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高度,紧扣时代的脉搏,认识湖南这个神奇而富饶的省份,展现湖南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发展现状,突显湖南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担纲顾问,地理专业权威专家组成编委会,展现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解读湖南的魅力与时尚。
湖南的自然地理状况、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风民俗在这里呈现,优美的文字将它们之中蕴含的自然与历史之美娓娓道来。
专业摄影师的杰作,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感关注,展示湖南最迷人的美景和魅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文化积淀……在移步换影中呈现。
王越创作的《美丽湖南》是近三十年来关于湖南最权威、最详实、最通俗的湖南地理科普读物。
王越创作的《美丽湖南》是近三十年来关于湖南最权威、最详实、最通俗的湖南地理科普读物。
湖南,三山为屏障,四水入洞庭。这里地形多变,高山、丘陵、平原、洼地依次排列。边界东有高耸的幕阜、罗霄山脉,南有逶迤的五岭山脉,西有险峻的武陵、雪峰山脉;其中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四水汇入洞庭湖。置身于湖湘大地,犹如行走于自然的画卷之中。这里有如梦如幻的张家界,有古香古色的凤凰古城,有秀丽灵动的南岳衡山,有墨香如故的千载书院……无不体现出美丽潇湘的特色风情。《美丽湖南》,既为读者提供了湖南最基本的地理概况,又把湖南美丽的城市风光和人文古迹以及湖南独有的特色等一一体现。
洞庭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
天地之间,洞庭湖秀美地横卧在那里。上有蓝天白云,下有芦苇相伴,轻风拂过,如同轻柔的吻轻轻拂过洞庭湖的面颊。如果说洞庭湖是洁白的银盘,君山就是这盘中一撮湖鲜小菜,“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抬手一杯酒,观湖与故人。怪不得古今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这里吟诗作对,青螺入味,陪酒一醉……
洞庭天下水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的南岸。自古以来,这里便以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壤养育着岸边的居民。有言道,“洞庭天下水”。的确,这里四季气候温和,更有充沛的雨水,于是沿岸那大片大片的稻米地、棉花田,便能长成为繁花锦簇的一大片独特风景。
在古代,洞庭湖有诸多名衔,“云梦泽”便是其中之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曾是孟浩然笔下的名句,也是对洞庭湖的描述。洞庭湖本由4个风景各异的湖泊相连接而成,且有着“洞庭湖外有湖,湖中有山”之说法。
在清晨湿润的空气中驾起一叶小舟,乘舟湖面,感受那细细的文风,眼看着风儿吹落晨露,将露水吹入洞庭湖水,那样细微的美丽,让人的心中激起一阵涟漪。到了傍晚,鱼群纷纷跳出水面,鸥鹭潜翔时又是一番别样风景。渔歌响彻湖畔,橹声悠悠不息,一切的一切如梦如幻,此情此景,必然定格在记忆深处。
洞庭看景中,无数传奇故事浮出水面。浩渺如烟波的历史中,数不尽的故事藏在其间,所见之时,真实得如同面对面。忧国忧民的屈原曾漫步湖边,留下千古华美的诗句。数年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到此游历,不只是为了欣赏那份秀美,更是为了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从此,洞庭湖便多了一份诗意的情怀,越加地优雅,越加地娟秀。
因为有人,历史才能与洞庭相撞,人与自然才能完美地结合;因为有人,那轻轻划过的橹才能尽显悠然,尽显优雅与浪漫的风范。这便是洞庭湖,滨湖风光秀丽如画。水鸟翱翔中,百舸争流时,水天一色间,那雄伟壮观的姿态,就这样凝结成晶。
远看如横黛,近看似青螺
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美丽的小岛。它远看如横黛,近看似青螺,长久滋养于洞庭湖水中,岛上植被繁盛,古树种类繁多。这其中最古的树,要数秦皇火树,即秦始皇火烧君山劫后余生之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南巡衡岳,因阻风君山,迁怒湘山神二妃,故而伐树赭山。宋代时,赭树坡有秦皇火烧过的大樟树数株。至清末尚是“大可数围,腹中半焦”,后遭砍伐。今仅存次生林,但仍青葱欲滴,生机盎然。
时间不仅让秦皇火树涅槃重生,更让椤木石楠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也许凭着前世的眷恋,棉藤、苦瓜芦、威灵仙等将自己的种子送给它。树洞里的种子听见春雨的召唤,发出枝丫,缠绕着椤木石楠。
不知你有没有看见过嫩红色的树叶?一般来说,红叶大多是秋季叶将枯萎时见得,可君山杜英有的叶面是红色,叶背是绿色;有的红叶亮着光泽,红得透明耀眼。更有甚者,喉咙乓山脚下的一棵杜英树,一年中两个季节树叶一半红一半绿。君山杜英似一个变化多姿的调色盘,这一撇,那一抹,好生令人惊叹!
还有什么能更加新奇的呢?怕痒树,当人手轻轻抚摸它的光滑躯干时,它便像触电一样浑身颤抖起来,枝条摇曳,越来越厉害,竟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大风吹过。
君山岛的古树名木是否已经令你着迷不已了呢?如果还没有的话,来点酒香花,想必你就会醉在君山了。酒香花在君山酒香山头,每到阳春二、三月,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斗雪而开,花香醇如甜酒,被当地人称为酒香花,它的藤称为酒香藤。
但见酒香藤青枝绿叶不住地向上生长,一片新绿铺满了整个山顶。肥大的叶面绿茵茵的,叶底却又红得像火焰一样,藤蔓上长着一层金黄色的茸毛,活像一条条金丝带子。芬芳的花香、藤香、叶香,混成一种浓浓的奇香,使得满山都发出令人沉醉的酒香。只要有谁闻一闻,就会像吃了一口好酒似的醉了,要是多闻一阵儿,就会像腾云驾雾一样,全身都轻飘飘的了。
情醉义醉,君山泪
君山上古迹名胜众多,且大多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骚客都在这里著文赋诗,或者题书刻石。如今,君山上著名的古迹有舜帝二妃墓、秦始皇封山印、汉武帝射蛟台和酒香亭、吕洞宾的朗吟亭、柳毅井与传书亭等。
朗吟亭,始建于北宋年间,如今所见为1981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朗吟亭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式水泥和木质混合结构,顶盖金色琉璃瓦,翘首饰鳌鱼戏凤,犹如仙亭一般。亭子旁边,吕洞宾雕像兀然傲立。
君山现多被称为“爱情岛”,不仅是美景适宜情人千里来相聚,更因为君山有一种“会流泪的竹子”,即斑竹。斑竹与普通的竹子不同,它周身有很多紫褐色的斑点,像是干枯的泪痕。古时尧的两位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南巡不幸驾崩后,二妃不畏辛苦南下寻夫,当来到君山岛时,得知舜帝驾崩,抱着竹子大哭三天三夜之后,投水殉情,她们的眼泪滴在竹子上,形成了永远擦不掉的斑点。二妃墓前,斑竹丛翠,一对石雕墓联苍劲有力:“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P44-49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一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一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
中国地理学会
“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