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共舞月光下/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童树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收录的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共舞月光下》(作者童树梅)是“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系列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共舞月光下》精选了童树梅的数十篇作品,这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精美、想象奇特,精彩纷呈。中小学学生阅读这样一本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对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会大有帮助。

《共舞月光下》是“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系列中的一册。

目录

第一辑 幸福号三轮车

冠军母亲的诞生 

幸福号三轮车 

有妈妈的天堂 

最后一课 

回家的羊 

今天是我的生日

对崇高的敬意

第二辑 等待第十朵玫瑰

请带上她

等待第十朵玫瑰

来生约 

不灭的灯

那个年代的奇缘

挽歌

捡来的年货

鱼和钓鱼人

为谁送葬

第三辑 瑭珀之恋

点燃一支烛光

琥珀之恋

危情一秒钟

一次最完美的演出 

有洁癖的乡村少年

爸爸的来信

最善后母心

鲜红的中国结

钱是哪来的

第四辑 共舞月光下

忠诚的期限 

善心无价 

再见,校园

八月花未谢

共舞月光下 

梦想从来不曾折翼

明亮的灯光 

母亲的遗产 

第五辑 奇迹的诞生

为母亲洗头 

行为怪异者 

永恒的思念

爱心附加 

花一样的笑脸

奇迹的诞生

谁助我奔跑

第六辑 卑微的爱

工夫之王

今年暑假真长啊

别样感恩 

卑微的爱

大力土

会飞的矿子

奇迹

第七辑 你为什么不说话

四郎探母

无家可归的鸟儿

父亲节快乐

黄昏的报摊

你为什么不说话

我们终于忘记你了 

第八辑 没有回忆的人

最丰厚的报答

没有回忆的人

一样的爱

一对诚信人

老校长的阴谋

我就给您打伞

二十岁的麻花辫

第九辑 月光下的心愿

少年与水牛

生死不离 

月光下的心愿

暑假内的三个真理

风雨飘摇的季节

青春的怒气

最小气的人

试读章节

我像妈妈一样关爱她,给她买来最漂亮的衣服、最可爱的头饰、最可口的零食、最逗人的玩具,不住地嘘寒问暖,恨不得把一片心全扑在她身上。可我很快诧异地发现,育红并没有现出十分快乐的样子,她显得怯生生的,本能地拒绝着我的爱。她这是怎么了?

终于她眼光闪烁地开了口:“阿姨,实际上我不是孤儿,我是有妈妈的。”

我听了又惊又喜,一迭声地问:“真的吗?那妈妈为什么不要你?”

这句话一出口我就知道错了,育红小脸涨得通红,紧紧地咬起嘴唇,摇着头说:“妈妈要我的,可妈妈没有工作,爸爸离开了我们,我又有病,妈妈养不起我,所以才把我送到孤儿院的。实际上妈妈可喜欢我了,每个星期都偷偷来看我,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妈妈买的衣服比你给我买的衣服漂亮多了。”

原来如此,这不是一个狠心的妈妈,而是一个无奈的伤心的妈妈。可我看看育红身上的衣服,根本不漂亮,又旧又大式样又过时,倒像是别人穿剩下来的,或许在孩子心中,妈妈送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吧?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女孩慢慢打开了话匣子,一刻也不停地跟我说着她的妈妈,每当此刻,她的眼珠便会像最亮的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神情看上去陶醉极了。听着听着,我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一个想法:为了她们母子俩不再受两地相思的折磨,为了育红像个真正的天使一样受到呵护,为什么不帮那个无助的母亲一把呢?

当长假过后把育红送回孤儿院时,我向院长问起育红妈妈的情况,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院长一听神色就怪异起来,搓着手连连说:“可怜的孩子,她哪里见过她的妈妈,当我们发现她的时候,她只是个在垃圾箱旁奄奄一息的婴儿,她的妈妈是谁永远也无法知道,更没有人来看过她。”

我一听奇怪极了,这么说育红跟我扯了谎?她为什么要扯谎?

院长眼圈已悄悄红了,声音略带沙哑地说:“每当社会上像你一样的好心人向育红这样的孩子伸出关爱之手的时候,她们都会本能地躲避、掩饰,甚至编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假话。因为短暂的温情对她们来说只是一场好梦,不久以后又要残酷地醒来,她们接受不了、不愿面对,于是就不自觉地把自己陷进虚幻的梦境中……”

我强迫自己不哭出声,偷偷看育红,这苦水里泡大的孤苗,这些跌落凡尘的天使,正望着窗外,双手托腮目光迷离,一动也不动,久久的、久久的……

教授德高望重诲人不倦,今天要给即将毕业的新闻系学生上最后一课,同学们一致要求道:“教授,结合您人生经验的结晶,送我们一句临别赠言吧!”

一向严峻的教授微笑起来,说:“行,不过我要构思一下,在我构思期间,请同学们先在一张小字条上写下一句话,内容是对我和你们相伴几年来的一个评价,我要看看我在你们心目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不大工夫教授就收上一叠厚厚的字条,然后他一张张看起来,一边看一边含笑点头,说:“同学们对我真是太客气、太褒奖了,受之有愧啊……啊,这是谁写的?”

原本笑盈盈的教授突然间满面通红怒不可遏,握着字条的手猛烈颤动起来,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发生什么了?

只听得教授怒气冲冲地读道:“你是个不学无术、空有虚名的伪君子!”

同学们大吃一惊,空气都要凝固了,这是谁写的?也太恶毒了!

“啪”的一声响,教授把那张字条重重拍在讲台上,叫道:“写的人有胆量就站出来,暗箭伤人算什么好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同学们面面相觑,没有人站出来。眼看着教授的愤怒就要到达顶点、做雷霆之怒了,有人忽然放声大笑起来,笑的人正是教授。

教授把那张字条递给一位同学,满面春风地说:“请你读一下!”

那同学一脸吃惊地接过那张惹祸的字条,战战兢兢地读了起来:“教授,您的博学和睿智像盏明灯,将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这是怎么回事?跟刚才教授所“读”的完全两码事嘛。

教授慨然说:“我故意误读了这则‘新闻’,使我备感遗憾的是,在我佯装震怒时,没有人查看这张字条,实际上只要上前一小步、哪怕是只看一眼,一切就真相大白了。你们为什么做不到这点?很简单,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是领导,是一贯正确的权势力量,所以你们完全相信我,即使有一刹那的怀疑,也不敢探究下去。”

教授最后目光炯炯地说:“在此,我要送给你们的临别赠言就是——永远不要盲从于、更不能屈服于权势,探寻并大胆揭露真相,是我们新闻人永远的天职!”

在教授铿锵有力的话语结束几秒钟后,教室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P7-9

序言

阅读的目的是长见识,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读”的基本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也无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打发时光。其实,这是“读”的另一种境界。

但对学生乃至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读”还是为了“写”,即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这,却是大有讲究的。

“读什么”,“怎么读”,“读”如何促进“写”,这个问题困扰人们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外国不言,单说我国自《诗经》始,《四书五经》到《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哪一个的“读”不涉及后人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和“写”的朴素关系。

“读”于“写”的第一点,当是语言的积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说”也“能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不一定就是我们写作的语言。即使你“会说”、“能说”,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你的想法,你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不一定能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或简洁的、凝练的、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人或事物或观点。写作当如建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语料积累,其结果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能工巧匠没有基本的建筑材料他也盖不起房子来。但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语言记忆,要内化为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胸中发酵,要让它带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在写作运用时,就不会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即使是原句引用,也会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初学写作者,常常苦恼自己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或苦恼自己写得干巴巴的,没血没肉;或苦恼自己虽写得字通句顺,却不像别人写的那样摇曳多姿;等等。多积累语言,是根治这种“疾病”的唯一药方。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怎么用字、怎么用词、怎么用句……来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

“读”于“写”的第二点,当是技巧的化用。“我手写我心”,看似简单轻松,看似随意,但正如建房,砖头、瓦块、木料等都摆在了你的面前,却不是任何人都建得了房的,你得有建房的技能。写作也是一样,你得掌握一定的技巧。人物怎么描写,事件怎么叙述,情感如何抒发,道理如何论证,等等,你得掌握其基本的方法,然后才能“心到手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们要像建房者,先做“小工”,看人家是如何砌墙、如何粉刷的;然后做“匠人”,亲自实践,在模仿中掌握其方法,逐渐为我所用;“匠人”做多了,熟练了,就成了“师傅”。“师傅”一级,技巧娴熟,房建得漂亮。而用心的“师傅”爱钻研,爱琢磨,结合他人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新方法,他就成了“建筑师”。写作同理。我们不少阅读者,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但琢磨人家写作技巧的不多,所以文学爱好者不少,但成为作家的就少多了,原因大概与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表达方式、如何布置情节……看他们如何安排重点、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如何条分缕析丝丝入扣、如何巧妙起承转合……

“读”于“写”的第三点,当是思想的融合。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文章也写得是这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文章仅仅止于此,那也不过如同一栋能住人的房子而已。一篇文章品质的高低,除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优美、灵动……除了构思的奇巧、结构的多元、情节的波澜、布局的精妙、手法的多变……是否有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常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但立意不高。我们还常说,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而且立意高,有思想。一篇仅靠语言打扮的文章,就好比一个俗人涂脂抹粉;一篇仅靠卖弄技巧和语言的文章,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卖弄风骚而已。语言可以记忆,技巧可以模仿,但思想要靠领悟,要融人作品之中去反复地阅读,要从深层次去寻找作者的精神。有的人的文章写得很美,技巧也妙,但就是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底蕴,往往就事论事,往往只是当复印机,复制了场景,复制了人物,复制了事件,但都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的确常被我们忽视。思想靠别人的潜移默化来,精神也靠别人的影响而来。我们常听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净化了自己,受了一次洗礼似的教育,等等,大约就是指这些吧。所以,我们在“读”时要琢磨别人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琢磨别人如何通过将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凡事写出其社会价值,琢磨别人如何从一滴露珠看出太阳的光芒……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最准确、最鲜明地表达出思想内容而非干巴巴贴标签,如何通过景、人、物悟出其蕴含的道理而非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读”于“写”的第四点,当是情感的交融。文章当有情,无论你是否抒了情,情就不自觉地流出了你的笔端。阅读中,我们除汲取作者的语言养料、技巧养料、思想养料外,还要品味、感受作者的“情”。与作者同悲,与作者人物同喜,置于作者笔下的优美环境而赏心悦目,等等。这就是受作者之“情”的“滋润”。文章是否感人,除了语言、思想外,有无“真情”很重要。朱自清的《背影》靠的是“情”的打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血写的文章”其实靠的也是“情”的喷发。一篇只有华丽的语言而无思想的文章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篇即使有非凡高度思想而无情感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可能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木乃伊。但“情”在文中的宣泄如何把握,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学习的。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写作中我们或无病呻吟虚假疹人,或情溢滥觞叫人发腻。让“情”如何恰到好处,非向好文章学习不可。这样,我们在“读”时,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如何选择写作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如何传递作者人物的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或似小溪的舒缓、或似大海的波涛、或似斗室之花的温柔、或似山野之花的奔放……看作者如何褒贬对象,看作者如何措辞达意致情,看作者如何巧借人、事、景、物以寄寓情感……

“读”于“写”的第五点,当是风格的鉴赏。所谓风格,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者在文章(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鉴赏其风格,主要是学习他如何创造和完善文章(作品)的风格。也就是看作者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最终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最后成了一个作家个性化的标志。当然,这是“读”的高要求了。琢磨多了,实践多了,很多写作者也形成了类似的风格,便也融入了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也就形成了“派”。比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读者体”、“知音体”,等等。当然,也不能简单模仿,也要适时变化,否则当年散文必“杨朔式”、小说必“欧·亨利式”的文学闹剧就会重演。

习作者若能此,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了。

弄明白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读名著,当然好。但很多名著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阅读者的阅历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不一定读得懂,更不用说借鉴于自己的写作了。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这些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4: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