的有作为的村支书兼主任。李春雷的《党参沟纪事》描写了甘肃定西大山深处的翻山村如何通过科学种植药材发家致富的故事。马娜的短篇报告《天山上的吐尔库》用优美的旋律讲述了一位维吾尔族农民热心帮助军队建设被称为“编外老班长”的故事。康纲联的《扼住命运的咽喉》讲述了伤兵群体发奋自强的感人事迹。赵瑜亲赴缅甸采金点采访,创作的《野人山淘金记》反映了一批敢于在异国他乡创业的中国人如何艰辛打拼,获取财富,成就人生。这是一群不一样的中国人,他们中间不乏有过污点的人,但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这些人都能有所作为,建功异域。杨猛的《陌生的中国人》选取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各种新兴人群,讲述他们的艰辛奋斗,展现中国人陌生而熟悉、新鲜而深厚的民族精神风貌。朱晓军、梁春芳的《高地——浙江“最美”现象纪实》和《天地良心——中国最美渔民郭文标》选取生动感人的最关人物,记述他们的感人事迹,彰显他们的崇高精神。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有的最大梦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需要高尚的道德理想的支持,在本年度纪实文学创作中,无论是描写中国新人还是讲述中国新故事的作品,都致力于寻找和表现最美的时代精神和道德风尚。都着力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进步和文明进程而作,其意义和价值将日益显现。
二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
纪实文学是食人间烟火的平民艺术。关注平民,拥有百姓情怀是纪实文学作家的自觉追求。2014年农村留守人群再度成为作家们创作的一个热点。阮梅《警示:四个沉沦的留守少年》通过采访四个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少年犯,向全社会发出严峻的警示:缺乏足够关爱的留守少年更易沦为问题少年。方格子的《农村留守妇女》和李碌璐的《寂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现状采访记》则分别将目光聚焦于留守女人和留守老人,揭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辛酸与苦难,在呼吁全社会给予更多同情与关怀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峻切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农村妇女和老人等庞大社会群体的生活要求、情感诉求等问题。这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亟需严肃面对并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失独家庭、高危老人的关怀带有某种特别的人性和人文意味。杨晓升在前些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只有一个孩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充实,发表了长篇报告《失独,中国家庭之痛》,对痛失独生子女家庭酸楚的现实处境进行了细致描写,张大诺的《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则是对高危老人临终前的关照呵护,都体现了深切动人的人文情怀。
纪实文学要写独特,选取独特的题材和人物。对一些遗落在历史角落里的人群的关注和描写也是作家们自觉努力的一个方向。张春燕的长篇纪实文学《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令人感到特别惊喜。这部作品把作者能够-接触到的多位西路军女战士——几乎都是百岁老人的命运遭际逐一采写下来,展现了人物身上焕现的崇高之关、信仰之关,写下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珍贵的国家记忆,是本年度纪实文学创作不应忽略的一部作品。王贤根、吴潮海的长篇报告《千古长城义乌兵》挖掘到了一个十分独特的题材:当年主要从浙江义乌征召组织的戚家军在荡灭东南沿海肆虐的倭寇之害后,奉命挥师北上守护长城,从此这些义乌兵便留守北方,世代守护长城,至今仍在为保护长城这处世界文化遗产而尽心尽力。这是一部可贵的文化寻根之作,对于探析人口迁徙和习俗变迁有价值,对于考察文化流脉传承有意义,是一部作者向家乡和乡亲致敬的书。
三反映社会焦点及揭示问题
问题报告历来是纪实文学作品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读者出于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心,对事关自身利益事情的关切,自然会更愿意选择阅读问题报告。问题报告往往具备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现实问题具备较强的解析力和批判力。
问题报告总体上可以归结为民生报告,因为涉及的社会问题大多与百姓的生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与国家社稷的发展进步相连。张敏宴的《吸血的血透》目的是揭开医院过度医疗内幕,作者顺着打假医生、感动中国人物陈晓兰的观察调查的视线,反映血液透析中存在的暴利及严重腐败,揭示了过度医疗和医疗腐败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其中写到,江苏海安县胡颂文因家庭困难而医疗费超高,无奈采用自己发明的“土法透析”并赖此已存活十几年的故事,更是惊心动魄,震撼人心。也从一个侧面批判了过度医疗和医疗腐败为害之剧之烈。陈廷一的《魂殇》是对2012年沸沸扬扬的河南周口市“平坟风暴”的调查与冷思考。作者作为该事件直接受害者之一,感同身受了家乡的一场“劫难”,批判了某些地方政府缺乏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决策的“瞎作为”和“胡作为”的巨大危害。教育是纪实文学作家常写不衰的一个重要题材。向思宇的《中国西南乡村教师》将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人们遗忘的乡村教师、民办教师,表现他们身上的奉献牺牲精神,动人以情。春桃、陈桂棣的《南下北上求学记》则再现了当今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受尽煎熬的生动情景。
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也是我们国家的治国方略。法制建设关乎每一个人,法制题材在本年度纪实文学创作中绽放光彩。以创作推理侦探小说著名的作家何家弘发表了《死刑的证明》,讲述了一桩被误判的死刑案件,多年以后。“被杀死”的人重新出现,推翻了以前判处当事人死刑所谓的铁证,然而,死去的人不能复活,唯一可以慰藉活着的人只有数十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当年的误判给当事人及其家人所带来的伤害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作家由此反思了死刑在中国具体实行过程中的各种利弊,强调了法律的实施必须本着对每一条生命高度尊重和负责的原则。《啄木鸟》杂志在发表公安法制题材的纪实文学方面卓有建树,既发表有呼应当下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的报告,如丁一鹤和梅贤明撰写的《微信危信》,揭示微信普及所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也特别重视发表公安部门正在进行的各种专项行动的纪实,如一丁的《寻找遁形人——公安部严厉打击整治“伪基站”专项行动纪实》对伪基站的危害及整治活动进行真实反映,吕铮的《“猎狐”行动——公安部“猎狐2014”缉捕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纪买》跟踪描写正在进行中的境外反腐活动,胡正第的《天剑——“3·01”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犯罪团伙覆灭纪实》和艾璞的《护花使者——公安部督办“2010·7·03”特大网络贩卖婴儿专案侦破纪实》记述的是两桩举国瞩目的大案要案侦破纪实。
此外,对生态环保、世界文化遗产和非遗等的描写也是纪实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徐刚发表了《森林九章》,陈廷一聚焦《2013,雾霾挑战中国》的严峻话题。黄立轩出版了《远古的桨声》,全面研究浙江沿海渔俗文化,向思宇、周好发表了《流浪的川剧》,关注川剧团和川剧的命运。杨守松出版的《大美昆曲》则展现昆曲的艺术魅力,表现昆曲的前世今生曲折命运,强调昆曲实际上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折射着民族政治经济的兴衰。姜宗福的《末代槽坊》关注渐行渐远的槽坊及其历史文化韵味。胡平的长篇纪实文学新作《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是一部关于千年瓷都景德镇发展历程的简要记录,更是对瓷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审视和开掘的大书。旧称昌南与中国同名的景德镇的历史正好映照出中国的历史,这个被英国人李约瑟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的命运就是中国命运,它的身影就是中国身影,它的精气神与魂魄就是中国的精气神与魂魄。《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讲述了一个博杂斑斓的现代都市艰难地浴火涅椠,从旧体制机制的桎梏中挣脱出来,探寻出一条变革创新发展的道路。因此,景德镇故事或许正是作者希望“说给全球听的中国故事”。
四钩沉史实,讲述历史
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历来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它既能揭示诸多历史内幕及真相,又能带给读者有益的启示和思考。李春雷的《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以简短的篇幅,追述了一位国家领导人与一位作家之间的交往,表现了他们之间挚友般的深情与友谊,动人以普通人之情之义。该作品由新华社发布后,全国有一千多家媒体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李春雷的另一部中篇报告《赶考——西柏坡感思》则撷取解放战争胜利前后我们党的领导人在西柏坡的生活工作往事与深邃的历史之思,阐发了我们党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应该不断得到弘扬光大的主题。铁流、徐锦庚的《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讲述《共产党宣言》诞生及在中国传播的历史,重在描写这本小册子在山东一个小村庄里所引燃的一场农民风暴,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田家村的《江南小延安》深入挖掘新四军苏浙中区司令部浙江长兴县——“江南小延安”这样一个新颖而有价值的文学题材,对这段重大革命历史进行形象化的再现。郑雄的《中国红旗渠》则是关于河南林县红旗渠历史的追述,表现了一种敢于与自然抗争、勤劳英勇有作为的民族精神。兵团作家丰收厚积薄发,创作出版了《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资料详实充分,叙事生动,语言精炼,以人和事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记录兵团人屯垦戍边六十年的历史,生动刻画了几代兵团人的群体形象,表现了他们身上保有的以国为家、爱国敬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是一部具有国家情怀和史志价值的大书。
历史题材纪实文学注重在历史中反思。不忘过去才能赢得未来,反思过去为的是警示今天和昭示未来。何建明发表于《人民文学》12期的《南京大屠杀全-纪买》,全文60万字,将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作者下大气力站在今日中国回望历史反思过去,以《十问中国人》为题,给读者提出了诸多峻切的思考和警示。陈启文的《绝地上的诞生——一个令人发疯的科学神话》通过描述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小浪底工程的上马建造经过,以正反映衬的手法,表现错误的决策会带来长久危害,科学的决策则能起到绝地反击、死而复生的神奇效果。这是一部反思黄河治理的报告,能带给人们深刻的启迪。王宏甲的《非典启示录》在非典结束10周年之际出版,重新回顾非典历史及其带给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反思立意,昭示人们从灾难与祸患中汲取营养和教益。祝勇用他擅长的散文笔法,在甲午海战120周年之际,独辟蹊径,创作了《隔岸的甲午——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为反思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五传记:人生不可重复却可以效法
传记作品是纪实文学的有机组成,每年发表和出版的传记作品数量都相当可观。
关于伟人、名人的传记大受瞩目。由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杨胜群主编的《邓小平传(1904~1974)》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是本年度最受欢迎的人物传记。丁晓平近年来对历史题材特别是中共党史题材方面的挖掘和创作乐此不疲,2014年又出版了长篇纪实《硬骨头陈独秀五次被捕纪事》。老作家邵燕祥和从维熙都出版了准个人自传式的作品《一个戴灰帽的人》和《我的黑白人生》。《一个戴灰帽子的人》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纪实作品,作者回忆了自己在1960至1965年摘帽右派期间“苟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较好地体现了反思意识和精神,出版后受到了广泛好评。林贤治出版了《漂泊者萧红》,以新视角重写天才女作家萧红传记,再现其生活、写作和精神世界。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以一个柔弱个体在坚硬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命运为主题,试图重写沈从文后传,引发人们对时代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的思考。陈培浩和阮援朝则发表了《文学苦旅——阮章竞小传》,以纪念著名诗人阮章竞一百周年诞辰。郑旺盛的《震撼日本列岛的中国英雄——花冈暴动与中日索赔第一案揭秘》以花冈暴动和对日索赔第一案主人公耿谆为传主,通过直接采访,记述了这位可敬老人不平则鸣、敢于抗争、卓而不凡的一生。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第二批十部作品,包括李洁非创作的《天崩地解——黄宗羲传》以及颜真卿、杨万里、关汉卿、马致远、王阳明、李梦阳、蒲松龄、吴敬梓、章学诚等10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
个人自叙自传或者家谱、家族传记继续兴盛。凸凹的《母说,或家史》、李运抟的《母亲的高寿》都是关于母亲的追忆和传略,带有传承家风的深层意味。瘫痪青年赵凯的《扛住——倒下,还能站起来》是一本自传,以平静口吻记述自己的身世,彰显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王庭德的《这个世界无须仰视——一个侏儒青年的奋斗之路》和徐渝江的《挥动翅膀的女孩:一个脑瘫儿的成长故事》也是关于残障人士的成长叙事。这些身残志坚心不残的人的故事对于读者都会起到励志的作用。
还有一些传记是为一座城市或者一条河流而作。如杨振辉的《血性福州》和王若冰的《渭河传》。前者凸显福州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后者则描述了渭河千年历史和渭河领域的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2014年,在市场空间的不断挤压下,纪实文学仍旧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涌现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佳作,体现了纪实文学参与现实的优秀品质,构成了2014年文学领域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景观。
2014年11月写于北京
《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4》由李朝全主编,精选2014年中国纪实文学中的佳作,从史志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等方面综合权衡,所推出的众多作品在记录时代、描绘人们的精神图谱、传达百姓心声、反映民族心史、承担社会责任、体现文学秉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阅读此书,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2014年纪实文学的创作成果。采用非虚构的文学类型,纪实写作。真实记录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回应公众关切。“热点聚焦”反映现实、答读者疑,“百姓冷暖”关注民生、贴近生活,“往事史鉴”还原真相,警示今人。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年度选编,从全国数百种文学报刊当年发表的千万字的代表作品中精选出部分精华篇目,向大众读者呈现中国年度文学创作的成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作品。
本套丛书由多位权威主编进行文章的选编工作,所选取大众最为熟悉,在当下文学阅读环境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样式,散文、随笔、文史精品、纪实文学、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闪小说、校园文学和儿童文学。评选出全年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之作,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它们反映出2014年度文学领域的风貌和突破,让读者感受到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4》由李朝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