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诺曹大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孩童时期的孩子最像皮诺曹,也最懂皮诺曹,他们都有共通的毛病:任性、好奇,偶尔会撒谎。当小木偶每撒一次谎,鼻子就会变长,这个情节不知道让多少父母爱上了科洛迪,让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到说谎是不行的,而皮诺曹长长鼻子的形象也因此深植在每个孩童心中。
跟皮诺曹一样大的孩子此时正是懵懵懂懂的时候,天真可爱,但慢慢地也和皮诺曹一样,开始懂碍付出和关怀了,最终都会成为有礼貌、肯学习、辛勤工作的好孩子。没有孩子看完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记》还不乖的,而这也正是本书历经百年仍叫好卖座的原因。
《木偶奇遇记》的作者是卡洛·科洛迪。
《木偶奇遇记》:
老乔得到一块奇怪的木头,做成了一个小木偶,没想到小木偶会唱会跳,还特别调皮捣蛋,不仅贪玩爱撒谎,还到处闯祸:先是害得老乔进监牢,又引起木偶戏班的大乱,然后被坏朋友引诱,遇见谋杀犯,被吊在树上差点儿死掉……好心的蓝发仙子救了他,他还说谎话,结果鼻子变得出奇地长……
不听话的小木偶在吃尽苦头之后终于想要改过自新,当个真正的小男孩,但是一块木头怎样成为真正的人呢?首先……学会当个乖孩子吧!
跟着小木偶皮诺曹去冒险,打开诚实的大门……
不可以说谎哦!爱说谎的小孩鼻子会变长!
第2章两位老友的大战
老乔的房间在地下室,光线从楼梯口前洒进来。房间里面摆着简单的家具:一把旧椅子;一张不太牢靠的床;还有一张破茶几。正对着门口的墙上有座火炉,火苗是画上去的,上头还画着沸腾的水壶,蒸汽直往上蹿,看起来十分逼真。
一回到家,老乔马上拿出工具,开始制作他的木偶。
“该帮他取什么名字好呢?”他喃喃自语着,“我想把它叫作‘皮诺曹’,这个名字肯定能为他带来好运。我曾经认识一个‘皮诺曹’家族,爸爸名叫皮诺曹,妈妈名叫皮诺曹亚,孩子名叫皮诺曹,他们过着很棒的生活。”
为木偶取完名字后,他开始专心工作起来,很快便雕出木偶的头发、前额,接着是眼睛。
不久,老乔刻好了眼睛,奇异的事发生了,他注意到木偶的眼睛竟然能转动,然后直视着他。
老乔发现自己被这双木偶的眼睛注视着,于是不太高兴地说道:“讨厌的木头眼睛,为什么直勾勾地看着我?”
不过,没有人回答。
完成眼睛后,他开始雕起鼻子来。然而鼻子刚刚雕好,却开始长了起来,长啊,长啊,才几分钟的光景,木偶的鼻子己长得无边无际。
可怜的老乔费力地把鼻子削短,但他削得越多,那不着边际的鼻子却又长得更长。
好不容易完成鼻子后,他开始雕出嘴巴。
嘴巴还没完工,就已经开始笑起来,还拿他开玩笑。
“不要笑!”老乔说道,不过一点儿用也没有。
“不要笑!听见没有!”他语带威胁地咆哮着。
木偶嘴上停止笑意,却伸出舌头来。
因为不想耽误进度,老乔假装没有看见,继续雕刻。嘴巴、下巴,然后是脖子、肩膀、肚子、手臂,以及双手。
这时候,木偶的双手已经完工啦!老乔却察觉他的假发从头上被一把抓起,他抬头一看,瞧,他看到了什么?这个木偶手上正拿着他那头黄色假发呢!
“皮诺曹,快把我的假发还来!”
皮诺曹才不听呢!他把假发往自己头上一戴,半个人都被遮住了。
眼看木偶这么调皮捣蛋,老乔这大半辈子都没这么伤心过,他对小木偶说道:“你这个小坏蛋,还没有把你做好,你就对爸爸不敬,孩子,你太不听话了。”
他边说边拭泪。
他还得做脚和腿呢!
木偶的脚才刚完成,老乔的鼻尖就被踢了一下。
“我真是活该!”他告诉自己,“我早该料到他会来这么一记,现在来不及了。”
他抱起木偶,把他放在地板上,看看他会不会走路。
皮诺曹的两腿僵硬,一动也不动,老乔只得拉着木偶的手,教他怎么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皮诺曹把腿伸直,他开始学会靠自己走路,又在屋里跑来跑去,直到溜出了门口,跳上街道,一溜烟地跑掉了。
可怜的老乔卖命地在后面猛追,但还是没能捉住他。这个小无赖跳起来跟兔子一样,他的木脚打在人行道上咔咔作响,比四十只兔子还要吵。
“捉住他!捉住他!”老乔大叫,街上的人们看见一个木偶像阿拉伯赛马一样地疯狂快跑,干脆停下来观望,大家看得出神,忍不住大笑起来,不停地笑啊笑的。
这时幸好有位警察路过,他听见一片哗然,猜想是哪头小马从主人那里甩开了缰绳,于是勇敢地往马路中央一站,打算终止这场闹剧,以免造成更大的灾难。
皮诺曹远远地看见警察挡住了整条街,想从他的跨下溜过去,可惜并没有成功。
警察动也不动地一手拎起小木偶的鼻子——那又长又可笑的鼻子……
O8-10
阅读的智慧
这套书都是经过时间洗礼和考验的经典。它们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出来的,是不同时代的产物。
经典应该是很少的,不可能是很多的。和“经典”这个概念相关的还有“名著”。如果谁认为经典有很多的话,我就不能认为那是经典了——它们很可能只是名著。在我的印象中,我在阅读经典时,觉得所谓经典就是一种有宗教色彩的东西。我把它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有些书,要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对它有一种仰视感,是困难的。我觉得它也许只能算是名著。它不能让我产生经典感——至少现在不能产生。阅读经典有一种宗教情绪在里面。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我只能这么想:它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
它有如下一些基本品质——
道义
人要有道义,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必有道义的原则,必有道义的支持。而文学就具有培养人之道义的得天独厚的功能——当初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形式,之所以被人类选择,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样一部文学史,完全有理由尊敬那些文学家。因为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深刻痕迹。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浑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人类当然应该像仰望星辰一样仰望那些曾为他们创造了伟大作品的文学家。
毫无疑问,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的。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文明和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文学从存在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高扬道义的旗帜,与其他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徐志摩当年讲:“托尔斯泰的话,罗曼·罗兰的话,泰戈尔的话,罗素的话,不论他们各家的出发点怎样地悬殊,他们的结论是相调和、相呼应的,即使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柔和的声音永远呼唤着人们天性里柔和的成分,要他们醒起来,凭着爱的力量,来扫除种种阻碍我们相爱的力量,来医治种种激荡我们恶性的疯狂,来消除种种束缚我们自由与污辱人道尊严的主义与宣传。这些宏大的声音好比是阳光一样散布在地面上,它给我们光,给我们热,给我们新鲜的生机,给我们健康的颜色……”
所谓经典,必有“道义”这一品质。
审美
一个完人的精神世界,是由许多纬度组成的。这其中,审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纬度。而文学对这一纬度的生成,几乎是最有效的。文学的根本性的功能之一,就是审美。如果说远古的文学可能更在意的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话,那么后来的文学则越来越在意它的审美价值了。而人们亲近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并能培养人们的审美经验、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如此审美,使人类渐渐变成了具有情调的人类,使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今日之人类与昔日之人类相比,其一大区别就在于今日之人类有了一种叫做“情调”的元素。而在情调养成期间,文学有头等功劳。
人类有情调,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物种。情调使人类摆脱了猫狗一样纯粹的生存状态,而进入一种境界。在这一境界之中,人类不再仅仅享受种种官能得以满足的原始快乐,而有了精神上的享受。人类一有情调,这个物质的、生物的世界从此似乎变了,变得有说不尽或不可言传的妙处。人类领略到了种种令身心愉悦的快意。天长日久,人类终于找到了若干表达这一切感受的单词:静谧、恬淡、散淡、优雅、忧郁、肃穆、飞扬、升腾、圣洁、素朴、高贵、典雅、舒坦、柔和……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把情调的因素融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情调当属美学范畴。
所谓经典,必有“审美”这一品质。
悲悯
当慈爱的主教借宿给冉·阿让、而冉·阿让偷走了他的银烛台被警察抓住、主教却说这是他送给冉-阿让的礼物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简·爱得知一切,重回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祥林嫂于寒风中拄着拐棍沿街乞讨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沈从文的《边城》中爷爷去世,只留翠翠一个小人儿守着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我们在一切古典形态的作子陷入欢乐的疯狂。
这是一个享乐主义的时代,一个平庸的时代。相比从前,人们虽然少了温饱之虞,但也失去了心灵的丰盈和目光的深沉。在一片毫无质量的傻笑之中,人的心灵变得苍白,目光变得浅薄。浮躁人生,从此开始。
此刻,我们谈论对经典的阅读,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有意义。只有回到对经典的阅读上,将阅读经典作为阅读的基础,我们才有可能获得一个理想的阅读格局,也才有可能将我们从享乐主义的泥淖中解救出来。经典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
我坚持我的表述: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回到经典性的文字,长期沉沦在轻飘的、只有快乐而没有忧伤的时尚文字之中,那么,我对这种阅读在建构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方面起到的作用表示深深的怀疑;时尚阅读是必要的,但一种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该将对经典的阅读看成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一个孩子的理想阅读,应从经典开始。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智慧。智者,是幸福的人。智者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同样的生命长度,一个智者因为他的智慧,而实现了最丰富、最有质量的人生,比起非智者,他的生命长度换算下来大大延长了。
读书也有智慧。而最大的智慧就是阅读经典。
读这套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