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戊戌前后的痛与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清)苏继祖//梁启超//袁世凯//陈庆年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今年(2008)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110年。一个自信的民族,其对失败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其实同样重要。

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回报,在这个年份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把这视为一项“胜利”,更视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果实。无可疑义,这确实是一颗滋润的果实。但是,如果把坐标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颗迟到的果实。——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迪。

本书收录了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纪事本末》、袁世凯《戊戌日记》及陈庆年《戊戌已亥见闻录》四种,从不同角度全程记录了戊戌变法始末。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纪事本末》、袁世凯《戊戌日记》及陈庆年《戊戌已亥见闻录》四种,从不同角度全程记录了戊戌变法始末。

目录

清廷戊戌朝变记 苏继祖/1

 序/3

 戊戌朝变纪闻/6

 跋戊戌朝变记后/38

戊戌政变纪事本末 梁启超/41

 百日维新/43

 政变正记/55

戊戌日记 袁世凯/61

 序/63

 戊戌日记/65

 自书戊戌纪略后/73

 跋/75

戊戌己亥见闻录 陈庆年/77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79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113

试读章节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廿三日,下诏定国是,行新政。

自甲午乙未兵败,割地求和偿款,皇上日夜忧愤,益明中国致败之故,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每以维新宗旨商询于枢臣,辄以祖宗成法不可改,夷法不足效,屡言而驳之,上愤极,往往痛哭而罢。惟大学士翁常熟近年省悟大局,非变法难以图存,前曾拟变法诏勅十二条,商及恭邸,为恭邸阻之。有与翁不和者,暗中谮于太后,谓翁取悦于皇上,妄思改变成法,此肇乱之道,恐其蛊惑皇上,宜早防范。翁之前此出毓庆宫,即因此也。

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其为人虽无足取,然启诱圣聪,多赖其力。朝中守旧诸大臣皆忌之,呼翁为老奸巨滑,呼张为汉奸。至廿三年冬,德人占据胶州,上益忧惧,至今春,乃谓庆王曰:“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庆邸请于太后,始闻甚怒,曰:“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庆力劝,始允曰:“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庆邸乃以太后不禁皇上办事复命,于是商诸枢臣,下诏定国是。

四月二十四日,太后召见庆王、荣相。(说为陵工事,不知尚有他事否?)

四月二十五日,上谕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着于二十八日预备召见。

上年冬,德人占胶州,康有为来京上言,极言事迫万分,亟须变法自保。上览奏,欲召见面询,为恭邸阻以成例,四品以下不得召见,命大臣询问代奏可也。上从之,令总署王大臣详细询问变法大计,并令告知,如有陈奏事件及著述书文,即由总署代陈,勿许阻难。此正月初间事也。至四月,恭邸薨,上始得与翁常熟一德一心,商办变法事宜;又值太后许假事权,故敢下诏定国是,召见康有为焉。

正月,康初上之书上呈于太后,太后亦为之动,命总署王大臣详询补救之方,变法条理,曾有懿旨焉。否则王大臣未见,未虚心下问也。是日太后又召见庆王、荣相、总管内务府王大臣等。

四月二十七日,朱谕罢大学士翁同龢。

翁为皇上二十馀年之师傅也,谊甚亲密,自醇贤亲王薨逝后,益与之亲切;上之操危虑患,翁亦俱能仰体。现虽罢其毓庆宫,仍在枢廷行走,可以日近天颜。自甲午之后,阅历时艰,恍然于强弱存亡之所在,近日辅翊皇上,筹画新政,仅其一人;曾保荐康有为,才堪大用,甚为满朝忌而恶之。当康去冬来京上书时,有守旧之大员于元旦密告恭邸曰:“康有为此来,闻是翁、张所引,将树朋党以诱皇上变法者,亟宜防备之。”恭邸阻见康有为者,盖有先人之言也。近见恭邸薨逝,康复见用,太后亦为所上之书感动,乃极力排挤谗谤皇上及康也;因太后已许不禁皇上办事,未便即行钳制,故于未见康时,先去翁以警之。是日谕旨三道,皆奉太后交下勒令上宣布者。皇上奉此谕后,惊魂万里,涕泪千行,竟日不食。左右近臣告人曰:“可笑皇上必叫老翁下了镇物了。”

又召王文韶迅速来京,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着荣禄暂署。

四月二十日后太后召见庆邸、荣相、刚相,询及皇上近日任性乱为,要紧处汝等当阻之。同对曰:皇上天性,无人敢拦。刚伏地痛哭,言奴才婉谏,屡遭斥责。太后又问,难道他自己一人筹画,也不商之你等?荣、刚皆言曰:一切只有翁同穌能承皇上意旨。刚又哭求太后劝阻。太后言,俟到时候,我自有法。此时军机大臣恭邸薨,礼邸病,刚暂领衔,自此气焰日炽矣。

翁既罢,太后意令荣相人值枢廷,力辞,并谓去一汉员,仍宜补一汉员,太后改用王制军。荣相自求北洋大臣,意在揽握兵柄,且目中久已蔑视皇上,今更不满意于变法,借此可远避之。并与太后密商,以皇上任用匪党,难保日久不生变乱,京津咫尺,以北洋陆军可资镇制,太后深谓然。即日请训,太后连日召见赏膳,午后召对,密语甚久,皇上心甚疑惧。

缘荣相与皇上久不相能,其无君神情,每见于面,上深恨之,又以太后所喜,畏不敢言;以前媒蘖诸端,上亦有所闻,继见连天召见密语,益疑之。而荣相却早已商请太后垂帘,今将出京,又再三恳请。太后曰:“非图安逸,恐又招揽权之讥。”荣对曰:“揽权者,臣下之谓也,非所谕于太后。明事人断无是言,不明事者何足重轻。”荣曾于皇上决意变法之时,四月初间,遍邀王公大臣,联衔恳请训政,又命贻穀邀致讲读输詹等官,李盛铎、杨崇伊邀致御史,皆联衔吁恳,兼参劾康有为辩言乱政,私立保国会,白日集聚千人,举国骇然。奈人各一心,奔驰数日不果。其必欲联衔人奏者,亦太后示意也。

荣相久已蓄志北洋,近数月以来,于北洋将士加意笼络,于袁、聂、董三军尤甚。

荣有世交,以知府分发直隶,曾托王制军照拂,荣告以不必忙,王夔石亦太猾,少待数月,或在我到北洋云云。此丁酉冬月事,可见荣早有成见也。

恭邸初薨,太后欲往天津阅兵,皇上谏止,太后甚怒其阻挠,此举荣相迎合者也。据云连日召对,所商即游览天津之事,此说甚合。尚有人说,此亦荣属人奏请者,盖以阅兵为名耳。

又召京外二品以上大员,俱着具折,诣太后前谢恩。

又张之洞着无庸来京。

甲午正月,有内务府大臣某,私诣太后前碰头,上斥其不懂事。盖既归政,凡大臣遇太上皇皇太后有赏,应由皇上代奏谢恩,示尊崇也,太后反疑皇上禁制。近日与亲信大臣言及,深恨皇上监制于己。某大臣乘便言到康有为蛊惑乱政,大小臣工,竟有附和求荣者,臣深虑之;太后不肯垂帘,亦须接见臣下,以制其妄为之心,否则日久更无忌惮,彼时恐太后收笼不住。太后然之,故有是诏。

南皮张制军,久矣简在帝心,自甲午权署两江,更信重之,欲召人辅政,为翁相国、孙莱山尚书所阻;本欲以两江久任之,乃本任刘公,内则贿结宦寺,外乞援权贵枢臣,屡为刘公请旨回任,上迟疑不允,竞以懿旨压制皇上,而回任焉,上至今犹恶之。今春上既决意革故图新,乃召张公来京,辅翊新政。守旧大臣,恐张异己,百计阻挠,得借沙市教案,令回两湖本任。时人多惋惜之,以为得张公入朝,其声望才德,足以制服康、梁,断不至有八月之变云。

窃谓为惜张公未来之说者,殆知其一不知其二之言也。张之未能到京,正天之所以福张公,或有待于将来也。独不见翁常熟、张侍郎、陈中丞乎?当太后许假皇上事权之日,已有深意存焉,况媒蘖者日伺其间,一张公之力何能補救于万一,徒自取祸耳!于我皇上及一切新政又何益焉。闻直督裕公人值枢垣,因未敢如众人之拂忤皇上,曾恭奉新法之诏,竟不见容于朝,遂使出督直隶,夺其事权,以为异己不逆君者戒。使张公入朝,能于新政一扫而摈之乎?必曰不能。不能则不见容矣。请观八月以后,一概归复旧制,可想而知之。举朝之行事用心,于此等处,宜体会之。

P6-11

序言

今年(2008)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110年。一个自信的民族,其对失败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其实同样重要。

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回报,在这个年份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把这视为一项“胜利”,更视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果实。无可疑义,这确实是一颗滋润的果实。但是,如果把坐标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颗迟到的果实。——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迪。

在此,我们选取了几部旧籍,把它们重新刊印,算是对那场失败的一种纪念。这种选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戊戌变法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件,它至少与马关和谈(1895)和庚子国变(1900)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失败的事件。因此,我们选取的旧籍,就不是集中在戊戌变法这一个点上,而是力求展现出它前后的照应。

我们选取了这样三本书作为它核心的展示点,它们是:《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劝学篇》、《庚子西狩丛谈》。

伊李的马关和谈是19世纪以来最让中国人感到耻辱的一幕。无论是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还是李鸿章的努力周旋,都会使我们产生出一种想要更积极地参与历史的情怀和驱动力。——读了这个东西,你才会有一种爱国的真实愿望。只有了解历史,爱国主义才是有根的。也就是说,爱国首先不是一种观念,而是对历史的经验及其体认。

《马关条约》签订后,直到戊戌变法开始,中国有了一段短暂的思想解放时期(大约两年)。这时期的典型标志,首先是士大夫上书问政的频繁与热切,其次是近代性传媒(报刊)的爆炸式的产生,还有就是学会团体的大量涌现。而戊戌变法,正是这场思想解放的一种成果。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选取康有为和梁启超对变法屡带夸张的亲笔记述,而是选取了张之洞的《劝学篇》。之所以如此,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戊戌变法有两个界面,一方面,是少数“精英”的现代性观念的现实输入;另一方面,则是本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努力适应与痛苦挣扎。在这两个界面中,后者可能蕴含着更多的历史真实心态。有一个数据也许最能说明这一点:在变法期间,《劝学篇》印制的数量,约两百万册,而康、梁的那些观念,则并不普及。——这正是我们选取《劝学篇》的理由。

庚子国变(与此相关的概念,是“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是这场失败的现实伤痛,但至此,近代中国人开始真正趋向坚忍的努力。这正是20世纪中国的开端。《庚子西狩丛谈》是晚清笔记中最好看的一种,也是实录,所以我们选取了它。

这三个选择,可能有点另类,但我们认为是合适的。我们的工作在于:三个文本,我们都找了若干参照性的文本作为旁例,希望能使读者由此窥见历史的更广大的幅员。比如说,《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我们采用了《中日战辑》、《东方兵事纪略》等文献作为参照;《劝学篇》我们采用了康有为那几篇“上皇帝书”等作参照;《庚子西狩丛谈》则采用了《庚子国变记》与《拳变馀闻》作为参照。我们希望,这能成为一种有张力的阅读。

这三项之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几部旧籍进行刊印,特别是选取了两部小说。一部是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一部是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这两个文本,透射出的,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精英对现代性的理解和体认,有极大热情,又有极大局限。这在今天看来,是有启发的。

上禀出版之衷。是为说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化普及编辑室2008年10月识新中国未来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