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希望去远行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梁,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晓光和施光南作词作曲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几十年来成为许多国内著名歌唱家的演唱经典,并被广大人民群众广为传唱。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它优美奔放的旋律,更重要的是歌曲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是美好人生的必需品和重要精神寄托。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令人憧憬的未来和希望,让人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坚韧去迎接灿烂的明天。
希望是点燃梦想的和煦阳光,它散发出的温暖会产生许多难以置信的神奇力量。心中有希望,人生就会有光明、渴望和力量,就能排除万难去努力成就梦想。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这样的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看见窗外的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病人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叶,那个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心中的寄托和希望拯救了她。
希望是生命的支柱、梦想的翅膀。人生可以失掉很多东西,但唯独不能失去希望,失去了希望就意味着失去了心中的一切美好。哀莫大于心死。希望之火一旦熄灭,人生将面对万念俱灰的无边黑暗,这种精神状态可以导致任何问题的出现。美国科研人员经监狱主管当局批准,并征得死刑犯同意,在死刑犯身上做恐吓实验。科研人员把死刑犯的双眼蒙住,然后在他身上抽血,血流出来,滴答有声。开始时,是真的抽血、滴血,不过很快就用自来水代替了滴血的滴答声。但科研人员仍不断提示死刑犯是他的血在不停地流走。死刑犯终因心理上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被绝望的恐惧吓死。失望和绝望的可怕由此可见一斑。
希望的成长和实现离不开汗水、心血的浇灌和哺育,没有谁会随随便便地获得成功。欣赏希望的美丽天空,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好的苹果不会自动从树上掉下来,天上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掉馅饼,不愿付出、只想回报,拈轻怕重、轻易放弃,希望的结果一定是必然的失望。讲一个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结伴去寻找一种能起死回生的仙果,途中他们翻山越岭,历经干辛万苦。有一天,瘸子对瞎子说:“这样下去哪有头啊7我不干了。”“老兄,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会找到的。”瞎子说。可瘸子执意要留在途中的山寨中。瞎子心存希望,一路磕磕碰碰、遍体鳞伤地奔走寻访,终于到达了那座山,吃到了仙果。他复明了,变成了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准备离去的时候,他没有忘记为同行而来的瘸子带上两个仙果,到了山寨,他看到瘸子拄着拐棍,已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瘸子认不出年轻的他了。两人相认后,瘸子吃下果子,人却未起丝毫变化。他们终于明白,有希望又肯奋斗的人才会收获成功与幸福。故事是则寓言,但其中的道理发人深省。
希望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坚守。信念和坚守的力量是创造奇迹、实现希望的不竭动力。缺乏恒心和毅力,朝秦暮楚、心急气躁很难成就任何事情。一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在一座山坡上放羊,一群大雁呜叫着从天空飞过。两个儿子不约而同地羡慕道:“要是我们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牧羊人对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学着大雁的样子,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而你们还太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一定能飞起来。”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不懈地努力。等到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两人乘坐他们发明的飞机,比大雁更高更远地飞了起来。这个牧羊人的两个儿子,就是美国著名的莱特兄弟。
用希望编织梦想,让希望照亮现实和未来,重要的是要合理、准确地定位梦想目标。目标自我量身定做,体现差异化,蹦高能够得着,经过努力即可望也可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梦想目标,不仅会让梦想成为空想,而且很容易浇灭心中的希望之火,陷入失望甚至是绝望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实现希望的目标,是人们共同的愿景。心若在梦就在,心怀希望去远行,永葆追求的勇气和激情,会有一路看不完的美丽风景。
(刊于《中国石化报》2013年)
P16-P19