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情节》分为“抗战篇”、“传奇篇”、“武侠篇”三个单元,跌宕起伏的故事和绚烂的文学表达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壮美的传奇画卷。作者邢庆杰以富于想象和哲思的寓言式书写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深沉追问和反思,表现出对人性温情的关怀和对人性之美的殷切呼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地情节/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邢庆杰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战地情节》分为“抗战篇”、“传奇篇”、“武侠篇”三个单元,跌宕起伏的故事和绚烂的文学表达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壮美的传奇画卷。作者邢庆杰以富于想象和哲思的寓言式书写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深沉追问和反思,表现出对人性温情的关怀和对人性之美的殷切呼唤。 内容推荐 《战地情节》收录实力作家邢庆杰小小说作品数十篇。 《战地情节》文字典雅秀丽,语言畅达明快,蕴藉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味。文章短小精悍,意蕴悠长,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解读,无不透出智慧与机敏。品读本书,让读者在轻松中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心空被洗涤和陶冶后的清亮。对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辑 抗战篇 八路就在桥下边/002 宝刀/004 锄奸血耻记/007 古镇爱情/018 汉奸/024 家仇/027 四爷/044 战地情节/054 兄弟墓/058 1937年的生日礼物/061 寻梦/064 第二辑 传奇篇 草原历险/070 从良/075 涵墨傲骨/081 绝药/084 宽恕/088 暮色苍茫/091 世仇/094 私仇/097 土匪/106 战地情节/112 英雄之死/115 第三辑 武侠篇 刀客传/120 断臂/130 归隐/134 杀手之王/137 宿仇/141 死镖/144 第四辑 当代篇 黑六子的奇遇/154 像风一样消失/164 选择/173 比武记/177 试读章节 锄奸血耻记 四野寂静无声。日头不依不饶地在头顶上炙烤着,路边的野花野草,也都恹恹地低着脑袋。 林山用手从脸上刮了一把,刮下一把汗水,随手甩在了地上,溅起了一片微尘。他将头上的草帽往上推了推,放眼远望,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片片齐腰的高粱静静地站着。 林山踩着这条熟悉的小路,孤独地行走着,只有一条短短的身影,寸步不离地陪伴着他。他已记不清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趟了。从十几岁起,他就为填饱肚子而天天进城卖鱼,终日往返在这条弯弯曲曲的乡路上。到20岁上,他又去给城里的店铺打工,每隔一个月,他就回家一次,把挣到的有限的铜板交到爹娘手里。爹娘说过,给他攒着,娶媳妇用。是日本鬼子的到来,使林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鬼子在一天深夜血洗了他的村庄,烧了他家的房子,杀光了他的父母兄妹。那一天,他恰好住在城里,才侥幸躲过了这一劫。为了报仇,他到处寻找八路军游击队,寻了半年多,终于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成了一名出色的武工队员。近几年来,为探听隋报、进城给伤员买药,林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这条小路上。 这次的任务是武工队郝队长对他秘密下达的。县城的地下组织里出了一名叛徒,已经供出了整个县城的地下联络网。目前,叛徒的供词在两个人的手里掌握着。一个是侦缉队队长年大亮,另一个就是与我方单线联系的地下党员胡平。胡平在侦缉队任副队长,又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所以深得日军大队长龟田的信任。恰巧,这几天龟田一直在省城的总部开会,所以,这件事至今未向日本人汇报。为争取时间,胡平想尽了一切办法阻止年大亮采取行动,让他等龟田回来再说,年大亮因此已对胡平生疑,但碍于胡平在龟田面前的特殊地位,他也不敢随便得罪,这件事就一直搁着。林山的任务就是抢在龟田回城之前将年大亮和那名叛徒除掉,保存城内的地下力量。郝队长原打算给林山安排两个帮手,被林山回绝了。林山有一手出神的枪法和非凡的应变能力,已多次出色地完成敌后锄奸任务,在鲁北一带素有“孤胆英雄”之称。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年里,林山这个名字还经常出现在鲁北一带的传说中。那时林山的名字上已被崇敬和怀念镀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传说中的他已成了日行千里,无所不能的神。 而1943年盛夏的林山,还是个普通却不乏神奇的人。他走在这条没有风的小路上,承受着烈日无情的炙烤,额头上的汗珠不断地淌进眼窝里,杀得双眼生疼。他停下来,伸手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手帕洁白无比,四周绣了几丛绿油油的小草,正中,用红丝线绣了一轮火红的太阳。他痴痴地凝视片刻,把手帕小心地揣进怀里,撩起衣襟擦了擦脸上的汗,甩开大步继续朝前走去。 此时,林山的胸口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像一只温柔的小手在抚摸。他放眼远望,几个零星的村庄在日光下无精打采地趴着,大片大片的高梁波浪般连绵起伏。再有一个月,这大片的原野就成一片深不见人的青纱帐。林山默默地想着青纱帐的样子,想着自己穿越青纱帐时的那份熟稔和悠然。自然而然地,他想起了莲花,想起了那次危险的邂逅。 去年秋,林山进城取情报,傍晚出城时,在城门洞内与侦缉队长年大亮遭遇。两人是同乡,都知道对方干的营生。目光一碰,林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甩手就是一枪。年大亮慌忙就地一滚,一只耳朵却被子弹咬了下去。林山闪电般又连击两枪,城门洞外的两个特务便应声栽倒。他随即发足狂奔,顺着大路往西跑,眨眼间就跑出半里多路。待年大亮惊魂稍定,带领一干特务追出城门,他已一头扎进青纱帐。 林山鱼一般在密密的高粱棵子之间穿梭着,无暇理会不时在头顶呼啸而过的子弹。跑了足有五六里路,他边跑边回头张望了一下。就在他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身后的时候,一下撞在了一个软绵绵的物件上,一个脆脆的声音“哎哟”了一下。他吃了一惊,定神一看,原来他撞倒了一个挎篮子的村姑。他赶紧将她拽起来,匆匆说了句“对不起了小妹妹,后面有坏人追我”,就想拔腿接着跑。村姑突然一把抓住他的衣襟说:“别跑了!”林山定神一看,原来他已经跑到地边了。背后的脚步声和拨动高粱棵子的“哗啦”声越来越近了。林山不假思索地找了个高粱棵密的地方伏下了身。 不消一刻,满脸血迹的年大亮和十几个特务气势汹汹地赶到。此刻,村姑正蹲在地上,专心地捡着被林山撞翻在地的花生。年大亮便恶狠狠地问:“看见一个穿黑衣裳的高个儿吗?”几个特务迫不及待地一同嚷:“是呀是呀,看见了吗?” 林山拿枪瞄准了年大亮的太阳穴。 那村姑气哼哼地说:“往西跑了,还撞了俺一下哩。”随后又弯下腰,专心捡地上的花生。 年大亮把枪一挥:“追!”特务们一窝蜂般向西窜去! P7-9 序言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高长梅 阅读的目的是长见识,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读”的基本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也无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打发时光。其实,这是“读”的另一种境界。 但对学生乃至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读”还是为了“写”,即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这,却是大有讲究的。 “读什么”,“怎么读”,“读”如何促进“写”,这个问题困扰人们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外国不言,单说我国自《诗经》始,《四书五经》到《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哪一个的“读”不涉及后人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和“写”的朴素关系。 “读”于“写”的第一点,当是语言的积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说”也“能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不一定就是我们写作的语言。即使你“会说”、“能说”,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你的想法,你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不一定能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或简洁的、凝练的、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人或事物或观点。写作当如建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语料积累,其结果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能工巧匠没有基本的建筑材料他也盖不起房子来。但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语言记忆,要内化为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胸中发酵,要让它带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在写作运用时,就不会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即使是原句引用,也会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初学写作者,常常苦恼自己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或苦恼自己写得干巴巴的,没血没肉;或苦恼自己虽写得字通句顺,却不像别人写的那样摇曳多姿;等等。多积累语言,是根治这种“疾病”的唯一药方。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怎么用字、怎么用词、怎么用句……来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 “读”于“写”的第二点,当是技巧的化用。“我手写我心”,看似简单轻松,看似随意,但正如建房,砖头、瓦块、木料等都摆在了你的面前,却不是任何人都建得了房的,你得有建房的技能。写作也是一样,你得掌握一定的技巧。人物怎么描写,事件怎么叙述,情感如何抒发,道理如何论证,等等,你得掌握其基本的方法,然后才能“心到手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们要像建房者,先做“小工”,看人家是如何砌墙、如何粉刷的;然后做“匠人”,亲自实践,在模仿中掌握其方法,逐渐为我所用;“匠人”做多了,熟练了,就成了“师傅”。“师傅”一级,技巧娴熟,房建得漂亮。而用心的“师傅”爱钻研,爱琢磨,结合他人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新方法,他就成了“建筑师”。写作同理。我们不少阅读者,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但琢磨人家写作技巧的不多,所以文学爱好者不少,但成为作家的就少多了,原因大概与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表达方式、如何布置情节……看他们如何安排重点、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如何条分缕析丝丝人扣、如何巧妙起承转合…… “读”于“写”的第三点,当是思想的融合。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文章也写得是这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文章仅仅止于此,那也不过如同一栋能住人的房子而已。一篇文章品质的高低,除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优美、灵动……除了构思的奇巧、结构的多元、情节的波澜、布局的精妙、手法的多变……是否有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常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但立意不高。我们还常说,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而且立意高,有思想。一篇仅靠语言打扮的文章,就好比一个俗人涂脂抹粉;一篇仅靠卖弄技巧和语言的文章,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卖弄风骚而已。语言可以记忆,技巧可以模仿,但思想要靠领悟,要融入作品之中去反复地阅读,要从深层次去寻找作者的精神。有的人的文章写得很美,技巧也妙,但就是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底蕴,往往就事论事,往往只是当复印机,复制了场景,复制了人物,复制了事件,但都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的确常被我们忽视。思想靠别人的潜移默化来,精神也靠别人的影响而来。我们常听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净化了自己,受了一次洗礼似的教育,等等,大约就是指这些吧。所以,我们在“读”时要琢磨别人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琢磨别人如何通过将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凡事写出其社会价值,琢磨别人如何从一滴露珠看出太阳的光芒……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最准确、最鲜明地表达出思想内容而非干巴巴贴标签,如何通过景、人、物悟出其蕴含的道理而非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读”于“写”的第四点,当是情感的交融。文章当有情,无论你是否抒了情,情就不自觉地流出了你的笔端。阅读中,我们除汲取作者的语言养料、技巧养料、思想养料外,还要品味、感受作者的“情”。与作者同悲,与作者人物同喜,置于作者笔下的优美环境而赏心悦目,等等。这就是受作者之“情”的“滋润”。文章是否感人,除了语言、思想外,有无“真情”很重要。朱自清的《背影》靠的是“情”的打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血写的文章”其实靠的也是“情”的喷发。一篇只有华丽的语言而无思想的文章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篇即使有非凡高度思想而无情感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可能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木乃伊。但“情”在文中的宣泄如何把握,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学习的。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写作中我们或无病呻吟虚假疹人,或情溢滥觞叫人发腻。让“情”如何恰到好处,非向好文章学习不可。这样,我们在“读”时,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如何选择写作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如何传递作者人物的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或似小溪的舒缓、或似大海的波涛、或似斗室之花的温柔、或似山野之花的奔放……看作者如何褒贬对象,看作者如何措辞达意致情,看作者如何巧借人、事、景、物以寄寓情感…… “读”于“写”的第五点,当是风格的鉴赏。所谓风格,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者在文章(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鉴赏其风格,主要是学习他如何创造和完善文章(作品)的风格,也就是看作者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最终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最后成了一个作家个性化的标志。当然,这是“读”的高要求了。琢磨多了,实践多了,很多写作者也形成了类似的风格,便也融人了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也就形成了“派”。比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读者体”、“知音体”,等等。当然,也不能简单模仿,也要适时变化,否则当年散文必“杨朔式”、小说必“欧·亨利式”的文学闹剧就会重演。 习作者若能此,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了。 弄明白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读名著,当然好。但很多名著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阅读者的阅历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不一定读得懂,更不用说借鉴于自己的写作了。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这些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