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尼僧桂冠作家,与大江健三郎齐名、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濑户内寂听著作,独揽多项大奖;安妮宝贝称她的作品“讲述世间变幻易碎之事,具有不可更改的美和佛性”。
安妮宝贝、稻 盛和夫、盐野七生、宫泽理惠、酒井法子、蔡澜等极力推荐;
世间烦恼,皆出渴爱,然心若自由,则惊恐自消。人总是在不断地渴望中烦恼和痛苦,殊不知每一段痛苦都藏着一份大智慧,不乱于心,不困于情,让自己释怀,唯有活在当下,不断精进,方能无悔。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收录作者濑户内寂听九十年来的人生智慧和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日)濑户内寂听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本第一尼僧桂冠作家,与大江健三郎齐名、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濑户内寂听著作,独揽多项大奖;安妮宝贝称她的作品“讲述世间变幻易碎之事,具有不可更改的美和佛性”。 安妮宝贝、稻 盛和夫、盐野七生、宫泽理惠、酒井法子、蔡澜等极力推荐; 世间烦恼,皆出渴爱,然心若自由,则惊恐自消。人总是在不断地渴望中烦恼和痛苦,殊不知每一段痛苦都藏着一份大智慧,不乱于心,不困于情,让自己释怀,唯有活在当下,不断精进,方能无悔。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收录作者濑户内寂听九十年来的人生智慧和感悟。 内容推荐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收录作者濑户内寂听九十年来的人生智慧和感悟,全书共分七章,讲述人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如何改变因渴爱而陷入苦恼深渊的境地,如何通过纯粹的慈悲善行来让自己的心获得宁静、实现与人的和谐,以及如何面对生死离别,安住现世、寂然欢喜。作者以其自身经验和丰富阅历来阐明,所有生的烦恼都来自于受外界困扰而心烦意乱,所有爱的痛苦都源自为情所困,所以想变得快乐和幸福,就要做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目录 Chapter 1 积累善行,远离渴爱 世间一切烦恼,皆出渴爱 慈悲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每一段痛苦都藏着一份大智慧 为了今天不再遗憾而好好生活 Chapter 2 佛陀在世时,烦恼比我们还多 建筑的伟大,在于它聚集了志同道合的人 为何释迦牟尼被称为如来佛 从忧郁的青年到抛家弃子的“负心汉”? “四门出游”确有其事? 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最可怕的是因不幸而生成的怨恨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值得用一生去践行 点亮自己心中的明灯 Chapter 3 读懂了“四大真理”,便读懂了人生 不论人生多么不幸,坚强的人总会从中获得一点收益 人生必有风险,然而引人入胜亦在于此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还有什么苦难可以打倒你? 死不是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 智慧的骄傲在于善于利用大自然和机遇的馈赠 绝不滥发粗浅道理的释迦牟尼 Chapter 4 伟大的思想带来伟大的财富 生活是绵延不绝的渴望,烦恼伴生其间 人生最大的喜悦在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 我们和虚无的真正界线,不是死亡而是活动的停止 所谓信仰就是完全信任托付 唯有活在当下方能无悔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行为是它的投影 修养的本质,最终要归结到美德情操上来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懂得反省和忏悔 认真地审视当下,忍耐至关重要 人生需要不断精进,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危险 Chapter 5 诚心正意,常怀感恩,人生才会更快乐 佛的慈悲是毫不惋惜地不断给予的爱 人性中最不容亵渎的是母性的光辉 有坚定信仰的人,才能活出无畏的人生 逃了“谦虚”这堂课,生活就会让不幸来给你补 没有信念,绝不会有内心的强大 所有帮助过你的人,都是菩萨的化身 Chapter 6 为什么《心经》是伟大的经典 《心经》全文 如果有玄奘的精神,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从6000000 字到266 字 内心宁静,智慧自出 心牢囚不住贪欲,我们就会沦为欲望的奴隶 为什么越在意越痛苦? 做不好心如止水,很可能就成了心如死水 迷茫源自于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每个人的心中有一座富矿,等待自己去发掘 崇高的人格,在于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付出 Chapter 7 苦才是人生,然而佛却一再强调“世界的美好” 积极探索生命意义的动力,恰恰源自于死亡驱动力 命运必会厚待热爱生活的人 最真诚的怀念是继承前人的志向 有一种成功是用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Chapter 8 想想人和人的“缘分” 祈福 以鲜花致以崇高的敬意 将负能量转化为动力 “和颜施”——微笑是最好的礼物 想想人和人的“缘分” 试读章节 释迦牟尼有一位名叫阿难的弟子,印度语称作阿难。 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据说他们俩还不到父子年龄差距的地步,但是出家后却当了释迦牟尼的弟子,直至释迦牟尼圆寂,他一直侍奉在旁。 听说阿难是绝世美男,其俊美毫不逊色于释迦牟尼年轻之时。而当时释迦牟尼已渐入老境,年轻的阿难便吸引了姑娘们的注意。据传,他托钵行走于街上,姑娘们便竞相前来给他施斋。 当然,阿难乃是佛门修行之人,即便有年轻姑娘芳心暗许他也不敢妄动。于是,他便求教于释迦牟尼问:“面对女子该当如何?” 释迦牟尼说:“勿看!’' 世间有一半是女子,所以一天之中只要不闭目就不可能看不到女子。于是阿难又问: “无意看见,该当如何?” 释迦牟尼随口一答: “勿言!” 不过,阿难依然心有顾虑。 “但是,对方若和我搭话,我不小心开了口又当如何?”他追问道。 释迦牟尼答日:“修行。” 对于这段对话的解释众说纷纭。有人推断释迦牟尼是个轻视女性的人,而女性是修行的魔障。所以,这种不要交往女性的解读应运而生。但是,我对此不敢苟同。 我认为释迦牟尼自己年轻时便经历了渴爱之苦,即使他强压心绪,但是他必深知消弭渴爱是何等艰难。 此事容后慢叙。然而释迦牟尼作为印度一个小国家的王子,他拥有美貌的妻子,也有幼小的孩子。他毅然舍弃上天的眷顾而选择出家,其原因大概也是经历了渴爱之苦吧? 他告诉自己的爱徒阿难“勿看”“勿言”,我想是因为释迦牟尼自己深知游走于渴爱之间的人们是何等脆弱的缘故吧! 既如此,人生岂不是为渴爱所苦,难获慈悲之心——对此,释迦牟尼如此教化:“诚然,一日为人,皆难逃渴爱,然缓解渴爱之痛、平稳烦恼之炎当有法解之。” 若渴爱尽消,则男女姻缘也随之飘散。如此一来,则无法繁育后代,人世间也自然不复存在。若发生这种极端状况,释迦牟尼却未曾点拨众生。 虽然释迦牟尼对出家的僧侣也像对阿难一样严格训导,但是对于普通信徒,他会规劝他们多子多福。此外,他还教化人们珍爱妻子,莫要出轨,并将装饰品当作礼物献给妻子。这大概就是奉送给诸位的丈夫和恋人的至理名言吧! 只要是人,就没有不被烦恼所困,不为渴爱所苦的。然而,意欲花费多少气力去摆脱渴爱则需要借助释迦牟尼的教化之功。 那么,如何才能放下渴爱,走向慈悲——明白了这一道理,就自然懂得了释迦牟尼为何会放弃家庭、抛却地位,而年复一年地苦修了。 此时便会恍然大悟:世间一切皆出自因果。 因果即为原因和结果。也就是说在世间所有现象和诸多变故之中,总有其内在规律。只一听结果便会想起:哦,原来如此。但是要顿悟实属不易。 明晰因果,万事即通。 比如,自家儿媳愚笨透顶,她却到处自吹自擂,不断宣扬自己“单独用澡盆”“和婆婆分食”之类的话,简直是不知所谓。我想有过这种烦恼的人大有人在,然而为何会有这样的遭遇,最好还是静下心来好好思量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要问起最初选择愚钝媳妇的人,除了自己的儿子还会有谁?而生下这样的儿子并将其养大成人的,难道不是自己吗?结果,探究不愉快产生的根源,竟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这样一来,就不难明白不能只将问题归咎到儿媳身上的道理了。 喜欢的人和你说分手,其道理亦然。 细细地将手放在胸膛扪心自问,你就会发现对方选择离开的理由原来在于自己。 不幸并非是突然来袭,而是万事皆有因有果。这就是释迦牟尼参悟的因果——也可称为因缘、缘起。 要脱离渴爱,净化烦恼,首先要客观地看待现实。P11-13 序言 本书自2000年4月由集英社首次出版以来,九年岁月一晃而过。今年也是我出家的第二十七个年头。现在我已经在京都嵯峨野结起寂庵,增建了嵯峨三贺堂,我在那里写经、讲法、坐禅,而且成了寂庵的主人。 此外,我还担任了坐落于岩手县北限净法寺町的天台寺住持一职,从而迎来了我与佛结缘的又一个春天。进山后,我自然也成了天台寺的第八十三世住持。 大概就在那时,我还就任了敦贺女子短期大学的校长一职,走马上任后立刻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总之,我成日里马不停蹄。 就在这忙碌的日子里,我除了完成本书的撰写外,还出版了几本其他著作。这一切宛若奇迹。 我对待工作和命运的态度都不是为求自己所需,而是尽可能自然处之,随遇而安。 这也许就是出家的功德吧。即使我内心仍有恐惧,但是依然在继续挑战未知的自己。 书中所写的便是通过当时我切身真实崭新的经历,将身心接受佛教的熏沐一点一滴,逐次呈现。 除了手之所触、身之所感和脑之所思外,本书再无其他游目骋怀之处。 所以,这本书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了我从对佛教一无所知到踏上出家这一人生大冒险后的吃惊、发现和感动的经历。 我想,这不正好可以让像我一样原本和佛教并无多少缘分的人去细读并理解吗?随着岁月流逝,读者日增,内心的充实感日渐加深。 我每日都会收到各种各样表达愉快感想的读者来信。 九年间,社会上呈现出了超出我们想象的各种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众生相,导致的混乱,让人们不知所以然。每年有超过三万名自杀者的事实已不容小觑,而父母杀子、子弑父母的消息似乎也时有所闻,天崩地裂等自然灾害更是反常地频频来袭。 世界和平犹如梦幻。 何处发出声响——这是地狱。 纵然如此,我们也不可放弃。 从现在起,请平心静气,且让佛法萦绕耳际。何为真实,何为人类,我们必须用发现之眼重新审视。 我衷心地希望这本书对大家有所帮助。而手捧此书者, 也皆为有缘之人。 愿佛法普照大家! 濑户内寂听 2009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