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惜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太宰治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06年初春,青年鲁迅怀揣着背后写着“惜别”二字的藤野先生照片,回到中国。

1945年,以鲁迅在仙台医专的经历为题材的《惜别》出版,小说反映出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真实感受,与鲁迅的《藤野先生》互为犄角,多个视角映射出中日文化观念与国家意识之间的纠结。

阅读《惜别》,将情不自禁地有一种“日本也有我们的理解者”之感怀!

内容推荐

《惜别》创作于日本侵华战争末期的1945年,取材于鲁迅的日本仙台留学生活,以一位乡村老医生的回忆方式,记述了鲁迅在仙台医专的学习、生活、交友,以及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情况。作者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发挥“太宰治式”的丰富想象,完整再现了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淳朴形象。

本书是极为难得的大作家描写大作家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瞧一以鲁迅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目录

藤井省三序

董炳月序

惜别

附录

《惜别》之意图

《惜别》论——“大东亚之和睦”的幻影

太宰治的《惜别》与竹内好的《鲁迅》

“仙台神话”的背面

自画像中的他者——太宰治《惜别》研究

试读章节

只是那文章中写到的周树人也好,恩师藤野先生也好,就连是我自己,也让我觉得好像写的是别人一样,很陌生。我个人的事情被写成怎样都无关紧要,但看到恩师藤野先生还有周先生被描写得与我心底的影像大相径庭时,我感到非常痛苦。这大概是我当时回答得乱七八糟的原因。只是那样面对面如连珠炮般地发问,我好像不由得就变得语无伦次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愚笨的人来说,一时间又找不到特别合适的形容词,一紧张,于是,自言自语的某句无聊的话却被对方记下,并且许多地方曲解了我的意思。总之,我是很不善于这样一问一答的谈话的。因此我对这位记者的来访感到十分困惑,对自己语无伦次的回答也很生气,记者走了以后,我还难过了两三天。

终于到了正月,读了报纸上连载的文章后,觉得很对不起藤野先生和周先生。自己已经年过花甲,即将到了离开这个世界也未尝不可的年龄,如今我认识到,将心底里真实的影像准确地描画下来传达给后人,并非没有意义。尽管如此,我无意要针对那家报纸连载的文章《中日亲和之先驱》,也无意要挑毛病。像那种怀有社会的以及政治性意图的读物,用那样的写法也是不得已吧。即使与我心底里的画像不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我,作为一个在农村行医的、碌碌无为的医生,仅仅是以一种对过去的恩师和旧友的思慕之情来描写,与怀有社会的或是政治的意图相比,我想尽量客观地描绘我对他们:的印象。虽说如此,其实我也并没有什么准备。

 有这样一句话,“与其宣扬大善,不如积累小善”。纠正恩师和旧友的形象,似乎是很小的工作,但这也许确实是与人伦大道相通的事情。总之,这是需要年事已高的我拿出全部精力来做的工作。这些日子,东北一带总是响起空袭警报,令人惊恐,但是每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我的朝南的书房即使没有火盆也温暖如春,我有快乐的预感,写作好像能够顺利地进行,不会因为敌人地空袭而受阻。

说到我心底里的画像,其实也很难保证它的准确性。即使我想如实地描绘,但仅凭我留下的愚凡的印象,很可能像群盲摸象时围成的圆圈那样,将一些十分重要的地方忽略。何况那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的愚凡的印象也已经有些模糊了,即便我决心如实地描绘恩师和旧友,也未免有些底气不足。因此,我决定不抱有太大的幻想,而是怀着一种哪怕只能反映片面的真实也就满足了的心情下笔。人一上了年纪,无论是发牢骚,还是辩解,都不能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反正我也写不出什么名文、美文来,就不再罗罗嗦嗦地申辩、不再左顾右盼了,只求“辞能达意”,能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你所不知道的,别人也将它舍弃吧!”

我毕业于东北的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学,然后,来到被称作是东北第一大都会的仙台。明治三十七年的初秋,我成了仙台医专的学生。同年二月日本对俄宣战,我刚到仙台的时候,辽阳一下子被日本攻陷,紧跟着日本又发动了对旅顺的总攻。而这时性急的人们一边高喊着“我们一定能够攻下旅顺”,一边已经开始商量胜利后如何开庆祝会的事了。尤其是从属于被称作榴之冈队的黑木第一军的仙台第二师团第四联队,首战(也就是鸭绿江渡河战役)就取得了胜利,接着又参加了辽阳战役并立了大功。这些战绩被仙台的报纸以“神勇的东北兵”等十分引人注目的题目不断连载,在名为森德座的小剧场里还上演了名为“辽阳陷落万万岁”的乔装戏剧,全市都沸腾了。我们医专的学生也穿戴着崭新的制服制帽,怀着近乎期待着世界黎明的心情在学校附近的广濑川对岸,也就是供奉着伊达家三代灵牌的瑞凤殿里拜祭、祈祷战争的胜利。

大多数的高年级学生志愿当军医,希望能马上奔赴战场。要说起当时人们的想法,也不知该称作是单纯还是意气风发,住宿的学生们彻夜地讨论关于新武器发明的事情。而那些讨论,让人现在想起来还忍俊不禁呢。比如,谈到了旧藩时代的鹰匠训练鹰:先在鹰背上绑好炸药,然后让鹰从高处俯冲下来,落在敌人火药库的屋顶上,从而可以炸掉敌人的火药库。还有,比如在子弹里塞进辣椒,并使它正好在敌人军队的上方爆炸,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眼睛被辣得看不见东西,等等。学生们当时十分热衷于谈这些很原始但又很奇妙的发明,尽管这些话题与文明开化时期学生该谈的话题很不相宜。而且我还听说医专的两三个学生联名,把用辣椒将眼睛弄坏的方法寄给了部队大本营。

更有血气方刚的学生,觉得进行种种发明的议论还不够劲儿,半夜爬上宿舍的房梁上吹喇叭,于是,这种军队喇叭便又在仙台的学生们中间流行起来了。学生们一方面觉得这种讨论罗嗦,全是废话,应该停止,一方面又想将活动搞大,于是鼓吹成立喇叭会。总之,刚开战的头半年,国民的豪情壮志几乎能将敌人吞没,但却令人感到有些太过夸张又有些可笑。当时周先生就笑着说:“日本人的爱国心太单纯了。”周先生这样说,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过分。当时不只是学生,即使是仙台的市民也偷偷地像天真的孩子一样骚动不安。

在此之前只知道农村几条旧街道的我,有生以来初次看到了大城市味道的事物,兴奋不已,又接触到了弥漫于整个城市的异常活跃的状况,变得更无心学习了,每天都无所事事地在仙台的大街上闲逛。P6-9

序言

作家创作“作家传记小说”并不多见。更何况是由理应称作现代日本“永远的青春文学作家”的太宰治(1904-1948)将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一的鲁迅(1881-1936)的青春时代小说化。这可以说是东亚文学史上的一个“事件”。创作了《哥儿》、《三四郎》的复目漱石(1867-1916),与创作了《挪威的森林》、《奇鸟形状录》等作品的村上春树(1949-)再加上这位太宰治,称之为日本三大青春小说家亦不为过。

《惜别》创作于日中战争末期的1945年,并且是以二十世纪初叶留学日本的鲁迅作为模特儿,这是意味深长的。在日本东北某村行医的老医生对“遥远的四十年前”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与同班同学鲁迅的交往、与任课教授藤野先生的交流进行回忆。——《惜别》是这样一个回忆的故事。

……

承蒙编辑于九涛先生的好意,本书收录了董炳月博士所译拙文《太宰治的(惜别)与竹内好的(鲁迅)》(原载东京《国文学·解释与教材之研究》200:2年12月号)。期待着拙文也能和《惜别》中文版一起得到众多中国读者朋友的指教。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为热爱普希金、契诃夫的太宰治对鲁迅这位中国先驱性的文学家、隐含着知识分子的孤独和自我意识的含羞文学家抱有特别的亲近感。

——奥野健男

太宰洽没有“无视鲁迅的文章”主观地捏造鲁迅形象,他是在认真通读了七卷本的《大鲁迅全集》之后,根据鲁迅的文章创作出的《惜别》。

——藤井省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