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东方编译所译丛”之一,是一本深入研究文化和观念在国际关系中重要意义的力作。作者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从本体论出发,以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国际关系,开拓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途径。与结构现实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不同,作者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建构的,而利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观念建构的。观念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亚历山大·温特阐明了建构主义方法的中心主张,提出了结构的和理念的世界观,与构成多数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截然对立。他建立了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将国家视彼此为敌人、对手还是朋友作为基本的决定因素。这三种角色是由无政府文化塑造的,分别被描述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无政府文化是国家持有的共享观念,影响了国家权力的意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由此产生了国际体系的行为趋势。本书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出现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译者前言/1
中文版前言/31
致谢/35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四种社会理论/1
国家体系研究工程/6
国家中心论/7
体系理论/9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13
结构理论的分类图谱/20
四种社会理论/21
国际关系理论的归类定位/27
三个方面的解释/30
认识论和中间道路/35
本书的内容结构/37
第一部分 社会理论
第二章 科学实在论与社会类别/49
科学实在论与指涉理论/52
独立存在的世界/53
成熟理论指涉客观世界/54
理论提供有关不可观察事物的知识/60
科学实在论的终极论断/64
社会类别问题/67
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76
因果理论研究/77
建构理论研究/81
建立国家理论问题的社会学/85
结论/87
第三章 “观念无所不在?”:论权力与利益的建构/94
利益建构权力/98
华尔兹的明晰模式:无政府状态与
权力分配/99
华尔兹的含蓄模式:利益分配/104
建立一种弱式物质主义(I)/109
观念建构利益/113
人的理性模式/115
超越理性主义模式/118
建立一种弱式物质主义(II)/127
结论/131
第四章 结构、施动性和文化/139
结构的两个层次/144
微观结构/146
宏观结构/149
作为共同知识和集体知识的文化/155
结构的两种作用/161
因果作用/163
建构作用/167
建立一种合成观点/173
文化作为自我实现的预言/178
结论/183
第二部分 国际政治
第五章 国家与团体施动性问题/193
本质国家/198
国家作为指涉客体/199
国家的定义/200
“国家也是人”/212
论国家的本体地位/213
国家施动结构/215
为什么使国家人格化仍然是有问题的/218
身份与利益/220
国家利益/228
国家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吗?
——关于自我利益的注释/232
结论/236
第六章 三种无政府文化/244
无政府状态下的结构和角色/248
霍布斯文化/255
敌意/256
霍布斯无政府状态的逻辑/259
内化的三种等级/261
洛克文化/272
竞争/273
洛克无政府状态的逻辑/276
内化与福柯效应/278
康德文化/288
友谊/289
康德无政府状态的逻辑/290
内化/293
逾越无政府难题? /296
结论/298
第七章 进程与结构变化/308
身份形成的两种逻辑/312
自然选择/315
文化选择/318
小结/327
集体身份和结构变化/328
主变量/334
相互依存/334
共同命运/339
同质性/342
自我约束/345
讨论/350
结论/352
第八章 结语/361
参考文献/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