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习语弄乐 最是年少无忧
1920年(大正九年)2月12日,在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省会奉天(现在的沈阳)近郊的北烟台,一个小女婴降生了。这个出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孩子,却有着不同于华夏民族的血统,因为她的双亲并不是炎黄子孙,而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大和民族后裔,所以一出生,这个小女婴就有了一个身份一~在中国出生的日本人。
小女婴的父母为她取名山口淑子,大概是希望她成为贤良淑德的女子吧。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将会和当时已经开始动荡不安的时代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以一个“李香兰”的中国名字。
十儿年后,在中国的东北部,李香兰出生的地方,日本建立了伪满洲国,而“李香兰”这个名字,也被深深地烙刻在那段历史中。
淑子的父亲名叫山口文雄,1889年(明治22年)生于日本佐贺县一个汉学世家。祖父是士族出身,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于是山口文雄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对中国也有着浓厚的憧憬。于是跟随着父亲努力学习汉语,终于,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1906年),山口文雄来到了一直向往着的中国大陆。
他来到了古都北京,并在北京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后来,经过朋友的介绍,到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任职。“满铁”创建于1906年,是日本对华扩张、进行侵略的据点。起初山口文雄是进人烟台采煤所工作,后来转入了在抚顺的采煤所。出身于汉学世家的背景让山口文雄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对中国的风土人情也有颇多的了解。于是,公司让他一边教公司职员的汉语,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一边让他担负着抚顺县顾问之类的工作。
淑子的母亲叫石桥爱子,1894年(明治27年)生于日本的福冈县。本也算是富裕人家的孩子,但由于家道中落,于是举家迁往朝鲜的京城(现在的韩国首尔),再后来又辗转投靠在中国抚顺经营碾米厂的叔父。
空间距离上的共享是很容易让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产生关联的,淑子的父母也是如此。山口文雄和石桥爱子就在抚顺认识了,两个年轻人情愫渐生,最后走向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两人很快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山口淑子。
小淑子出生后不久,全家即迁往抚顺。而淑子对于人世最初的记忆也就始于抚顺了。
山口一家住在抚顺市内一条叫做六条大道的中心街。每天,小淑子就和她的好朋友柳濑俊子、小川美都里结伴,穿过市中心的街道,到位于南大街的永安小学上学,结束课程后,又一一起回家。偶尔,也会去市南郊的露天矿区远足或参观,因为这是学校的课程之一。
抚顺的郊外是名副其实的“煤矿之城”山上的绝壁如墨一般的漆黑,那是地底的煤见天后留下的印记。大地上生着沥青色的煤层,来往的货车穿梭其巾,响起汽笛的长鸣。煤矿道旁盛开的马萝花也染上了一层煤灰,红艳巾透出一种压抑的美。西沉的太阳吸纳着从工厂烟囱里飘出的滚滚黑烟,整个抚顺市郊的露天矿区涂满了黑与灰、与红交叠的色彩。
然而抚顺城内的景色却又是另一番模样。街道两旁挺立着高大的白杨树,一字排开,舒展的枝叶随风摆动,送来阵阵的清新。每天走在这样的街道上,让小淑子感到舒心和安宁。除了美景,当然还有可贵的友情。小学的同班同学俊子和美都里是她最要好的两个儿时伙伴,三人形影不离,什么事情都要一块儿做。比如一块儿去西服店定做衣服,又一块儿去取;背一样的书包,穿一样的鞋子;每个月一块儿去理发,而且都剪成同样的发型,甚至连头发带的颜色都一样。这是她们之问的“君子协定”,小手拉勾后,谁也不能违反。
那样的童年是快乐而祥和的。 作为家中的长女,山口淑子还受到了父母亲热心的教育。但不同于日本本土对女子的教育那般,让女儿学习诸如茶道、花道、烹调和裁缝等居家的一些手艺,而是让她练习小提琴、钢琴、筝之类的乐器。这也许就是父母的慧眼,发现了他们的女儿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小淑子平日里在学校就爱好音乐,喜欢唱歌,嗓音条件也很不错,这样一来,小淑子的音乐天赋就得到了培养和挖掘,为她日后在歌唱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此外,汉学继续在山口家传承着。山口文雄竭力地教小淑子学习汉语,似乎是期待她将来能走上政治舞台,从事日中关系的职业。或是担任政治家的秘书或翻译,进而成为一位政治家或新闻记者,总之是一名了不起的人物。
于是还很年幼的小淑子,白天就去学校上课,夜晚同来还要去听父亲担任讲师的满铁研修所的夜间汉语讲座,每隔一天还要做一次音乐练习,可谓是忙得不亦乐乎。但这样的忙碌并没有让小淑子觉得沉重,而是感到快乐。
自小生活的城市——抚顺,对幼时的山口淑子而言,是一座宁静城市。这里有闻名遐迩的露天大煤矿,有舒展的白杨树林荫道,有儿时的好友,慈祥的父母,可爱的弟弟妹妹……纵使大人的世界里已是战云笼罩,但在抚顺的这段时光,对未谙世事的李香兰来说,却是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