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倦与庄严(金克木谈生命的意义)》一书收录了金克木老师谈论人生、体验人生方面的散文随笔。这些作品蕴涵了作者的理想和人生观。它们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第七辑的内容主要是金克木先生在印度学习梵语时的往事,这些文章细腻地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第五辑为金老悼念故人、师友的散文,情感真挚、丰富。第二辑的内容是金老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不乏坎坷的经历。第一、四辑主要收录了作者感悟人生的散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懒倦与庄严(金克木谈生命的意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克木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懒倦与庄严(金克木谈生命的意义)》一书收录了金克木老师谈论人生、体验人生方面的散文随笔。这些作品蕴涵了作者的理想和人生观。它们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第七辑的内容主要是金克木先生在印度学习梵语时的往事,这些文章细腻地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第五辑为金老悼念故人、师友的散文,情感真挚、丰富。第二辑的内容是金老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不乏坎坷的经历。第一、四辑主要收录了作者感悟人生的散文。…… 内容推荐 “宇宙、人生、社会都是些大谜语。我在信和疑之间翻腾,在热和冷之间动荡过了70多年。像蚕丝作茧使自己僵化并将自己埋葬一样,我也是倾吐衷肠使自己僵冷。” 《懒倦与庄严(金克木谈生命的意义)》一书是文化大师金克木的倾心之作。在书中,作者感悟生命真谛,道尽世事沧桑。 目录 第一辑 找寻生活中的诗意 人苦不自知 说“边” “犊子”和“老骥” “嚼饭喂人” 寂寞 看音乐 “闲”“书”二话 读书断想 闲话电视 无声的惊雷 不悔少作 读书·读人·读物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 短篇十则 第二辑 记忆中的一抹岁月 收藏信息 废品 学英文 学拳 学读书 学说话 译匠天缘 教师应考 一九三六年春,杭州,新诗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忆昔流星雨 时间 联话 我的“偷袭” 第三辑 士大夫的精神坐标 刘教授文典 陈寅恪遗札后记 俞楼春仍在——敬悼俞平伯先生 雪灯——悼吴组缃教授 忘了的名人 似花还似非花——纪念诗人沈祖棻 北大图书馆长谱 珞珈山下四人行 叹逝 三笑记 诗人徐迟记 少年徐迟 吴公子保初 第四辑 人生的自嘲与觉解 沉默的空杯 老来乐 茶毗前谈 自撰火化铭与自挽联 逍遥游 遗憾 告别辞 第五辑 故友间的交往点滴 代沟的底层 泪 记徐祖正 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 送俞敏教授 何容教授 悼子冈 文丐生涯 遥寄莫愁湖 送指路人 殉名记 第六辑 文化的光环与坐标 谈社会心理学 正名 说“梦” 晒网论 眼睛的位置 四维空间 表情语言学 八旗女儿心 和尚 将军 两个月亮 风义兼师友 第七辑 来自远方的陌生人 四十三年前 鸟巢禅师 孟加拉香客 西藏朝圣者 鹿苑三少年 德里一比丘 “欧亚型”女郎 沉默之塔 试读章节 人苦不自知 近来耳目日益不灵,看书报如在雾中,听谈话经常打岔。有人拿来一本“鸳鸯蝴蝶派”作品的选本给我看,使我大吃一惊。什么是“鸳鸯蝴蝶派”?不是早已随着“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一同不知去向了吗?旧帽子怎么翻新了?言情、社会、武侠、侦探,大约一直到张恨水,甚至林语堂,都加入了这一派。如此声势浩大的文学流派而我竟然不知,可见糊涂。 我不知眼前,倒记得过去。该记的记不住,该忘的又忘不掉。回想初入小学时,家中读过的“国文”在学校中忽然变成了“国语”。过几年,看到了《新青年》合订本,厚厚的几册,才知道欧洲大战爆发后,中国发生了新文化。“曳四十二‘生的’之大炮为之前驱”的就是这《新青年》,从文言转入白话的也是这份杂志。从“不谈政治”到“大谈政治”的也是它。小孩子爱追踪,不料再追下去,它成为共产党的理论刊物,进入地下了。从此以后,我对“孔家店”的种种货色以及《礼拜六》《紫罗兰》《红玫瑰》直到旧戏曲全避而远之。但对外来语“德先生、赛先生”和“布尔什维主义”并不明白。长大了,才知道从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一年中国文化大变化的中心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游行反对巴黎和会及北洋政府,即五四运动。这历时几年的巨浪由语言而文学而道德而政治,由小而大,由隐而显,统称为新文化运动。从此我才认识了“文化”这个词,可惜只知道它包罗了这么多,却不知怎么给它作“界说”。 “五四”现满七十岁,又该做寿了。中国人好做寿,尤其是整岁生日更不能放过。必得大收寿礼,大开寿宴,热热闹闹庆祝一番。庆的不是生日那一天,也不是出生时如何红光照室、第一声啼哭如何洪亮。只有九斤老太记得自己生下时的重量去和不肖子孙比。做寿序的也不大讲出生的光辉,而是讲寿星做过和未做过的好事,说过和未说过的好话。不过,阔人才做寿。穷苦受难的,如犹太人约伯倒霉时就会诅咒自己的生日。照中国说法就是生的八字不好,冲撞了什么星宿。 “五四”好像只是个符号,起先算作新文化运动,包括前后几年。后来又定为青年运动,突出了政治。不知何时把不是那一天请来的外宾德、赛两先生当作扛大旗的,“五四”又成为民主与科学的代号。实际上这两位早就来了。《新青年》不过是正式发了一次请帖,德先生来要立宪,要共和,赛先生来要富,要强。修铁路、兴工业、办大学,中国人和外国人各为本身目的忙了几十年,都不怎么灵验。中国又穷又弱还要拼命打架,好像得了病。外来的大夫好治病。药方很多,一个一个试。开刀切除,又泻,又补。越着急,病好得越慢,不断反复。索性“凤凰涅槃”,一把火烧掉,从头再来。但“涅槃”本来是“寂灭”,火中凤凰是诗人的想象,怎么能当真照办呢?断肢可以再植,全部内脏都换新的只怕办不到。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闹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富了、强了,可是开门一比,还得赶超别人,还得开药方。药方不难找,一查《验方新编》就有。可是脉案难开,药不对症不灵。对症了,人的体质又不同,胖子一泻,好了,瘦子一泻,坏了。七十年以至一百多年以来,《皇朝经世文编》《富强斋丛书》《新民丛报》《民报》《新青年》都是病急乱投医,下药不辨症,又想服一味药就见效,包医百病,药到病除。可惜仙丹难得,所以时灵时不灵。 做寿也是查历史。专查好的,说恭维话,专查坏的,一棍打死,都有危险。从历史公式推演事实,不如从历史事实归纳公式。先定好歹再找事实,不如先弄清事实再分好歹。人讲历史不免动感情,也有观察角度即立场,但事实还是可以查清的。热情可以由冷静理智约束并指导,历史已成过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怎样涂抹,它还是那样,不作声,也不改变。我们是讲历史的国家,曾花大力量去标点“钦定”官书二十四史。可是自从前清遗老编了《清史稿》以后,接着修了什么史?专史只照顾一面,通史大而化之。自从清朝一个小外交官黄遵宪编了《日本国志》以后,我们有多少不是翻译的外国史?“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要和外国打交道时,抓着什么算什么。但合我意就行,不管前言后语对不对得上。一个外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到一起,一个口译,一个笔授,这样合作译出来的科学书比日本维新早。日本人翻印并学习了我们译的书,灵了。我们自己反而不见效。为什么?问题只怕不在药方而在脉案。讳疾忌医,乱服成药。而且,穷了就照富的学,弱了就照强的学,不一定都灵。轻量级和重量级同比,不上算,还有受伤危险。同样的气功,有人一练,祛病延年;有人一练,走火入魔。中国古人说:人苦不自知。外国古人说:要知道自己。不照镜子看不见自己,可是镜子里的像是左右相反的。 我虽比“五四”还痴长几岁,但七十多年也没有了解自己。现在看不清外界了,往往把旧识当新知又把新知当旧识,这才想到应当知道自己。那种看别人眼色下笔的交代和检讨并不是认识自己的好办法。我是老人,“五四”也不年轻。但国家、民族还不算老,青年、少年更加不老,如果多一点自知之明,至少可以少服错药而健康成长更快些吧! P2-4 书评(媒体评论) 大家喜欢他(金克木)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智慧总是和神秘联系在一起的,金先生也就渐渐成了一个文化传奇。 ——钱文忠 像金先生那么博学的长者,并非绝无仅有;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权威——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陈瓶原 比起历史上的杂家,金克木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学问之杂,前无古人是可以肯定的,后无来者也可以基本断言,除非人类最终能摆脱讲究“专业”的时代。 ——张汝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